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后謙學堂包本背誦【書禮春秋選】視頻-劉之菱(八年級) 20171022

恭喜之菱於2017年10月22日成功完成[書禮春秋選]包本錄影。


  有志者事竟成,在父母的陪伴,鼓勵與引導之下,憑著自己的恆心與毅力,再次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任務。今天又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


  下一本[古文選]令人期待。 之菱,加油~



優酷視頻: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wMzA1MzY2OA====.html#paction


王教授於[教育的價值觀]的演講裡說:


  要把教育辦好,要同時注重“親師生”三方面的品質,如果堂主對教育有深度的認識和擔當,又對家長宣導得很透徹,學生是很受教的,這樣,親師生的品質一致了,這個學堂整個的生活狀況、讀書狀況,都維持在一個非常平和精進的狀態里。一個人在平和精進的氛圍中,不只心情愉悦,也能引發自己的誠意。所以不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還是家長,在學堂的帶領下,都可以變化其氣質,變化氣質,就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謂“變化氣質”不只是學問多了一些而已,最主要的是化掉一個人的習氣,甚至可以彌補先天性情的不足。原來,“氣質”的“氣”是指陰陽二氣,就是太極創造萬物的兩種動態的功能,由陰陽兩種功能相互調配,就形成了現實的存在,有了形體,甚至有了精神命運。這樣一形成存在,就叫作“質”。氣是虛的,質是實的,由氣而成質,都是天定的,所以天生的稟賦,叫作氣質。


2017-10-23 09.10.47.jpg - 網誌照片


  我們說一個人氣質好,就是說他先天的品質好,譬如比較聰明靈秀等等,他在這個世界上容易有所成就;說一個人氣質不好,就是說他先天的品質不好,譬如生下來就比較笨拙粗鄙。但是人既然是天地所生,個個內在心靈的深處,都還跟天地是相通的,不僅跟陰陽二氣相通,還與陰陽二氣之上的太極相通,所以人人心中都有太極,都有道。 任何一個人的道都是一樣的,我們的道跟孔子的道是一樣的,所以我們的本性和聖人本是一樣的。但氣質是不一樣的,氣質會把人拘束住,氣質越渾濁,拘束越大。不過,不管拘束大小,一個人的誠意永遠不受氣質的限制,你的誠意隨時可以透出來,隨時可以回歸天地,開啟你整個人性,籠罩整個天地,這個叫“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2017-10-15 10.14.44.png - 網誌照片


  我們讓一個孩子讀聖賢書,就是想要開啟他原初的這個靈性,不受氣質的限制。一個學堂的風氣好,就更能夠帶動所有的學生,比較容易讓孩子內在的光明發揮出來。這內在的誠意光明一發揮出來,就變化了他的氣質了。不只他的心靈起了變化,帶動他的精神面貌都起變化。


2017-10-23 09.12.21.jpg - 網誌照片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科學研究證實古代傳統教育強調記憶訓練的合理性

按:為什麼經過長期大量反復誦讀,孩子的學習能力會有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美國馬里蘭的宋洪彪老師分享了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短期記憶沒有增加神經元的連結,沒有改變大腦的“硬體”,而長期記憶的形成過程改變了腦神經細胞的基因表達,增加了大腦的神經元之間的連結數量,從而使大腦“硬體”升級!這項研究結果提示大量資訊的長期記憶會使大腦神經網路得以增長,從而使人變得更聰明。這項研究映證了古代傳統教育強調記憶訓練的科學性。也為我們指明了提高兒童智力的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此項研究成果的表述見文末)


 


科學研究證實古代傳統教育強調記憶訓練的合理性


分享人:宋洪彪       時間:20153月       整理:薏米(法國巴黎)


地點:美國馬里蘭華夏中文學校                 20171012 后謙書院 編輯


讀百遍 升級大腦硬體!


王財貴先生推行的讀經讀100遍的法則,其實自古以來教育中都是這種要求。康熙教育皇子的時候要求的是120遍,一遍都不能少,非要這個數,就算100遍之內背下來了,也要達到120遍。


  假如你的的孩子能夠背下來《論語》。那你再聽這樣一個資料:一萬五千多個字的《論語》從小開始背,讀完100遍就是150萬次舌頭的運動,150萬次神經網路運動的建立,而人小時候一秒鐘可以有八千個神經元的輸出。所以從三歲開始背,三歲到五歲,進行150萬次的這種運動,人的腦神經結構得到充分的鍛煉,這個人的“硬體”就不一樣了。


   中國古人背的十三經,總共是64萬字,如果讀了100遍,就是上億次的神經元刺激。所以古時的科舉考試,每三年考一次,每次取一兩百個進士,那都是全國最頂尖的人才。他們的大腦跟沒有受過這種訓練的人是不一樣的。做宰相的,進翰林院的,做朝臣的,也都是從小做這種訓練的。這樣的人可以文可以武,比如說帶兵打仗的曾國藩,是進士。李鴻章,也是進士。說從唐朝以來的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上的名人,很多都是進士、舉人的這種水準。自科舉考試制度建立,狀元出了將近一千人,舉人進士大概有百萬人次,大家都是這麼學的。所以說讀書至少讀100遍是一個規矩。現在讀經的這種學習方式與我們的文化傳統是吻合的,大家可以去嘗試。


理科生更要讀經!


  另外再說一下數學的學習,現在有很多家長重視數學,微信上也有許多數學群。數學群、國學經典群和海外教育群我都加入了,每天早上六點鐘爸爸媽媽就開始在群裡發數學題了,感覺每一個哈佛的孩子身後,都有一個虎媽在推。從小就推數學,這也是一種思路。


  但是從我接觸到的材料來看,推中文的最後成才的也不少,比如說丘成桐。丘成桐是非常有名的數學家,他是香港人,但他就是從小學中文學歷史。在高中的時候他就面對了艱難的選擇:我到底是學中文還是學歷史呢?後來加州伯克利給了他獎學金,他就到加州伯克利去學數學了。這些人的中文都非常好,他到中國大學去教歷史都沒有問題,古文功底也非常好。這是一個例子。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錢偉長,國學大師錢穆的侄子,從小學讀的就是四書五經,完全是按照傳統方法訓練出來的。到清華大學考試,數學物理化學加起來25分,但是歷史和中文都是100分,清華大學將他錄取到國學院。結果那一年918事件爆發,他立志救國,就跟清華大學物理系的系主任吳有訓說我要學物理,我要造飛機大炮。吳有訓說,你數學根本沒有一點基礎,我們清華大學的學生要求這麼高,你怎麼能趕得上,怎麼學?他說他非學不可,吳有訓說那好吧,我給你一年時間,你能達到每門七十分,我就讓你轉物理系。後來錢偉長用一年的時間,從小學一年級內容開始學。一年級的課本就用了兩天,因為大腦有過讀經的訓練,到了那個程度學東西很快,用了一兩個月小學的內容就學完了。一年之內,就順利把小學中學高中所有數理化的內容都學完了。他說他用的方法就是背,最傳統的辦法,就是把所有的例題都背下來。雖然不能完全都懂,但是考試的時候,憑藉著非常好的記憶力,果然每科都是70分以上。他大腦的能力訓練出來了,到清華畢業的時候他的成績是全系第一名。後來坐著船一個多月漂到多倫多大學去讀博士學位,在船上的幾十天時間他就把博士論文完成了。下了船見到老師,老師說我也是研究這個的,雖然我們方法不一樣,但結果是一樣的。後來他去參加馮·卡門教授的60歲大壽慶祝活動(錢學森就是在加州理工的馮·卡門教授門下學空氣動力學),大家都要發表一篇慶祝論文。錢偉長的論文也發表了,教授一看這個人很牛啊,馬上讓他到自己這裡來讀博士後。所以錢學森、錢偉長,兩個人後來都跟著馮·卡門搞空氣動力學,後來搞導彈,成為兩彈一星的元勳。錢偉長說一個人的基礎一定要打深打寬,深度和寬度決定了高度,所以他非常推崇文理兼備,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教育方式,還要推陳出新,把這些結合起來。我們應該按照這樣的方式去培養我們的下一代。


問:宋老師謝謝你的分享!想請教您關於多次重複可以強化大腦回路聽說您收集了不少資料有沒有在網上可以分享的?


宋老師答:分子生物學家Eric Kandel對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機制進行的研究,獲得了2000年諾貝爾醫學/生物學獎。他的研究揭示了短期記憶只是通過改變已經存在的蛋白質來改變了現有大腦神經元連結的強度。而長期記憶涉及基因表達,新蛋白質合成和新突觸連接的生長。簡而言之,短期記憶沒有增加神經元的連結,沒有改變大腦的“硬體”,而長期記憶的形成過程改變了腦神經細胞的基因表達,增加了大腦的神經元之間的連結數量,從而使大腦“硬體”升級!這項研究結果提示大量資訊的長期記憶會使大腦神經網路得以增長,從而使人變得更聰明。這項研究映證了古代傳統教育強調記憶訓練的科學性。也為我們指明了提高兒童智力的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


如果您想更多地瞭解Eric Kandel和他的理論,可參考他的著作:


In Search of Memory: The Emergence of a New Science ofMind


 


[后謙讀經學校]始建於2002年,秉承王財貴教授的[及早讀經,老實讀經,大量讀經,幸福讀經]的教育理念,開發以記憶力帶動理解力,奠定終身學習的能力,培養品學兼優的人格。


報名條件:3---13歲;


學校地址:新北市三重區中正北路530巷號2樓


聯繫方式:劉老師:0939-321-205   ILNE IDarvin66
S_6277509827511.jpg - 網誌照片
Image_1b381ba.jpg - 網誌照片
20170707001.jpg - 網誌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