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教育宣言
不言而喻,教育是開發人性的工程。人性之義深廣,就教育而論,則在於關照人性內涵的全幅性與其發展的全程性,針對此內涵與發展之特色,教育之施行,厥有三大原則:所謂教育的時機要把握,教育的內容要把握,與夫教育的方法要把握。總此三原則,吾人可將教育定義為:【在恰當的時機,用恰當的方法,教恰當的內容,以成就優質人才的工程。】
讀經教育,即是從人性出發,依照人性的兩特質與教育的三原則而開出的教育模式。從古以來,不論東西方,或自覺或不自覺,讀經一直是基礎教育的主軸。近一百年來,由於實用主義科學一層論的影響,由西方,而東方,而中國,漸漸遺忘了這種合情合理的教育。二十年前,吾人警覺當前時代多弊人才寥落,實由於教育之偏離了人性,乃自覺地重新倡導讀經教育,建構其理論,開展其實務。在教育的時機上,則以兒童為主,下至胎兒嬰兒,上至青年老年,皆有所宜;在教育的內容上,則經史子集儒釋道西之典籍,兼備而取;在教育的方法上,則以反覆諷誦儲存蘊釀為先,以解讀講論融會力行為後;在教學實務上,則有家庭、社區、學校、私塾等場所,或業餘或全日,或少量或大量等形式。經過二十年的實踐,已然證其簡單易行,成效深遠,是提升全民文化教養、培育中西會通之大才的良方。
這雖然是一個不鼓勵人讀經的時代,但教育自有其本色,應植根於古今一貫之人性,在世事變遷中篤定堅持,并以此反省時代改善時代。如果讀經教育是合乎人性的,是合乎教育原則的,則它便是普遍的,而且是永恒的,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應深入了解,應努力實踐的。
謹借此推廣讀經已滿二十年,第四屆讀經教育國際論壇在台中教育大學舉辦之機,願與學者專家四方賢達共同呼籲:凡是關懷人性,關懷文化,關懷教育的朝野朋友,或自己讀經,或帶動家庭讀經,或帶動社會國家讀經;不只在民間,也希望歸回於體制;不只在國內,也希望推廣到全球。
讀經,是所有教育之基礎,不與任何教育相衝突,而可以助益於其他教育;讀經,不只對當前世界的教育可以補偏救弊,亦將是人類永永要念茲在茲的教育模式。
天道恆常,人性不遷。讀經教育既合乎人性,必將為所有中國人所接受,必將為全世界全人類所接受。殷憂啟聖,人文化成,讓中國走向智慧的中國,讓世界成為智慧的世界。
孔曆二五六五年(西元二零一四年)五月十七日 王財貴 撰文
共同發起人:
王財貴(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退休副教授)
楊思偉(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長,教授)
蔡仁厚(東海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
魏炎順(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
郭齊家(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北師大珠海分校法政學院教授)
潘朝陽(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院長,教授)
張崑將(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系主任,教授)
楊裕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系主任,副教授)
聯署人:(略)
按:此宣言發表于2014年5月17日在台中教育大學舉辦的第四屆讀經教育國際論壇。
不言而喻,教育是開發人性的工程。人性之義深廣,就教育而論,則在於關照人性內涵的全幅性與其發展的全程性,針對此內涵與發展之特色,教育之施行,厥有三大原則:所謂教育的時機要把握,教育的內容要把握,與夫教育的方法要把握。總此三原則,吾人可將教育定義為:【在恰當的時機,用恰當的方法,教恰當的內容,以成就優質人才的工程。】
讀經教育,即是從人性出發,依照人性的兩特質與教育的三原則而開出的教育模式。從古以來,不論東西方,或自覺或不自覺,讀經一直是基礎教育的主軸。近一百年來,由於實用主義科學一層論的影響,由西方,而東方,而中國,漸漸遺忘了這種合情合理的教育。二十年前,吾人警覺當前時代多弊人才寥落,實由於教育之偏離了人性,乃自覺地重新倡導讀經教育,建構其理論,開展其實務。在教育的時機上,則以兒童為主,下至胎兒嬰兒,上至青年老年,皆有所宜;在教育的內容上,則經史子集儒釋道西之典籍,兼備而取;在教育的方法上,則以反覆諷誦儲存蘊釀為先,以解讀講論融會力行為後;在教學實務上,則有家庭、社區、學校、私塾等場所,或業餘或全日,或少量或大量等形式。經過二十年的實踐,已然證其簡單易行,成效深遠,是提升全民文化教養、培育中西會通之大才的良方。
這雖然是一個不鼓勵人讀經的時代,但教育自有其本色,應植根於古今一貫之人性,在世事變遷中篤定堅持,并以此反省時代改善時代。如果讀經教育是合乎人性的,是合乎教育原則的,則它便是普遍的,而且是永恒的,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應深入了解,應努力實踐的。
謹借此推廣讀經已滿二十年,第四屆讀經教育國際論壇在台中教育大學舉辦之機,願與學者專家四方賢達共同呼籲:凡是關懷人性,關懷文化,關懷教育的朝野朋友,或自己讀經,或帶動家庭讀經,或帶動社會國家讀經;不只在民間,也希望歸回於體制;不只在國內,也希望推廣到全球。
讀經,是所有教育之基礎,不與任何教育相衝突,而可以助益於其他教育;讀經,不只對當前世界的教育可以補偏救弊,亦將是人類永永要念茲在茲的教育模式。
天道恆常,人性不遷。讀經教育既合乎人性,必將為所有中國人所接受,必將為全世界全人類所接受。殷憂啟聖,人文化成,讓中國走向智慧的中國,讓世界成為智慧的世界。
孔曆二五六五年(西元二零一四年)五月十七日 王財貴 撰文
共同發起人:
王財貴(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退休副教授)
楊思偉(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長,教授)
蔡仁厚(東海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
魏炎順(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
郭齊家(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北師大珠海分校法政學院教授)
潘朝陽(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院長,教授)
張崑將(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系主任,教授)
楊裕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系主任,副教授)
聯署人:(略)
按:此宣言發表于2014年5月17日在台中教育大學舉辦的第四屆讀經教育國際論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