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王老師說明"不要太早啟發孩子的聰明"

請教王老師"不要太早啟發孩子的聰明"? 


   









內文:我看了幾遍VCD(註一)的內容,對"不要太早啟發孩子的聰明"很贊成.
希望能否進一步說明,給一些原則和方向

註一:王財貴教授2001年於北京師範大學的演講。經錄製成VCD,標題為[一場演講百年震撼]。從此,奠定了不少家庭的教育方針;解決了無數家庭的教育問題。還沒看過的朋友,強烈建議你,一定要看~
線上觀賞[一場演講百年震撼]

- - - 回應內容


日期:  2005年5月19日   發言人:  王財貴    
主題:  Re:請教王老師    
內文:
我講這句話時的心中,是有意將「知識」與「智慧」對照,亦即把「知識的學問」與「生命的學問」暫時分別來看。
其實,這兩個層次之不同,在古人是很清楚的。如張橫渠就有「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之分。
司馬光有「才與德」之論,重德而輕才;佛家稱世俗之聰明多才為「世智辯聰」而小之。放在民族文化的立場說,這也就是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見識之所本。
只有到了近代,中國因為受五四輕淺(輕浮而淺薄)之影響,才混淆了兩層境界。說實了,不是混淆兩界,乃是抹殺了忘記了上一界,而只存知識界,甚至將學問窄化到只剩下「科學」。學校教育日漸單以知識聰辯為一切,國民等而墮落為只以現實為目的,而不知人生尚有更高者,更光明者之可追求。兩界如此混淆,甚至以譏嘲聖賢為能事,則天地失其心,生民也無其命了。
當然,所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所謂崇本息末,守母存子。此兩界原則上是相通且相需的,一個君子是願於上下兼攝的。只是君子務本就是了。務本,則兩層皆得,失本,則兩層俱喪。
吾人提倡兒童讀經,即是要在順應人生一生的發展,把握其可能的時機,做最恰當的學習安排,達到最高的成效(所謂最高的成效,不是現實上達到什麼固定目標,乃只是要人人不浪費他的時機,不辜負他的生命而已)。
兒童,正是知識能力未開,而淳良生命尚在的大好時機。所以兒童正是給他智慧教養最好的時機,如果不善運用,提早開發了他的聰明智辯,因為理智聰辯是較淺顯的能力,也是在現實中可表現的能力,所以是能迷人的,更是一般沒見識的家長老師所讚賞的。兒童太早沾上愛閱讀愛求知愛表現愛思考愛辯解的「習氣」,則恐怕汩沒了他的淳良本性,喪失了他接受深度文化教養的能力。
所以,吾人推廣讀經,對一般見識較淺的家長老師總是說:讀經能開發潛能,讓孩子功課好。先以此言吸引他們,好讓他趕快教讀經,反正只要教讀經就是好的。但,對真正有深心大願,想要教育子弟成人成才的家長和老師,我就要進一步地警告:所謂功課好,不是重要的;聰明資優,考第一名,不是重要的;甚至喜歡閱讀,博覧群書,多才多藝,也不是重要的。人生還另有要事在!
一個有高度文化教養的人,也就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必也會盡力追求知識,而且智深勇沉辯才無礙。
聰明的家長和老師,趕快讓您的孩子讀經吧!
更聰明的家長和老師,就讓您的孩子大量讀經吧!
至於「只是整天讀經,其他一概不管」,則只提供給有高智慧的家長和老師。不有深信者,請勿輕試;未曾實踐者,也請勿以己見隨意議論。  


以上文章轉戴於 華山書院之聯誼中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