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0日 星期二

需要的"爸爸買,"想要的"自己付




文章 短短的 但是好實用 !!





我們該把錢花在更實際的用途上呢 ??


這篇文章已把重點抓出來 ~~ 




  游乾桂╱作家】                                                             

  經濟嚴冬,我最想教孩子需要與想要的差別,那叫價值觀。                     

  女兒訕訕的提出要求:「鞋子壞了,要買一雙!」                             

  我定睛望一望鞋底,的確磨損了一個大洞,應該更換了。                       

  我問明喜歡的品牌與價錢,撥了一通電話打探,開體育用品店的朋友並未進貨這款鞋子,但保證調得到貨,言明七折,他說專賣店不打折的。                     

  我趕緊把成果向女兒報告,她卻回我:「已經約好球球的,今天就要去買。」     

  我算一算差價,高達一千元,就差三天,有必要花這一千元嗎?我臉色微慍表達我的感受。                                                                 

  事實上,這幾年來工作賺錢的確不易,我早有盤算讓孩子早點明白,家中的錢是怎麼來的?                                                                  

  兩個方向是我的收入來源,一是演講,二是寫作,大約都是薄酬,難以致富。     

  尤其是出版的書,以一本定價250元計算,初版版稅是25元,我以簡單的算術讓她明白,25*1025*100以及25*1000的答案,分別是250元、2500元、25000元。       

  我反問他,多嗎?說畢,我把一綑四十本的書綁好,放在她的手上讓她拎拎,並且告訴她,版稅正好一千元,如果當天想去買鞋,請順便帶去賣,得了一千元差額就可以購買了。                                                             

  我走進書房,繼續未完成的稿子,十分鐘後她走了進來,告訴我決定:「爸爸你幫我買好嗎?」                                                             

  也許她了解我的比喻了,我摸摸她的頭,希望真懂。                           

  想要與需要,是我想提醒她的生活哲學,需要是一種必要,比方說,茶米油鹽醬醋茶,不吃會餓,不喝會渴,與健康有關的全算在列;想要的則是欲望了,沒有必要卻硬要,比方說,已經有了五雙鞋子,但是一經流行,再買一雙,其餘幾雙束之高閣,這就形同浪費。                                                       

  我提醒兒女,「需要的」我付錢「想要的」自己付,因為我非有錢之人。       

  能賺到錢是福分,必須珍惜,浪費就形同沒有賺錢。                           

  我還說,錢只是媒介,有了它之後,應該通往幸福,否則就是賺到紙,賺到數字,外加忙碌、疲倦、壓力與心煩,即使如此還是滿足不了欲望的。             

  人的一生,需要真的不多,但想要的老是太多。                               

  當時小三不盡理解我的想法的她,漸漸長大,就讀大學之後便明白了。           

  前幾天,我收到她的生日卡片,叮嚀我要注意健康,快樂一點,別太忙了,不用拚命賺錢,因為她會省吃儉用,設身處地替人著想了。                           

  看來她已經會了數學,知道收入減去消費,得到(正數)的人,才能活得亮彩,否則庸庸碌碌,汲汲營營,最後淪為工作的奴隸。                               

  我在想  為什麼現在卡奴那麼多

是不是跟現在父母供給小孩太過充足,以至於小孩已經習慣得到”超過自己所能賺取”的享受

甚至可以”不勞而獲”了呢 ??

一位長輩的小孩最近結婚了

婚禮之奢華富麗,讓人好生羨慕

長輩跟我們炫耀,光小孩的結婚鑽戒要價150萬,因為他們一定要是蒂芬妮的!!

可是我們發覺,他的小孩根本沒出去工作過不曾出去賺過一分錢回來…….

到現在還不確定自己該靠什麼維生

他可知道這150萬需要付出多少才能賺得回來 ??

萬一他的父母離開他了  他該去哪裡找到這種不勞而獲的機會呢 ?? 靠信用卡??

我們給孩子”太富足”的生活  有時  不見得對他們有好處……

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總綱綱要

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總綱綱要


壹、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基本理念


 


        展望二十一世紀將是一個資訊爆炸,科技發達、社會快速變遷,國際關係日益密切


    的新時代。在本質上,教育是開展學生潛能、培養學生適應與改善生活環境的歷程。因


    此,跨世紀的九年一貫新課程應該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


    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


 


        基本內涵至少包括:


        一、人本情懷方面:包括了解自我、尊重與欣賞他人及不同文化等。


        二、統整能力方面:包括理性與感性之調和、知與行之合一,人文與科技之整合等。


        三、民主素養方面:包括自我表達、獨立思考、與人溝通、包容異己、團隊合作、


                          社會服務、負責守法等。


        四、鄉土與國際意識方面:包括鄉土情、愛國心、世界觀等(涵蓋文化與生態)。


        五、終身學習方面:包括主動探究、解決問題、資訊與語言之運用等。


         


貳、國民教育階段課程目標


 


        國民中小學課程應以生活為中心,配合學生身心能力發展歷程;尊重個性發展,激


    發個人潛能;涵泳民主素養,尊重多元文化價值;培養科學知能,適應現代生活需要。


 


        國民教育之學校教育目標在透過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人性化、生活化


    、適性化、統整化與現代化之學習領域教育活動,傳授基本知識,養成終身學習能力,


    培養身心充分發展之活潑樂觀、合群互助、探究反思、恢弘前瞻、創造進取的健全國民


    與世界公民。為實現國民教育階段學校教育目的,須引導學生致力達成課程目標。


 


    一、人與自己:強調個體身心的發展


        1.增進自我了解,發展個人潛能。


        2.培養欣賞、表現、審美及創作能力。


        3.提升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能力。


 


    二、人與社會環境:強調社會與文化的結合


        1.培養表達、溝通和分享的知能。


        2.發展尊重他人、關懷社會、增進團隊合作。


        3.促進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4.增進規劃、組織與實踐的知能。


 


    三、人與自然環境:強調自然與環境


        1.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


        2.激發主動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3.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達成上述十項課程目標,以下擬具十項國民教育基本能力為指標。


 


參、國民教育階段應培養之基本能力


 


        國民教育階段的課程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培養現代國民所需


    的基本能力。


 


    一、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


 


        充分了解自己的身體、能力、情緒、需求與個性,愛護自我,養成自省、自律的習


        慣、樂觀進取的態度及良好的品德;並能表現個人特質,積極開發自己的潛能,形


        成正確的價值觀。


 


    二、欣賞、表現與創新


      


        培養感受、想像、鑑賞、審美、表現與創造的能力,具有積極創新的精神,表現自


        我特質,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質。


 


    三、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


       


        積極運用社會資源與個人潛能,使其適性發展,建立人生方向,並因應社會與環境


        變遷,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四、表達、溝通與分享


 


        有效利用各種符號(例如語言、文字、聲音、動作、圖像或藝術等)和工具(例如


        各種媒體、科技等),表達個人的思想或觀念,善於傾聽與他人溝通,並能與他人


        分享不同的見解或資訊。


 


    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


 


        具有民主素養,包容不同意見,平等對待他人與各族群;尊重生命,積極主動關懷


        社會、環境與自然,並遵守法治與團體規範,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


 


    六、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尊重並學習不同族群文化,瞭解與欣賞本國及世界各地歷史文化,並了解世界為一


        整體的地球村,培養相互依賴、互信互助的世界觀。


 


    七、規劃、組織與實踐


 


        具備規劃、組織的能力,且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增強手腦並用、群策群力的做事


        方法,與積極服務人群與國家。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


 


        正確、安全和有效地利用科技,蒐集、分析、研判、整合與運用資訊,提升學習效


        率與生活品質。


 


    九、主動探索與研究


 


        激發好奇心及觀察力,主動探索和發現問題,並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能於生活中。


 


    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養成獨立思考及反省的習慣,有系統地研判問題,並能有效解決問題和衝突。


 


肆、國民教育階段課程學習領域


 


        為培養國民應具備之基本能力,國民教育階段之課程應以個體發展、社會文化及自


    然環境等三個面向,提供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科技及


    綜合活動等七大學習領域。


 


    一、學習領域為學生學習之主要內容,而非學科名稱,除必修課程外,各學習領域,得


        依學生性向、社區需求及學校發展特色,彈性提供選修課程。


 


    二、學習領域之實施應以統整、合科教學為原則。其學習領域結構如下表


 



































































































年級


學習


領域





















語文



本國語



本國語



本國語



本國語



本國語


、英語



本國語


、英語



本國語


、英()



本國語


、英()



本國語


、英()



健康與教育



健康與教育



健康與教育



健康與教育



健康與教育



健康與教育



健康與教育



健康與教育



健康與教育



健康與教育



社會



生活



生活



社會



社會



社會



社會



社會



社會



社會



藝術與人文



藝術與人文



藝術與人文



藝術與人文



藝術與人文



藝術與人文



藝術與人文



藝術與人文



自然與科技



自然與科技



自然與科技



自然與科技



自然與科技



自然與科技



自然與科技



自然與科技



數學



數學



數學



數學



數學



數學



數學



數學



數學



數學



綜合


活動



綜合


活動



綜合


活動



綜合


活動



綜合


活動



綜合


活動



綜合


活動



綜合


活動



綜合


活動



綜合


活動




 


    三、各校應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及各學習領域課程小組,於學期上課前整體規劃、設計


        教學主題與教學活動,由教師依其專長進行教學。


 


    四、各學習領域主要內涵:


        ()語文:包含本國語文、英語、外國語文等,注重對語文的聽說讀寫、基本溝通


                  能力、文化與習俗等方面的學習。


        ()健康與體育:包含身心發展與保健、運動技能、健康環境、運動與健康的生活


                        習慣等方面的學習。


        ()社會:包含歷史文化、地理環境、社會制度、道德規範、政治發展、經濟活動


                  、民主法治、人際互動、公民責任、鄉土教育、生活應用、愛護環境與


                  實踐等方面的學習。


        ()藝術與人文:包含音樂、美術、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陶冶學生對藝術作品


                        的感受、想像與創造的人文素養,並積極參與藝文活動。


        ()數學:包含數形量之基本概念與運算、日常生活中數形量之應用問題、與其他


                  學習領域的連結、解題過程、推理思考、創造能力,以及與自己或他人


                  溝通數學內涵的能力。


        ()自然與科技:包含物質與能、生命世界、地球環境、生態保育、資訊科技等的


                        學習、注重科學及科學研究知能,培養尊重生命、愛護環境的情


                        操及善用科技與運用資訊等能力,並能實踐於日常生活中。


        ()綜合活動:包含輔導活動、團體活動、以及運用校內外資源獨立設計之學習活動。


 


    五、各學習領域授課之比例,參考先進國家之教育趨勢及實際需要,訂定原則如下:


        1.語文學習領域佔教學節課時數的20-30﹪。


        2.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自然與科技、綜合活動等六個學習領域


          ,各佔基本教學節數之10-15﹪。


        3.各校應在每學年上課總時間內,依上述規定比例,彈性安排教學節數。


 


    六、語文學習領域中,小學五年級起實施英語教學,教學內容以生活實用為主。


 


伍、實施要點


 


    一、學習領域教學節數


 


        (一)以學年度為單位,將總節數區分為「基本教學節數」與「彈性教節數」。其


              中,基本教學節數佔總節數之80%,彈性教學節數佔總節數之20%


 


              1.基本教學節數:係指全國各校至少必須授課的最低節數,並分為必修節數


                              與選修節數二種:


                (1)一至六年級必修節數:包括七項學習領域內容,佔基本教學節數之


                   8090%,至選修節數佔基本教學節數之1020%


                (2)七至九年級必修節數:包括七項學習領域內容,佔基本教學節數之


                   7080%;至選修節數佔基本教學節數之2030%


                (3)七項學習領域之學科設計,每學年每週教學節數百分比,應依據課程


                   綱要及實際需要訂定之。


 


              2.彈性教學節數:係指除各校必須之最低教學節數外,留供班級、學校、地


                              區彈性開設的節數。另分為「學校行事節數」與「班級彈


                              性教學節數」二種。


                (1)學校行事節數:提供學校規劃辦理全校性和全年級活動,如運動會、


                   親師活動及慶典活動等;並可執行教育行政機關委辦活動,及依學校


                   特色所設計的課程或活動,例如實施兩性教育,社區活動等。


                (2)班級彈性教學節數:提供各班老師實施補救教學、充實教學、班級輔


                   導,以及增加學科教學節數。


 


        (二)課程教學節數以學年度為單位,各學習領域應合理適當分配,並依據各學習


              領域之綱要規定,各校全學年必須授課達至最低節數。


 


        (三)全年授課日數以二百天(不含國定假日、例假日)、每學期上課二十週、每


              週授課五天為原則。


 


        (四)每節上課以四十至四十五分鐘為原則。


 


        (五)各年級每週教學節數:


              1.一年級:20~22    2.二年級:20~22    3.三年級:22~26


              4.四年級:24~26    5.五年級:26~28    6.六年級:26~28


              7.七年級:28~30    8.八年級:30~32    9.九年級:30~35


 


        (六)學校得視課程實施之需要彈性調整學期週數、每節分鐘數,以及年級班級的


              組合。


 


        (七)學校應視環境需要,配合綜合活動;並以課程統整之精神,設計課外活動,


              利用課餘時間,輔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項社團及服務社區,以培養學生自我學


              習之習性與知能。


 


    二、實施原則


 


        ()基本原則


 


            1.課程研究應重視課程發展的延續性、學校教育的銜接性與統整性,並兼顧實


              施的可行性。


            2.課程修訂應同步考慮相關配合措施,例如:師資培育制度、在職進修機會、


              新課程研習、審定本教科用書的審查與選用制度等,亦應配合九年一貫新課


              程及時規劃。


            3.課程綱要內涵,應包括:課程目標、基本能力、學習領域、實施原則、各年


              級學力指標之規範,同時保留地方政府、學校教師專業自主與課程設計所必


              需要的彈性空間。


            4.授課日數與各科基本教學節數的訂定,應充分考量學生需求、學科特性,以


              及教師的權利和義務之間的關係。


            5.在授滿基本教學節數的原則下,各校和班級可自行安排每週各科教學節數。


            6.各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的研訂,應列出該課程的定義和範圍、教學目標、基本


              能力(或表現標準)作為編輯教材、教學與評量的參照。


            7.各校應訂定學年課程實施計劃,其內容包括:「目標、每週教學進度、教材


              、教學活動設計、評量、教學資源」等課程實施相關項目。


            8.在符合基本教學節數的原則下,學校得打破學習領域界限,彈性調整學科及


              教學節數,實施大單元或統整主題式的教學。


            9.學習活動如涵蓋兩個以上的學習領域時,其教學節數得分開計入相關學習領域。


           10.各科應充分考量學校條件、社區特性、家長期望、學生需要等相關因素,結


              合全體教師和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並審慎規劃全校總體課程方案


              和班級教學方案。


           11.建立學校課程報備制度,在課程實施前,學校應將整年度的課程方案呈報主


              管機關備查。


 


        ()教材編輯、審查與選用


 


            1.中小學教科用書應依據課程綱要的規定編輯,並經由審查機關(單位)審定


              通過後,由學校選用。


            2.教科用書的編輯應以九年一貫、統整的精神,發展各科課程內容,教科書的


              份量以符合基本教學節數所需為原則。


            3.教科書的內容除了包含學科知識與技能之外,也要能反應當前社會關注的主


              要議題,例如:資訊教育、環保教育、兩性教育、人權教育、宗教教育等。


            4.教科用書的審查,應以符合本課程綱要的精神與內涵為原則,提供多元化教


              材的發展空間。審查標準由教育部另定之。


            5.學校必須因應地區特性、學生特質與需求,選擇或自行編輯合適的教科用書


              和教材,以及編選彈性教學時數所需的課程教材。


 


        ()評鑑


 


            1.課程評鑑應由中央、地方政府和學校分工合作,各依權責實施:


              (1)中央:建立各學科學力指標,並督導地方及學校課程實施成效。


              (2)地方政府:負責辦理與督導學校的課程實施及各學科表現的測驗。


              (3)學校:負責課程與教學的實施,並進行學習評鑑。


            2.各校應組織「課程發展委員會」審查全校各年級的課程計畫,以確保教育品


              質。課程委員會的成員包括:學校行政人員代表、年級及學科教師代表、家


              長及社區代表等,必要時亦得聘請學者專家列席諮詢。


            3.評鑑的範圍包括:課程教材、教學計劃、實施成果等。


            4.評鑑方法應採多元化方式實施,兼重形成性和總結性評鑑,並定期提出學生


              的學習報告。


            5.評鑑結果應做有效利用,包括改進課程、編選教學方案、提升學習成效,以


              及進行評鑑後的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