這樣做,每個孩子都能讀好經 / 方哲萱
見到的人事多了,我也漸漸總結出一套規律,家長的某些品質和行為,會使讀經這件事更順利地進行下去:
1. 心態樂觀、童心未泯
現代人比較浮躁世故,一件事總是千腸百轉、患得患失。但確實也有一些家長,心地非常單純,凡事願向好的方面想,比如學堂沒有及時發布近況,則會想,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說明一切皆穩定。這樣正面的思考,直接傳達給孩子正面的信息,他的孩子也會很安心很快樂。
2. 父母同心、共同呵護
家庭是孩子心靈最大的依靠,他的安全感除來自於父母分別的關愛,更來自於父母之間的恩愛和默契。有些家庭因為父母教育理念不同,為孩子讀經的事情發生爭吵,孩子自然難以進入讀書狀態。而凡是家長理念一致,在孩子教育問題上能夠互相配合的,孩子都很容易感到安全和滿足。
3. 尊師重道、信為定本
古人給孩子請老師,家長必帶着孩子給老師行大禮,孩子感受到來自於老師的威信,便會尊重老師,聽老師的話。今天教育產業化了,學校淪為商業機構,老師變成客服人員,只求生存,不再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那種鄭重與莊嚴,孩子當然很難管教。一些家長因看到當今體制教育的種種問題,把孩子送到讀經私塾,但心態依然未做調整,對老師的教學乃至於個人習慣多做干涉,老師亦難以放開手腳為孩子負責,孩子也容易出現種種問題。其實,凡讀經長久且成效顯著的孩子,家長無一不是充分信任學堂和老師的。家長放心,老師則輕鬆,孩子便無壓力,教學成長便進入良性循環。
4. 親子共讀、書香傳家
以上幾點心態,如欲長期保持,要靠一股“源泉混混”的力量,便是做“讀書”的工夫。家長見不到孩子,與其胡思亂想地擔心,不如坐下來也讀一讀經典。古人詩雲: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說明一個道理:心間有共同美好的寄託,則身雖隔千里,心近如咫尺。孩子和家長共同從經典中汲取智慧,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則除了血脈的相連,更多一重道義的相守,這份相守將更加長久。
現代社會流傳一個名詞叫做“正能量”,是西方逐漸興起的“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一種心態。他們認為,世界上有一種定律叫“吸引力定律”,你向宇宙要什麽,宇宙就給你什麽,所以有一種積極的、健康的、催人奮進的、給人力量的、充滿希望的能量,這個能量會促進你達到心中所想。這段話如果用經典里的話翻譯一遍,就是“我欲仁,斯仁至矣”。願天下的讀經家長不斷修煉自己,增加“正能量”,為讀經的孩子保駕護航,保住他們讀經的福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