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暢通文化生命,破解教育迷局(孟丹梅)

安徽师范大学演讲-孟丹梅(畅通文化生命,破解教育迷局)



林楊按:[教育]是就著人性的發展,該怎麼做就怎麼做的一份良心事業。然而面對人性,每個人各有不同角度的解讀和認知。推廣兒童讀經教育的王財貴教授說:[只要了解人性,就著人性做合理的思考,去決定教育模式,就是一個有良心的老師(家長)了。]

縱觀台灣當下的教育環境和條件,沉溺在一片(愛的教育)和(快樂學習)小確幸裡。我們的下一代,就這樣被這(無知的愛的教育)和(膚淺的快樂學習)給犧牲了。當下一般所謂(愛的教育)似乎就給孩子一個舒適且順其意的環境,所謂(快樂學習)似乎就是讓孩子有現學可以現賣的成就感的興趣與快樂。

我是很替這樣的現象感到憂心的。這樣的(愛的教育)帶給孩子的沒有理想和志氣的人格個性,這樣的(快樂學習)帶給孩子的是膚淺的心靈和斲斷自主學習的庸俗教育。雖然偶爾有幾個成功的例子,但其十之八九的現實,是造成教育成效不理想根本原因。

我認為,真正的(愛的教育),是給孩子是一個充實光輝,堅強篤定的道德人格,讓孩子有堅強的能力去面對人生的起起落落;所謂(快樂學習),是給孩子一個深遠的吸收,廣博的學習,最後有高明的見識,讓孩子有智慧,困則可以獨善其身,達則可以兼善天下這種自由,自在,自然的大能力。

人生有困難是必然,不是偶然。我們給下一代什麼能力去面對它呢?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弘毅,任重,道遠,以仁為己任,是一個知識份子應有的態度與責任。身為一個讀書人(知識份子)是應該有[君子固窮]的人格的,如果沒有篤定的意志,在人生遇到困難時就[窮斯濫矣],那教育的價值便不復存在,教育的成果便不能說是[成功]。

P01.jpg - 網誌照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