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6日 星期三

王財貴教授說德行與讀經

以下是王財貴老師在聯誼中心回覆的文章內容:

引用由溫玉在 2006/12/28 11:51am 發表的內容:

(有點納悶,為什麼這類似的觀點,總不斷地出現,人們似有一共通的思維模式!)

溫玉說得是,思想依於人心,人心的結構和能力是差不多的,所以人類的思維有相當的模式性。有關讀經與德行的問題,許多人會像 david747 所說的那樣思考,其中也有模式在,亦即有一個人心的「根」在,由此根而生而長,而有結果。

首先,人自然有一顆求完美的心,這是人向上向善的動力,可以說是一種「聖性」;但這個求完美,如不善用,會變成責備的心;求全和責備,都在「理」的層次上對人生有所希求。「理」,是純粹的,是容易一下把握到的,但,理總會被要求要實現在「事」上而後止,而「事」是多樣的,有程序的,不容易一時達成的。所以,責備一不善用,就變成挑剔批評,見「事」一時不得完美如理,就起了憤世嫉俗的心;憤嫉之極,常發狠而致魯莽毀滅在所不惜;而這些責求挑剔憤恨及毀滅,本皆來自於「求完善」的「本心」,所以有人,甚至帶動大批徒黨,進行絕世浩劫,而還自以為是「替天行道」。人間一切大罪大惡從此而出。人一時昏昧糊塗,即會由善而變為不善,所謂「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不可不察。

如何善用此嚮往神聖之本心本意,而無差錯?中庸教人要有「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之寬容的雅量,大學又教人知道「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若能於此「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譬如讀經與德行兩種教育,既皆有意義,皆欲匡導人心,理應樂觀其並育並行,共扶聖業。若一時不能完全顧及,亦應以「本末」問題安排,徐徐而圖,令得兩面圓滿,方是道理。若有人以「是非」問題來看待,以至讀經與德行形同水火,必欲其「你死我活」,何其愚昧也!何其可悲也!

至於何者為本,何者為末?亦不是截然可判者。以人生之總體言,固當以德行為本,而學問為末,尤其「呫嗶咿唔記誦之學」,更是末中之末。然以人生之成長經歷看,則要求小兒「循規蹈矩」,未必合乎人情,而「呫嗶咿唔」,乃小兒之本領,幼年不讀,老來難成,所以,欲求學問,當在「幼時」以「記誦」為本也。

又,學問有兩類,一者知識,二者智慧。空有知識,而無德性者,知識反濟其奸。但有智慧者,必兼尊德性。讀經所誦者,是智慧之書,雖未必即能開啟智慧,然必增其開啟智慧之契機,則無可疑也。於讀經之時,可同時施行德行教育。不必停下讀經,專做德行也。又,因讀經而開智慧者,必然有大德,斯又有越乎「循規蹈矩」之教者矣。

又,責問教讀經的人:「你是誠實的人嗎?」,認為誠實了,才可以教讀經。猶如責問人:「你是聖人嗎?不是聖人,還敢用聖人之道教人?」注意!這是五四時代胡適之的技倆,他說:「你懂經典嗎?不懂經典,還敢教孩子讀經,不是自欺欺人嗎?」這也是誤用了「求完備」的思考模式,讓中國人誤入歧途將近一百年,到現在,很多人還是這樣糊塗,這種思考法,真是可嘆!我在「讀經教育說明手冊」中,就曾經反問:「如果家長不懂經典,就不可以教孩子讀經,那中國人什麼時候可以懂經典?」結論當然是「永遠不懂」!同理,如果一個德行不夠完美的人,就不可以教孩子德行,甚至不可以教他聖人的道理(讀經),那中國人何時會有德行?何時文化能夠復興?

我們推廣讀經,不僅是希望孩子能從經典中,得到聰明和學問,最重要的,乃在期待他立君子聖賢之志。所以實施讀經的人,必定同時注意德行教育。
但不會等待大人們都成學者聖賢了,才來教讀經,才來教德行。我們這一代是被犧牲了,我們的學問不好,德行不高,但我們的教育不能等。

我認為教育的最高意義,不在於由聖賢教出聖賢,乃是能由匹夫匹婦即能教出聖賢。因為教育所憑藉者,一是身教,一是言教。粗淺的看,「言教不如身教」,是不錯的。但一個普通的家長老師,有何高德之行,可以做為「聖人之師」?所以,深入來看,應該說「身教不如言教」,如果此「言」是聖賢之言的話。

經典,即是聖賢之言,家長教師與兒童,同時讀經,皆受經典之啟發,改過遷善進德修業,將日進而不自知,此方真是「德行教育」。畢竟德行是一輩子的事,是要從內心處考察的,是不能量化的,不能只看表面的,不能以一些既定的標準來苛求,也不是當前有了一兩個合乎德行的舉止,便可視為成功,便可保證一生無憾的。

近年來,我們希望教讀經者,同時必教德行,而期相輔相成,使天下老少漸進乎善而已。不知教德行者,何以要求讀經師生必俱為聖人,苟一時不成聖人,便要排斥讀經,豈非求全太過,而至魯莽乎?


2008年7月14日 星期一

從猶太人的幼兒語文教育來看兒童讀經教育的意義

從猶太人的幼兒語文教育來看兒童讀經教育


  七田真 博士是日本教育家,日本人敢在美式教育思想的威權之外有自己的見解,這種創造的勇氣,非常值得國內教育界反省警惕。本文所敘述的猶太教育觀念,其實就是台中師院 王財貴 教授所倡導的「兒童讀經」,但是 王 教授讀經的理由,不是為了宗教,讀經的範圍有不限於一門教義。所以,依照 王 教授的讀經方式其開發人類潛能的作用和猶太人是一樣的,而心胸更為開擴,可以避免猶太人容易固執偏激排擠他人的毛病。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最近十年,開展了兒童讀經典的風氣,這股風氣從港臺到國內,隨之引發起爭辯,究竟讀經的意義何在呢?


  從過去的歷史看中國五千年文化,以及西方文化,西伯來文化等大都是依靠背誦流傳下來的。猶太人之所以被稱為最聰明最有才智的民族,關鍵在於自古以來,它的每一個成員從小就要背誦猶太經典和猶太法典。


猶太人的幼兒教育 節錄自 七田真 博士著「父親的最新幼兒教育」 


  世界上猶太人的數量大約有一千六百萬人。雖說有那麼多人,但是也只有南美的貝魯,非洲的剛果和亞洲的斯里蘭卡這些小國家而已。如果以世界人口五十億來計算的話,他們只不過佔了百分之○.三而已。 


  然而猶太人當中卻產生了很多的天才,像愛因斯坦、佛洛依德、伯格森、卡夫卡、海涅、蕭邦、門德爾松、梅紐因、夏卡爾、卓別林等,不勝枚舉。


  在一八九二年設立諾貝爾獎以來,這個獎可以說是由猶太人所獨占,因為有百分之三二的得獎人是猶太人,其比例是其他民族的100倍。 


  為什麼猶太人有這麼多天才呢?答案很簡單,因為猶太人的幼兒教育進行得非常好。 


  當猶太人的孩子到了三歲時,他們就會被帶到類似私塾的地方,教導他們希伯來語。等到他們會讀之後,就開始拿著有希伯來文的書本來教育他們如何寫字。 


  接下來他們會讓小孩背誦像般若心經一般的祈禱文,他們不要求他去瞭解文章的意思,只是教他去讀書,而且以背誦為目標。 


  猶太人認為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建立起記憶力的基礎的話,那麼往後就沒有辦法學到其他的知識。 


  到了五歲,她們就開始背誦聖經、摩西律法。 


  在七歲前他們必須背誦摩西五書當中的「創世紀、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他們配合著旋律,反覆的朗誦幾百遍。 


  到了七歲則學習舊約聖經剩下的部分,以及猶太教法典。猶太人在滿十三歲接受成人典之前,就已經全部會背誦最基本的學問了。 


  猶太教徒早上的禮拜祈禱書大約有150頁,每天早上都必須要朗讀,在這朗讀過程中,每一個人都能背誦。 


  不可思議的是,一旦腦部這種大容量的記憶系統完成之後,接下來就很容易吸收各式各樣的知識,完成了高機能的電腦式頭腦。 


  如上述,猶太人就是這樣背下所有重要的知識的。 


  有一次海歇爾老師向弟子借一本非常珍貴的書,二、三天之後他就很有禮貌的奉還:「非常謝謝你,我已經全部背起來了。」他並沒有拷貝一份,但是只花了二、三天的時間就把這本書完全背誦下來了。 


  這麼優秀、這麼獨創性的思考是從那裡產生的呢? 資訊的來源越是豐富,就越能產生優秀的發明及獨創性的思考。優秀的發明或發現只能從貯藏在頭腦當中的優秀知識來創造。記憶的容量越大,越容易產生新的發明以及發現。猶太人之所有很多天才,就是因為猶太人是記憶的民族


  更難得的是~在猶太聖殿兩次被毀,國家不復存在,失去家園漫長的兩千年當中,猶太人依靠他們的經典使流散在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不死,而且居然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以色列,更使古老的語言希伯來語復活,成為以色列的國語。


  在五四運動以前,中國的兒童也都是從背誦文化經典開始啟蒙教育的。只不過是古代的教育普及率極低而已,但古代的中國對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張衡,祖沖之,李白,杜甫,曹雪芹等古代名人,無不是由誦讀經典開始其學業,毛澤東,胡適之,陳寅恪,甚至於魯迅等現代名人也都是因童年誦讀經典奠定了文化的根基。許多有名望的科學家和企業家,其兒時啟蒙同樣是由背誦經典開始。著名的數學家蘇步青具備雄厚的國學底蘊,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從小背誦《孟子》全書,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湯川秀樹,從小跟隨通漢學的祖父背誦中國文化經典,尤其鍾情於《老子》和《莊子》。


  事實證明,兒童時期沒有打好文化經典的根基,就難以培養出第一流的人才特別是現代教育使新一代“精於科學,荒於人學;精于電腦,荒於人腦;精于網情,荒於理情;精于商品,荒於人品;精于權利,荒於道理”。因此,讀經教育除了為以後學習打下基礎之外,還使人人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讀經教育又是最經濟的教育,它以最少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利益,因為兒童記憶力好,讀幾遍就會,而且在多次重複之後基本能記得牢,這就是古代承傳的最好方法,人類的文明,人類的智慧也是靠一代代背誦而發展,背誦激活大腦沉睡的細胞,激活沉睡的機能,然後變得聰明起來。猶太人的巨大成就給我們的讀經教育以一點啟示。在兒童天性自然發展當中,用人類最好的智慧引導他們,讓他們的腦力全面開發,在讀多背熟後,達到所謂的“如琢如磨”,自然就能自己運用和組合,這就是讀經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繼承中國優秀傳統的一大良策。


台灣讀經教育將近二十年來經民間推廣的成果,保守估計至少也有百萬以上的學童接受此教育,大多數的家長都持肯定的立場,大量讀經之後,對語文教育及其它理解性的科目,學習效果都有相對提昇之現象,教育當局應不要忽略此成果及這股讀經熱,此方式若是好,教育執行者更應努力去落實,若有瑕疵,更應正視此熱潮所呈現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