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五千年-墨潤五洲 CCTV 1-8集
2013年5月20日 星期一
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
對《“兒童讀經”三問,與季謙先生切磋》之回復
對《“兒童讀經”三問,與季謙先生切磋》之回復
王財貴回復:
先生博學精思,筆力雄渾,甚為感佩。承問,敬答如下:
一,所謂師法,吾所說者,是“讀經”,非“解經”,讀經為解經之基礎。吾所說者乃奠基置礎之功,先生所喻者,是材成致用之法,此兩階段,乃相順而成者,不必相難也。梭山詩云:大柢有基方築室,未聞無址忽成岑,蓋必先誦詩三百,方可期於專對四方。故對初學,先導之熟習經文,而後其講義發用,或亦孔門本末終始之成法也。
二,所謂家法,吾於讀經內容之期待,乃欲學子遍熟諸經子史集,旁及佛典西文,不限於四書五經也。於讀經順序之推介,亦每教人可憑自我認定選擇之。唯若未有其序,或不能自明其所以序者,可請自論語始。而所以勸人先讀論語者,非必抑拒老易等經也。蓋恐學者此生或不能遍熟諸書,若唯能讀一部,當擇一最為中正平和,方便作為其他學問之根基者,故吾推介此聖人之本書焉。程子所謂:學者先讀論語孟子,如尺度權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見得長短輕重。自語脈推之,程子亦非教人只讀論孟,乃以論孟為先為本耳。若人以為老子可為孔子之本,或易經可為論語之本者,用功讀去,縱不讀論孟,亦可成美材,此不待言。
三,所謂道理者,吾所推介唯讀不解之法,本只順應兒童之心理,蓋因兒童多記性少悟性也,於其記性多時,令其多記,至於悟性漸開,方講以訓詁義理。若先生所舉孔門弟子,則非兒童之齡,本不必用此法,然先讀後解,總不失為始終之序也。且所謂因材施教,是讀經以後之事,譬如子貢子夏所悟不同,而孔子皆以為可以言詩。考二子所讀之詩,皆是同一部三百篇也。經文同,而不礙所悟不同,未聞孔子為因材施教,而編有多本三百篇也。
吾向天下推介教育之法,時自警惕,恐其不贍而誤蒼生,先生來教,欲其盡善,是愛我者也,何幸如之!先生或初聞此說,不免多疑,然以上三疑,皆因誤解而有。敢請先生得閒,多查考二十年來吾所發表諸文稿,匡其不逮,則不唯有益於吾,亦將有益於蒼生學子也。
人的腦神經細胞究竟有多少?眾說紛紜~~
在第四屆王財貴讀經教育宣導講師培訓會上,眾學員在經過六天的認真和努力的探討之後皆有一篇相當精采的論文發表。在此過程之中,卻發現了一個問題:[人的腦神經細胞究竟有多少?]
根據幾位宣導講師發表出來的數據來看,腦細胞數量的發展大致有以下幾種種說法:
1。人類的腦神經細胞數量由剛出生的70億發展到6歲的200億,再發展到14歲之後只剩下120億個腦神經細胞。(林楊在演講時便是用這個數據。)
2。人類的腦神經細胞數量約有1500億個。有研究指出,人類有95%以上的神經元處於未使用狀態,
3。根據維也納大學康士坦丁‧梵‧艾克諾摩博士估算,人類的腦神經細胞數量約有一千五百億個,.........,有研究指出,人類有95%以上的神經元處於未使用狀態,這些沉睡的神經元如果能夠被喚醒,幾乎人人都可以變成「超人」。因此,很多人認為,頭腦是無窮的寶藏,值得好好開發。
如果將人類的整個意識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話,那麼浮出水面的部份就是屬於顯意識的範圍,約佔意識的5%,換句話說,95%隱藏在冰山底下的意識就是屬於潛意識的力量。
4。洪蘭教授的數據為10的10~12次方。
林楊並不是一個的腦科專業人士,但針對此一問題就手邊有限的書籍資料及網路粗略的搜尋之下,拙劣的做出些許心得報告。如有更專業的人士看到此文,亦請不吝指導以端正此專業學問。
就以上大範圍範的資訊歸類來看,洪蘭教授的數據已經涵蓋大部分有爭議的資訊,如果在演講上使用這樣子的資訊相信是比較可以避免爭議的,但這個數據卻不容易讓我們把腦神經細胞它[用盡廢退]的特性做出說明。為了表達此[用盡癈退]的特性,通常我們會需要一個參考數據。於是乎第一項到第三項的數據便相當具有參考性,而對於它們的落差,我們該怎麼判讀呢?
第一頁數據指出:人類的腦神經細胞數量由剛出生的70億發展到6歲的200億,再發展到14歲之後只剩下120億個腦神經細胞。這也是我在宣導讀經教育時常用的數據。
而第二項及第三項數數則同時指出:人類的腦神經細胞數量約有1500億個。但這個數據後面都附帶這麼一句話:[人類有95%以上的神經元處於未使用狀態。]言下之意也就是說[只有5%的腦神經細胞是有在運作的。]在此,不曉得大家是否已經查覺到二種數據落差之關係?
若以人類的腦神經細胞數量約有1500億個來說,其中只有5%的腦神經細胞是有在運作的。這可用的5%的腦神經細胞數量就會落在75億這個數據。這個數據則比較能符合第一項數據的說法。
以上的觀點,只是我個人目前粗劣的想法,基本上只能算是自圓其說的一段小插曲,若有朋友準備使用這樣的說法,亦請小心求證為是,以求讀經讀育的宣導達到最高的準確性。且不論正確的數據到底熟對熟錯,我們在宣導讀經時提到了[腦神經細胞的發展]這件事的重點是在於讓大家了解及重視[腦神經細胞"用進廢退"的特性]!進而讓家長能夠確切的把握到教育的時機,讓一個人在腦部發展的黃金時期裡,大量的"開發"出(或者應詃說是"保留")一個人最大的潛力。
相關文章及影音:
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56799979
以下茲附上幾篇有關腦神經細胞的文章供您參考,如有朋友做了更詳細的功課,敬請不吝交流指教!感恩。
============================
好媽媽懷孕寶寶交流網--兒童大腦之解讀 發表時間:2010/08/12, 12:00
過去,人們錯誤地認為人類的智商(IQ)是與生俱來的;也錯誤地以為頭腦的好壞取決於當下腦的容量,亦即由遺傳基因所決定。不過,醫生的研究早已證實正常新生兒的腦神經細胞約為160億個,和成人相差無幾。更發現這些腦細胞的功能在3歲前約可完成60﹪;8歲前完成80﹪;更有報導指出從胎兒時期開始, “在人腦的發育便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於是,在人類腦袋活動最密集的時期給予幼兒適當的刺激、營養、教導,將可開發大腦潛能,使孩子更聰明”成為了許多學者的研.....
繼續閱讀: http://www.howmama.com.tw/b69/t23989/
腦神經細胞的基本認識
人類的大腦是所有器官中最複雜的一部份,並且是所有神經系統的中樞;雖然它看起來是一整塊的樣子,但是透過神經系統專家,可了解它的各個功能。人類的大腦可以區分為三個部份:腦核、腦緣系統、大腦皮質。
大腦的表面覆著一層稱為[新皮質]的皺折狀結構,其乃是由60~140億的腦細胞所構成。其中包含了[神經細胞]及[膠質細胞] ,負責人腦較高級的認知和情緒功能,分為額葉、頂葉、枕葉、顳葉,並且分別掌管各種不同功能,俗稱『八大智慧』,至於它的主要組成細胞則是腦神經元。嬰兒在母親體內成長期間,腦神經元會不斷增加,平均每分鐘增加250,000個腦神經元,到了出生時,重量也由100克 成長到1,100克 ,速度相當驚人。在此生長過程中,適當的聽覺、體覺、視覺的刺激,將有助於腦部膠原神經細胞的發展,這也就是所謂的0~3歲的學前教育,因為它是人類腦部發展最重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腦部正在作整個腦神經網路的建構工程(基礎工程),基礎若完備,後續的學習將會事倍功半。
而神經細胞會長出好幾支類似樹枝形狀,稱為樹狀突。其中伸得最長的一支稱為軸突,前端會分支而與另一支神經細胞連接,其連接點稱為神經腱,擔任神經細胞間柤互聯繫的功能。如圖所示:
因此,[神經細胞]之間彼此藉著互相的連結,而構成了[神經網路],[神經細胞]連結的量愈多,則大腦功能愈強。此一連結之多寡,端賴外在剌激及環境、學習態度、溝通方式…等因素所影響。
腦神經網路如同人際網路一樣,人際關係好的人,其人脈所構成的人際網路也是相互連結,有利於各方面的發展。
http://tw.myblog.yahoo.com/jw!ryxJUkmfEQ7Z0_hPpdyMpag-/article?mid=2280
人腦擁有多少個腦細胞
人類的腦神經細胞數量約有1500億個。有研究指出,人類有95%以上的神經元處於未使用狀態,因此頭腦是無窮的寶藏,值得好好開發。
不論你聰明才智的高低,成功背景的好壞,也不論願望多麼的高不可攀,只要懂得善用這股潛在的能力,它就一定可以將你的潛能具體的在你的生活中實現出來。
http://www.ima.com.hk/memorymethod_howmanybraincell.html
腦神經細胞的生長與死亡
根據維也納大學康士坦
丁‧梵‧艾克諾摩博士估算,人類的腦神經細胞數量約有一千五百億個,這些細長樹枝狀的腦細胞彼此之間又會形成上兆個稱為突觸(synapse)的連結。突觸的重要性,在於它們串聯起神經傳導的路徑,與其它腦細胞結合並相互聯絡,促使聯絡網的發達,於是開啟了資訊電路。
嬰兒初生的最初幾年,腦部會接連經歷重要的變化。新生兒的腦部,擁有將近一千億個稱為神經元的腦細胞,隨著年齡的成長,腦細胞的數目並沒有增加。人類誕生時的腦,約有四百公克重,一年後,增加為八百公克,第三年成為一千一百公克,第四年增加為一千兩百公克,到了六、七歲即會與大人的腦同重量,約為一千四百公克。我們不禁要問,從初生到七歲,到底在長什麼?七歲之後,就不長了嗎?的確,人的腦從誕生到七歲,變化是相當激烈的,這期間主要長二種東西,一是突觸數目的急劇增加,以綿密神經之間的聯結;二是,神經軸突外面包的髓鞘,這髓鞘類似電線外面包的一層絕緣物,使它不會短路、不會放電,也使傳導更為迅速。
但是約在五歲到十歲期間,突觸會大量死亡,一下子減少到一半。突觸是傳送資訊的,為什麼會大量死亡呢?其實這就是『去蕪存菁,用進廢退』的自然法則,因此如果在幼兒時期缺乏富有刺激的環境,孩子的腦部發展就會受損,例如幼兒時期不常與人互動、不常遊戲或閱讀,日後可能會發生有而很少遊戲人際關係上或語言學習上的困難。
那是不是說,十歲之後,突觸就不會再長了呢?這倒不盡然,腦神經是『去蕪存菁,用進廢退』,多刺激就會多成長,有研究指出,人類有95%以上的神經元處於未使用狀態,這些沉睡的神經元如果能夠被喚醒,幾乎人人都可以變成「超人」。因此,很多人認為,頭腦是無窮的寶藏,值得好好開發。
如果將人類的整個意識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話,那麼浮出水面的部份就是屬於顯意識的範圍,約佔意識的5%,換句話說,95%隱藏在冰山底下的意識就是屬於潛意識的力量。就算是像愛因斯坦,愛迪生等的天才人物,一生中也不過運用了他們潛意識力量的2%不到。因此,任何人不論你聰明才智的高低,成功背景的好壞,也不論你的願望多麼的高不可攀,只要懂得善用這股潛在的能力,它就一定可以將你的願望具體的在你的生活中實現出來。
神經細胞電訊號的傳遞
神經細胞又叫神經元,它可分成三個部分:樹狀突,細胞體及軸突。軸突是傳出單位,它也可以延伸的很長,將神經衝動傳到另外一個神經細胞或肌肉、器官去。樹狀突是接收單位,專門接收別的神經元傳來的訊息,軸突的末端跟另一個細胞的樹狀突相連接之間有個很小的空隙叫作突觸,一個刺激必須要通過這個空隙才能到達另一個細胞,電傳導在此要先轉換成化學傳導,訊息才可以繼續往前送,不過因為在突觸的地方有一個小空隙,電流無法直接跳過,必須要靠化學物質來傳導,所以神經傳導物質也是大腦溝通的工具,對大腦的功能也有很大的影響,2000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就是探討這方面的(註01)。
神經元傳電部分的結構類似一根電線,中央是軸突,外包的絕緣物質是髓鞘,和電線不同的是,髓鞘是一節一節的,節和節之間的軸索膜裸露處,稱為蘭氏結( Node of Ranvier)
神經傳導電的方式和電線不一樣。它是利用軸突膜內、外兩側的各種正、負離子相對濃度的改變而產生電位差的變化。
軸突的外面包裹著一層叫髓鞘的物質,髓鞘是由許旺細胞所組成,有絕緣的作用,使電線不致短路。在一段段髓鞘間的軸索膜裸露處,稱為蘭氏結( Node of Ranvier),因此利用動作電位在蘭氏結上跳躍式的傳導可以使訊息的傳遞更加迅速, 速度可達100m/s (註02)。有髓鞘的神經,在無髓鞘軸突上,脈衝的傳導是如同一連續波傳到軸突末端;在含髓鞘軸突上,因為髓鞘是絕緣的,電位的改變(即脈衝) 會由一個節跳至下一個節,這比連續性傳導要快速。跳躍傳導的速度不僅和髓鞘厚度有關,也和軸突厚度有關,半徑越大的軸突傳導越快。
不同的神經細胞掌管不同的訊息,有的跟特殊的感受體細胞(receptor cells)連在一起,專管外界的刺激,如聲、光、壓力的變化。這些感受體會把外界的物理能量轉換成電的刺激,從而觸發神經元的神經衝動,把訊息傳送出去。
本文網址:http://memo.cgu.edu.tw/yun-ju/CGUWeb/SciLearn/Introduction/intro03Brain/brain04.htm
2013年5月11日 星期六
智力與三歲前父母的溝通相關
很多人以為嬰幼兒聽不懂話,就不常和寶寶說話,這是大錯特錯的。
我有一位學生,她與她先生都是博士,她的孩子現在三年級了,
我先聽她描述了孩子的成長過程,就知道孩子的病根在哪了。
她結婚不久便懷孕了,舍不得剛開始的事業,
我聽後有點感慨,問她怎麽忘記了1995年的那個重要的研究:
這個研究發現,最重要的時期是一歲以前,
父母在替孩子換尿布、洗澡和餵飯時所說的話,
那麽,為什麽開電視給他看沒有用呢?一樣都是聲音,
在神經學上,神經元被重復刺激的次數越多,
孩子剛出生時,
因此科學家認為,小時候聽父母講很多話的孩子,
父母帶孩子時,不可把他當寵物,只管吃喝,有空才跟他玩一下,
孩子是我們一生最大的投資,
作者:洪蘭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和訊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