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誠明精進
--愛讀經·泰華耕讀書院揭牌慶典專題講稿
時間:西元2015年10月8日 地點:愛讀經泰華耕讀書院,北京房山蘆西園
演講者:季謙先生(王財貴教授) 錄音:陳星宇
錄入:賀玉斌,陳星宇 校對:陳星宇 核審潤色:趙伯毅老師
主持人好,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眾鼓掌)
今天是很特別的,我說我今天來演講的這個過程也是很特別的,因為,以前像這種情況我是不必休息的,大家就不必剛剛聽趙老師(小編按:“趙老師”即愛讀經泰華耕讀書院執行院長趙伯毅老師)“囉嗦”一陣了,我直接講就可以了。那今天很特別,那為什麼呢?因為,趙老師一定要安排我去休息一下,因為,他認為我已經老了!(先生笑,眾笑)嗯,不過呢,這也應該如此,而且我老早就應該如此。
也就是說,在我剛才進來的時候,我雖然只聽了幾分鐘,但是呢我就覺得,我心裡面也是這樣想,我真想再聽下去,趙老師講得真好!講得真好!大家說有沒有講得很好啊?(先生笑;伯毅老師也笑;眾異口同聲回應先生:“好!”;眾鼓掌)
其實我知道,我們今天的這個活動啊,也是一個讀經推廣的里程碑,一個階段性的發展。有這麼多的朋友來一起共襄盛舉,來參加這樣的一個開幕(揭牌)的儀式,我很感謝各位!因為這是由北京讀經推廣中心(北京季謙教育諮詢中心)、泰華集團以及在謙學堂這三個單位一起合作、一起商量、一起成就的愛讀經泰華耕讀書院。我很有感慨,因為這個書院的成立的過程也有一些波折,也有一些動人之處,最動人的還不是北京讀經推廣中心,因為推廣中心永遠是如此,它從一開始成立就是要為了讀經的推廣,本來是應該服務於讀經界,因為力量還不夠,所以也都只是做一些道義上的扶持、道義上的協助,並沒有對讀經界有實質的幫助。不過我後來想一想,這個道義上的協助跟扶持也有很大功勞的,甚至有些時候比實質上的協助、功勞更大的!所以北京讀經推廣中心雖然力量不夠,但是由於周語欣主任的領導以及她的團隊的努力,確實做了一些事情,至少對於最近整個大陸的讀經推廣、讀經風氣的普及以及深入,想想這五六年來,確實也有相當大的貢獻!這個我們要感謝周語欣主任。(眾鼓掌)想盡各種的方法,抓住各種的機會,能夠讓讀經的推動更上一層樓,這是讀經推廣中心的任務。這次我們在這裡做一個機構,這個機構也是由於在(讀經)推廣的路上必須如此,所以這個是順理成章的事。
泰華公司肖董事長是地產界的人士,在地產界呢,還有一位李文明先生,他十幾年來創設了一個地產界人士的聯誼會。後來李文明先生他自己讀經,他尤其推動讀《大學》,因為他認為《大學》比較簡短,而且所謂:“一部大學半理財啊!”古人這樣說,說一本《大學》啊,有一半都是講理財的觀念,尤其是這個“治國平天下”,到達治國平天下的大業的時候啊,一定跟理財有關的,所謂“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所謂“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所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像這些都是理財的觀念,所以對企業家的心靈的健康是很有意義的。所以李文明先生就提倡讀《大學》,他也在企業家的地產商的聯誼會裡面一直提倡讀《大學》,他提倡讀三百遍!有時候他也常常舉辦一些聚會,李先生就曾經請過我好幾次到他們聚會裡面去演講,肖董事長說他聽過我兩次演講。演講完以後往往就有晚餐,在晚餐的時候大家就講一些自我的心得,大概都圍繞在演講、圍繞在讀經,那因為周語欣主任聽過肖董事長的發言,認為肖董事長的文化情懷非常深厚,所以就特別注意。後來就有所聯繫,然後就發現有這個麼一個地方,也就是現在這個地方,本來是他企業的會所,但是開用的時候很少,甚至已經幾年都放在這邊了,也算閒置了很長時間,我們就希望這個地方能夠為讀經所用,那麼就這樣談起了。
但是要怎麼用呢?因為我們推廣讀經一二十年來,最先的時候啊,也是講理論,鼓勵去實踐,那最先的實踐是所謂的少量的讀經的實踐,從家庭開始,從社區開始,有些學校老師在學校裡面把讀經作為補充教育,其實這樣也已經有效果了。但是後來,越來越多老師家長也發現,為什麼讀經的時間不能多一點?因為按照讀經的理論,這樣推起來,如果要把讀經的理論付諸實踐,要完全的實踐,如果這樣的話,好像是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當中,越有大量的讀誦,對整個的所謂教育,對人生的、生命的啟發提升,都可以達到最大的功能,好像是讀越多就越好的意思啦。於是,就有人希望能夠讀全天,這樣就慢慢的有這樣所謂的私塾之成立。那現在呢,推廣讀經,好像有人說,越走好像越走向金字塔的頂尖,現在好像一提到讀經,或是一提到“王財貴”三個字,就只剩下兩個觀念、四個字,叫做“老實大量”。認為“老實大量”才是讀經,好像我們排斥了“不老實不大量”,在讀經界流行這樣子的觀念。
那麼其實呢,不是如此說,也不應該如此看。因為剛才說了,推廣讀經有一套觀念,而這個觀念呢,也可以說是一個理想,這個理想我認為不應該是一般的理想,一般人說的理想並不一定是理想。所謂的理想是:“因理而想。”因理而想,“因”就是“依”啊,依靠著道理而思考,這樣子思考的結果,叫做理想。那麼,假如教育這件事是有道理的,我們依照教育的道理而去思考,其實我們有一種教育的理想,我們把它說出來,這個就是所謂的理論。所以我們說教育的理論,它是一種理想。而理想呢,是只在道理上去思考,不過呢,如果它是一個真正的道理,注意啊!這是說如果它是真正的道理,它一定是可以實踐的,一定可以在現實中表現出來,這就是實踐之意義的道理。一個理想要變成實踐是不很容易的!現在我們講讀經,我們介紹讀經,其實是介紹一個理想。尤其是我在演講,如果初次聽的人,他往往會覺得我講得似乎不切實際,講的很獨斷,其實意思就是說:“你講的只是理想。”
一般人不容易去分別什麼是假的理想,什麼是真的理想。假的理想就是憑著他自己的一個想法,他就去追求,他就去介紹,用不客氣的話來講,他一拍腦袋,他就有一個觀念出來了,這就不一定是真的理想。那麼有的理想是假的,它是很難付諸實踐的;如果這個假的理想付諸實踐了呢?它對人生也是沒有益處的,甚至反而是有害處的!但是如果是真的理想呢,他是合乎客觀的道理的,它才必定可以付諸實踐。
好了,我們說在講讀經理論的時候往往只是講理想,但是假如這是真的理想,它必定是可以付諸實踐的。不過從理想到實踐是有一段距離的,是要在現實中表現的,他必須受實際的狀況的限制,所以有許多理想並不容易一下達成,那麼如果真的去好好的思考,跟著我們讀經教育的理論,跟著這個理論——如果這個理論是真正的理想,是客觀的道理——依照這個理論要去落實,有些人是比較容易落實的,有些人是比較不容易的。不過,我對於容易落實的人,他表現的很合乎理想,至少合乎我的理想、我的觀點,固然是,我很高興。
但是呢,有些人是不能合乎的,這分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他一心也想要達到,他很嚮往這種理想,但是現實上有許多條件的限制導致他達不到。像這樣子的人至少我是很敬佩他的,我也是很同情他的,他不管做多做少,不管離理想多遠,他這個心是嚮往理想的,他只是受限於現實,這是無可奈何的。所以這種人是值得我們同情甚至值得我們敬佩的;還有一種情況,是如果這個理想所受到的限制,是由於一個人的觀念和他自我的固執所導致的——唉!這也是一種限制啊——本來理想,如果是真的理想,它因你而想,它就是客觀的,客觀的意思就是:不只是我這樣想,你也會這樣想。乃至於,客觀的就是普遍的,普遍的就是:不只我們這樣想,所有的人也都會跟著這樣想。這就是天地之間的公理!如果是這樣,那麼本來每一個人都要這樣想,但是他還是有些條件的……要真正地讓每一個人這樣想,也是不容易的。
因為人有一種習性,人往往依照他的習性去過生活。如果他得到一個新的觀念跟他原來所想的不一樣的時候,有人比較清明,他能夠跳出他的習性,能夠跟從道理而走;有的人習性就比較強烈,也可以說他心靈比較渾濁,他雖然聽到了一些別的道理,心中或許明白新聽到的消息是有道理的,但是他的習氣很重,所以他並不願意去承認,因為承認新的道理對他來講是一種痛苦。為什麼痛苦呢?因為他好像要放棄自己,其實真正的自己是理性的自己,那個習性的自己呢,他其實是假的自己!但是,人就是這樣的存在,往往認假作真。他不願服從道理,所以他跟自己的習性產生抗爭,最後還是習性勝利。他用盡各種的方法不承認這個他所聽到的合乎道理的觀念,這也是無可奈何。
對這樣的情況,其實我們不便責備,尤其是在一個並不支援理想的時代,或者說並不以理想來作為教育目的的時代,也就是說,假設我們的教育現在並不教人去追求理想,而整個時代也不以理想為標準,而以習性為標準。以習性為標準的話,各人有各人的習性,以個人的習性為標準,如果很多人都以習性為標準,那整個時代就是一個以習性為標準的時代。
那,所以縱使一個人自己清明了,有些時候還有別的條件會限制他,比如說來自於家庭的其他人的影響。大家一定有聽過這些故事,就是在一個家庭裡面,假如有某一個人他對於教育,聽到了讀經的觀念,他認為是合理的,他以前雖然沒有這樣想過,他一聽就能理解,而且認為應該這樣做才對,什麼叫才對呢?就是對他下一代、對他的孩子有最大的幫助。幫助什麼呢?幫助孩子的生命的成長,讓他的生命價值能夠更上一層。他如果這樣認定,本來他就可以讓他的孩子讀經的。但是他的環境,首先這個小環境,他的家庭就有人反對,而且反對成員占很大的比例,只有一個人支持,所有其他人都反對。為什麼呢?因為其他人,他們或者是在還沒有完全明白,甚至絲毫不明白之前他就開始反對。他用什麼反對呢?用習性,用他的習慣。何況,有些時候也有很大的力量來支持他們,他用整個社會習慣,不只是整個社會,他用整個世界的習慣來反對。
所以當一個人想要支持讀經,而他身邊的人都反對的時候,請你不必太過驚訝,因為人的習性是非常深重的。而這個習性,不只是這個人的,如果是整個時代的話,就會更增加他們的固執。如果是整個世界,那一個人更很難從這裡跳出來。
所以,如果各位聽到讀經,你認為讀經是對的,而你遇到有人不理解,有人反對你,你千萬千萬不要太過驚訝,你要給予他同情,因為認同讀經教育、跳出習性不容易。有些人是還沒有理解,就用習性來抵擋,有些人呢,雖然理解了,像剛才講的一樣,雖然有一點理解了,但是他還認為要改變他的習性是一種痛苦,所以他不會改變。
我這樣講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讀經從家庭的、社區的、學校的少量的讀經一直走向大量的讀經這個階段,從讀經教育來講是一種進步。什麼進步呢?就是越來越接近理想。但是從推廣讀經的立場來講呢,是越來越遇到困難。本來是沒有困難的,本來到處走,到處推廣讀經,任何人都能夠接受,不接受的人是很少的,因為我們說讀一句就好,一天讀十分鐘就好,那麼像這樣大家都能夠接受。我們說一天要讀八個小時十個小時,那能接受的人就少了。因此我們說推廣讀經的道路越走越遇到質疑,越走越艱難。從十年前開始有私塾的成立以後,這種推動讀經就走向艱難的腳步了,因為會有人來對抗。最先呢,對抗的人是讀經圈之外的人,自從有私塾以後,自從大量讀經以後啊,對抗的人是讀經圈之內的人,那就確實讓我們,至少讓我非常的傷心,啊,非常傷心!(先生一臉肅穆、莊重,黯然神傷)。
但是呢,我還是一直照著理想來說,凡是我說出來的,一定是照著理想來說的,不過,假如會聽的人他應該聽出來我所說的理想不只是純粹的一個理想而已,我所說的理想呢,是要包含現實的艱難、全盤考量之後的理想,這樣才是更進一步的理想。(眾掌聲,熱烈的掌聲!)
因此,我在推廣讀經或著說一些跟著我在推廣讀經的人,其實也可以說是遵守“老實大量讀經”的這些堂主跟老師以及家長們,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從不責備別人。我們從來沒有責備別人的,從來沒有說過別人的是非的。只是,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我們這些老實大量讀經的人太過固執癡迷了,而且認為我們這些人非常霸道,認為我們這些人常常聯合起來攻擊“弱者”。什麼叫做攻擊“弱者”呢?就是攻擊那些不老實大量的人、不走老實大量讀經道路的這些人。這裡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解——誤解,就是有一個不能同情我們的理解在裡面。其實,只有不老實大量讀經,甚至不是真讀經,比如說講國學的、講《弟子規》的,不是真的讀經、不是真的老實大量讀經的,只有那些人來攻擊老實大量讀經的人! 那麼老實大量讀經的人呢?我們基本是不回應的,有些時候是為了說明而回應,這一說明起來,對方就認為他被攻擊了,其實是他首先發動攻擊!我們是在防禦,只是防禦永遠不攻擊。“防禦”的意思就是,只是說清楚我們是怎麼說的,只是這樣。
這十幾年來大概都是在這種情況下度過。那我一直想,為什麼我們還是會受攻擊呢?為什麼只是防禦,還是會被認為我們是在打壓別人呢?這樣的狀況為什麼?其實是由於他們心靈的一個反應,我認為是不恰當的反應,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所說的道理,比如說我講推廣讀經,其實我是以剛才那個態度,是一個理想,但是呢,卻沒有忘記現實,是把現實都考量在內的理想,那麼,因此假如有人來攻擊,我就把這一套再講一遍,那或許有些別的朋友去回應,也是把這一套再講一遍,那麼這一套再講一遍呢,就會有人認為我們霸道,為什麼呢?因為他發現講道理的都在我們這一邊呢。為什麼道理都在我們這一邊呢?因為我們既注重理想又注重現實!
那怎麼說呢?比如說我講“老實”的意思,什麼叫“老實讀經”?因為一般的人是不很仔細的,或是不願意仔細的去瞭解,比如說我講“老實”的意思,“老實”只有兩個意思:
第一個就是讀真正的經。
讀大經大典,不要讀小經小典,要讀真經真典,不要讀假經假典。這就是老實嘛,那這樣子呢,就會有很多人受到打擊,他先不問這樣講有沒有道理,他先考慮到自己,認為自己受到了打擊。因為我們把他所讀的東西稱為小經小典,甚至假經假典,他不就受到打擊了嗎?那麼,所謂的“經典、經典”,它如果有一個客觀的意義,是天經地義、歷久彌新、永垂不朽的聖賢之道,這叫做經典。其他的當然就不足以稱為經典!難道不是嗎?!那我們只是把這個道理講出來,別人會覺得受到打擊。為什麼受到打擊呢?因為他所讀的就是我們所說的是小經小典、假經假典,因為他所讀的不是天經地義的經典,不是歷久彌新的經典,不是永垂不朽的經典,他所讀的不是真正的聖賢之教,當這樣的時候,我們認為是不是他可以改變一下?但是有的人是不願意改變的,因為他的習性如此,他認為時代習性如此,他認為世界習性如此,他認為時代這樣,世界這樣,甚至他認為古人這樣。其實,即使古人這樣,也不足以作為理由,只有道理這樣,才可以作為理由。
所以我常說,任何人所說的都不一定是對的,專家所說的不一定是對的,現代的不一定是對的,美國的不一定是對的,中國的不一定是對的,傳統的不一定是對的,王財貴說的不一定是對的,那什麼是對的?只有對的才是對的!(眾持久鼓掌)
所以,不可以以任何的理由來支持自己的意見,那都只是意見而不是道理,所以我們只服從道理。但是呢,剛才說了,人往往都在意見中生活,所以當這個道理觸犯了他的意見的時候,他會覺得好像受到攻擊,他會不愉快。那麼,其實啊,我們推廣讀經所要讀的書如果是大經大典、真經真典;但是呢,為什麼小經小典、假經假典也會被許多人所接受?會在長時期的歷史所流行呢?各位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為什麼美國式的教育觀念會流行全世界而且流行一百年?中國人為什麼會接受它?而且完全接受,而且實施了100年,連看到了許多的狀況、產生了許多的問題都還一直不改呢?為什麼呢?各位一定要知道,他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他也有道理的,有相當的道理。所以《三字經》不是完全沒有用,他有相當的小用。但是你若把小用擴大為大用,把低層次的用提高為高層次的用,那這裡就產生了問題,所以不是在錯誤的地方產生錯誤,是在片面的地方產生錯誤,在一個低層次的地方產生錯誤。片面的道理也有道理啊,小道理也有道理啊,我們學校的功課也有道理啊,但是他的道理是大道理呢,還是小道理呢?是高的道理呢,還是低的道理呢?如果是小道理、低的道理,我們要不要那麼大的努力去學習呢?要不要把它看做是基礎的教育去做這種教育呢?他做這種教育能不能作為人生的基礎呢?這裡他們卻不想了,卻不去想這個問題了。
只要他有道理,一看就有道理。比如說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就是要實用,你教育一個人就是要他能夠表現出來。有沒有道理呢?當然有。所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為了讓一個人能夠在現代化的社會當中好好的生活,過一個自由、民主的現代化的生活,做一個自由、民主的公民。有沒有道理呢?有。但是,人生是不是只是如此呢?沒有人去想這個問題。“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有沒有道理呢?要不要學數理化呢?要。要不要用那麼大的力氣,全國人都用那麼大的力氣去學呢?沒有人去想這個問題。學數理化怎麼學呢?學數理化就要認真學。什麼叫認真學呢?沒有人去想“認真學”的道理。認真學好像就是趕快做很多功課。已經做了一百年功課了,我們國家的科學還沒有什麼大的開展進步!但是呢,還是不改!為什麼不改?因為他有“道理”啊,當然我儘量做功課,當然可以看到成績啊,這個成績是不是真成績呢?不管。(全場一片沉默、寂靜)
這就是人的心靈的限制,人的心靈不能夠高明廣大的時候,它往往就局限於偏見、低層次,而且局限在這裡,他安於自己,他不求長進,當這個時候他遇到道理就會抗拒,跟他講道理他就認為受到打擊。其實何苦呢?我們沒有打擊別人,雖然好像聽我講話我都在罵別人,我都說:“我沒有罵過別人。”像我的老師牟宗三先生,很多人說他常常罵人,牟先生就經常說:“那個笨蛋我罵過他嗎?”我說:“老師,你現在就在罵人。”(先生笑;眾笑)
其實啊,天下的事啊,是很容易瞭解的,天下的人是很容易相處的,但是一有習性、執著就不容易了。那麼我們要做一件事,比如說,我們現在做教育這件事,我們還要做推廣,我們做推廣這件事,我們就應該瞭解推廣的意義、推廣的價值,我們願意去推廣;但是我們也要瞭解推廣路上所會遇到的艱難,所謂遇到的艱難就是剛才所說的:習性難改!那在這個時候呢,我們也不可以直接就說:“我們都是道理,你都是習性!”這是可以客觀討論的,客觀討論的就是我們要跳出自己,我們不要為了維護自己而跟人家辯論。就像我剛才所說的,我們回到源頭,回到最初的本心。比如說“讀經、讀經”,我們問讀的是什麼?是經。經是什麼?經典。什麼叫經典?就是天經地義、歷久彌新、永垂不朽的聖賢之作。那麼如果回歸到這裡就不應該再有辯論!但是呢,剛剛又說現實往往有許多限制,所以有人讀小經小典我們也應該給予同情甚至給予支持。
再來呢,這個“老實”的第二點意義就是:老老實實。
老老實實就是唯讀就好,唯讀就好就是不需要再做其他的講解跟花樣,這又打擊到很多人了。不是我們去打擊別人,而是不做老實讀經的人,他來攻擊老實讀經是障礙孩子的,是不能開他們的某種竅門,而只能讓孩子越讀越呆的,這樣來攻擊。那麼其實呢,我們再回到讀經的觀念本身,讀經有兩個基本意義:一個是讀,一個是經。只要把握其一任何一個意義,它就有價值了,它就有教育的價值。所以把握你的教材是經,只要你讀的書是經,就有很大的意義。第二點呢,假如你用的方法是讀,就產生很大的教育的意義。有些人呢,只把握到一點,他把握到經了,但是他不以純粹讀的方式去讀經、去接近經典,這樣子也有益處,但是益處是不完整的。有些人呢,他知道要讀,但是他所讀的東西不是經,不過呢,因為他已經有讀了,反復讀了就有效,所以反復讀白話文也有效。那麼對於經典呢,不是去反復的讀它,你只有隨便讀一讀,就趕快去解釋經典,也有效。只要你的教材是經典就有很大效果,只要你用的方法是反復的去讀,讀什麼都可以。但是呢,假如把“讀”、“經”兩個觀念完全結合,所讀的是經典,用的方法是反復的讀,那效果會非常好。不過能夠把這兩個方面真正結合,做到老實讀經的人,並不很多。也是由於習性,由於時代的習性,由於世界的習性,由於一個人自我的習性,由於這麼多的條件限制,讓很多人不能夠真正地接受老實讀經,就是不能夠接受“讀”跟“經”兩個觀念完全結合的教育方法。這就是有關的“老實”方面。
那麼一提到老實,剛才說有許多人就會受到衝擊。其實呢,如果真的瞭解我們推廣讀經的用心,應該不會受到衝擊才對。因為我也曾經說“儘量的老實”,我並沒有說“一定要老實”,我說“儘量的老實”。面對現實的人生,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會照顧現實的艱難,一定會照顧人的習性之難改,所以一個真正有理想的人一定說:“你就儘量老實吧。”你如果是讀了《三字經》,你把《三字經》讀完就開始讀《論語》吧,這樣也是循序漸進了。但是你讀的《三字經》是不是能夠換一個《唐詩(三百首)》呢?因為會讀《唐詩(三百首)》了,《三字經》就不用教了嘛!你教育孩子為什麼要做那些費力一樣而收功比較少的工作呢?所以假如同樣讀一年,有人的讀《三字經》,有人讀《唐詩三百首》,經過一年之後,讓讀《唐詩三百首》的人,來讀《三字經》,幾乎不教就會,讓讀《三字經》的人去讀《唐詩三百首》啊,還有很多的路要走,還有很多的麻煩要應付。誰吃了虧了呢?那如果讀《三字經》的希望他來讀古文那將是更困難的啦……讀古文的讀唐詩容易啊,讀唐詩再讀古文不容易啊,等等依次上升。
所以這是有道理可以遵循的,不是誰說了算,而是每一個人只要靜下心來,每一個人心裡面其實都懂得這些,只是剛才說的習性,習性的意思就是:反射反應,立即反應,不思考就反應。這個叫做習氣。如果你能夠靜下心來想一想,就一定能夠改變自己的習氣。所以我們面對的眾生的習性,我們只好說那就儘量吧,沒有關係,讀《三字經》很好,讀《千字文》很好,讀《聲律啟蒙》很好,統統很好,為什麼?至少比語文課本好,只要比語文課本好都是好。(停頓)那我這樣子講也不對,我後來一直在想我這樣講也不對,應該是讀語文課本也很好!(先生笑,眾笑,眾鼓掌)
所以你就儘量吧,儘量開放自己的心胸,提高自己的眼界,當你認為你現在的心胸最開放了,眼界最高了,你決定的那一點就是你自己認為最高的道理的那一點。你就已經不辜負自己了!千萬不要還沒有思考就開始反對,千萬不要只是順著時代的、順著世界的潮流,順著古人的傳統,而你就這樣決定。所以你一定要經過自己的思考、判斷,縱使是世界的、時代的,縱使是古人的傳統都要經過你的判斷,千萬不可以不判斷。說這是美國的,人家全世界的潮流都走向這裡啊,像這樣子,以這一種方式來作他思考的根據的人是沒有智慧的、沒有頭腦的、沒有理性的!說傳統就是這樣子啊,我們要遵循傳統啊,怎麼可以反對傳統啊,說這樣子話的人也是沒有頭腦的。那要怎麼辦呢?他要告訴我,他為什麼要遵循時代,如果這個時代所做的是對的,是從人性出發的,是天地之道,那我支持你!因為你不是遵循時代,你是遵循天地之道!如果有人說,我跟著世界潮流走。問他為什麼,他有理由,他說他思考過,現在的世界潮流是合乎人性的,是合乎天地之道的,是永恆的,那我就非常敬佩這個人,他所跟從的不是世界潮流,他所跟從的是人類理性,是天地之道。如果有一個人告訴我說,中國的傳統是偉大的,是合理的,是天經地義的,那麼所以我遵循中國的傳統,這一種人是可敬佩的,因為他不是遵循傳統,他遵循的是人性,遵循的是天地之道!
各位,這是不一樣的心態啊!(語重心長地)最後的結果一樣,最後的結果都是遵循,但是他們的理由不一樣。我們所要的不是你遵循什麼結果,我們所要的是你到底依照什麼樣的理由來走你的路。如果沒有理由,就叫做習性,習性就是業力,自己的習性就是別業,個別的業,時代以及世界的習性叫做共業,一個人往往被共業所籠罩,不得解脫!他還以共業作為他的有力的根據,各位,這是人性的最容易迷茫的地方,人性最容易迷失地方。就是“以多至正”,那麼多人都來做;有的“以古至正”,古人都來做,這是人類最容易迷失的地方。所以,誰能夠從這裡超脫出來,我不是說要一定要反對時代、反對世界、反對古人,從來沒有那樣說;而是要建立自己的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跟著任何人走,不跟著任何一個專家走,不跟著任何一個大的勢力走,這樣才有獨立的意義。在“老實讀經”這裡,要用這種態度來面對。但是話說回來,我又要同情,人總是有習性,總是在共業中,被共業的洪流推著走,洪流滾滾,江河日下!幾個人能夠超脫出來呢?所以對於這些人,我們都要給予無限的同情,無限的支持,我們都說你想過就好,你認為這樣對,你就這樣做,至少他不是為了他的孩子,而是為了天下人的孩子。但是都要提醒一點,千萬不可以攻擊別人!因為你自己有聰明,你有學問,你有許多的人生經驗,你自己用盡了你的聰明、學問跟經驗,你得到了一個你認為最好的路去走,你已經盡到責任了,但是千萬不可以自以為只有你聰明,自以為只有你有學問,千萬不要自以為只有你才是一個有經驗的人!別人也有學問,別人也有才華,別人也有聰明!所以為什麼要攻擊別人呢?!
如果在一般的社會啊,這樣子互相的攻擊,意氣用事,用自己的意見,還固執互相攻擊,這個我們不覺得奇怪,因為這是人之常情。如果不是這樣子,如果不是以自己的意見去攻擊別人,而別人也以他的意見來攻擊他自己,如果社會不是這樣攻擊來攻擊去,如果不是這樣,那反倒是很奇怪的。所以人間的常情是固執己見、互相攻擊,這是人之所以痛苦的最大原因呐,但是人就喜歡痛苦。所以佛教說,釋迦摩尼佛說我們這個世界是:“娑婆世界”。什麼叫做“娑婆世界”?“娑婆”是音譯,翻譯梵文,它原來的意思是“堪忍”,“堪”就是能夠,“忍”就是忍耐,娑婆世界就是能夠忍耐的世界。什麼叫能夠忍耐?不是這個世界我們真的能夠忍耐,而是我們居然還能夠忍耐這個世界!意思也就是說,用佛的眼光來看呐,眾生所生活的世界是非常痛苦的,而居然這些眾生還能夠活在那裡,那我很敬佩你,說你還能夠忍受啊!這個意思。所以我們這個世界是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是堪忍的世界。“堪忍”是說為什麼你還能夠忍受啊?其實就是說這個世界其實是不能夠忍受的世界。為什麼不能忍受呢?是因為無明。因為無明所以才不去明白道理,都是用意見、成見在過生活,然後與自己意見不同的就互相攻擊。因此啊,在這個世界上互相攻擊,這是正常的情況。
但是在教育界,尤其在讀經界,如果互相攻擊,就不是正常的情況了。因為我們所讀的書!讀書為什麼呢?要明理。經典教我們做什麼呢?經典教我們有智慧。我們既然說要讀經,卻還用這種態度來做人,來面對朋友,這個是很不應該的!所以我一直都希望支援老實大量讀經的這些家長、老師、堂主們千萬不要去攻擊別人,甚至到最後呢,也不要做什麼回應了。你如果只是做,別人也都認為你是在攻擊他,何況你如果再強力的推進,那豈不是讓對方受不了嘛?但是,像這樣子的態度也太過鄉願了一點,所以到最後,還是我們一直要把道理說出來,那麼認不認定,是由每個人自己去抉擇,這是我們的態度。
“大量讀經”更是如此,大量讀經就是越大量越好。但是有的人呢,他就受到打擊啦,因為他所做到的是少量,他就認為我們在打擊他。其實我們並沒有打擊他,我只是說“盡其可能的大量”。什麼意思呢?剛才說,一天能夠讀十分鐘,也可以算是大量。什麼意思?假如一個人他用盡了他的能力,他能夠擠出十分鐘來讀經,那總比不讀好,所以這個人已經做到了大量讀經的地步了。但是如果他能夠讀半個小時卻唯讀十分鐘,這就不是大量了。所以這叫做“盡其可能的大量”的意思。如果盡其可能的大量,那所有的人他經過思考之後,他認為這是他的最大量,這樣子就很值得敬佩啦。我們只怕一個人不思考,從來沒有去想問題,就一直說:“大量不對,讀八個小時不對,讀十個小時會讀笨的!”我們只是不希望有人這樣,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能拿出自己的誠懇。他說:“盡我的所能,我只能讀十分鐘,請你不要叫我們讀八個小時。”我們絕對不會讓這個人讀二十分鐘,何況讀八個小時呢?他如果真的是思考過,他認為讀十分鐘是他的最大量,那就只能尊重了。因此,我認為在“老實大量”的宣導之中,只要說“盡其可能的老實”、“盡其可能的大量”,一般人都不應該再有意見,自從老實大量的觀念落實之後,就必定要有讀經私塾這種單位的產生。
而剛才說一有讀經私塾這樣子的產生呢,對於推廣讀經有利、有不利。所謂有利就是理論的完全落實!那麼有不利呢,就是漸漸的好像要做到老實大量才算作是符合標準,其他的都不合標準。於是就有許多人認為越來越生疏,他自己認為對讀經教育越來越生疏,他甚至覺得越走越遠,這樣子是非常不利的。
我剛剛說推廣讀經,北京中心推廣讀經,後來遇到泰華這個地方,那我們希望這裡能夠作為推廣讀經的一個場所,肖董事長也支持。但是要做些什麼呢?現在我們說推廣讀經,就只有兩件事情很重要:一件是理論的繼續推廣,一件是落實。而落實在天下之間,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有許多人落實了,也有多人在做理論的研究推廣,本來這樣做下去就很好,但是推廣中心還是不能廢除,推廣中心還是要繼續做。如果推廣中心要做事呢,就在這兩方面也要有一些持續的、可大可久的做法。所以就想在這個地方,在理論上,做一個讀經教育師資研習的培訓:那麼在教學的落實上呢,這裡開一個私塾學堂,來作為觀察與實習的地方。因此啊,就希望把這個地方做成以師資研習為主,以學堂教學為附屬的場所。
那麼要有人來負責啊,所以周語欣主任呢就心中盤算,然後跟我商量,認為由趙伯毅老師來主持是最合適的人選!因為趙老師這兩方面,師資研習與學堂教學都有相當深入的瞭解以及切實的實踐。在理論上有相當深入的瞭解,在經驗上有切實的實踐。一直去商量,但是這是不容易的,因為趙伯毅老師在十多年前就創立了在謙學堂,在謙學堂已經在整個讀經界乃至全世界讀經圈中都是很聞名的!不過如果由中心跟泰華合作呢,請趙老師過來,他也願意,不過他的學堂也需要照顧,後來考慮到兩方面照顧也不是很方便。所以,周主任就有一個很不近情理的建議、一個要求,說在謙學堂的這個名稱啊,就把它放棄掉,把它當作是歷史的一個階段,請趙老師全心全意的在這個地方經營。各位,已經經營了十幾年,而且是全國、全世界讀經圈內聞名的一個,算作是一個招牌的在謙學堂,就這樣子走入歷史……對於一個堂主,對於學堂的老師,對於學堂的家長,真是情何以堪呢!(先生很動情;趙伯毅老師端坐、肅穆;眾熱烈鼓掌)
但是呢,趙老師不知道經過幾次內心的衝突,或者說並沒有很大的衝突,或者說經過很大的衝突,不知道……但是他到最後也做了這樣的決定!所以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個新的地方,有新的名稱,這是經過一番波折的,也是一種……很不合一番情理的事情,但是它卻做成了!我後來想一想,其實這也不見得就不合情理,只是趙伯毅老師確實是性情中人,所以只有性情中人才能夠做最合乎情理的事!(眾熱烈鼓掌)
我們讀經界的朋友啊,都是很可愛的人,至少我不只是一次兩次,不只是在一個地方兩個地方,乃至於好幾個地方,我都曾經聽過,這些開創學堂的堂主,他遇到我就說:“王教授,我開這個學堂,是為你開的,你什麼時候叫我的學堂搬家我就搬家,你什麼時候叫讓我的學堂收起來我就收起來,你叫我到哪裡去我就到哪裡去。”不只是一個堂主,好幾個都是這樣子。趙伯毅老師當年也曾經發這種的豪語、豪氣,所以現在我跟他說:“你就把在謙學堂放棄吧。”於是,他就放棄了。(先生笑,趙伯毅老師笑,眾笑,眾鼓掌)
王教授有那麼霸道嘛?其實並沒有,我也是有一點傷感的,但是想起來呢,這也是一種令人慶倖的事,也是天地間很美、很值得我們欣賞的一件事!(眾鼓掌)
因為我們所為何事啊?我們要做什麼呢?像剛才講了一圈,我們推廣讀經要為什麼呢?只是說這裡好像有一個道理,這個道理好像必須有人去瞭解、有人去宣揚,那麼這個人是誰呢?也不一定是誰,反正自己願意的就來做。所以讀經也沒有人逼迫,只是都是自願。而這個讀經也不是誰發明的,如果知道讀經本來如此,這樣你才能做得更加的篤定,更加的長久。所以我們也說,剛才趙伯毅老師也表示過,並不是我去說服誰,而是聽我的演講如果真的聽進去了,真的認真聽都會聽出來,我不是要說服誰,而是我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夠靜下來自己想一想,最後自己想出來的才是道理。但是,我常說,你如果想出道理來了,可能你的道理是跟我的道理是一樣的,那如果這樣子的話,我就覺得我並沒有去干擾別人,我並沒有去障礙別人。
老子就說:“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天地之間自然有它的道理,不是由誰主張了算,如果有人有主張,我們一定要很小心去面對,為什麼呢?因為那些有主張的人他並不一定是公正的,所以有些學者專家並不一定是可信的,或者說他們如果可信的話,他們只是有少量的可信,他在某個方面是可信的,在某個層次是可信的,像剛剛說,有些意見是單方面的,有的意見是低層次的,那這些專家學者他若有單方面的發現,他這單方面是可信的,其他方面就不一定。
但是人的心靈,有一個基本的願望,他總是希望包山包海、包天包地,所以人往往會自我迷惑。雖然他所研究的道理只有人生的某一個方向,但是他很不自覺的會以為天下之道就在這裡。就是莊子所說的,這些方術“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就認為天下的學問都在他那裡,以為“不可加也”,沒有學問比它更好了,所以“道術將為天下裂”,整個道術完整的學問就被這些天下的才智之士、這些專家學者所分裂了,每個人都主張他那一套,而每個人都以為他那一套是天下第一。
莊子有這樣的反省,他不只是對當時那個時代,有那麼多的思想,所謂諸子百家的言論,讓他有這種感想,其實這是人類的通病,現代的學者、專家依然如此,他發現的某一項的道理,他把這個道理認為全天下第一,最完美的,這個代表就是杜威,杜威他對教育有研究,有新的發現,非常偉大。但是他認為他這個新的發現是絕對的真理,是天下的真理,他對於他之前的教育不屑一顧,甚至去攻擊打倒,那麼這是學者的通病,所以學者有貢獻,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去面對他,好好的去思考,他這個貢獻是全面的呢?還是片面的?是高層次的呢?還是低層次的?如果是全面的呢,必定能夠包含片面;如果是高層次的呢,必定能夠籠罩低層次的。所以最好是有全面的思考而又高明的思考。但是一般人是很難的,縱使那些所謂大師級的人物也不見得能夠達到。
因此,這個責任不在那些大師,責任在每個人自己。他講他的道理,雖然他自以為他完滿了,但是贊成不贊成、使用不使用是在你啊!那你說:“我怎麼辦呢?我就尊重專家啊!”那麼專家如果是不合道理的或片面的又怎麼辦呢?難道就要放棄自己的責任?那我們的教育其實就是要建立每一個人有這種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被專家學者、不被時代世界潮流所牽引所籠罩。
那麼,這雖然有一點困難,但是話說回來,我們只要盡一點心,隨時盡盡心,其實也就對得起自己了。那什麼意思呢?就是現在我們之所以迷惑,其實不是由於問題很困難,而是由於自己不思考。還是用教育做例子吧,我們今天講教育嘛,就用教育做例子,中國100年來的教育都跟著世界走,其實就是跟著美國走,其實是跟著美國的20世紀以來走。美國的19世紀也不是這樣子的!所以中國現代化那個時候,就是民國建立的那個時候,剛好是20世紀初年,20世紀初年的美國正好是走向“以科技為主、思想以實用為主”的時代,中國受美國的巨大影響,影響了100年。到現在還很少人去思考這個問題:“我們要不要跟著走?”所以現在不是美國的對不對,而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它對不對。
先建立第一步,讓他學會自我思考,這第一步是改變命運的關鍵,先把這個關鍵打開!要不然永遠不能夠改變我們的命運,我們的命運就會受著時代跟世界潮流所掌控。要改變中國人的命運,首先要建立這個思考,中國人或是中國的領導者,他能夠走出這第一步:我們的教育為什麼要跟著美國走?先問這個問題。假如中國人能夠思考,思考的結果認為美國是對的,美國是真理之所在,美國之道就是天地之道,所以我跟著美國走;如果是這樣,他不是跟著美國走,他是跟著天地走。這樣子的話,我佩服中國人,中國必定有前途。但是如果什麼都不思考,問他說:“你為什麼這樣做?”他回答“因為美國人這樣做。”縱使美國人做對了,中國還是沒有前途!
所以各位,現在不是問你知道什麼、你在做什麼,而是問你為什麼這麼做?有沒有想過?你說想過了,但是你認為你這樣想是最好的,這樣就可以了。人人要先做到這一步!所以對於你的孩子要不要讀經?要讀什麼樣的經?要用什麼方法去讀?要用多少精神、力氣、時間去讀?這個統統沒有固定答案。我也不是來強力的主張要怎樣要怎麼樣要怎麼樣,我只是說道理是如此。
那麼如果有人思考的結果,認為道理不是如此,道理在別的地方,那叫他按照他所說的道理去做就可以了,我們就很支持他,也請他能夠支援不按照他思考的這些做法。因為他應該問我們這些人:“你們為什麼要老實大量的讀經?你們有沒有道理呢?你們有沒有想過呢?”其實這些老實大量讀經的人都是曾經用盡心思去想過的。所以假如互相都問這個問題,支持老實大量讀經的人,去問那些不老實大量的人,問他說:“你有沒有想過?”他說:“有。”那我們就應該尊重他!但是,很少有人問老實大量讀經的人“你有沒有想過?”因為他知道老實大量讀經的人都是想過的!都是很小心翼翼的想過的!為什麼呢?因為這也是環境使然,歷史使然,因為整個時代都不讀經。你要開始讀經呢,跟時代最接近的就是少量的、不老實的讀經,這樣子比較安全。你要老實大量讀經,是跟時代差很遠的,跟它差那麼很遠,必須有經過非常嚴密的思考你才敢做決定,所以就逼得這些老實大量讀經的人一定要通過很謹慎的思考。只有那些比較接近現實的人不知道需要經過思考。所以這是歷史環境所決定的,有些人是真正思考過,有些人是沒有好好思考。那麼,我們說思考過就是值得尊敬的,值得同情的,以這個態度來面對所有人的所作所為,我們人間就沒有紛爭,人間就充滿了同情,充滿了互相勉勵,這樣子這個世界該是多好的一個世界呢。我們為什麼不追求這樣的世界呢?
所以在我們推廣讀經的一步一步推進當中,必須要有這種理論的研習,像我們這個耕讀書院(愛讀經泰華耕讀書院)最重要的活動就是讀經教育的師資研習。師資研習就是培訓讀經的師資,包括讀經教學的師資以及讀經推廣的師資。但是不管你是實際教學還是去推廣,最最重要的一個能力是你要深入瞭解讀經理論!而深入瞭解讀經理論最重要的一個心態,就是要教他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應該第一堂課就教他說:“我們要研習讀經理論,其中最主要的理論教材是王財貴教授的演講以及他的文章。”——‘但是’,第一堂課就要告訴他這個‘但是’——“你千萬不要被王財貴教授所忽悠,你千萬不要被他所洗腦。”注意哦,這是我們的教法!我們的教法就是我給你學這個,叫你不可以隨便相信這個,這樣才是偉大的教法,因為我們有自信!(眾鼓掌)
有什麼自信呢?就是當你好好的去研習的時候,你如果是蒙著頭就跟著走,那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宣揚王財貴讀經理論的人,也會是按照王財貴讀經理論去做的一個實踐者,也會成為這樣一種人,但是這一種人其實是我們不歡迎的,我們是希望你讀了這些理論之後,你用自己去思考,你思考完以後覺得果然是如此——縱使我來思考,我也要這樣思考!於是,我要推廣,我自己願意這樣推廣!我要實踐,這是我自己決定的實踐!這樣子的決定,這樣子的推廣,到最後才是符合原來的道理、原來的推廣讀經的理論。
如果這樣子,那這種人叫做成熟了。所以成熟是由於自己,自己的覺醒,要自覺,要自己覺醒,這顆心要清明的,你要把聰明拿出來,不要再糊塗,因為一個人本來是聰明的。這個這麼簡單的問題,教育問題就在目前啊,如果連教育問題都思考不清楚,那不要做別的事了;別的事情是很複雜的,教育是很簡單的。連教育問題都思考不清楚嗎?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教育問題是很簡單就可以思考清楚的,只是一般人就是不用心不用頭腦,他的聰明放在那邊,然後睡(一笑)。
所以第一步就是喚醒他的聰明,讓他覺醒,叫做自覺,自己覺醒之後,他就會自己思考,自我思考之後,就會自我決定。所以思考以後的決定叫做“自決”,這是“決定”的“決”,我決定要這樣,我決定要這樣認識,我決定要這樣做。那麼,自決之後,他就可以自己選擇了,選擇他要怎麼做,這個叫做“自抉”,這個“抉”呢是提手旁的“抉”。所以先自覺,自我覺醒,然後自我決定,然後自我抉擇,自己選擇。當這樣的時候,我們的培訓才算成功!
那麼這個培訓呢,有短期的也有長期的,當然可能越長期的效果越好,但是也不見得。因為人的智慧是不一樣的、有個別的差異,有人智慧比較高,有人智慧比較低,說智慧比較低不一定是罵人呐。其實呢,現實如此嘛,但是,不是命定如此,就是現實上人確實有智慧高低的差異,但是並不是天生決定,不是命定,不是宿命的,不是說這個人智慧是低的就永遠低,不是如此!所以智慧高低往往都要在現實中每一刻來檢驗。
因此我們說智慧要高,其實每個人都能可以成為一個高智慧者,那麼什麼叫高智慧呢?我把智慧定義為:對深遠的事物之洞見的能力,這個叫智慧。什麼叫做深遠的事物呢?深,就是高深,大概指道理而說;遠呢,就是在時間上還沒有到來,還在比較長遠的未來,這個大概是指時間,這個大概是指事物,事情的表現。對於深遠的事跟物,對於比較高深的道理,對於還沒有到來的一些結果,而能夠事先洞若觀火,就是洞見,洞見不是在眼前看見,是在遠遠的地方看見,像(在海上)看到燈塔,這樣叫洞見。
對高遠的事物,不在你眼前,他可能在比較高的地方;不在現在,可能在未來的時候——你卻老早就看見了,這種的能力叫做智慧。所以智慧跟知識不一樣,知識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智慧是不明不白的、不清不楚的,但是在某些人心中,它是比較清楚的,甚至是非常清楚的,那一種對高遠事物的認識的能力叫做智慧。
所以孔子說“知及之,仁不能守之”中“知及之”的“知”就是智慧,智慧老早就看到了;《大學》所說的“知止而有定”的那個“知”,“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的那個“知”,你老早就知道,你遠遠的就看到,你看到了人生的目標在那裡,這個不就是有智慧嘛。如果沒有智慧,你怎麼能夠“定、靜、安、慮、得”呢?你所作所為都是遊移不定的,人生都是迷茫的,你為什麼這麼做都沒有理由的,自己都安定不了的,叫做不能安身立命。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他是看到人生的總目標,那人生的總目標是在未來啊,乃至於是一輩子的努力、乃至於幾輩子的努力都還不能達到,像這樣子叫做智慧。
而一件事情還沒到,你就知道將來有什麼成果。比如說現在孩子讀經,像這樣子一天讀8個小時,讀上三年五年,對他一輩子有多少效應?一輩子還沒來啊,二三十年之後還沒來啊,甚至五六十年之後還沒來啊,一個孩子現在才七八歲,他到了六七十歲還要經過五六十年,五六十年的事你現在就看到了!雖然你或許不能夠陪孩子達到六七十歲,但是作為一個父母老早就為了孩子的六七十歲著想,這不是智慧嘛?!
哪一個人有智慧啊?很少的啦,很少的啦!所以這個世界就是受苦的世界啊。所謂“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你事情要預先就決定了,你有這樣子的高遠的認識,你就是有智慧。那麼有人智慧高,智慧高有些時候可以自發這個智慧,有些時候可以受啟發。受什麼啟發呢?最好是受聖賢啟發,因為聖賢是有最高智慧的人,像孔子的智慧就非常高,耶穌的智慧也很高,釋迦摩尼的智慧也很高,這個高到不可思議。
孔子的智慧高,高到什麼地步,並沒有像耶穌跟釋迦摩尼的傳說,因為他們是宗教,他們有很多傳說,孔子不必以傳說來證明他的身份,老老實實的真真實實的記錄就可以看到他的智慧,像子張問:“十世可知也?”“世”是三十,這一撇把它引過去就變成“世界”的“世”,所以說一世就是三十年,子張就說:“十世可知也?”因為子張是一個狂者,孔門的狂者,狂者就是他志氣很高,但不一定能夠手下做出來,是一個眼高手低的人,理想很高,所以他一問問題就問理想,問說十世,三百年,說:“老師啊,三百年的事情能不能知道?”你看這不是狂者嘛,專門問這些大的問題。那麼他往高處問,虛處問,孔子就往低處答,往實處答,答得很實在。所以孔子說:“殷因與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說你要問三百年的事情能不能知道,那我們就看看歷史吧。歷史才不過三百年,那麼我們就看看歷史是不是可知,他說“殷因與夏禮”,商朝繼承著夏朝,不只是繼承他的時代,繼承他的朝代、政治、權利,也繼承著他的治國之道、典章制度,所以商朝繼承了夏朝。“周因于殷禮”,周朝繼承著商朝的典章制度。而他們繼承不只是繼承,“所損益可知也”,他們其中有損益,“殷因與夏禮,所損益可知也”,損就是減少一點,益就是增多一點,他們總是要改變。
因為這個禮啊,典章制度啊,這個人情世故啊,都是要依照現實而有些調整的,所以有禮的精神在背後支持這個禮,但是這個禮用在現實中,現實必須有現實的考量。所以他會有增加、有減少。
“殷因與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講到這裡,孔子之所以為聖賢啊,這種心靈之活潑,就看他下一句,“其或繼周者”,夏商周嘛,孔子那時候是周朝的一半,是東周時期,周朝還沒結束,周朝除了春秋還有戰國,孔子說“其或繼周者”,將來如果有朝代繼承了周朝,孔子是周朝人,孔子老早就知道了,多少年以後一定還有朝代繼續下去,“雖百世可知也”,子張問十世,問三百年,孔子說“雖百世可知也”,三千年的事都能知道!
早上說(10月8號為書院揭牌時先生另有簡短致辭)孔子距離現在2566年,孔子當時說三千年的事都可以知道,可見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還在孔子當時這句話的籠罩之中,在他的“如來”掌心中逃不出去,“雖百世可知也!”(先生笑,眾笑,眾鼓掌)
所以現在的問題,我們說讀《論語》能夠解決現在的問題嘛,我們說孔子老早就說了,三千年以內的事情,統統是知道的,統統瞭若指掌,三千年代表什麼意思?百世!百世啊!這個百啊,千萬啊,都是虛數,百世就是千秋萬世,所以孔子說一切都是可知的,這叫智慧。所以你能夠看到天地間永恆不變的真理,那叫做智慧。那麼有人智慧高,有人智慧低。我們說智慧高的,或許是自己了悟,或者說看到別人的言語,看到別人的行動,他有所啟發,最好的參考點是聖賢。
當然我們一般讀書也讀到一些人的觀念,這些觀念我們接受的越快,這種接受是我們剛才所說的,我們用理性來接受,他對的地方我們認為對,不對的地方我們就不要接受。像這樣子的人叫做有智慧。像讀經理論剛才說的,跟現實的教育理論差別很遠。有人智慧高,雖然差別很遠,他能一步到位;那有人智慧比較低呢,就半信半疑;智慧最差的呢,就只會嘲笑,一直嘲笑。《老子》也說了:“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我這樣講,好像是先認定了讀經理論是真理,所以才說有智慧的人比較快,中等智慧的人慢慢磨,低等智慧的人是絕不接受,我們現在是這樣看。但是呢我們還要再開放一步,並不一定說讀經的理論是真的真理,但是希望一些人能透過研習讀經理論,能夠對教育有深度的反省,因為一般人對教育是沒有反省的,他為什麼讓孩子上學,他是沒有理由的,有一個理由的:大家要上學,所以我孩子只好也上學。剛才有講過,這樣的理由不成為理由!縱使是對的,也不可以成為理由!何況往往是錯的呢?!所以不能夠當瞎貓,瞎貓或許會碰到死老鼠,但是你千萬不可以妄想說瞎貓常常會碰到死老鼠。所以,只好睜開眼睛,比較容易碰到老鼠。不是嗎?所以千萬不要只跟著走。
我們希望有些人來研讀讀經理論,就用比較長的時間、比較多的理論讓他去研習,同時也會有人做討論,這樣子或許他比較能夠靜下心去接近讀經理論。接近了以後,他自決,他自己決定,他自己選擇,這樣子就可以成就一個讀經的理論的教師、有讀經觀念的教師。他不僅可以當老師,還可以去推廣。
當然這主要的,還有一項課程,就是要他體驗,體驗讀經是怎樣一回事。一般人只知道讀經讀經,自己沒有讀過,他的那種習性往往又上來了,他說:“讀經很枯燥,孩子會對讀經沒有什麼興趣,那孩子讀經一定要被壓迫著才能讀……”所以家長老師教孩子讀經一定要壓迫他,這樣才能夠讓他讀起來。因此啊,我們希望老師,是要有實踐的,我們培訓老師,希望讓他自己體驗看看,看看讀經是不是枯燥的。所以,師資研習班最重要的課程是讀經,每天如果有10個小時的功課,其中有6到8個小時是讀經,只有一兩個小時是理論的研習。
那為什麼要用這麼多的時間來讀經呢?首先,是為了讓他體驗一下讀經;其次最重要的是,也要讓他能夠在研習期間之內有最大的長進。所以縱使將來他不從事讀經教育的工作,其實他來參加了這個師資研習班,不管是三個月還是一年,將來可能還要設置兩年、三年、四年的師資研習班,他經過這麼長遠的時間來讀經,他自己也有很大的長進!所以我們這裡的這個愛讀經泰華耕讀書院的課程最主要是讀經師資研習,其次是學堂的讀經教育實踐。
剛才說了,天下已經有很多的學堂,而且有很好的經驗,但是有的學堂呢,是比較能夠按照我們讀經教育原本的理論來讀,就是所謂“原教旨主義”了,比較“原教旨主義”就是老實大量,那麼其實大部分的學堂呢,是不夠老實大量的,我們在推廣中心下所設立的學堂,希望也能夠做一個老實大量的示範,有這樣一個示範,大家也可以過來考察,跟天下的各個學堂做交流,這樣也可以算作是推廣讀經的一種工作,甚至是很重要的工作。
這兩種機構,我都希望他是為天下而服務的!開學堂並不是要跟天下的學堂做競爭。其實也不必認為競爭,因為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家長有他的,可以說有他的命,他並不一定就要來中心的學堂,所以不必因為中心要開學堂了,只有我們這一個地方是推廣中心開的,就一定是教得更好,不是看誰開的就能教的更好,是按照教育的道理去做,才能教得好!尤其是有許多的條件和地方的限制,還有家長接觸的機會,家長先接觸某個學堂,他可能就比較有機會去上那個學堂,他並不一定都要來我們這個耕讀書院的學堂。
所以,我們只是希望做一個理論的驗證的基地,尤其是作為這些研習的老師,為他們搭建一個觀摩的地方,甚至是實習的地方。所以這個書院,最主要的是負責這兩方面的工作。這兩方面的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對於理論的宣導應該是最純粹的,那麼除了純粹是以王財貴兒童讀經教育理論為主之外,我也希望研習中心也能夠做更多的研究、做更深入的探討,看看能不能夠讓王財貴的理論更加完滿,甚至有錯的地方能夠改善,我也希望能夠如此。但是我很不客氣的說,要做到這一步是不很容易的啦。(先生笑,眾鼓掌)
這裡不是我多麼偉大,不是這個意思啊,其中有一個意思很重要,就是我自從推廣讀經以來,甚至我還沒有推廣讀經,或者說我即使不在推廣讀經的事情上,我也有一個對自己的鼓勵,就是:我不會只是我自己來思考,我不會只是我自己來宣揚,我所思考的,我都要重新做思考,我對我的思考一直在思考。就是說我會去想:“我這樣想是不是對的,是不是合理的,是不是依照自己的意見,是不是因為我讀這樣的書,比如說我讀新儒家的書,我就用新儒家的觀點來看教育,還是本來就應該這樣看教育。”
那我自己對於我的一生、我的人生的求學歷程,我認為我的求學歷程是不恰當的,所以我不是用自己的求學歷程來要別人跟著做,所以有很多人會說,你這樣推廣兒童讀經,請問你在兒童時期讀過多少經?我說我在兒童時期沒有讀過經。那個人就很驚訝,他以為我是在用我自己的成功的案例來讓別人跟著走。
各位,我當然不是成功人,縱使我是成功的,比如說我有學問,我有很高的學問,我有很高的品德,縱使我是一個這樣成功的人,我也不會用我自己所走過的路來讓別人這樣走。那我都成功了,為什麼不用我這個成功的例子做例子呢?我不會的。
那要用什麼來作為標準呢?只有一個標準,就是:該怎麼走就怎麼走。那麼結果該怎麼走就怎麼走,剛好符合一個成功的人所走的路,那這個時候怎麼說呢?怎麼看呢?就是我們不是跟著成功人走的這條路走,我們是按照道理走。原來的那個成功的人也是按照道理走的!所以我們不必按照成功的人走過的路走,我們是按照道理走!這樣子我們才叫做有獨立思考的人。(眾熱烈鼓掌)
所以我既沒有成功的經歷可以提供給大家,縱使有,我也不會因為這樣而去做。所以我一直在強調,天地之間是有道理可循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回歸到道理!
我之所以辦研習的這個班級,讓有興趣的人來三個月、半年、一年、兩年、三年,之所以這樣辦,其實是給他方便,給他讀一些理論,然後隨時要教他問一問這些理論對嗎?我應該怎麼想才對?這是我們辦學的精神,所有的教讀經的老師,都應該具備這種的精神,都應該隨時自我思考。那要自我思考,最好自己也要有相當的智慧;在智慧之外,如果有學問幫助,那樣更好,所以所有的老師也要有學問。
這個學問從讀經來也是一個簡便的方法。但學問不只是從讀經來,天下學問非常廣大,所以教讀經的老師如果只有讀經,也還是是不夠的。不過呢,如果連經都不讀那可能更不夠!
因此,我也勸導所有的,我們的堂主、老師都要儘量利用時間、精神、力氣,再來多增長自己的學問,都修煉自己的品德。這樣子,除了你教讀經的工作之外,你從教學之中、教學相長之外,你還有向學之心,讓你自己的生命更加的成長。這樣子我們推廣讀經,請你來教讀經,我們才認為對得起你。如果天下教讀經的老師,都一天忙到晚,然後自己只是知道工作工作工作,生命並沒有長進,那又跟別的行業有什麼不同呢?所以別的行業就是工作工作工作,拿一份薪水回家,這樣子大家平等平等平等,這樣子過一輩子,這是非常可憐的,到最後是一無所有。那,我們希望讀經的老師不要這樣,要隨時長進。
早上有位董可賢老師說,曾經他引用我的話說:“我們讀經界的人都是比較窮苦的,從窮苦中來,我們從底層的社會中來,從草莽中來。”所以我最先說:“任何人都可以教讀經,阿貓阿狗都可以教讀經。”有人認為這是權宜之計,暫且這樣說。因為誰有學問呢?誰有品德呢?誰能夠做人家的經師人師呢?那如果沒有,我們是不是就不教讀經了呢?不是!所以讀經是非讀不可,我們這一代被犧牲了,不要再犧牲下一代。被犧牲的我們這一代,確實一時找不到真正合格的讀經老師,所以只好說阿貓阿狗都可以當讀經老師。
這個好像有一點無奈。不過呢,它並不見得只有無奈,而這也是合乎教育的法則的一種提倡。為什麼呢?因為教育如果有一種方式叫做讀經,那麼讀經其實就是以經做教材,以讀做為教法的一種教育,這樣就可以達成教育的很高的目的。如果這樣,這個就非常簡單。沒有學問的人、沒有品德的人,他也可以把讀經教好。
所謂沒有學問,不是故意去找那些沒有文化的人,所謂沒有品德不是專門去找壞人,而是你不必去挑選的意思。你能夠開始了,就要馬上開始,我們沒有故意去找劣質的老師。但是你也不必一定要強求一定要有非常合乎理想的老師才能夠開始教,因為當你要去求那個合乎理想的老師的時候,你如果一直找不到,你只好等待,那你要等待多久才可以找得到呢?再要等,也要等到二十年到三十年,等到二三十年之後,你的孩子已經老了!不必讀經了!也讀不了經了!
所以當你的孩子現在正需要讀經的時候,你要趕快教!以至於這個阿貓阿狗的也可以當老師,但是這個阿貓阿狗呢,是要有智慧的阿貓阿狗。你說阿貓阿狗怎麼會有智慧呢?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智慧不是靠知識來的;你說有修養,有修養不一定有智慧啊!智慧不是靠修養來的,智慧是要有洞見!所以這個有洞見的人,他知道讀經教育的重要,它就立刻教讀經。但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呢,又有一個保障,他開啟了智慧之後,必定會帶動他的生命去追求學問跟品德。
所以有智慧的人他將漸漸地能夠有知識跟品德,只有知識、只有品德的人,他如果沒有智慧,他的知識跟品德是死的,他不再長進。因此我們提倡阿貓阿狗都可以當讀經老師,他的背後有非常深遠的人生之道。當然,這些老師不會永遠是阿貓阿狗!要不相信的話,我們問問趙伯毅老師,看看他十年前是不是口才這麼好?他一定會說:“沒有。”他以前是不敢上臺的,現在他面對百萬群眾絲毫沒有畏懼,開口見膽!(先生讚譽地笑;眾鼓掌)
如果他不是走在讀經的路上,他這十年來……當然歷史不能重複啦,但是呢,可以看看他的身邊的人,以前跟他在一起的人,等等等等,那麼他們十年來到底有多少進步?其實一個人進步的機會是很少的,我們父母教導只有三年多一點,聽父母的話;三年之後,三歲到六歲,就要聽幼稚園老師的話,那你有真正的老師給你教導,你或許會進步;然後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等到大學畢業一個人就很難進步了,除非你碰到很好的上司,好的領導,或者說你再去找老師,要不然的話,往往一個人到它從學校畢業就停止成長,不再進步了,自己捫心自問都知道。甚至還要退步,不管是學問還是品德,往往都在退步中,這是很可惜的現象。縱使是學校的老師,中學以下,就是高中初中小學這些人,這些老師也很少有進步的,因為他一上手就教這些課程,一教就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不進步的!乃至於如果是教小學,他會退步的。
我去美國的時候遇到一個人,他說他很熱心於教育,他很注重中國文化的教育,所以他就投資于中文教育。在外國教華僑子弟,是教他們讀漢語,他們的語文課程呢是比國內的語文課程少一半、淺一半,又少又淺,但是這個老師是非常認真的一個老師,他認真準備課程,認真教學,他說他教了十幾年,他到最後好像連中國話都不會講了(眾大笑),他越教越笨了知道嗎?(先生笑)他一聽到讀經就想:“噢!……”十幾年來他如果教讀經,他現在不知道到什麼境界了。
所以,做什麼事,我們要衡量衡量的。如果是同樣做教育,做讀經的教育,是能夠教學相長的,能夠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又能夠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自己也教育自己。
我們培養讀經老師,這件事是一定要做的,就是推廣讀經一定要做的,而且對於每一個參加培訓的人,我們都也不辜負他。不只是為了他將來做這一份工作,而同時也為他整個自我的生命有一個提升,這樣我們才對得起人。
總之,我們思考問題是全面的,不會辜負哪一邊來完成哪一邊,就好像我們不會辜負孩子的現在,來完成他的將來。什麼意思呢?因為有人說:“你現在這麼小就教他讀經,讀這個書做什麼?讀的這個書是長大以後才要用的,你現在犧牲了他的童年然後為了他的將來。”其實這個有什麼錯呢?好,那如果是,真的是這樣子,固然沒有錯,除了沒有錯之外,難道這叫做犧牲嗎?
我們想問題一定要全面性的思考,難道教一個孩子學他現在所不瞭解的課程就是犧牲嗎?我們說他將來就有用!那他現在沒有用,現在就教他學,是不是就辜負了他的現在?各位,這也是要值得思考的啦,什麼叫做不辜負他的現在呢?有的人就認為,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所以我們要讓孩子玩的夠,我們才對得起他。各位,我們剛才說過,思考問題要有全面性、完整性。孩子喜歡不喜歡玩?喜歡。我們要不要滿足他?要。但是我們再問,我們還可以再問一個問題:“孩子是不是只喜歡玩?”各位,很多人就答不上來了。如果他硬要抬杠的話,他就會說:“對,孩子就是只喜歡玩!什麼都不喜歡!”這一種人的話你能夠相信嗎?他自己講話的時候都心不安。難道孩子只喜歡玩嗎?不一定的啦。孩子有時候是很專注的啦!他只有喜歡蹦蹦跳跳嗎?那些多動症的孩子他真的靜不下來,我們如果好好去觀察這樣的孩子,其實我觀察過這樣的孩子,我心中忽然發現,我覺得我心中感受到這個孩子他是相當痛苦的,他這樣子動來動去他是很痛苦的,他不是很幸福的!所以誰把自己的孩子教的讓他多動了,這個父母是有罪過的,不只是為他將來說他有罪過,因為多動學習就不好,對他現在就是罪過,因為現在孩子不幸福、不愉快。你看他這樣高興嗎?如果一個高興的孩子不會這樣耍,耍他的脾氣。
所以,各位,孩子是不是只是喜歡玩?這是一個非常有難度的問題啊。一般人是不去思考的,其實這很簡單啦,這個孩子喜歡玩,但是他不只是喜歡玩。當這樣思考的時候,那我們就可以想一想:“那孩子喜不喜歡讀經?”有人就立刻回答說:“孩子不喜歡讀經!”“為什麼不喜歡?”“孩子不懂,孩子不喜歡坐在那邊靜靜的。”我們就說:“難道是這樣子嗎?”所以這些問題都要經過思考,甚至都要經過實證。
一般人,剛才說了,一般都是習氣做主,一下子就上來了,他的習慣這樣思考,他所看到的時代、所處的世界都是這樣,所以一下就上來了,以後一定要改變這種習氣,要不然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我們推廣讀經,其實就是要接受智慧的啟發,一個有智慧的人就不會只有習氣,像這一種的內容到處都是,在我們的讀經理論當中隨時都會表現出來。所以誰能夠來研習讀經理論,其實所得到的不只是讀經的問題的解答,我們希望他能夠得到思考的方法的提升,能夠刺激他思考,能夠讓他有思考的能力,最後呢,希望他能夠過一個非常篤實、非常光輝的人生。
我們希望,我們的工作能夠帶給參加的人以幸福,而這個參加的人所得到的,他的這樣的能力,也能夠廣布出去,能夠對整個天下有益處!這是我們最內在的期待,而且是一輩子念茲在茲的期待!希望我們各位一起來維護,一起來攜手共勉,從今以後,做多做少都好,不要再互相攻擊,各有各的價值,每個人都可以依照他自己所認定的、他已經思考過的結果來做事,我們只要問他思考過沒有,他說思考過了,那我們就要尊重他,那他也要尊重已經思考過的我們。如果這樣,那我相信我們的環境會越來越清淨,越來越祥和!那麼我們祝福,我們只有祝福,讓我們祝福我們自己啊,祝福我們的環境,祝福我們的社會!祝福我們的國家!祝福這個世界!我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先生演講結束,向眾人行禮;眾報以熱烈而又持久的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