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孔門弟子志行考述 蔡仁厚 自序(節選)

二十世紀的人,失去了五個有意義的世界,也失去了一個真實的自我。“什麽是人格的型范”?這該是何等重要的事!而在今天,卻已成為一句迂拙的問話了。這真是一個虛無的時代,真美善的標準,學問的義法與分際,乃至於“意義”本身的意義,全都遭到極大的攪擾,而混亂了。我們可以這樣說,“由於眾生顛倒,乃造成顛倒眾生的逆流”。一個人不鄭重自己,便什麽都不鄭重了。這個時代之所以不可愛,照我看,主要是人們感到“日暮途窮”,因此就“倒行逆施”。當前的人類,是沒有“天地悠悠”的情懷,更沒有“天長地久”的信念了。所以一切都露“短命相”,一切都只是“茍”。孔子說“君子無所茍而已矣”。所謂“志行”,亦只是“無所茍”而已矣。而孔門弟子,便正是一群“不茍”的人物。



孔子是一個有道的生命,他承奉天命來做昏沉無道的時代的木鐸。他的人格精神,使一群光明俊偉的青年深受感動;他走到哪裡,他的人格精神之振幅,便擴散到哪裡。大家追隨著他周流四方,失道絕糧,而卻心志彌堅,仰敬彌篤。他們嚮往著一個道德文化的理想,他們踐行著一個生命的浩浩大道。他們的活動,在華夏文化的國度里映現出一幅美麗生動的畫面。只是充盈于那個畫面之上的彩繪與線條,不是丹青,而是貞定篤實的情志,撥亂反治的心願,與未喪斯文的信念。孔門弟子並沒有成就顯赫的事功,但他們宏揚聖道,傳續文化的偉業,便已足以永世不磨了。當然,孔門諸賢的生活形式,有一些亦并不適合現代人去模仿學步——這也是不必要的。一個仰慕希臘哲人的人,難道要對他們的生活行徑亦步亦趨嗎?同理,我們亦不應該以現代人的生活觀念去批評先賢。人類生活的基本理則雖然古今相通,但生活之跡,卻永遠是屬於時代的東西;該延續的便自然延續下來,不能存留的便自然為各個時代的浪濤淘盡了。現在要緊的是,看我們對于這些生命人格能有多少瞭解;通過我們的瞭解,又能否使自己知所感發,以湧身百世上,見賢而思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