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曾國藩:看三事知家族興衰

曾國藩:看三事知家族興衰


第一看:看子孫睡到幾點


假如睡到日正當中的時候才起來,那代表這個家族會慢慢懈怠下來。


第二看:看子孫有沒有做家務


子孫有做家務的習慣,代表家族有著勤勞的觀念。


勤勞、勞動的習慣影響一個人一輩子,若是有這種習慣,家族必然興旺。


第三看:看子孫有無閱讀聖賢經典


「人不學,不知義,不知道。」



宦官魔咒「盛不過三代」,曾氏打破了


暢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過三代」是大多數官宦之家,很難逾越的魔咒。而曾氏家族卻代有英才層出不窮,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廣銓、曾昭掄、曾憲植等一代代傑出人物。探尋曾氏家族長盛不衰的奧秘,曾國藩留給後代的「四條遺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曾國藩給子孫的四條遺囑


一、慎獨則心裡平靜


自我修養的道理,沒有比養心更難的了。心裡既然知道有善惡,卻不能盡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惡,這是自己的表現。內心是不是自欺,別人無從知道。孟子所說的「上無愧於天,下無疚於心。」所謂養心一定要清心寡欲。所以能夠慎獨的人,自我反省時不感到愧疚,可以面對天地和鬼神對質,絕對不會有行為無悔恨、而心卻退縮的時候。人假如沒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對天地便神色泰然,這樣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這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是最好的藥方,修身養性的第一件大事。


二、主敬則身體強健


在內專一純凈,在外整齊嚴肅,這是敬的工夫;出門如同看見貴賓,對待百姓像行大祭祀一樣崇敬,這是敬的氣象;自我修養以讓百姓平安,忠實恭順而使天下太平,這是敬的效驗。聰明智慧,都是從這些敬中產生的。莊重寧靜則一天比一天強,安閑敬縱則越來越懶惰,都是自然的征兆驗效。如果不論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以恭敬之心相待,不敢懈怠,那麼身體的強健,還有什麼令人懷疑的呢?


三、追求仁愛則人高興


讀書學習,粗淺地知道大義所在,就有使後知後覺的人覺悟的責任。孔子教育人,莫大於求仁,而其中最要緊的,莫過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人有誰不願意自立自達,如果能夠使人自立自達,就可以和萬物爭輝了。人有不高高興興地歸附的嗎? 


四、參加勞動則鬼神也敬重 


如果一個人,每天穿的衣服吃的飲食,與他每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當,則看到的人會贊同他,鬼神也會加以稱許,認為他是自食其力的人。倘若農夫織婦終年勤勞,才能收獲數擔糧食數尺布,而富貴人家終日安逸享樂,不做一事,卻每餐必是美味佳肴,穿必錦衣繡袍,高枕而眠,一呼百應,這是天下最不幸的事,鬼神也是不贊同的。 這樣怎麼能長久呢?古代的聖君賢相,無時無刻不以勤勞自勉,為自己打算,則必須操習技藝,磨煉筋骨,在困境中奮力前行,殫心竭慮,而後可以增加智慧增長見識。 


曾國藩的遺囑,對其子孫後世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其子曾紀澤在曾國藩死後,才承蔭出仕,從事外交;曾紀鴻一生鑽研數學;孫子曾廣鈞中進士後,終老翰林;曾孫、玄孫輩中大都出國留學,曾氏後代子孫,沒有一個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極少有人出仕。


曾家後裔恪遵先祖遺言,遠離爾虞我詐鉤心鬥角的政界、軍界,潔身自好,大隱於世,實現了曾氏家族「長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遺願,倘若曾國藩九泉有知,也定會捻鬚頷首微笑的! 


這些人生道理,不僅是決定家族的興盛關鍵,同時也是自身修身養性的準則。


現在就開始力行吧!



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海外華文教育的輕鬆之道

海外華文教育的輕鬆之道


與海外讀經第一班漢堡致謙學堂家長的談話  主講:王財貴


時間:2014921日上午    地點:德國漢堡致謙學堂


錄入:張媛 王志萍 昆侖媽   校對:懷仁   修訂:王財貴(2015118日) 




白話文運動——海外華文教育水準跌落之淵源 


王老師:雖然大家都是致謙學堂的家長,但是大家或許還不是很曉得,漢堡致謙學堂,在海外華人圈裡,是世界聞名的單位,它已成為海外華僑中文教育的一個新的典範。 


近百年來海外華僑的中文教育,臺灣、大陸政府都有專責機構來推動,以國內的語文教育為榜樣,國內的語文教育是採取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的教材編輯而教白話文。僑輔單位又考慮到海外子弟漢語的底子較差,以退而求其次的心態,編出更淺三級的白話文教材,教著我們的華僑子弟。雖然數十年來成效低劣,但還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地教著教著,真可謂仁至義盡,令人難以責備了。 


其實,我們看百年前,清末民初較早一批的海外華僑,他們帶走了傳統的教育觀念,保留了一些傳統課程。從孩子小時候,就教他們背書,背那我們如今看起來很“艱深”的文言文,他們子弟的中國語文能力不下於國內,至少比起當今國內的中文學者,毫不遜色。他們那有效的教育觀念,就是我來這裡所要介紹的“讀經教育”。不過,那老一輩的華僑,他們的第一代,第二代,還保留得很好,到了三、四代以後,受了國內的影響越來越大,漸漸完全敗壞了。當今,不論老輩新輩,能求得一個有普通中文能力的華僑子弟是百不得一了。 


為什麼呢?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的教育,一百年來,走著顧炎武所謂的“亡天下”的路!顧炎武是明末的學者,明朝為清所滅,顧炎武稱這種滅亡,叫做“亡國”;但是,顧炎武說還有另外一種滅亡,就是“亡天下”!如果亡國的話,還可以復國,像以色列,亡國了兩千多年,還可以復國。為什麼亡國還可以復國呢?因為文化沒有斷根!那個民族還可以團聚,再把土地政權恢復起來,重新建國。但是如果文化斷了,民族的精神智慧都喪失了,誰還來懷想那個曾經存在過的國族呢?所以他們就永遠不能再恢復了,也無所謂恢復了,那是永遠在歷史中消失,叫做“亡天下”!近百年來,中國兩岸所施行的教育,整個的大方向,就是亡天下的教育,就是要讓所有中國人忘了自己靈魂的教育。蔡元培在一九一二年當中華民國第一任教育部長的時候,廢除了中小生的讀經課程,語文課只教淺近的文言文,到了一九二0年胡適之更建議國民政府教育部乾脆把小學的語文課,一律只教白話;而國民政府居然接受胡適的建議,從一九二一年起,三年內把小學六年的語文課本一律改成白話文,這個決定,一直流傳到現在。我和各位,都是在這樣的教育之下長大的。 


我認為胡適之的建議,其中是有計謀的,因為胡適之等人的五四文化運動的總目的,就是要打倒傳統,而打倒傳統的最澈底方法就是叫中國人不要再讀中國古書──那能代表中華民族智慧的“經史子集”;但還是有些中國人會想去讀啊,所以更澈底的方法是讓中國人喪失讀古書的能力;要讓中國人喪失讀古書的能力,最澈底的方法是從小不讓他學習,甚至讓他沒有機會接觸古文。 


如果在一個人在六歲到十三歲的時候都讓他唯讀白話文,那麼這個人長大了,一輩子就幾乎不能讀古文了,也就是不能讀代表中國文化的書了,甚至他討厭那些書,於是中國文化就從中華民族的子孫心靈中斷絶了,於是胡適之陳獨秀他們的文化運動的目的就達成了。他們成功了,而中華民族卻失敗了!這九十幾年,中國的教育就是這樣教中國孩子的,不只在國內這樣教,還要在海外的華僑中也這樣教。所以,雖然臺灣跟大陸的政府對海外華僑的中文教育很熱心,隨時在研究、隨時在改良,但是近幾十年移民的人固然不用說,在國內受了一二十年的教育的人,已經沒有什麼中文程度了,即使老一輩的華僑,也受了國內的影響,還是守不住,難免於兩代之後,都跟著亡天下去了! 


白話文教育已經導致中國中文教育之失敗,海外華僑要自求多福 


當然,這是在大處說;你可以說,我是小人物,不需要把天下責任扛在肩膀上。但在小處說,至少對於自己的子弟的教育,也要負點責任啊,而對自己孩子的小責任,往往與那天下興亡的大責任關係密切,甚至就是一體的,你怎能說那論題太大,不關你的事呢?尤其處在這個國際化的時代裡,一個人要有多元的能力,讀經會使這個孩子整個人生能夠順暢。不只是他的學問、名聲、地位、經濟等方面的順暢,其實是為了他的生命真的能夠充實飽滿,既有坦蕩而光明的性格,又有卓越且多元的才華。要養成這樣的人格,最好要有多元的而且深度的語文能力。我常說,海外華僑的子弟是很幸運的,在海外,天生地就具有學習兩種語文的優勢。所以,請不要輕易“暴殄天物”,一定要讓你的孩子把語文學好,首先是把中文學好,不管父母雙方都是中國人,還是單方是中國人,一定要把中文的學習放在絶對優先的地位上。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觀念要建立起來,就是:當地的語文,你是不用煩惱的。尤其是三歲之前,你都不必讓他接觸當地的語文,因為當地的語文一定會在自然中學好,誰花費時間在當地語文上,誰就是自動放棄了“雙母語”的優勢!何況你放棄這種優勢你就會帶來另外一種劣勢。什麼劣勢呢?因為你所在地的語文,本來是不必注重的,那不必注重的,即使你注重了,也不會有更大的效果;而你本族的語文是華文,華文在當地學習的機會是比較少的,本來你應該特別注重,但你卻分心分精力注重在當地的語文上,該注重的不注重不花時間精力,那中文的學習自然就失敗了,所到頭來,是兩邊不討好。一邊是白費時間——本來將來就自己會的,你現在提早做,等於無效,你浪費!而本來應該積極做的,你卻把他忽略了,將來要彌補就很困難了。所以聰明的家長要擅用這種優勢,在海外,要特別注重本族語文的傳承! 


剛才說了,關於本族語言傳承,國家政府也非常努力,剛出國的第一代華人還有這個心,也還算努力,但成效不彰。其成效不彰,我不怪海外華僑不想教或不會教,也不怪這些海外子弟不好學或學不好。因為,即使在臺灣、在大陸,本土學生的中文都學不好,對中文都沒有什麼興趣了,哪能怪出國的華僑對中文沒興趣沒程度,哪能怪海外父母教不好中文呢?這些華僑們不是從國內被教出來的嗎?據我的觀察,我反而覺得除了少數無可救藥的“崇洋媚外”的人士外,大部份的海外華僑對其子弟的中文教育是很用心的,用心到幾乎焦慮的程度,但為什麼成效不彰呢?其根本原因是國內語文教育本就是失敗的,出國的人受了二十幾年失敗的教育,然後把這不良的教育方法隨身帶出國,再來傳授給你們的子弟。所以,各位,不要怪自己,不要怪你的孩子,你是受害者,你是我們母國教育的受害者(笑)。 


所以我一直在勸海外華僑,千萬不要再聽從母國的教育方法了,連自己國家的學生的語文都教不好,他能夠把海外華僑子弟教好嗎?所以我勸你們不要再聽信那一套了,那一套已經失敗了!失敗一百年了!我們在海外的中文教育其實是比國內好做的,可以比國內做得更好的。因為國內的教育是被體制綁死的,很難有自我的主張,而我們海外華僑,沒有體制的約束,可以自我主張。尤其是能到海外來的人,都是社會的精英,你的才華不高心思不活,能夠迢迢千里移民到海外嗎?到海外來的這些家長心胸都相當開闊,頭腦相當聰明,對於新的事物的接受,都比較快──我是說“比較快”,因為海外華僑也有很固執的──誰固執呢?你一試便知,如果你跟他推廣讀經,他不聽,他就是固執的。(眾笑)我的意思是說一個人要能靜下心來想問題,才可以算是精英。如果在還沒意識到問題以前,認為沒問題啊!有什麼問題呢?孩子不是長大就要送學校嗎?那在海外,孩子既然要讀中文,不就要就送中文學校嗎?這個是天經地義啊!哪有問題啊,這是大家都這樣做,而且做了一百多年了,哪有問題啊?但是你現在遇上問題了──普天之下,都有學校,國民上學一二十年,並沒有把國民教好,華僑子弟到中文學校五年十年,並沒有把中文學好。這時,應該靜下心來想一想了,大家都認為是公理和定理的事情,是不是真是公理和定理呢?假如我們把心胸開闊一點把眼光放遠一點,便會發現現行的體制教育並不是正常的,至少近代的中文教育是很不正常的,至少兩千五百年來的教育不是這樣的,是只有這一百年來才這樣的,而這一百年來是中華民族自有文化以來,文化最沒落的時代,至少是自己本民族文化最沒落的時代。那你還要用這種造成沒落的方法教你的孩子嗎?你為什麼不用幾千年來成功的方法呢? 


大家只要稍微用點心思,是很容易想明白的。所以,我不是要讓你走另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不是要讓你的孩子當白老鼠,不是!你的孩子是黑老鼠!他們才是白老鼠!一百年比兩千五百年,一百年當然是白老鼠!而且白老鼠已經證明失敗了,因為教育這件事,只要三十年,就可以證明成功還是失敗。而語文教育呢,只要十年就可以證明,甚至不要十年,只要一年就可以證明。整個人格的教育、文化的教育可能要三五十年才見成效,但是語文教育是立竿見影!甚至一個月就讓你知道成功失敗,所以誰是白老鼠呢?請你今天一定要認識清楚了。我最喜歡和海外華僑講話,華僑的心靈真是比較活轉的,一講就通。我跟一百個華僑講,可能就有八十個是講得通的──可惜的是,往往只來八個聽眾(眾笑),但是在國內能講通的比例沒有這麼高啊!


楊老師:王老師,我補充下,我們不是到剛剛海德堡和斯圖加特巡講嗎?這兩天那裡的朋友給我發微信,其中海德堡的朋友說,她們已經成立了一個讀經班,而斯圖加特有家長說看了您的書以後立刻決定捐款,並開始讀經,所以在海外的宣導確實有效果。


讀經教育——中西兼備的教育之道      


王老師:可不是嗎,我就說嘛。其實,這並不是我有什麼特別的能力,而是因為這本是人性之常情,人人心底裡都是這樣想的,這樣期待的,只要有人講開了,就會讓人有“先得我心”的觸動,那是一個人自我的覺醒,不是誰的功勞。現在漢堡已經成立了“海外讀經推廣中心”,希望大家都來協助。除了楊老師以外,其實很多家長的孩子也讀經很久了,他自己也熟悉了理論,又有親身的體會,其實大家都可以去做宣導了,先在親戚朋友中宣導,接著,逢人就講,慢慢地,風氣就可以擴散出去。我們對人宣導讀經,並不是要表現我們比別人優越。其實在教育這一件事情上,這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我們是為了下一代,而且不止是我們自己的下一代,別人的下一代我們看見也感覺很可愛啊。像我,看見孩子就很喜歡,不管他是不是我的孩子;不只是臺灣的孩子,我到大陸,看到大陸的孩子,也很喜歡;我到海外,看到你們的孩子,也很喜歡;我看到外國人的孩子,也很喜歡──看到德國的孩子,我可惜自己不會講德語,否則我都要跟德國父母說,你的孩子要趕快讀經,要讀《論語》,因為我愛他的孩子嘛!將來,會流行一句話:愛他,就教他讀《論語》。這個德國孩子如果現在讀了《論語》,到他二三十歲時,競爭力就很強!因為中文是將來世界的強勢語言,此外,我也會奉勸他不要按孔子學院的教材來教,因為孔子學院都用比我們中文學校還更淺的東西來教德國的孩子(眾笑)。我曾經開玩笑說:我們大陸漢辦的文化戰略非常成功,我們用簡單的東西教外國人,可以把外國人教笨,將來我們比較好領導他們(眾笑)。如果你教他們《論語》,他們聰明起來,怎麼辦呢?德國人豈不是要領導世界了?而將來中國人要學中文,要不要到德國來呢?(笑) 


我們不必有這種憂慮,學問是公器!天下的文化、智慧都是普遍的,都不是哪一個民族的專利。有哪一個民族發現了智慧,它就在世間成立了,它是客觀的,如此就是如此,而且是永恆的,所謂“一成永成,一定永定”。儒家是這樣子,它就是這樣子,這樣子才是儒家;道家是那樣子,它就是那樣子,那樣子才是道家。而記錄這些智慧之學的書籍,也和那些智慧一樣,一成永成一定永定,號稱“經典”。後人直接從那最原始的經典學起,這是開啟智慧最簡便的方式,是一種教育效果最深遠的做法,所謂“高屋建瓴”、“居高臨下”。不僅在文化智慧的學習上有其簡便深遠的效果——因為那些記錄最高智慧的文章,往往也是最優雅高明的文章。所以這些文章的學習,不僅得到原始的智慧,也順便培養了高度的語文能力。有了經典的智慧的浸潤,面對現實的淺俗的學問,只要釋放出經典的某些能量,便可駕輕就熟。有了經典文章的薰習,對淺俗語文的學習,也只要釋放出經典的某些能量,便勢如破竹。要釋放出多少能量呢?比如百分之一──這是我經常說的一個比例──就是經典學習的效率和經典內涵的意義是這麼廣大,只要釋放出經典能量的百分之一,就可以令人驚歎了。 


以理解為唯一標準導致失敗的語文教育 


不要以為孩子還很小,他讀的還很少——但這樣的讀經功效,至少就可以讓他去讀一切的白話文,解除了海外華裔子弟最基本的憂慮,那是何等簡單呢。我常說白話文是不必教的,因為會了文言,就會白話文。雖然在海外,還有“漢語”──講中國話這一關,但如果聽我的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學,只要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跟他講漢語,他的“漢語”就自然學好了。至於“中文”的教育,則用反復誦讀直到背誦的方法教經典,那經典所累積的能量下放出來,不僅可以增進讀白話文的能力,孩子講漢語的能力也可以同時得到提升。總之,白話是口白,白話文是口白的記錄,文言文是白話和白話文的提煉。白話,白話文和文言文,三者是一體相通的。而學了高的,就會低的。所以,如果學了文言,對白話文的閱讀當然有幫助,對講白話當然也是有幫助的。 


而且小孩子讀書有一個跟大人不一樣的特色。大人讀書是想瞭解,每一頁都想瞭解,而且每一頁裡每一句都想瞭解,甚至每一個詞語都想瞭解,這是大人讀書的特質:以理解力為標準。這一百年以來,我們只有一套教學觀念,中華民族的語文教育就是以這種觀念設計的,認為凡是讀書,就要理解,不論讀科學的書要從理解開始,連讀語文的書也要從理解開始。如果是大人讀書,注重理解,是無可厚非的,但教小孩也要注重理解——我們現在的教育只有這一套――那就有問題了。我們應該有全面的思考後,才能有清楚的判斷,科學的學問要以理解為標準,非科學的學問就不一定以理解為標準了。即使是大人,讀文科的書,假如有些地方不大理解,甚至其中有一兩頁讀不懂,難道你就認為這本書讀不下去了嗎?難道前面不懂後就一定不懂嗎?昨天有人跟我說她讀牟宗三先生的書,可能因為她自己不是學哲學的,也不是文科專業的,所以她感覺讀牟先生的書相當困難。我說是真的困難嗎?有多困難?你什麼都不懂嗎?她說,她只是不全懂,有些地方還是覺得很有趣的。我說,你憑什麼全懂?你自己能力這麼差,你憑什麼全懂這樣深的書?所以我們讀書一定要謙卑一點,不可以全懂了才讀,而是要承認自己不懂,但要有信心,讀下去會越讀越懂。本來,讀這種書是不必全懂的,只要懂一部分,就有很高的價值。況且,只要讀下去,這邊懂一點那邊懂一點,再回頭的時候,就懂得更多了,將來或許有朝一日可以豁然開朗。 


非科學的書是這樣讀的,乃至於智慧的書一定是這樣讀的。所以大人讀書,其實也不全要以理解為標準,至於兒童,就更不是以理解為標準了。兒童讀一些我們看起來很簡單的書,他也不一定懂,但他也讀得津津有味,因為兒童對於懂不懂,是不關心的。所以,假如大人要讀經,我建議他要預先心理建設一下:“不懂沒關係,這種書不是要一時全部都懂的”,有了這樣的心理才可能去讀經。如果是孩子讀經,則連心理建設都不必,他本來就是“糊塗’的,對懂不懂是糊塗的,不在意的,他只要懂得一點點,就很高興。所以教導孩子讀經,就只給他反覆地讀,不必為懂不懂憂心。教導孩子閱讀,你就只供應書給他讀就完事了,千萬不要去打擾他,問他懂嗎,要他講心得,如果不能講出心得,就不給他讀,我們大人往往會做這種很愚昧事。 


(家長問:但是如果孩子讀不太懂,怎麼能夠讀下去呢?) 


那是你,那不是小孩,只要你不去提示,小孩沒有像你那樣的追求,所以不懂也不會有挫折感。 


(家長:他不太懂的話,他讀書就很枯燥啊) 


枯燥?不會的!那是你設想的,或是你已經把他教壞了。只要你不問他,他自有他的懂,他會自得其樂。  


(家長:他讀不懂,他也就這麼往下讀?) 


我看過這樣一個小孩,兩歲多,只認識大中小三個字,他就很喜歡讀書,去找他哥哥的大學書來翻。“哦!這是大!大!”他高興地叫,再翻書,“中!中!”只要看到一個他熟悉的字,就興高采烈。你不要說這有什麼意義?這其中的意義重大!其中有強烈的求知欲,這是人類走向文明的動力。不過,如果這種興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家長潑泠水,那他對讀書的興趣就漸漸減弱了。你如果能讚賞他,說:真好!他便會繼續讀下去,他就漸漸養成讀書的習慣,而越讀越多,將越懂越多,那是很自然的事。 


楊老師:我補充一下,發言的這位是我們學堂學生的家長。她女兒這次參加夏令營讀孟子。我想孩子讀孟子也不都懂,她剛開始讀經的時候也不喜歡,但是她媽媽說讀經營結束,她整天還要纏著給她媽媽背孟子,非常喜歡讀經了。所以孩子對於大人所謂的懂與不懂是真的沒有那麼在意的。 


篤定讀經方可輕鬆閱讀--煮湯圓識字法 放牛吃草閱讀法 


王老師:我順便說個故事:十幾年前,臺灣有一個教育部長,叫曾志朗。他那時大力做教改。有一項特色是推動小學兒童的閱讀,不過我看他並不完全瞭解兒童閱讀教學的要點。曾部長有一個大學同學,叫喬龍慶,留學美國後,留在三藩市,任職於美國教育部,是海外教育事務組的組長。曾志朗到三藩市,常去住喬龍慶家。喬博士看到中國的教育相當落後,想要對祖國有些貢獻,就集合美國的華裔教授,每年暑假組一個教育指導團到大陸偏遠地區,替那裡的學校做教師培訓。喬博士宣導的活動在臺灣也有志願者響應,有個志願者就把我的《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寄給喬博士,說我們臺灣有這樣一個人也很關心教育,喬博士讀了之後,很是震驚,就立即在朋友圈內開辦成人讀經班,每個週末聚集讀經。隔年就邀我參加他的大陸講學團,我參加過兩次講學團,記得有一次到內蒙,有一次好像到湖南,都是偏鄉。後來曾志朗先生當教育部長了,有一次到美國,又住在喬博士家。喬博士就告訴他說,“你們臺灣有一個國寶,叫王財貴。他對教育是有相當認識的。你現在當教育部長,應該去拜訪他,或許可以給你一些新的觀念。”曾部長就說,“那就請他打電話給我的秘書,可以讓他來見我。”於是他把電話給喬博士,喬博士就把電話號碼傳給我。過了一段時間,我打電話給秘書,秘書就跟我約時間,某年某月某日某個時刻到部長辦公室,可以有半個小時的面談。這個時間我就去了。我帶了那本《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和一篇小文章,叫《小學讀經實驗計畫》。他隨便翻翻那《計畫》,說,“教學實驗,你這不是實驗”,他是學心理學的,他教我:“實驗是要有實驗組,要有對照組,要在精密的控制下,才叫“實驗”,你這個是要讓所有學校的老師儘量利用時間教。打上課鈴就教三五分鐘。有人教三分鐘,有人教五分鐘,有人教《論語》,有人教《唐詩》,這怎麼叫實驗!你這個計畫連題目都不對!”他又翻了一下那本《手冊》,看到了上面有“讀經可以促進腦神經發展,增長聰明”的話,又說:“現在科學家對腦神經發展的研究還沒有定論,最好不要這樣說。”於是話不投機,談不下去了。我只好另轉話題,因為他正大力提倡閱讀,我說:部長現在宣導閱讀,而且從小學開始,這是很好的政策。我在民間的讀經推廣之中也有閱讀的推廣,而且相當有效,是不是請部長也考慮一下。我的方法跟一般學校不一樣,一般的學校怎麼做閱讀呢?我曾經見過一個校長,他為全校買了幾千本書,為什麼買這麼多呢?因為每一本書都是三十份,如果一個班開始閱讀了,每一個人都有一樣的書。教學時,老師先講個故事作引導,然後要學生自己去看,看完了要寫心得報告。小孩看書是很愉快的,可是要寫心得報告就很痛苦……”我又說:“其實,要做好閱讀教育,就只管讓孩子讀,不要管他理解不理解,不要寫心得報告,讀過就好”。曾部長說,“他不理解有什麼用呢?”我說,“他讀一本不瞭解,那就讀十本啊”,他說“讀十本還是不瞭解啊”,我說“那就讀一百本啊!”於是曾部長的科學專家的功力馬上自動發動攻擊,說:“0+0+0,加到一百個零還是零。”很有道理,對不對?於是我就說,“看一百本都不懂,就讓他看一千本”。他以為我在跟他抬杠,就揮手讓我走了。 


其實我常常跟小學老師講,不但教閱讀不要寫心得報告,甚至要把作文教好,也不要寫作文。學生作文時搜索枯腸,是很痛苦的,結果他會不會成為作家呢?大家都知道,作家不是這樣教出來的,所有好文章都是飽讀群書以後隨手拈來的,只有作文的訓練是不能訓練出作家的。所以,教作文的方法是:先讓我們的孩子讀上一千本書,再讓他寫心得,再讓他寫作文,他就有東西寫了,下筆千言,言之有物了。有些臺灣的小學老師――比例非常少非常少,大概千分之一吧――聽我的話,這樣讓學生閱讀。學生有一本讀書記錄簿,讀一本記一本,如果一本書連看兩遍,就算兩本,看三遍算三本,但不准看第四遍,因為那些白話文的書不值得看四遍,看三遍就要丟掉,趕快看新的,學問是要往前走往外開的。這些學生,如果看一本不懂,就看兩本,兩本不懂,看十本,十本不懂,看一百本,看到四五百本的時候,他再回頭看,就會恍然說:“哎呀,這麼簡單,以前怎麼讀不懂呢?”他現在懂了,怎麼懂得的呢?現在的教育學有關於“閱讀與理解”的研究,研究人類的腦神經到怎麼理解文本的,又是論述,又是畫圖。人類的頭腦真的是如此運作的嗎?人類讀書能夠理解,或者說人類看到一種德行能夠起嚮往之情,人類能夠起一個理想,將來想要成就一種什麼人格,這都似乎是生命的秘密啊,哪裡是用科學研究心理學分析可分析出來的?所以,我們就說,讓孩子讀書吧,你不必問他懂不懂,你越問他懂不懂,他越退縮。因為他年紀還小,不是懂的年齡,他縱使懂,也講不出來;縱使講出來,也寫不出來;縱使寫出來,也挂一漏萬。家長和老師總是哪壺不滾提哪壺,那滾的,卻不去提。滾的就是孩子可以一本一本地看書,看多了,他便會像水渠的水滿出來,他會想講給父母老師聽。大人們聽他說就行了,如果他說得很好,你就說“好!”。如果他說得不好,甚至說錯了,你也不要緊張,你也應該說“好!”。總之,都好。你如果懷疑這種教法,問:這怎麼可這樣呢?我就說:怎麼不可以?他還小啊,他才看一兩本書啊,他人生還遠得很,他接下去還有很多機會看書,將來長大了,他看的書會比你多呢,到那時,他還會看錯嗎?所以我認為,孩子在成長的歷程中,該信頼的地方你就應信頼,該放手的地方你就應放手。 


十年前,一位馬來西亞的朋友有個孩子,聰明健康,人緣很好,但功課成績極差,只喜歡畫畫,識字量很少,不喜歡閱讀,更不會作文,後來才知道原來是“閱讀障礙”,那幾乎是沒法治療的心理障礙,心理醫生都沒辦法了,家長有什麼辦法呢?到了小學六年級,這位朋友聽說了讀經教育,特地把孩子送到大陸“私塾”去,全天讀經,半年後,這孩子不但認了許多字,還開始看原版的《三國演義》,一連看了五遍,寫信回家,一口氣寫了五六頁紙,我看過他的信,真是文情並茂。閱讀障礙就這樣好了,後來聽說去讀了北京的清華大學。 


我提倡“煮湯圓認字法”,讓孩子經由讀經,大量地接觸文字,看多了,便漸漸熟悉。當然,有時認得了還會忘,你不要為此煩惱,忘了又有什麼關係,他的人生還遠得很,他不像大人們已經行將就木(眾笑)。所以,像煮湯圓一樣,一鍋煮,糊裡糊塗認字吧,以後越認就越清明。我又提倡“放牛吃草閱讀法”你只要讓牛自由去吃草,不要牠每吃一口,你就問他“消化了沒”?牠吃足了草,以後再慢慢反芻去。如果不把草吃飽,以後連反芻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只管孩子閱讀,你不要管他什麼時候懂,生命自然有反芻。我們寧可相信老天,不要相信那些心理學家。那些心理學家都是大人了,他們習慣用大人的眼光看小孩。所以閱讀的教育很簡單,就是讓孩子糊裡糊塗地讀一千本書,再說。最好從今天開始,你讓孩子每天讀的書都記錄一下書名,他看到記錄累積越來越多,就會很高興,很有成就感,他就想多讀,他在讀書過程中,除非他主動跟你講他的心得,你千萬不要問他懂不懂。 


我昨天舉了個例子。有些家長和老師讓孩子看龜兔賽跑的故事,之後問,“小朋友們,你看完這個故事,你到底喜歡烏龜呢還是兔子呢?”小孩如果說“喜歡兔子。”家長和老師就很緊張,教訓他:“不可以喜歡兔子!我告訴你,兔子是懶惰的象徵,烏龜才是勤奮的代表。我讓你看這個故事,就是要你學烏龜的勤奮!”你為什麼要這麼緊張呢?他到你這個年紀時,還會喜歡兔子嗎?他還那麼小,他無所謂的,他連你問他的用意或許都還不懂。他平常就喜歡兔子,他看《龜兔賽跑》時也喜歡兔子,他或許喜歡兔子的樣子,或許喜歡兔子的顏色,或許喜歡兔子的靈活,或許喜歡兔子的悠哉遊哉,隨時可以睡覺,他或許有他的理由啊!為什麼你一定要用大人的眼光來干涉孩子?各位家長,從今天開始,讓孩子看一千本書。什麼書都可以,比他低的書也可以,比他高的書也可以。越多讀,他會越往高處走。 


結束語 


總之,第一點,請大家要有信心。你們漢堡致謙是海外讀經第一班!大家很幸運! 


第二點,你要有信心,要等待。孩子日日夜夜時時刻刻都在長進,只要他肚子裡“滿腹經綸”,他就會漸漸長進。你不要求他一時得有多少立竿見影的效果。很多的家長都已經有這樣的經驗了,說“我以前沒有信心,忽然間就發現,我的孩子果真變了”,所以要有信心,要等待。 


第三點,對於反對讀經的人,大家也要反宣導,不要一直被壓迫,被指責。別人指責你說你是封建迂腐,你不要理他,你要反過來想,到底是誰比較對,到底是誰站在時代的前端。就像一個臺灣的家長,他的孩子不上學,在家讀經,朋友知道後就說,“你怎麼這麼大膽,不讓孩子上學?”他一時很難解答,就很鬱悶。後來他想到一個解答方法,就反過來說“你怎麼那麼大膽,還敢讓你的孩子上學!”從此就沒有人再質疑他了。 


請大家自己家裡讀經,並多向外宣導,讓更多家庭讀經,你多影響一個孩子讀經,多一份功德。為了我們的下一代,為了國家民族,為了整個世界,我們一定要好好地,而且是快樂地、愉快地、自自然然快快樂樂地帶孩子讀經!  


謝謝各位!


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

海外华文教育解决之道—2015年3月王财贵先生西雅图演讲

201535~413日,王財貴先生在北美巡講。此視頻為在北美第一站西雅圖­微軟華人協會的演講,闡述了兒童讀經的基本原理和海外華裔兒童讀經的基本實踐。



西雅圖­臾謙學堂錄製製作。


2015年4月5日 星期日

〈論語與老子和生命智慧〉--王邦雄

〈論語與老子和生命智慧〉--王邦雄


華人何以輸掉了一片大好江山


今天,在任何一個社會中,都有其熱門與新潮的東西,這些東西的流行,就如同潮流一波波湧來,又一波波快速消退。因此,我今天要談舊學——經典,例如「論語」、「老子」、「孟子」及「莊子」等。它們和聖經、佛經一樣都是經典,在世界上不過幾部而已。幾千年來所有中國人都是靠這些經典的支持而活下去,我們不能沒有它們,不要認為它們只是舊學,惟有舊學才經得起歷史的考驗。街頭文化只是泡沫,而泡沫在轉瞬間便會流逝,因此,我們要長江大河而不是泡沫。我上個月到馬來西亞參加大馬十三州華人聯合會首度舉辦的演講活動,講了四場人生講座,主題是儒家思想與現代生活。馬國共有五百萬華人,而且在當地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尤其鄭和下西洋時是中國國威最遠播的年代,我甚至遠去參觀了當年鄭和的大船因擱淺而停靠的河岸。我有些感傷,因為現在馬國政經文化均由馬來人主導,當然,馬來人有一千多萬,而華人才五百萬,但整個工商業原來是在華人手中。因此,我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幾百年來中國人把這片大好江由輸掉了呢?這是我在馬來西亞八天中壓在心頭的問號。我們不是要打垮別人,但我們為什麼失去了主導權?我想當初華人都想回中國老家,所以大家只開拓工商業,希望賺了錢就回家。中國人老是要回家,因為那是家常日常的田園鄉土,身在海外卻心繫祖國,所以我在馬來西亞的感覺就是那裡是比中國更中國的地方。馬來西亞最高指導原則是可蘭經,而蘇丹是永不轉移的權勢領導中心,我到當地才見識到今天這個世界還有這種政治生態,真是讓我大開眼界。當地中國人問我中國是否有可以和可蘭經相真正並論,甚至分庭抗禮的經典呢?我聽到這話後,才深深體會到幾百年來,五百萬華人內心深沉的寂寞與空虛,可能就因為沒有經典,才輸掉了這一片大好江山。他們雖然有自己的教育體系,但沒有文化共同體、沒有人家共同的精神天地與心靈世界,也沒有向心力與凝聚力。因此,整個教育體系雖是讀華文、講華語、認中國字,但就是沒有中國心。老一代華人雖對中國有深厚的感情,但不能只靠感情,還須有理想、情意,以及共同的世界觀及價值觀。所以我說中國當然有經典,而且有許多部,四書、五經、十三經、二十五史,只是在馬來西亞沒有生根,因此五百萬華人在馬來西亞異域飄泊,因為馬來人有可蘭經,而華人卻沒有做為動力與方向的經典。馬來西亞化人拜的是關公與媽祖。遠離國門,大家要有桃園三結義的情義,因為關公義薄雲天,所以禮他;而飄洋過海,也靠媽祖保佑,才可以平安歸來。問題是,當落地生根之的後,關公與媽祖,就不再能給予五百萬華人可以安身立命,代代相傳的文化心靈與歷史傳統,此為海外華人花果飄零的內在因素。失去了中國人的道,也會失去了中國人的尊嚴。


以「道行」來「然物」:回歸中國道做中國人


首先,我引據莊子南華真經的一句話;「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齊物論)來解析當前的處境,與我們要走出的路。物是人物,人物要有自己的「然」,要「然」得住,問題是,「然」要由謂之而來,別人如何說我叫「謂之」,譬如:「好朋友」、「好學生」、「好兒女」等。這個「好」千萬不要讓它在人間消失,要對好同學說「你很好」,也要感謝父母、老師、永遠記得他們的好,讓我們的眼神中永遠充滿讚美、賞識與感激,因為如果不「謂之」,父母的「然」就出不來,反之父母也要「謂之」,讚美、肯定兒女,兒女的「然」也才能出來。「謂之」就是父母對兒女說,兒女對父母說,老師對學生說,學生對老師說,以及朋友相互說,也就是良性的互助,相互的觀賞和感動。但在別人怎麼說之前,我們得必須先怎麼做,所以,自己要先行之,別人才能謂之,要行之,謂之才能出來,也就是要行之而成。然而,誰來謂之與行之呢?當然是人,但人又如何行之呢?就要有一個價值標準,也就是有一個「道」,把人放進這個道中,才能行之。這個這就是經典,不論是儒家、道家、基督、佛陀、阿拉等都有其各自的「道」。馬來人有可蘭經,但此地華人卻沒有儒家、道家或佛家的道。沒有「道」,物就會散掉,人也就不知如何「行」,而後別人也就不知如何謂之。當別人無法稱讚你、欣賞你及肯定你時,成不能成,然也不能然,如此也就只能異域飄泊,花果飄零,這真令人感傷。所以我們今天要講道,不論是人道、天道,甚至江湖道等,總要有一個道,因為在道中才能找到義。中國人的道義及親情,是世界上最強的,如家族紀華僑心系祖國等,他們幾百年來一直在辦華人教育,雖然官方不承認,他們依然堅持,擇善固執。咽此,今天的重點在於人一定要活在道之中,讓道活出來。因為這個道給我們一個世界,除告訴我們是非善惡外,也告訴我們要追尋什麼,珍惜什麼。我們看佛門弟子、基督徒等,凡在道底下的人都有所不同,他們很專注、凝聚而且有團隊精神。我們看宗教團體,它們常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那是由道發出發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建立一個觀念:人與物一定要活在道中,在道中才能找到人道,而這樣的人道一定是透過文化傳統中某一部經典開發出來。今天,從新加坡、馬來西亞、到香港、台灣、大陸,甚至洛杉磯等地有許多中國人,但中國人的道卻逐漸在式微,尤其在海峽兩岸的中國。我曾到大陸去尋找中國,但卻無法找到,因為今天不論在大陸或台灣所過的不是中國式的生活,而是日本式及西泮式的生活,如此,有一天十幾億的中國人將會在大地上消失,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


兩岸中國的未來出路——在古都與山水之外的經典


今天,每逢清明時節,台灣所有的人都擠在高速公路上,準備回鄉掃墓。雖然有幾百萬人在那兒大塞車,公路幾近癱瘓,但沒有人埋怨,因為所有的人都在回鄉的路上,有什麼好生氣的呢?反而應該感到安慰。如果有一天,清明節高速公路暢通無阻,我們才應該傷感,因為那表示沒有人回家了。所以大家往前後左右看看,都是我們的家人,回家的人就是家人,世上沒有比這個感覺更親的了。不過,今天卻不一樣。我到大陸尋根,也是走在回家的路上,感情是一樣的,但我請問為什麼我在這兒沒有看到返鄉掃墓的人潮?他們沒有人能回答我的問題。我問這話時,很多老先生、中年學者都很傷感。身為中國人,如清明不回家掃墓、春節不圓燈、中秋、端午不回家團圓祭祖,就不是中國人了。今天是中國人了。今天台灣的中國人也就是靠這一點,因為我們內心的經典沒有消失。中國是有經典的,但我們要行之,行之有成,就是道行。我們常說出家就或修道的人道行很高,但道行不只是出家人要修,我們大家也要修行,但修什麼道呢?修中國道、人道,也就是將人的尊嚴、價值、人性的光輝修行出來,否則大家都活得很苦悶與寂寞,因為屬於人的價值及尊嚴活不出來,中國人的榮耀也活不出來。今天的台灣雖然有錢,但卻過的是富有的貧窮生活,我很羨慕住的杭州、北京、南京、桂林、昆明等地的人,我認為他們是以最少的金錢過最高層次、最高品質的生活,因為中國最好的山水美景都在那兒。他們住在西湖畔、漓江邊、北京城、南京城,每一步都是古蹟。在台灣,我最喜歡台南,走在路上都是走在先民的路上,那種感覺真好。然而那隻是歷史古蹟、自然山水,我們大家也都希望擁有那樣高品質的生活,讓生活充滿山水美景與從文傳統。但為什麼不將這兩種事物放在我們的心靈中呢?我們每個人內在都有經典,每分、每秒、做每一件事都代表中國心,也都有經典,如此,我們的每一步都有幾千年,每一個活動都是全中國的,會讓我們的層次提高。我到馬來西亞時,正好在舉辦「第一屆馬來西亞華文書展」,書展中有我的「人生關卡」、「做個出色的人」等著作,演講之後,我的書立刻銷售一空。他們很多人告訴我,書沒有了要怎麼辦?由於馬來西亞的物價是台灣的三分之一,而台灣去的書,還要加上郵費五十元,所以台灣的書價對他們而言是天價,但他們還是要看中國書。而我們在台北只要用很人性的價格就可以買到書,而不必用天價。其實,書應該是無價的,我之所以這樣比喻,只是就個人的負擔能力及社會經濟的能力而言,書的價值應無法以金錢來衡量的,有些書甚至有用千年的歷史,像「論語」、「老子」、「佛經」、「聖經」、「可蘭經」等。然而,我們有了經典後還要找到「然」,但先要道成而後物「然」,我們中國人一定要好好表現,因為我們成了之後就取得了我們的然,這樣的然是歷史的地位也是全中國的或世界性的地位。我們的重要性不要只是表現在財富上,就如我所說的桂林、昆明、杭州、北京、南京等地,真的很美,走在那裡會覺得做一個中國人是不必感到慚愧的,因為我們有幾千年的歷史。此外,我們走在長城上,也會覺得自己是大漢兒女。漓江、西湖、石林燕子洞等美景,如果沒有經典,就沒有人懂得欣賞它們的美,因為心中有經典的人,才有眼光欣賞文化古蹟及自然美景。所以不要以為每個人都能觀賞世界的美好,父母及師長不是很疼兒女學生嗎?但兒女學生就是看不到。兒女或學生不是很努力用功嗎?但父母及師長卻看不到。四周的美好都存在,但沒有人看到,這是令人十分感傷的,所以有經典的人才有世界性的眼光、幾千年的眼光、中國的眼光,如此才能看到每個人的好。


用經典天眼看世界


少年人或老年人都比較天真,因為老年人不爭了,少年人正在讀書成長,只有中年人競逐名利權勢,如此就形成了以權勢及功利看人間的態度也就有所謂的勢利眼,勢利眼有待修行來解消。所以我們不能光以肉眼來看世界,因為肉眼看到的比較膚淺、表面,而且肉眼離開現場後就全然消失了,例如歌星演唱的現場,幾萬人擠不進去,但離開現場後,就會覺得幕終人散的空虛,因而每天都希望有演唱會,如此才不會寂寞,這就是個很嚴重的問題。但如果我們用心眼來看世界,也就是心靈的眼睛看,即使離開了現場,它仍然留在我們的心中,而留在心中就是永恆。所以用心眼來觀看事物,離開現場後,它永遠不會從我們心中消失,也讓很多事物深印在我們的心版上。比心眼更高的是天眼,用天眼來看世界,就是天地心,這個心也是從經典而來。孔子及老子都講天道,佛陀、基督、阿拉等也都各有其道,這叫天,也就是天眼,但一定要從經典而來,因為有了經典才能具備天眼,如此,心眼就可提升為天眼,也就不會小心眼、死心眼,而用天眼看人間就叫經典世界。但如何讓我們的生命擁有經典世界呢?又如何擁有西湖、石林、漓江那些地方如此高水準的生活呢?我們想像活在那些中國首都如西安、北京、南京等地方一定層次很高,但事實上我們的經典中都有西湖、石林和漓江,也同時擁有南京、北京和西安,台灣若能如此,則在擁有財富後才能擁有高品質的生活。人生也不只活一百年,還可以活五千年,和整個中國人同步,我們也才不會寂寞,也因此而擁有天眼及天道。依我的感覺,中國人的經典可以帶到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是「論語」及「老子」。我自己在這兩家講得最多,因為它最簡單,也最高明。當然同時我們也尊重佛經、聖經、可蘭經等,我深信它們的地位是和我們的儒家與道家等同,只是在中國的傳統中我們的中國心畢竟是從孔子與老子而來,因此,我們也同時欣賞它們的「然」與「成」,因為它們也擁有道。任何的人物都有道,我們活在我們的道,也成我們的道,更然我們的物,就是做中國人,台灣人、大陸都要做到。否則,即使擁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卻還是找不到中國,也有最多人使用的華文、華語,但沒有中國心。所謂中國心不只是愛國心,中國心是有一套中國的世界觀、價值觀、建築風格生活情調、家庭觀念以及人間道義等。你們看金庸的武俠小說「鹿鼎記」,男主角是韋小寶,他是江湖混混,但金庸為可將他寫成小說中的男主角呢?他的師父是天地會的龍頭,他和康熙皇帝又是有交情的朋友,他主平做到唯一的事,就是不出賣師父及朋友,就憑這一點可以讓他在人間行走,否則此人何足道哉?他一生最大的志願就是在揚州開一家最大的妓院,讓媽媽當院長,他實在有點寶。但他卻有人間道義,在重大關頭寧可被殺頭,也不出賣老師、朋友、這是很難得的。太多的讀者不免傷感,因為金庸寫武俠小說,寫到最後英雄全死了,沒有了郭靖、楊過、張無忌、令狐衝,最後存在的只是韋小寶。大家心都涼了,豈不是金庸小說寫不下去了?要停筆了。寫完韋小寶,還能寫那一方面的人物呢?我卻不這麼想,困為韋小寶更接近市井小民,英雄仍要回到人間,韋小寶就是人間英雄。我們身為中國人,如果能不出賣朋友,永遠維護人間道義,中國就有希望了。我們由此看出任何經典中都有道,就連武俠小說江湖混混都要講道義。


儒家的道——「仁」心「義」理「禮」制與「智」慧


我現在用四個字來講「論語」——仁、義、禮、智。人,要有仁心,我們都是人,人心是很靈的,所以叫做心靈。而人又是萬物之靈,人生最重要的是將萬物之靈的靈活出來,也就叫靈長類。人性的尊嚴、人格的高貴就在這個心,孔子稱它為仁心,東方人文世界的首要,從中國到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全部在這個仁心。所以人的學問不要很多,有時能想到仁這個字就是件了不起的事了。仁心就是我們的心會有感覺、感觸,尤其在苦痛、悲傷時,就會有不安、不忍。看到父母很寂寞,心中一定充滿了不安;看到孩子如此辛苦讀書,就會想陪他一段,看到朋友如此落寞神傷,看某些地方有災情,都會讓我們不忍。仁心就是從不安、不忍呈現出來的。因此,有感覺才會覺醒,有感覺才能觸動,「跟著感覺走」是沒有錯,「只要我喜歡,有麼不可以?」但要層次比較高的喜歡,而不是叛逆或墮落的喜歡,那樣只會讓父母傷心、難過,讓老師受不了,因為那是抗議。為什麼抗議呢?為了青春不留白,因而讓它變黑嗎?白色是光明的,可以畫上美麗的色彩,讓它多彩多姿,為什麼要變成黑或灰呢?所以青少年朋友不論是「跟著感覺走」或「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我希望在這兩種感覺背後是感動,有觸動、有覺醒,就是感動。感動就會有生命的動力,也就是仁。中國經典重大的就是所有的愛、人間的美好都是從每個人心靈發出來的,中國文化所要求的成就感、充實感,層次是很高的,我們不能輕估它。我們也許沒有什麼特別的信仰,但我們愛父母、兒女,一生就這樣過下去,因為我們有不安、不忍。所以,只要我們的心有感覺、感觸、覺醒,就會發出很大的力量。中國人講「麻木不仁」,如果沒有仁,人就是麻木的,也就是癱瘓,有人等於沒有人,有人生等於沒有人生。因此,有仁,人才有生的力量。我們人生中有這份從「論語」中來的仁心,就可生兒女、生父母、生老師、生學生的。學生是可能生老師的,譬如今天開班會,大家決定好好用功,明天出現奇蹟,每個人都考高分,讓老師大吃一驚;或者兒女讓父母驚喜、感動,證明我們可以認真用功,或是兄弟姐妹悄悄地在父親節、母親節時給父母一個驚喜;這是我們每年都會做的,但為什麼不能天天做呢?仁是不安、不忍,從不安、不忍中發出愛,就叫仁者愛人。然而,人我之間,我並非唯一,我只是眾多之一,這時,我們就要找「義」。義就是我的愛與他人的愛可以交會,我的心及他的心都可能接受,所以我們要有公義或正義,否則若我們只有愛心,就會變成專制獨斷。把自己的愛看成太重要,就變成自我膨脹。媽媽比較喜歡姐姐,弟弟受不了,爸爸比較喜歡弟弟,姐姐又受不了,事實上,我們要找到一家人的義,父母愛每一個兄弟姐妹。同樣地,老師也愛每一個學生,這是義,老師要負責全班,父母要負責全家,不要老是覺得自己是唯一的重要,這就要找到了公義。否則,愛會產生災難。人生中受到最大的傷害是從愛而來,最大的苦悶也是因為愛出不去,因而產生挫折、碰壁,令人十分傷感。所以,當我們的愛發出去時,要經過義,也就是先考慮自己與對方的交情,以及對方可接受的程度,也就是愛要有分寸。中國人是講求倫理的,如果學生對老師比父母還好,那麼老師會無法承受,因此,學生身為兒女,要最愛父母,然後才是老師,對老師的愛不能超過父母的愛,如果有老師接受這樣的愛,這個老師是不明事理的。所以,如果在孩子麵前批評父母,這是絕對不可以的,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是個大原則。父母與兒女之間,有時只是溝通的問題,也就是彼此間的義出了問題,就必須找到彼此間共同的義,而千萬不可懷疑對方的仁,或認為對方不愛我,不關心我及否定我,因為這會使人的地位動搖。我看待有些男學生就像兄弟一樣,因他們非常可愛、懂事,有些女學生也很可愛、體貼,所以;我覺得師生間有道義、父母、兒女間有親情,這就是義。而當雙方關係出了問題時,絕不可懷疑彼此的愛心,而應調整彼此的義,也就是彼此調適。如果彼此找到了義,就沒有溝通的問題,因為原來如果有鴻溝,俟雙方搭建了撟後,就彼此有了通路,這橋也就是義。否則,兒女蠻橫獨斷、父母專制霸道、老師一意孤行、學生一意叛逆,都是不對的。每個人其實都可以將自己的角色扮演好,為什麼要大家一起受苦受難呢?這都是因為沒有找到義。所以儒家要從仁心為義理。義只是價值上的會通,心情上的一致,但我們還必須通過禮制出來,所以要講禮。在大家彼此尊重,就是禮,愛心要透過禮出來。但如果禮不傳,就不知禮要如何節制,所以我們說禮制、禮節,因此,禮要有節制。如果有一個管道或一條路,使彼此的心找到通路,就叫禮。所以有婚禮、喪禮等,這些禮可以將我們的感情做充分的消化,譬如喪禮,是將我們的愛心通過整個制度而讓它得到安頓。親人過世,我們幾乎活不下去,但所有繁瑣的喪禮,都是讓四周的人陪你走過那段艱難的歲月,如做七,是要讓活著的人可活下去。此種禮制的設計,是讓我們的感情或愛心得到通路,等過了七七四十九天后,讓我們的傷感恢復回來,可以再面對生活。前年,我的母親過世,我的感傷到今天還是非常強,我也才明白喪禮是為活著的人舉辦的。因此,怎麼可以無禮呢?情豈不是找不到出路了嗎?禮既是一個制度,就會變成死的,所以有些禮會形成壓力,因此我們就必須有「智」,智就是權變求通。例如,在現代都市公寓的社區生活中,昔日鄉土的婚喪禮俗就不適合,要「窮則變、變則通」,否則就會讓人懷疑傳統禮教的不當,因而大家覺得禮就是繁文縟節,也令人覺得啼笑皆非。比如,中國自古以來婚禮中有所謂「鬧洞房」,但現在已不再鬧洞房,而是鬧結婚禮堂。當雙方家長、師友皆到場為這對新人祝福時,就有某些同學認為他們有特權,完全不尊重雙方的長輩,也不尊重別人祝福這對新人的心情,而在會場大鬧,將椅子搬到桌上,要那對新人站上去表演很多動作。我不認為那是好意,因為他們完全破壞了婚禮的美好回憶。怎麼會因為有交情,就認為有破壞婚禮的特權呢?以前鬧洞房是因為這對新人從來沒有見過面,他們之間需要家人或親友來做橋樑,鬧鬧洞房氣氛出來,所以需要親友來帶動,讓他們變成牽手,成為此生最親密的人,否則會很尷尬。但現在那裡是一對新人?他們兩人是最熟悉的,還需要別人鬧熱嗎?因此,現在的鬧洞房叫胡鬧,所以,有些禮是必須窮變求通的。儒家的經典講「仁義」,仁是講內心世界,包括情愛、理想等,而大家構成共通的情意、理想時,就是公義。這樣的情愛、理想世界一家要落實在人間街頭,因此要有製度,這就是禮制。禮是大家的禮,就是大家在製度中完成自己的理想和情意,但此制度要活用,否則這個制度會僵化,反而將我們的情感抹殺掉。儒家講「仁義禮智,每個人都有其內心世界的情意跟理想,但與天下人構成一個共通的情意和理想世界時,就是中國心。一個人只有「仁心」,但有了公義,就是中國心,甚至是天地心。我們希望這樣的共同世界形成一個架構制度,就是禮。比如「憲法」,它是個制度、理想,不能隨意變動,但還是容許權變求通,因為人是活的,世界也是會改變的,不能光靠一個死的製度來維繫。因此,孟子稱「仁義禮智」為四端,也叫善端、本心及良知。


道家的道行——絕仁棄義,絕聖棄智


講了儒家的經典,再談道家的經典。道家也是以「仁義禮智」四端為主要理念,但另外加上「絕」與「棄」,老子是「太上老君」,孔子是「至聖先師」,我們要聽那一位的呢?別人是沒有道,我們是道太多,別人只有佛陀、基督或阿拉,都是唯一,而我們是唯二;「至聖」與「太上」是最高的聖人與智者,「太上」與「至聖」分庭抗禮,而「先師」又封上「老君」,孔子講「仁義禮智」,而老子講「絕仁棄義」及「絕禮棄智」。老子的「道德經」成書年代在「論語」之後,從經典而言,它似乎在反對「論語」,唱反調,使後人為難,因為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兩部經典,但為什麼老子會反對孔子呢?所以我們必須好好理解,要讓這兩部經典在我們心中變成一個,而不要讓它們由分庭抗禮而相互抵消。其實,雖然老子和孔子在理念上看起來是相反的,但是我們要了解老子的絕與棄,並不是反對孔子的意思,「仁義」讓我們高貴,但要忘掉我們的高貴,就叫「絕仁棄義」。父母或老師都很高貴,因為他們付出很多,但面對兒女或學生時,他們應該忘掉自己的高貴,也就是忘記自己的形象與完美,這樣才能做兒女與學生的朋友,也才能陪伴他們一起成長。在愛朋友時,也一定要忘掉自己的高貴,否則朋友會討厭你的優越感,你會覺得自己好心沒有好報,其實不是,而是太好心,讓人受不了,而且好心寫在臉上,讓人看到便想逃開。因此,如我們的高貴要變成真正的美好,就要先把自己忘掉,而不要每天強調自己的功勞與犧牲,也不要每天用悲壯的臉色或苦痛的眼神迎人。把自己的身段、高貴放下來就是絕棄。故絕棄不是反對好心、好意或愛心、正義,而是反對那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與形象。事實上,我們也都不是很喜歡和那些高貴的人做朋友,而喜歡和人稱兄道弟,有親切感,因為彼此可以隨意說話,沒有任何壓力與負擔。「絕聖棄智」就是天下的事業不是只靠我一人,我們一定要有這份謙遜。否則在與任何人相處時,會有一種獨裁專制的心態,這是絕不可以的。因此,絕對不是要我們反對愛心、公義、社會規範或應變智慧,而是忘掉自己的高貴,也不要認為天下事只有我一個可以承擔,有此一悟,別人的重要感才會顯現,才能有發揮的空間,別人的高貴也才可以實現。當你覺得中國不是只靠我一人時,別人才能為中國做更多的事。所以,在家庭中我們應該讓兒女與父母一起負責,在學校中要求學生與老師一起負責。我常覺得現在的孩子被寵壞了,他們必須訓練對任何事有責任感,否則當父母或老師離開他們身邊時,他們就無法適應環境或生存下去。但要怎麼訓練呢?就是要絕聖棄智,老師和父母退後一步,孩子就可以站出來,學習自己處理問題,而不要把孩子的事都做光了。故我們自己沒有高貴,天下人的高貴才能凸顯出來,天下不靠我們,別人才能發揮,因此,「絕棄」是一種智慧。我們如果只有儒家的「仁義禮智」,就只是凸顯自己,讓自己成功、高貴,假如又有道家,則可以將我們自己的高貴放下,而進上步去看到別人、欣賞他人。所以,中國人所講求社會責任的擔當是由孔孟儒家而來,但藝術美感的生活則由老、莊道家而來。例如,中國的家庭倫理、政治道德是從儒家思想而來,而中國的山水畫、田園詩等藝術美感卻從老、莊思想開發而來。因此,我們除了需要家庭倫理、政治道德的理想人間之外,還要有山水畫、田園詩的美感世界,與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調,故儒家與道家兩者必須兼顧,也就是同時擁有「論語」中的善以及「老莊」中的美,這也叫做盡善盡美。所以「絕棄」絕非不好之意,而是放開、忘卻,我們就不會如此辛苦,也才能看到藍天白雲以及人間街頭的美。不要覺得街頭只有攤販與遊行,其實站在街頭可以看到來來往往的人群,而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美好與精彩。我們為什麼看不到呢?是沒有心情看,心情是從「絕仁棄義」及「絕聖棄智」而來,我們平日被責任所壓迫,沒有餘力、閒情去欣賞別人,哪天能暫時放下壓力,放自己一天假,就會看到許多美好的東西,那是平日擠車、趕車所看不到的人間美景,所以,老莊經典與孔孟經典的結合,才是中國心的大傳統。


至聖先師與太上老君的同步流行


我對父母、師長是用儒家,我要孝順父母、敬愛老師;但對兒女及學生,我就用道家,我要忘掉自己做父母及老師的身份與權威,而和兒女學生打成一片。在人生實實在在的事業活動中,我也用儒家,因為必須有責任感、有理想性,我有愛心,也尊重別人的感受。但人生除此外,如下班、放學之後,及週未、渡假時,我們可以用道家,使自己空靈一點,而不要每天二十四小時總動員,讓自己暫時放下緊繃的心情,放慢行走人間的腳步。如此做個調整,當第二天再上班、上學時,精神會更好,這叫做休息是為了再出發。但這種休息一定要通過道家的經典,有道家的虛靜悠閒,否則,休息過後會更累。各位看到現在放假時大家都擠在路上,困在風景區,假期結束後身心更累。其實,休養生息不是要大家擠到另一個地方,只要我們心中有老莊,任何地方都可以休閒。中國歷史上叫黃老治術及魏晉名士,魏晉名士就是個人生命的休養生息,而黃老治術是政治上的休養生息。經過秦、漢的大亂後,中國政治需要休養生息,也就是要用黃老治術;歷經東漢黨錮之禍後,文人讀書要休養生息,所以有魏晉名士的生活情調。所以休息與休閒不是要大家去名勝古蹟,選個良辰美景,那會使人更加疲累。花季時全部的人都在陽明山,但其實最能休息的地方是在台北街頭,因為那兒反而沒有人,如同春節時的台北街頭,是最可愛的時候。所以,不是要找一個原始的島嶼部落,然後搭飛機前去,才叫做渡假。渡假在那裡?就在經典世界中,在內心的感覺裡。我們有經典世界,才有真正的休養生息,今天的社會動盪與生活壓力,只要有經典便能化解。我們看出家、修道的人,他們並沒有每天搭飛機四處跑,但他們很悠閒,因為他們心中有經典。所以,我要勸告所有的朋友,正面的人生要靠儒家的經典,孔孟的「仁義禮智」,但休養生息是為了再出發,是為了能欣賞別人,更為了能有美感的生活,故要有老、莊的經典,如此,我們表面上雖有兩個經典,但事實上只有一個。因此,「至聖先師」與「太上老君」是合而為一的,我們無需把老子變成孔子的學生,或將孔子變成老子的學生,為什麼我們不做他們兩人的學生呢?讓他們兩位進到我們心中,使兩者合而為一,就是經典世界。我們立身處世,除要做人做事,擔當責任外,還要休養生息、消除壓力,給自己也給別人寬廣的空間。我們愈老莊,給別人的空間愈大,因為把自己放下,別人的世界就會開闊,讓自己後退,別人就可以前進,這就叫給別人更寬廣的路,更開闊的空間,也就是我講的餘地和閒情。此外,在我們付出奉獻的同時,也請忘記我們的高貴,不要給別人太多虧欠的壓力,這樣的愛也才沒有殺傷力。


結論:行中國道做中國人


我想將幾千年的「論語」和「老子」的精神,用最簡單的幾句話——「仁義禮智」的本心良知,再加上「絕棄」的空智慧,向大家講經典,用我的說法叫「野人獻曝」。陽光到處都有,隨時普照人間,但是我今天急切地將陽光帶過來,因為那是心裡的陽光、歷史的陽光、傳統的陽光,也就是永恆的陽光,叫做走入「經典世界」。有了中國道,有了中國人的道行,我們才是中國人,「然」我們自己的一生,「然」幾千年的中國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