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兒童讀經”三問,與季謙先生切磋》之回復
王財貴回復:
先生博學精思,筆力雄渾,甚為感佩。承問,敬答如下:
一,所謂師法,吾所說者,是“讀經”,非“解經”,讀經為解經之基礎。吾所說者乃奠基置礎之功,先生所喻者,是材成致用之法,此兩階段,乃相順而成者,不必相難也。梭山詩云:大柢有基方築室,未聞無址忽成岑,蓋必先誦詩三百,方可期於專對四方。故對初學,先導之熟習經文,而後其講義發用,或亦孔門本末終始之成法也。
二,所謂家法,吾於讀經內容之期待,乃欲學子遍熟諸經子史集,旁及佛典西文,不限於四書五經也。於讀經順序之推介,亦每教人可憑自我認定選擇之。唯若未有其序,或不能自明其所以序者,可請自論語始。而所以勸人先讀論語者,非必抑拒老易等經也。蓋恐學者此生或不能遍熟諸書,若唯能讀一部,當擇一最為中正平和,方便作為其他學問之根基者,故吾推介此聖人之本書焉。程子所謂:學者先讀論語孟子,如尺度權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見得長短輕重。自語脈推之,程子亦非教人只讀論孟,乃以論孟為先為本耳。若人以為老子可為孔子之本,或易經可為論語之本者,用功讀去,縱不讀論孟,亦可成美材,此不待言。
三,所謂道理者,吾所推介唯讀不解之法,本只順應兒童之心理,蓋因兒童多記性少悟性也,於其記性多時,令其多記,至於悟性漸開,方講以訓詁義理。若先生所舉孔門弟子,則非兒童之齡,本不必用此法,然先讀後解,總不失為始終之序也。且所謂因材施教,是讀經以後之事,譬如子貢子夏所悟不同,而孔子皆以為可以言詩。考二子所讀之詩,皆是同一部三百篇也。經文同,而不礙所悟不同,未聞孔子為因材施教,而編有多本三百篇也。
吾向天下推介教育之法,時自警惕,恐其不贍而誤蒼生,先生來教,欲其盡善,是愛我者也,何幸如之!先生或初聞此說,不免多疑,然以上三疑,皆因誤解而有。敢請先生得閒,多查考二十年來吾所發表諸文稿,匡其不逮,則不唯有益於吾,亦將有益於蒼生學子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