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王財貴老師在聯誼中心回覆的文章內容:
引用由溫玉在 2006/12/28 11:51am 發表的內容:
(有點納悶,為什麼這類似的觀點,總不斷地出現,人們似有一共通的思維模式!)
溫玉說得是,思想依於人心,人心的結構和能力是差不多的,所以人類的思維有相當的模式性。有關讀經與德行的問題,許多人會像 david747 所說的那樣思考,其中也有模式在,亦即有一個人心的「根」在,由此根而生而長,而有結果。
首先,人自然有一顆求完美的心,這是人向上向善的動力,可以說是一種「聖性」;但這個求完美,如不善用,會變成責備的心;求全和責備,都在「理」的層次上對人生有所希求。「理」,是純粹的,是容易一下把握到的,但,理總會被要求要實現在「事」上而後止,而「事」是多樣的,有程序的,不容易一時達成的。所以,責備一不善用,就變成挑剔批評,見「事」一時不得完美如理,就起了憤世嫉俗的心;憤嫉之極,常發狠而致魯莽毀滅在所不惜;而這些責求挑剔憤恨及毀滅,本皆來自於「求完善」的「本心」,所以有人,甚至帶動大批徒黨,進行絕世浩劫,而還自以為是「替天行道」。人間一切大罪大惡從此而出。人一時昏昧糊塗,即會由善而變為不善,所謂「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不可不察。
如何善用此嚮往神聖之本心本意,而無差錯?中庸教人要有「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之寬容的雅量,大學又教人知道「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若能於此「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譬如讀經與德行兩種教育,既皆有意義,皆欲匡導人心,理應樂觀其並育並行,共扶聖業。若一時不能完全顧及,亦應以「本末」問題安排,徐徐而圖,令得兩面圓滿,方是道理。若有人以「是非」問題來看待,以至讀經與德行形同水火,必欲其「你死我活」,何其愚昧也!何其可悲也!
至於何者為本,何者為末?亦不是截然可判者。以人生之總體言,固當以德行為本,而學問為末,尤其「呫嗶咿唔記誦之學」,更是末中之末。然以人生之成長經歷看,則要求小兒「循規蹈矩」,未必合乎人情,而「呫嗶咿唔」,乃小兒之本領,幼年不讀,老來難成,所以,欲求學問,當在「幼時」以「記誦」為本也。
又,學問有兩類,一者知識,二者智慧。空有知識,而無德性者,知識反濟其奸。但有智慧者,必兼尊德性。讀經所誦者,是智慧之書,雖未必即能開啟智慧,然必增其開啟智慧之契機,則無可疑也。於讀經之時,可同時施行德行教育。不必停下讀經,專做德行也。又,因讀經而開智慧者,必然有大德,斯又有越乎「循規蹈矩」之教者矣。
又,責問教讀經的人:「你是誠實的人嗎?」,認為誠實了,才可以教讀經。猶如責問人:「你是聖人嗎?不是聖人,還敢用聖人之道教人?」注意!這是五四時代胡適之的技倆,他說:「你懂經典嗎?不懂經典,還敢教孩子讀經,不是自欺欺人嗎?」這也是誤用了「求完備」的思考模式,讓中國人誤入歧途將近一百年,到現在,很多人還是這樣糊塗,這種思考法,真是可嘆!我在「讀經教育說明手冊」中,就曾經反問:「如果家長不懂經典,就不可以教孩子讀經,那中國人什麼時候可以懂經典?」結論當然是「永遠不懂」!同理,如果一個德行不夠完美的人,就不可以教孩子德行,甚至不可以教他聖人的道理(讀經),那中國人何時會有德行?何時文化能夠復興?
我們推廣讀經,不僅是希望孩子能從經典中,得到聰明和學問,最重要的,乃在期待他立君子聖賢之志。所以實施讀經的人,必定同時注意德行教育。
但不會等待大人們都成學者聖賢了,才來教讀經,才來教德行。我們這一代是被犧牲了,我們的學問不好,德行不高,但我們的教育不能等。
我認為教育的最高意義,不在於由聖賢教出聖賢,乃是能由匹夫匹婦即能教出聖賢。因為教育所憑藉者,一是身教,一是言教。粗淺的看,「言教不如身教」,是不錯的。但一個普通的家長老師,有何高德之行,可以做為「聖人之師」?所以,深入來看,應該說「身教不如言教」,如果此「言」是聖賢之言的話。
經典,即是聖賢之言,家長教師與兒童,同時讀經,皆受經典之啟發,改過遷善進德修業,將日進而不自知,此方真是「德行教育」。畢竟德行是一輩子的事,是要從內心處考察的,是不能量化的,不能只看表面的,不能以一些既定的標準來苛求,也不是當前有了一兩個合乎德行的舉止,便可視為成功,便可保證一生無憾的。
近年來,我們希望教讀經者,同時必教德行,而期相輔相成,使天下老少漸進乎善而已。不知教德行者,何以要求讀經師生必俱為聖人,苟一時不成聖人,便要排斥讀經,豈非求全太過,而至魯莽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