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媽媽,我來唱,你來寫”—哈哈的讀經故事

 


媽媽,我來唱,你來寫”—哈哈的讀經故事


                     文:哲萱


 


讓女兒讀經,這個念頭由來已久,那是在2003年,看了王財貴教授經典推廣的演講之後有了便有了衝動。那時候,哈哈(女兒小名)還沒有出世。看過王教授的演講的光碟不久,我懷孕了,因為知道胎教的重要性,便每天利用中午午休後的一點時間讀《論語》,這樣半年下來,《論語》便背了下來。沒想到孩子還沒出生,自己先受益了,不但文思敏捷,靈感不斷,思維、境界和胸懷開闊了很多,原先急躁的性情也變得沉穩、持重起來,身邊的領導、同事、朋友都驚歎我象換了一個人似的,從此後工作便得心應手、一帆風順。老公說:“宋朝的宰相趙括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你治理個公司那還不是小菜了?”從此便堅定了自己一定要讓女兒讀經的信念,我想,我一個30歲的人了,唯讀了一部論語,都能有如此長進,既然人的記憶敏感期是在13歲之前,那孩子能在早期熟讀四書五經,何愁不能成為棟樑之才呢?


由於胎教的作用,孩子一出世便很有靈氣,我也很奇怪,似乎講什麼她都能聽懂。到一歲半時便能成句講話,而且表達非常清晰、準確。有一次,他爸爸因為一點小事便開玩笑責備我,她接嘴就說:“爸爸,你這是不對的,你要懂得憐惜媽媽,不要老是批評媽媽,你要給我做榜樣。”旁邊一起吃飯的朋友差點噴飯,在她看來,哈哈的年齡應該還不能講清楚話呢。兩歲的時候,我和他爸爸帶她去江西,朋友見她很可愛,便擰她胖乎乎的小臉,可能力氣大了些,弄疼了,她便對阿姨說:“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搞得阿姨大迭眼鏡。。。這種事很多,不勝枚舉。


哈哈上幼稚園後,我在課餘時間斷斷續續給女兒讀《三字經》、《弟子規》和《論語》、《道德經》等,由於工作原因,經常不能堅持,但就這樣,女兒到五歲的一天,突然給我講報紙上發生了什麼事,我考了她一下,才發現女兒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能讀報紙了,原來在讀經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識字量,並與書交上了朋友,很喜歡閱讀。她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書店,一呆就是半天,還不願意走。


今年哈哈到了入學的年齡,我有過艱難的選擇,是去體制內的學校,去接受那填鴨式的毫無生氣和創造力、工業化大生產式的標準教育,學些所謂與時俱進、不斷淘汰更新的知識,還是給孩子最精華的、終身受益的、隨著她的年齡增長而逾有價值的智慧?最後,我選擇了後者。因為我知道,孩子的教育敏感期短暫而寶貴的,在這個時期內進行教育事半功倍,過了這個時期則事倍功半了。  


在確定要全程讀經後,選擇學校又成了最頭痛的事情。在成人看來,認同讀經相對容易,而要全程讀經便擔心孩子是否太小,讀得時間長、內容單一是否會枯燥無味、缺乏興趣?所以我一直很關注讀經學校的氛圍。我去過周邊好幾家學堂,最後選擇了明德堂。一方面是因為明德堂的程老師和馬老師非常有責任感和親和力,最重要的是這裡快樂的氛圍感染了我。我去的時候正好下課,一群孩子天真的笑臉、快樂地笑語迎面而來,這與我想像中的長時間讀經的疲憊形象大相徑庭。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之、好之、樂之”這三種學習態度的比較,一層深一層,樂學的效果最佳。能看到孩子們在每天8小時的大量讀育下還能保持這種狀態,一定是樂在其中的,所以我為女兒選擇了明德堂這個快樂學校。


哈哈去學堂三個月了,每次回來都不斷帶給我驚喜。雖然家裡對哈哈的教育比較重視,但由於是獨生女,一家六口圍著一個孩子轉,嬌生慣養在所難免,養成不少壞習慣。比如:不好好吃飯,做事不專注、貪玩、動不動發脾氣、對待老人不夠尊重等,到了明堂德兩個月後有了較大的改善:回家後經典朗朗上口;畫畫一畫就是2小時;自己主動洗衣服、搞衛生;進門出門也給很有禮貌地跟大人打招呼,而且出去玩也能準時回家…最難得的就連我和他爸爸生氣時,她還能開導、勸解、安慰我們,要我們互相體諒,搞得我們都不好意思…我經常感激上蒼賜給我這個天使,但我知道,其實都是因經典開啟了孩子的智慧,才讓她不僅有較強的關注力和學習能力,更重要的還原了她純真、善良的品質,培養了她寬厚、包容的人格,而這些才是她一生的財富,是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的寶藏。


上週末,哈哈回家了,我問她在學堂感覺怎麼樣?她說:“媽媽,我來唱,你來寫”(因為孩子手指的骨骼還沒有發發育好,我一直沒有要求孩子寫字),於是便興奮地唱起來:“讀經真快樂呀,玩耍也快樂;讀也樂、玩也樂,我在學堂真快樂!嘿!”這一該,我感受到了哈哈發自內心的喜悅和幸福。。。

最後,衷心希望經典能福澤更多的孩子,祝願天下的孩子都如哈哈般快樂成長!


本文轉載於全球讀經教育論壇:


http://bbs.gsr.org.tw/cgi-bin/topic.cgi?forum=16&topic=594&replynum=last#botto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