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之菱於2017年10月22日成功完成[書禮春秋選]包本錄影。
有志者事竟成,在父母的陪伴,鼓勵與引導之下,憑著自己的恆心與毅力,再次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任務。今天又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
下一本[古文選]令人期待。 之菱,加油~
優酷視頻: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wMzA1MzY2OA====.html#paction
王教授於[教育的價值觀]的演講裡說:
要把教育辦好,要同時注重“親師生”三方面的品質,如果堂主對教育有深度的認識和擔當,又對家長宣導得很透徹,學生是很受教的,這樣,親師生的品質一致了,這個學堂整個的生活狀況、讀書狀況,都維持在一個非常平和精進的狀態里。一個人在平和精進的氛圍中,不只心情愉悦,也能引發自己的誠意。所以不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還是家長,在學堂的帶領下,都可以變化其氣質,變化氣質,就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謂“變化氣質”不只是學問多了一些而已,最主要的是化掉一個人的習氣,甚至可以彌補先天性情的不足。原來,“氣質”的“氣”是指陰陽二氣,就是太極創造萬物的兩種動態的功能,由陰陽兩種功能相互調配,就形成了現實的存在,有了形體,甚至有了精神命運。這樣一形成存在,就叫作“質”。氣是虛的,質是實的,由氣而成質,都是天定的,所以天生的稟賦,叫作氣質。
我們說一個人氣質好,就是說他先天的品質好,譬如比較聰明靈秀等等,他在這個世界上容易有所成就;說一個人氣質不好,就是說他先天的品質不好,譬如生下來就比較笨拙粗鄙。但是人既然是天地所生,個個內在心靈的深處,都還跟天地是相通的,不僅跟陰陽二氣相通,還與陰陽二氣之上的太極相通,所以人人心中都有太極,都有道。 任何一個人的道都是一樣的,我們的道跟孔子的道是一樣的,所以我們的本性和聖人本是一樣的。但氣質是不一樣的,氣質會把人拘束住,氣質越渾濁,拘束越大。不過,不管拘束大小,一個人的誠意永遠不受氣質的限制,你的誠意隨時可以透出來,隨時可以回歸天地,開啟你整個人性,籠罩整個天地,這個叫“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我們讓一個孩子讀聖賢書,就是想要開啟他原初的這個靈性,不受氣質的限制。一個學堂的風氣好,就更能夠帶動所有的學生,比較容易讓孩子內在的光明發揮出來。這內在的誠意光明一發揮出來,就變化了他的氣質了。不只他的心靈起了變化,帶動他的精神面貌都起變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