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開啟成功幸福大門
—從中國文化傳統論人才培養之要(3) - 高瑋謙教授演講
培養孩子成德成材的四個方法:
(一)、幼兒養性—奠定優美的人格(零到三歲)
階段目標:存養善性
具體方法:
1、多講讚美的話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孩子還小的時候,還未被社會習染, 要好好存養孩子的先天善性。古人又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三歲之前的教育非常重要,是一生人格基礎的養成,孩子從小生長在一個和諧美滿、父母感情融洽的家庭長大,長大後他對婚姻不會恐懼,他的生命背景是一個和諧狀態。若他從小看見父母吵吵鬧鬧,將來面對婚姻是有所畏懼的,他的生命底層是一個複雜混亂的背景,別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孩子對外在世界的探索不只有眼睛和耳朶,他是四面八方全面吸納的,故古人教育子弟除了言教之外,還強調身教和境教(環境的教育),若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身、口、意,和家庭氣份的營造,這對孩子生命背景,對他將來的成功幸福的基礎奠定,是非常不利的。
有個個案是這樣的:一個小女孩,成長過程中一直感覺有人要殺害她,她長期活在被追殺的陰影當中,經過心理醫生指點,慢慢回溯到胎兒時期,母親一直不想生下她,一直存有墮胎的想法。事實上胎兒在子宮內,母親的思維已經進到滲透到孩子的潛意識裡了。所以,眼睛看不到、耳朶聽不到的深層的部分,才是父母真正要謹慎的。 王財貴 教授在演講時,非強調胎教的重要,胎教最好的方式就是:多聽中西古典音樂;多講讚美的話。有一個家長在聽完 王 教授的演講後,告訴 王 教授:「我太慢聽到您的演講了,當我懷孕心情不好時,就與朋友打麻將,現在我的孩子脾氣一來時,用什麼安撫都沒效,只有聽到麻將聲才會安靜下來。」除了以上兩點外,夫妻和諧的對話,對幼兒從小人格的奠定,也有很大的幫助。
有一本書叫《生命的答案-水》,日本 江本勝 博士做了兩組水的實驗:一組對水發出讚美的聲音,水產生晶瑩剔透的六角形;另一組對水詛咒謾罵,水呈現出臭的味道,水尚且可以紀錄、接收人的訊息,何況萬物之靈的人呢?孩從始身那一刻起就開始紀錄週遭環境的一切,父母能不謹慎嗎?
2、多播放優美的中西古典音樂
日本有一個音樂協會,前幾年到台灣來與全球讀經教育協會交流,那是由一群音樂家所組成的協會,他們多年來一直在做一個研究,研究音樂和人類大腦的關係,他們發現天才莫扎特的音樂很特別,他們把莫扎特的音樂播放給稻穀聽,產量倍增;放給蕃茄聽,產量提升三倍;放給雞聽,本來主人要餵食時,雞會搶食,相互彫啄身上的羽毛,聽了莫扎特的音樂後,雞就變得有教養多了,雞蛋的產量也倍增了。好的音樂對動植物都有效的話,給我們家的寶貝聽是不是更有效?
動植物尚且有如此靈敏的接器,何況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呢?為人父母者從今以後要更加小心自己的身口意,為孩打下一生幸福快樂的基礎。以上為幼兒養性的階段。
(二)童蒙養正——陶冶聖賢的智慧(四到十三歲)
階段目標:端正言行
具體方法:
1、落實《弟子規》教育
孩子一出生到呀呀學語,三歲以後幾乎具備語言溝通能力,不是會講話才開始教育,很多職業婦女在孩子三歲前幾乎都交給褓姆,或交給奶奶帶,但你有沒有考慮到褓姆的身口意?或者你的孩子成天與奶奶看連續劇?果真如此,你錯過孩子三歲前的黃金教育時機了!這段時間的孩子,你處在什麼環境,就塑造出什麼樣子出來,你教他什麼,他全盤吸收。三至六歲幼稚園階段,開始學會自己的語言來表自己的思想,父母應特別謹慎,是非對錯的釐清,此時最適合用《弟子規》教來育孩子。
《弟子規》的道理淺白易懂,我在讀經班的做法是要孩子先將《弟子規》背下來,《弟子規》不僅是讀經教育,也是生活教育、品格教育,當孩子把《弟子規》熟背之後,就成為父母、老師和孩子之間共同的語言。例如很多父母的惡夢就是孩子叫半天,怎麼都叫不動,或者父母說一句,孩子頂十句。此時就可以將《弟子規》內容搬出,告訴孩子《弟子規》不是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嗎?孩子頂嘴了,就告誡他「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親、師、生間會有共同教化的語言。我們須具備一共同信念,並且要有信心:「人性本善,每個孩子都想當好孩子,每個學生都想當好學生」,當孩子表現不理想時,隨時提點。
很多父母、師長說:「一再提醒都沒效!」舉一個例子好了,若你有一天到超商想買洗髮精,但不知要買哪一種品牌,此時躍入腦際的是曾在電視廣告中出現的某某牌子。電視廣告推銷產品給觀眾,好比經典輸入孩孩子大腦,一時間沒做出來,不表示沒效果,事實上早已產生潛移默化作用,總有一天會做出來。父母師長盡管正確輸入,不必擔憂孩子不會正確輸出。
2、大量誦讀經典
王財貴 教授說:「讓孩子讀四五經,等於把聖請家中來當家教。」是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很多人懷疑:「經典如此此深奧,孩子年紀這麼小,有用嗎?」各位反向思考一下,若要等孩子理解力到哪裡,才教到哪裡,才給讀經教育的話,可能一輩子都做不到。各位想想,易經這麼難,到了四、五十歲才學易經,一定懂得了嗎?不懂!也很難懂!那麼幾歲才會懂?到了六、七十歲也不會懂!
若孩子從小錯過了讀經教育,當他長大了,遇人生困境的時候,他無法從大腦中呼喚出足以令他超越障礙的智慧法語,幫他渡難關。從小讀經就好比電腦儲備資料進去,有好的驅動程式,它就會跑得很快,以為他所用;如果有好的資料,沒有好的驅動程式也沒用。一個聰明的孩子,經典就是在幫他埋下智慧的種子,一時間他不會完全明白經典的意涵,但經典卻潛藏在內心深處,有朝一日,他出了社會與人互動,它會依此出發,有所依據、憑証。
我們常聽這一代年青人說:「我認真過好自己,認真充實我的才能,為何沒人欣賞我、了解我?」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當時或許不會體悟這句話的意思,但慢慢長大後會發現,真正的人才不會永遠被埋沒!你是人才嗎?你準備好了嗎?有一天郭台銘會跑到你家,請你出來當某家公司總經理呢!「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人家不了解你,為什麼生氣呢?當一個人人生閱歷越豐富時,古人的經典智慧會慢慢活過來,經典是要透過人生的歷練,才能活出它真實的意義。
很多家長現在有可能已經在進行了,但信念不夠堅定,容易跟著社會的思維質疑,與其讓孩子的童年一片白,為何不讓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當他遇到困境時,一句聖人的話,就能帶他飛越障礙,解決人生的難關。若白文正、倪敏然有讀經典,有可能不會選擇自殺一途,來通過人生關卡。
(三)少年養志——鼓舞遠大的理想(十四歲至十八歲)
階段目標:立定大志
具體方法:
1、多讀古今中外偉人傳記
王陽明說:「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飄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意思是,不立志向,好比沒有方向的船,沒有韁轡的馬,到處飄蕩奔逸,沒有目標,不知道要往哪裡去?所以古人的教育,首先就是教人立大志,不是立大志當大官或賺大錢,而是立志成聖成賢,也就是從小教育小孩要走在人生的大道、正道上,才能獲得真正成功幸福。很多人認為聖賢的話高遠又虛無飄渺,事實上聖賢也是人做的,顏回不是說:「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只要你願意,每個人都能成聖成賢。所以,聖人的話一點都不高遠,聖賢的話都是常理,都是每一個人可以做到的,聖人的目的就是要我們過好自己的人生,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立志高遠,人生的路會越好走。
我高中時候的英文老師說,他年輕時立志要當校長,現在他只當一名中學老師,如果他當初只立志當一名老師,有可能現在只能當工友。人一生的成就絕不會超過他所立定的目標,所以有句名言:「有夢最美,希望相隨」,有夢想就有希望!夢想要遠大,但要腳踏實地,若連夢都不敢做,人生只不過如此。
要鼓勵孩子讀偉人傳記,不是讀一遍,要讀五遍、十遍以上,這個偉人就近到孩子的生命當中,成為照亮生命的明燈,當孩子迷失方向時,偉人一生的經歷和遇到困難、挫折時所採取的態度,孩子會尋著偉人的足跡一起超越。故讀偉人傳記,可以激發孩子的志趣,對教育青少年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有機緣可讓孩子接近古之大儒,讓明師碩儒來家裡點化,讀諸子百家引發人生志向,那就更好了。
2、引導研讀歷代大儒著作
每天孩子一到讀經班,要先向孔夫子行三鞠躬禮外,都會誦讀宋儒張載名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三、四歲的孩童怎麼會懂其中的道理?沒關係!有一天他會懂,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在聖者高遠的理想浸潤下,他得到很好的引導,有天自然會朝這方向自我期許。若著現在教育體制走,大都立志考上第一志願,出社會賺大錢。王陽明十二歲時,有一天問他的私塾老師:「什麼是人間第一等人?第一等事?」當時王陽明的父親剛考上狀元,老師回答他:「就像你的父親一樣,考上狀元,光耀門楣,這就是第一等人、第一等事。」王陽明回答:「古今考取狀元者,多如過江之鯽,哪是第一等人、第一等事,我看是希聖希賢,成聖成賢,才是第一等人、第一等事。」這是在古代有文化教養的讀書人才能說出這種話,現代的父母間相互關心孩子的第一句話都問:「有沒有考上建中、北一女?有沒有考上台、清、交、成?」
各位,根據研究報導指出,考上前幾名的將來成就都不怎麼樣,而第十名左右的將來的潛力無窮,進可攻退可守嘛!聯合報有一個「第十名現象」報導,我推敲的結果有它的道理,第十名的比較沒壓力,第一名的隨時戰戰兢兢,深怕第二名的超越,搞得緊張兮兮。太早讓孩子嚐到成功的滋味,不是件好事。
(四)成人養德-開展真實的生命(十八歲以上)
階段目標:以德潤身
具體方法:
1、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孟子)
到了成人,要培養德行教育比較困難,前三個階段是基礎,最後成人階段是附帶說的。照 王財貴教授的說法:十三歲以後才要讀經,已經太慢了!而我的看法是:到了成人才要培養自己的德行,也太慢了。不過「亡羊補牢,猶未晚也」,如果在人生過程中遇到不合理待遇,都能反躬自省,不怨天尤人都還有救,因為你明白事間有一道理:「人生不如意者,十常八、九。」很多事情都不是操之在我,要慢慢領悟其中的道理。台基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有天應邀參加朋友的新居落成,朋友請張忠謀為他留下墨寶,張就寫「常想一、二」,朋友不解,問張什麼意思,張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不要老是盯著八、九看,要常想著那一、二件如意事。」
前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處理過好幾次「以巴」衝突危機,有一次當全世界都不看好他可以斡旋成功,認為這次一定會發生「以巴」戰爭。安南銜命前往協調,幾個小時過去,協調完走出來以後,帶給全世界好消息:「以巴願意和解!」當時媒體記者問他:「你怎麼辦到的?」安南回答:「我讀中學時,有一天我的老師進到教室裡,手裡拿著一張白紙,中間有一個黑點,問全班學生:『你們看到什麼?』所有學生都回答:『我們看到黑點!』老師說:『你們真是可憐啊!這麼一大張白紙,你們卻看不到光明,只看到黑暗!』這堂課給了我很大的啟示,當舉世都不看好時,我卻可以看到光明的一面。」
人生也是如此,不要老是盯著那不如意的八、九看,要看如意的一、二,你就能事事如意。後來張又到朋友家做客,朋友又說:「寫一幅太單薄了,再來一幅吧!」於是張又寫下了「不思八、九」,橫批「事事如意」。人生遇到不如意事,往好處想:這是老天爺有意要磨練我,「天將降大任斯人」嘛!跌一跤,吃點虧也沒什麼,所以,讓自己活出智慧來,不要與自己過不去,不要尋求事事如意,如你的意,未必如人的意;如了你的意、人的意,也未必如天意。中樂透不是如了人的意嗎?但有可能是災難的開始,不要站在小我的觀點去看人生,要站在一個大我的觀點,無我的觀點去看人生,如天的意比較重要。
人要活得有智慧,心理的年齡要與生理的年齡同步成長,若只有外表年齡增加,內在還停留在幼稚狀態,你的人生怎麼過得好?聖人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自有其道理。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這就是聖人的智慧,唯有凡事自我反省的人,他的生命才會越活越沒負擔、越活越有力量。
2、立命改過,積善造福(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先生的家訓,袁了凡年輕時讓一位孔老先生算命,表示只能活五十三歲,與進士無緣,沒機會當上大官,更沒有後代。後來他聽從雲谷禪師的話「知命立命」,修德可以改命的道理後,他生了兩個兒子,活到七十幾歲,又當了大官。人的命運可不可以改?可以!改命的方法只有一種,就是「修德」,不修德光改運是沒用的,那不是解決之道,解決之道是如何跳脫冥冥中的主宰。傳統讀書人都知道人有兩種命,一種是「氣命」,一種是「理命」,氣數之命算命先生可推算出來,依著易理來改造自己的生命(1: 54’ 45),連神仙都無法辦到的,《了凡四訓》中有句話:「極善之人,數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拘他不定。」若一個人仗著今的好福報四處造孽,命會急轉直下;若今生老天爺給你的條件極差,可是你不斷修德造福,內功外德齊下,一定能改變命運。
真正要成功幸福,釜底抽薪道就是「智慧」和「德行」,如何為孩子開啟成功幸福的大門呢?「扎德行的根」,自然結「福報的果」。「福報」是樹上的果實,結實纍纍,人人都想嚐一口,如何才能摘到?就是好好用德行和智慧水澆灌。若一心灌輸孩子將來求得功名利祿、財富權位,好比在沙灘上築城堡,終究一場空。我很喜歡六祖慧能大師的一句話:「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意思是要耕耘福田之前,要先耕耘心田,方寸就是心性寶地,希望孩子有福報,要先培養孩子的德行智慧,從自己內在心性去尋覓、耕耘,自然能感通,《尚書》有句話:「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正是此意。
淨空法師早年被算命先生算出只能活四十歲,後來有機緣入空門修行,有天一個有一個想法,想將《了凡四訓》拍成電影,但需要三千萬資本額,去哪裡籌這筆龐大的資金呢?奇怪的是過不了多久,就有人捐一筆正好三千萬的善款,這叫「心想事成」,一個善念產生時,奇蹟便會跟著出現。一個人當德行智慧到了某一個層次時,真的能與天相應,心想事成。故財富權位不假外求,而是向內找尋,求富得富,求壽得壽,一切不離自性。
今天的演講主要聚焦在這個層面,我認這才是培養孩子成德成材的根本。今天花了兩個多小時與各位分享這個觀念,如何為孩子開啟成功幸福的大門?根本之道就是從「德行」下工夫。(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