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讀經教育的願景與規劃 (文禮書院 宣傳片 & 守先待後 天下學堂)

如果有一種學問,起自人人內心,既是主觀的自覺,又是客觀的共識;永遠嚮往于理想,並隨時關注現實;嚴格要求自我,寬容體諒他人;在成就自己的同時,也願成就別人;認為天下學問都有其價值,都應給予恰當的尊重;希望天下萬事萬物都各安其位,各得其所;這樣的學問,就稱為儒學,追求這一種生活的人,就稱為儒家 


所以儒家是好學不倦、躬行不已,並與時俱進的。面對不同的人與事,都願對之做出合理的思考、判斷,盡其可能給予最恰當的安頓;面對不同的文化系統、時代變局,都樂於觀摩參與,勇於創革,打開新局,相信人類智慧可以相通相融,相信世界文明可以共用共榮。這種儒家的志業,曾在歷史中,護佑著中華民族,令其生生不已。這樣的儒家志業,在當代,依然活躍。遵行這種志業的人,就稱為當代新儒家


即使不用儒家這個名號,我們期待世界上永遠有人願意追求那種學問;即使不用當代新儒家這樣的稱呼,我們也期待我們自己,或我們的身旁,有人願意承擔起這樣的時代使命。當然,這種學問與人格,並不是容易成就的。一個人,或許必需從小開始,就接受包括中、西、印等全人類高度智慧的薰陶,飽飫詩書,經典在抱。到了青少年時期,當他的憤悱之情油然生心之時,需要接受啟發——要解經以就其學問之深,博覽以拓其見識之廣。我們要給他們一個成長的空間,扶持他們,栽培他們。這一種成長的空間,我們或許可以依古人的習慣,稱為書院文禮書院正為此一目的而開設。


所以,文禮書院,不是某一個人的,不是某一學派的。她,是時代的,她,也是永遠的;她,是民族的,而她,也是全人類的。


 文禮書院 宣傳片【千年之約 】--


 


 讀經二十年階段性成果展示【守先待後 天下學堂】--



讀經教育的願景與規劃


1、我曾把推廣讀經的願景分爲三階段
http://www.aidujing.com/a/2374.html
2、讀經本旨,在于使「人盡其才」
http://www.aidujing.com/a/2388.html
3、吾輩讀書受用之标的
http://www.aidujing.com/a/2389.html 
4、讀經教育正是要培養這種人格
http://www.aidujing.com/a/2390.html
5、将來,我開了書院一路培養他成才
http://www.aidujing.com/a/2391.html
6、讀經背經十年書院講習十年,而後可成爲國家天下之棟粱
http://www.aidujing.com/a/2056.html
7、 十三歲之前還是以讀經爲要,多背而少閱讀
http://www.aidujing.com/a/2393.html
8、讀經以後,要學什麽都可以,要學什麽都比較容易
http://www.aidujing.com/a/2394.html
9、何時才是解經時機?
http://www.aidujing.com/a/2395.html
10、正常的讀書生涯規劃,語文是在十三歲之前就應該學完了
http://www.aidujing.com/a/2396.html
11、所立者高,則所見者遠
http://www.aidujing.com/a/2397.html
12、認真讀經,以後能不能找到工作
http://www.aidujing.com/a/2398.html
13、只怕無才,不怕無名無位
http://www.aidujing.com/a/2399.html
14、讀經兒童日後學習職業是向古典文學或文科發展嗎
http://www.aidujing.com/a/2400.html
15、如何培養高尚的文學素養 
http://www.aidujing.com/a/2401.html
16、只要讀經就夠了嗎?
http://www.aidujing.com/a/2402.html
17、繼續還是不繼續讀經?
http://www.aidujing.com/a/2403.html
18、王老師讀經教育生涯規劃提綱
http://www.aidujing.com/a/2404.html
19、10年「講貫」和10年「歷練」的提綱
http://www.aidujing.com/a/2405.html
20、談讀經是否萬能兼談背英文經典之後須下何種工夫
http://www.aidujing.com/a/2406html


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

20161118 后謙書院 - 莊宜霖同學(三年級)包本背誦<老子莊子選>視頻

后謙書院包本背誦【老子莊子選】視頻



宜霖(國小三年級)2017年2月11日



TOUTUBE:




優酷:




宜霖同學自成功包本學庸論語之後,似乎抓到了讀經的訣竅,於是拳拳服膺,把握時時刻刻加緊用功讀經。



自2016年10月26日開始誦讀[老子莊子選],至2017年2月11日為止,以三個多月的時間成功完成了包本的目標。



讀書本是自己的功課,唯有自己的覺醒和自己的決定,以自己的努力,才能夠嚐到成功的喜悅。



宜霖是一位能自律,能自我要求的孩子,家長的教育功不可沒。



祝福下一個包本的目標[易經]順利成功。



 


2017年2月9日 星期四

大學生如何企近經典

演講人:王财貴
文字整理:在謙學堂張明星
[大學生如何企近經典]2011年6月1日中央民族大學系列講座之一。


開場白
【對不起,我們因爲路上堵車,本來二十分鍾的路程,我們走了一個小時。所以到這裏,真不好意思,讓各位久等了。聽說是慢了二十分鍾,不過,沒有關系,我會懷着一顆補過的心,來跟各位表示我的歉意,因爲慢了20分鍾,我會多講兩個小時。(衆笑)
大家都不要見怪。我去年退休了,以前我在學校裏教書的時候,如果遲到了,那我一定到下課的時候都不下課的,這樣來補償,所以學生對我,本來應該是很歡迎,後來因爲這一點,好像不大歡迎了:)。如果大家今天沒有時間聽這麽久,因爲我說我要多講兩個小時,我會講到十一點。如果大家沒辦法聽這麽久,沒有關系,下個禮拜,也就是下個星期的這個時候,我們還有一場,乃至于,假如我們大學生還能夠不因爲期末考太緊張,都還來聽講的話,我會連續講四場,本來是想講六場,後來想,講五場就夠了。後來我看看海報,隻有四場,如果大家真的想聽,我就講四場。如果聽的不夠,我下學期再來講!(衆笑,鼓掌)
大家不要鼓掌太早,今晚聽了,你再決定要不要鼓掌。因爲要決定以後要不要再來聽,這樣子。如果今天聽的不好,你以後就不用再來聽了。如果聽得好,以後請你再來。但是我相信你一定會再來的!
唉?不鼓掌啊?:)。(衆笑,鼓掌)
這一次鼓掌是對我的信心,不是對各位。所以可以鼓掌了。以後要鼓掌,不要遲疑哦。不管怎麽樣都可以鼓掌,我都很高興。】


演講正文
今天所要講的題目,我剛剛在外面看到海報,是《大學生如何企近經典》,有一個插曲,我稍微說一下,我說的這個插曲也和今天的演講有點關系,因爲我們徐教授說要我來和同學們見見面,跟同學們講講話,那,有人就問我,題目是什麽?那我說了第一個題目,我說《如何企(四聲)近經典世界》,他複述了一遍,然後問,是哪一個“qi(四聲)”,我說是企業的“企”,他說哦,是“如何企(三聲)近經典世界”。院方就打電話說了,是“如何啓進經典世界”,啓發的“啓”,消息就發布出去後,有人打電話來給讀經推廣中心,打電話來問,什麽叫“啓進”,是不是有錯字?我們的職員問我,是不是有錯字?對,這裏有錯字,應該是企業的“企”,因爲在台灣這個字念“qi(四聲)”,如果念“qi(四聲)”的話,就不會寫成啓發的“啓”。但我們大陸這邊念“qi(三聲)”,叫“企(三聲)業”,所以叫“如何企(三聲)近”,“企(四聲)”就寫成“啓(三聲)”了。那麽寫成啓,當然是比較不通的,什麽叫“啓進”?也可以随便解了,就是“啓”啊,“開啓”,“進”啊,就“進入”啊。如何開啓而進入經典,其實後面還有一個世界,經典世界。通過這個題目,我們可以想到,子貢所說的:夫子之牆數仞,得其門者,或寡矣。因爲,這個子貢,是孔門弟子,算作是最聰明的一個人,說他聰明,應該是可以的。雖然有人比他聰明,但是子貢好表現聰明。所以說他最聰明也可以。子貢擅表現聰明,也就是說,子貢的聰明,大家都看得見,因爲子貢也自以爲很聰明。這是故事裏說,不是真實發生的,但是依理推之,或許如此。所以很多故事是,無其事但是有其理,不過古人有這樣的故事。


說子貢聽說一個人很有學問,就是孔子,當今天下,最有學問。子貢就想,真的有人那麽有學問嗎?然後他就去見孔子了,跟孔子談了一談,說:“好,我跟你學,你果然有學問。”但是他心裏想:我三個月就要超過你,很有自信。結果過了三個月,好像沒有超過,他就心裏想:我三年一定要超過你。結果過了三年,還沒有超過,結果心就比較服氣,雖然比較服氣呢,但還是比較愛表現聰明。所以孔子常常會壓他,就是折節,把他折下來。孔子壓學生,這是我們現在用的詞語,叫壓學生,不像我們現在用的一般手法那樣粗糙,它是很精細的。怎麽壓學生呢?比如說,孔子曾經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各位,這一句話非常重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再自己去想一想,多想,都在心中盤旋一下,把這一句話在心中盤旋,你想一想這一句話重要不重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呐!這個在當代,在最近十幾年,整個世界越來越發現,國際間有一些潛在的危機,乃至于說清楚一點就是民族間有一些潛在的危機,或者不是一個民族跟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跟另一個國家,乃至于是思想上,文化上,有一些潛在的危機。美國一個叫亨.廷頓(杭丁頓)(Sumuel P.Huntingtun)的教授說:“這是文化上的沖突。”這個将來會導緻整個世界的不安。如果不是戰争的話,人類的心靈也不能夠清爽痛快。


那麽爲什麽會有這些文化上的危機呢?這個他就想到,比如說,亨廷頓說“将來威脅英美世界,”就是威脅西方人,主流世界,“威脅最大的兩種文化團體,一種是伊斯蘭教,一種是儒家。這叫“文化威脅論”啊。那麽,其實很多學者都看到人類的思想,文化根植于思想,思想根植于哲學,而哲學往往用宗教表現。世界上有很多宗教,而這些宗教往往有自是非他的一種性格,就是排他性。除了宗教的排他性之外,有一些思想,尤其是有深度的思想,高明的思想,在普通的生活當中,有些事情還可以互相的妥協,互相的溝通,比如說經濟,經濟上是可以妥協的,隻要利益滿足了就可以妥協了。但是人類的思想,包括宗教,以及所謂的終極關懷,思想最高遠的根源,那如果這一個地方是不同的話,是很難溝通的。那麽爲了這一點,全世界有很多熱心的學者,他們發起了一個學團,一個組織,稱做“世界倫理學會”,就是在研究世界倫理。就是整個世界如何在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爲人處世的态度之下,能夠互相體諒,互相溝通。當然最好是互相的尊重,互相地贊歎,互相地學習。這個叫做世界倫理。


那麽這個世界倫理學會,大家常常聚會,因爲這些人提出了一個世界上人人都可以遵守的倫理底線,稱做“倫理黃金律”,也就是每個人最少應該遵守的那一種規則,大家都能遵守這一條規則,這是普遍的,是不分民族,不分宗教的,而且遵守這種規則之後,那些不同的民族,文化,思想,宗教,也都可以相安無事。這個“倫理黃金律”是什麽呢?我們怎麽能找到一種人人都應該遵守而且人人都能夠遵守的,永遠需要遵守,這個黃金律是什麽呢?這個,全世界學者,最後大家一緻決定,有一句話可以當做倫理黃金律,這一句話就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這一句話非常非常重要。到了現在,這一句話都還是黃金,閃閃發光的黃金,各位,這叫做經典啊。


好了,我的話講遠了,這個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這個叫做恕道,忠恕之道。曾子号稱繼承孔子的道統,那麽曾子怎麽繼承的呢?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以“忠”很重要,“恕”也很重要。這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道。恕的意思就是推己及人啊,“盡己之謂忠”,盡了自己的本分叫做忠。能夠把他人當做自己看,推己及人,這樣你的德叫恕。所以恕道是非常重要的。忠隻是對自己說,恕就是向外,與人交際,所以待人處世就要用恕道了,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呐,這就很好。那麽子貢有一天就跟孔子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子貢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我不想别人加到我頭上的東西,“吾亦欲無加諸人”我也想,我不要加在别人頭上。“我不欲人之加諸我,”我不想别人加到我頭上的東西,“吾亦欲無加諸人”,那個無啊,就是沒有的意思,“無”,兩橫,一撇,一鈎的那個。我也想,都不要加在别人頭上。那這樣,他自己有志氣,總不錯吧。


所以孔子就跟他說了,“賜也,非爾所及也”,說:“子貢啊,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啊!”這樣,這不是壓住他了麽?那麽當然,孔子教學生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這一句話是子貢引出來的。在《論語》的第一篇,子貢就問孔子說,“貧而無谄,富而無驕,何如?”孔子說:“可也,”你要讀到《論語》裏面,孔子說“可也”,讀到任何聖賢的書,凡是說“可也”,你要注意了,這個“可也”,隻是可以了,不錯啦,但是還沒有達到更高的成就。所以孔子說:“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那麽,子貢就說了,“《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師之謂與”啊。是不是這個意思。他說:“老師啊,我講了一個道理,您又把這個道理提升了一個層次。就是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啊。”是不是這個意思。那麽孔子就很高興地說“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将來可以跟你讨論詩了,這個詩啊,在古時候特指《詩經》。當然後代,我們一般人所謂的詩,漢詩,唐詩,等等,這些也都可以歸入詩的範圍。但是在孔子當時,大概專指《詩經》而已。所以不隻是《詩經》可以做這樣的讨論,其實對任何詩都可以做這樣的讨論。因爲詩是内涵非常豐富,言語非常簡潔的文章。這是我們說詩。所以詩,它的内涵不隻是他的文字所記載的表面的意思,所謂的字裏行間都有弦外之音。所以詩具有讓人無窮探讨得性格,這叫詩。所以孔子特别喜歡詩教,以詩來做教導,那麽“可以言詩已矣”就是說可以跟你讨論詩了。論什麽呢?“告諸往而知來者”,告訴你前頭,你能知道後頭。這是既對子貢所提出的問題有一個評判,又将子貢提升了一層。


好了,我們剛才說了,子貢是非常聰明的,那順便講了這幾句話。那麽子貢聰明,他說要跟孔子學,就是學了一輩子,他越覺得孔子的高明,老師的高明。對于孔子的高明,對老師的贊歎,在《論語》當中,記載的最好的就是顔淵的那句話,所以顔淵對于孔子的學問,他來學孔子,在态度上,顔淵表現得最好。“顔淵喟然歎曰”,喟然是來形容歎氣的樣子,顔淵有一次非常深有感慨地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你越仰,就越高,越鑽,就感覺越堅。你不仰,不知道它高,假如一座山在你面前,這座山很高,但是呢,你的眼睛就不擡起來,頭不擡起來,你不仰,你怎麽能看見它高呢?所以仰才知道它高。而且,越仰越高。也就是說,永遠看不見它的頂點。所以“仰之彌高”,不是隻有稍微仰一下,仰一下,再仰一下,再仰一下,永遠再仰。永遠越仰,它越高。“鑽之彌堅”啊,鑽啊,像鑽子鑽東西一樣,一塊石頭在這裏,如果你沒有鑽看看,它跟豆腐有什麽區别呢?也就說它的硬度,你要鑽看看。所以鑽普通的石頭跟鑽花崗岩那個勁道不一樣。那跟鑽鑽石,勁道更不一樣了。所以鑽,“鑽之彌堅”,你不鑽,就不知道它堅,你越鑽,你才知道它堅。“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這兩句話太好了。不僅是表現在生命上想要契合的熱誠,而且,在文學上,文字上,你當文學來看,那它也是很美的文學。“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好,接下來“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啊,“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未由也已。”這一大套,講得很好。


顔淵說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那麽子貢啊,越到後來,也越有這種感受。所以當有人對子貢說,你這是很謙虛吧,你在我面前很謙虛吧?其實我看你比你的老師強!那麽子貢就跟他說:哦,你這樣看啊,我告訴你,“譬之宮牆,”啊,就好像人家的圍牆,“賜之牆也及肩”我的牆啊到肩膀這麽高。那從外面過的人窺見這個世家之好呢,從外面走過的人看見,啊,這個屋這麽漂亮,那麽,“夫子之牆數仞,”我們老師的牆呢,它高數仞,一仞是八尺,數仞就是八尺乘以八尺,乘以八尺……,八尺的幾倍,總之就是比人還高了,“夫子之牆數仞”,所以有些孔廟,他的外牆題四個字,叫做“萬仞宮牆”。這是有典故的。


如果沒有讀到《論語》這一章,不熟的話,是不知道這個典故的——萬仞宮牆。“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假如你沒有從門口進去,你就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了。我,這個,子貢的牆,你可以轉頭就看到了,因爲牆高隻到肩膀這麽高,你就可以看見這個建築物蠻漂亮的,你會贊歎。這個夫子的牆那麽高,你沒有走到裏面去啊,你就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所以子貢的牆是普通人家的垣外,建築好一點,而孔子的這裏面呢,牆裏面,是用什麽來比喻呢?“宗廟之美,百官之富。”這個用諸侯或是用天子的宮院來比喻。他的宮院才是好啊,但是你不知道。因爲呢,“得其門者,或寡矣。”能夠得其門而入的人,是很少的。“夫子之雲,不亦宜乎?”所以你這樣說我,說我賢于夫子,說我比我的老師要強,我看你是說“對”了。什麽意思?意思是說你說錯啦!那爲什麽又說你說對了呢?因爲你沒見識嘛,所以你也說對了。


我們今天或許就可以來說一說,“夫子之牆數仞”,“得其門者,或寡矣”。那我們怎麽得其門?所以叫做“啓進”經典世界,開啓,然後進去,這樣也講得通了,所以我們要啓進。但是我們原來是“企近”,“qi(四聲)”是企業的“企”。“企近”是什麽意思呢?這個“企”啊,我們看怎麽寫,一般的中國字,你會寫,會認,會認字形,往往就能夠讀出字音,甚至了解字意。這個“企”。,沒有它的性,所以無法看到它的音,但是呢,我們可以知道它的意。因爲這個企,是一個會意字。會意字是兩個部件合起來,然後來體會它合起來所組成的新的意義,“企”字上邊是一個“人”,下邊是一個“止”。是不是?那麽,“人”我們知道了,“止”我們要說一說,這個“止”是什麽意思呢?這個“止”是一個豎,這邊一個彎,再一個彎。那麽這個字,其實在最古代,在最古代是一個象形字,像一個人的腳底闆,我們現在用手來代替腳底闆(比劃“企”字),三隻腳趾,三爲多,可以代表五隻,這樣,所以是一個腳底闆。腳底闆叫止。所以你站住了叫停止。你住的地方,加一個土字旁,叫做地址,住址,你住在哪裏。而一“人”一個“止”,合起來,要我們來體會這個意思,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對一個人,我們特别講到他的腳底闆。就是對一個人,特别講到他的腳底闆,是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意思呢?不是,這裏特别說到腳底闆是說腳底闆用力,你腳底闆用力做什麽呢?假如你有送你的好朋友,送客的經驗你就知道了。
什麽叫做好朋友?梁實秋先生曾經說“什麽是好朋友?”就是他還沒有來,希望他來,他來了,希望他不要走。他走了,希望他再來。這叫好朋友。那什麽叫不好的朋友呢?他還沒來,怕他來,他來了希望他趕快走。他走了以後,希望他不要再來。那你送好朋友如果有經驗呢,他走了,你很不舍得,所以你會送他走,他 走遠了,或是樹擋到了,你會怎麽樣呢?你會腳底闆用力,就踮起了腳跟。你踮起了腳跟,會有什麽狀況呢?你的身高就多出了十幾公分,一二十公分,就會看得遠一點。這一個字叫做“企”。那麽所以我們現在就講,一個人有企圖心,還有這一個字用的最準确的,就是現在所說的企業,古人沒有所謂的企業。但是現在我們看到,這個西方的商業模式,我們把它翻譯成是,企業,這個翻譯非常的準确,非常的文雅,很古典。“企業”,雖然這個詞很新,但是它的意思是非常古雅的。爲什麽叫企業呢?既然叫企業,就表現了一個企業家應該有的心态,企業家應該像一個人踮起腳尖一樣,企業家應該看得很遠,眼光要遠大。所以如果隻顧眼前的小利益,小利害的話,那不是企業家,所以企業家,他什麽時候賺錢,他跟擺地攤的不一樣,擺地攤每天都要算賬,企業家可以是三年五年,甚至也有投入十年乃至20年30年之後,我才要算賬,有這種信念叫做企業,這叫企圖。


我們說如何企近經典,那,我們看到萬仞宮牆,擋着我們的視線,我們怎麽辦?你不要面牆而立啊,一步都不走啊,也不要望洋興歎啊,你要怎麽樣?試看看,我把腳尖踮起來,試看看我能不能就看到了,這叫企近。因爲它比較高。至于有多高呢?是我踮着腳就能達到麽?啊,不一定。但是連踮腳跟都不踮起來,那這個人,就可以代表,他連這一點誠意都沒有,所以我們叫企近。我試試看,我用我最大努力試試看,因此我用這個講題,是這個意思。那,這個“企近”這兩個字啊,一般少用,所以我在這裏解釋一下,這個解釋,也有助于我們去了解,或是去真正的去立志去實踐。


東北在幾十年前,在民國初年的時候,有一位善人叫王鳳儀,不知道大家聽說過沒有。大家記住這個人的名字:王鳳儀。假如不知道,你可以去上網查一查,這一個了不得的人,姓王,就是我的王,鳳就是龍鳳的鳳,儀就是儀表儀态的儀(儀),王鳳儀。他是一個善人,他正是沒有讀過書的,不認識字的,但是後來,他悟道,他,由于他的實踐悟道,他做什麽實踐呢,道德實踐,他什麽時候道德實踐呢?他是一個鄉下人,他偶爾會聽到,聽到人說聖賢,有人說聖賢,那麽當大家一說聖賢,這邊也說聖賢,那邊也說,他就漸漸知道了,原來聖賢,是很高明的人物,現在是我們要效仿的對象,所以他從很小就立志要成爲聖賢。他沒有讀過書哦,就隻是這樣子聽,他就就立志成聖賢。後來有人問他,就跟他說了,說像你這樣,怎麽能成爲聖賢?你知道聖賢,是什麽樣子麽?他就說,縱使我不能成聖賢,我趕也要趕他一步,我隻要趕一步,也就夠了!這樣你看,這種,叫做企近,這就是他說的決心,他的志氣,也就是他的,這個心願。


一講到這裏,志氣,決心跟他的願望,我就想起,今年,這個青年節,5月4号,青年節前夕,在5月3号,我們溫家寶同志在中南海,接見全國的青年代表,青年模範們,跟他們座談,然後對他們講了一番話,他勉勵這些年輕人,其實不隻是勉勵這些青年代表,他其實勉勵所有的年輕人,至少我看來是這樣子的。因爲他歸結的五點,要年輕人,這個,能夠,謹記在心,希望能夠做到這五點,也就是一個好的年輕人。這五點,大家知道嗎?第一,就是有理想。第二,善學習。第三,講道德。第四,能自立。第五,肯奮鬥。我們聽起來,或許常常聽到,這些話是常聽到的,我們叫老生常談。什麽叫老生常談,老生,可指唱戲的老生,又可指一般人,年紀比較大,叫老生,既是老生又是先生。先生嘛,先我們生嘛,叫老生,先生年紀已經大了嘛,就叫老生,老生常談,就說這些老生,老人啊常常會說的一些話,我們對于老生常談啊,其實聽膩了,因爲聽太多,聽得爛了啊。我看曾國藩啊,他寫給他的子弟,這個家書啊,其中有一次寫到,他就寫了一些這個勸導他們,他的孩子,他的弟弟,勸導他們怎麽做人,做事,那寫到最後,他自己覺察到了,這些豈不是常說的麽?不隻是我常說,别人也常說。所以就說,以上都是老生常談。但是,你要知道老生爲什麽會常談,因爲它很重要,所以才老生常談。


好,各位,所以我們要具備這一種,這一種态度,其實也是一種能力,就是能夠從老生常談中發現它新的意義,或許不是新的意義,發現它還是新鮮的,就所謂“周雖舊邦,其命惟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叫“溫故而知新”啊,這些不是“故”麽?“故”就是大家都談過了,我從小就聽過了,但是談到常常聽,聽過了,它就真的能淡了麽?假如常聽,聽過了就亂了,那麽可見,這個人的心靈啊,也閉塞了,也污濁了。所以一個 開放而清明的心靈,是随時可以從這個舊的,老的,常常聽的教導中繼續地體會出鮮活的意義。所以雖然是老生常談,它确實是人生很重要的指導,那我可要跟各位商量一下,大家看這五點,第一點,這個,叫做有理想,第二,就是這個,善學習,第三,講道德,第四,能自立,第五,肯奮鬥。各位你想,這五點,哪一點最重要,或者說哪一點你覺得最有感覺,啊,這些是老生常談啦。但是呢,你可以體會出鮮活的意義,就是說它還是活的,它是有意義的。隻要是有意義的,永遠都還是活的,那請問你覺得哪一點,哪一點能夠擊中你的心靈!


我看到報紙啊,我就特别注意,特别注重,注重第四點啊,能自立,因爲能自立後面有說明,說我們的年輕人啊,要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于是也就是說,這個要能夠,做獨立的判斷,不要人雲亦雲,各位這不是很重要麽?!這個用一個詞語來表示,叫做一個人的“自覺”,自覺就是自己的覺察,自立不說,自己覺醒。
什麽叫做覺醒,醒就是原來在夢中,現在醒過來,夢中的世界時虛假的,醒過來的世界才是真實的。或者說生命如果在夢中,那個,這個生命的意義是很可疑的,所以生下來得覺醒。這個西方的近代,有一種學派,叫做存在主義,存在主義者說,世界上的人大概都是不存在的,存在的人是很少的。爲什麽,因爲它對存在有一個特别的定義,能夠自覺的人,他才能夠存在,意思是說,能夠爲自己而活的人,他才是存在的,要不然他就是不存在的,不存在就叫随波逐流啊,浪生浪死啊,他來這輩子不知道要做什麽的,他隻會跟着别人走,至于爲什麽跟着走,一點兒也不知道,總之,他不曾爲自己打算過,而這個打算不是你要賺多少錢,你要升官發财這個打算,這個打算是你來這一趟是要做什麽的,你活着做什麽的,爲何而活呢?還有,你怎麽活着呢?你如何而活呢?假如自己對自己沒有這樣的覺察覺醒,那整個人生就恍如在夢中,這叫夢覺之關。


這個是古人說的,這個夢覺之關是我們人生的第一個關口,其實也是讀書人第一個關口,一般我們是不便苛責的,就不會責求他,他要能夠覺醒,一般人我們不敢苛責,像王鳳儀,他沒有讀過書,不認識字,他隻聽到聖賢的名字,他就想,我要做聖賢,像這種人是不多的,所以古時候的人,比如像孔子,他隻責求一個,君子。什麽叫君子,在古時候,君子就是指有地位的人,士以上,本來君子是指士,但士以上都可以稱爲君子,這本是社會地位的名稱,到孔子這裏,講君子其實就是漸漸采取它的内在意義,而不是社會的意義,它的内在意義是這些在社會上有地位的人,古代所謂貴族。古代隻有貴族才讀書,把讀書的這個機會下放給一般百姓,這是孔子的功勞,所謂“有教無類”的類不是聰明不聰明的品類,也不是貧窮富有的“類”,那個“類”就是社會地位的類,就不管你是貴族還是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這叫“有教無類”。


而這個古時候,這個君子,是讀書人的稱呼,爲什麽,我們現在所說的君子是有德才之人,或者說我們退一步說,向往于這個進德修業的人呢,你向往于你的生命有德有才,這種起向往之心就可以叫做君子了,你能夠一直向往前進,向往到你的功夫做到相當的程度,你就有所成就,這個叫做賢者,你徹底地能夠完成你生命的理想,,這個叫做聖人,啊,所以,一個士,一個君子, 他是應該和一般人不一樣的,我們是應該可以要求的,要求他什麽呢?要求他要有生命的自覺,要求他要醒過來,要活過來,他要爲自己的生命而負責,而這個爲自己生命負責的同時,内聖即包涵外王,“在明明德”就包涵“在親民”,而“在明明德”和“在親民”,這個“明德”的内涵就包涵“明德”與“親民”都要“止于至善”,這個叫做自覺。如果一個人扼于他的生命這個潛力。他生命的内在的品質沒有這麽深度地反省,沒有所謂的自覺,那他的生命就隻停留在某一個層次,什麽層次呢?大體上是停留在現實的層次,這叫做庸俗,什麽叫做庸俗?因爲大家都一樣,你不接受教育,你不反省,你不努力不用功,每一個人都知道要追求的這些東西,并不是每一個人都知道要追求的東西的價值,也不是一定不可以追求。不是!而是人生最高的品質,你最大的這個追求,是别有所在,如果這一點,沒有自己覺醒,這一個人就是不存在的。


因爲他在曆史洪流之中,他是随波逐流,他在這個生死的海浪當中,他是浪生浪死,像海浪一樣起來,生了,海浪下去就死了,一輩子就這樣過去,将來與草木同朽,不能在這個宇宙中留下一點兒痕迹,他的生命就白廢了。這叫做自覺,自己覺察了,自己覺醒了。


結果我就從能自主自立後面而說明,一個年輕人應該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和習慣。我們從這裏說起,剛才說的深遠了,我們就從眼前的這個所謂的獨立思考這裏說起。什麽叫獨立思考?誰能夠獨立思考,誰在獨立思考了?這個許多的,政治領導人物及學界的一些關懷社會風氣,關懷教育的人,他們往往會發出一些感慨,我們年輕人,尤其指大學生, 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好,我們常常聽到這句話的評論,一般人往往解釋成我們沒有出科學家,我們沒有研究的精神,我們沒有境界的創造,解釋是這樣,也對,所以,前一陣子,這個也是溫家寶先生去探問,錢學森的疾病,錢學森在去世前就發出這個疑問。爲什麽我們大學一百年來,不出大師,他的意思是說大學得是培養大師的地方,堂堂的中國,這麽多人,我們的大學建的這麽多,這麽大,結果一百年培養不出大師。這個叫錢學森之問,這個大家都很了解了,都很,也就是耳熟能詳,一年多來,這個錢學森之問已經也是老生常談了,因爲很少人再去想這個問題了,也不想了,其實啊,要想一想啊,一個有心的,還活着的,一個年輕人,要常常想這句話,我們爲什麽不想了呢?或許有他的理由,我想是什麽理由呢?


我自己的意思是,一般人大概認爲想也沒有用,爲什麽想也沒有用呢,一百年來都這樣,大家也都不是不想,一百年來,大家也都是希望啊,但一百年來就是不出啊,總是難出啊,所以幹脆不要想了,啊,因爲想了也沒有用,是不是,各位都是這個樣子呢,還是已經養成了一個習慣,還是思考了也思考不出一個道理,各位,這個,能自立,所以第一個,要常常思考,要養成思考的習慣,第二點還要知道思考的方法,第三點,要做思考的實踐,然後要追求它真的答案,這叫做獨立思考的能力,請問我們有沒有這樣做?光這句話就是要,你要能夠獨立思考,要解決問題,——— 這個錢學森之問,是你要解決的問題。可能是我孤陋寡聞,我翻看了一些資料,目前爲止我還沒有看到有人去解決這個問題,反而把它當成一個空問,雖然激起一些人心裏的驚歎,但驚歎過後,沒有任何行動。各位,難道世界要這樣過麽?我們的人生就這樣過嗎?我們整個民族要這樣過嗎?所以,假如沒有人思考就沒有人活着,沒有人活着,這個國家和民族就沒有希望可言。我們暫且不要說是爲國家民族,因爲錢學森确實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胸懷廣大,他時刻爲國家民族着想。


那我們每一個人先爲自己着想再說,孔子說:“古之學者爲己”我們先爲自己,哦,不是先爲自己,是本來就是爲自己,你先把你的生命活過來,其實隻要把自己的生命活過來,剛才說過,一個人的生命既有主觀的内聖,又有客觀的外王。外王是功業,而它是由内聖發出去的,這樣的外王才可靠,這樣的外王才不會禍害世界, 所以中國人會同時注重内聖和外王,而且内聖一定在前,外王一定在其後,還有,内聖不可能沒有外王,沒有外王的内聖不叫真正的内聖,同時,外王也離不開内聖,不是從内聖開的功業不能叫做真正的外王。那麽我們先不要講内聖和外王的深遠意義,我們先講自己的覺醒,那聽到“我們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要養成這種習慣”這句話,我覺得他講得最好。爲什麽?因爲假如你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你必定會有理想。剛才不是說了内聖和外王是理想麽,而且是最高的理想。


那麽有了這個理想之後呢,你一定會用功,而且肯用功。你有了理想怎麽可能不用功呢?怎麽會放棄自己呢?你要負責任啊,首先要對自己負責任,再來對他人負責任。這個替别人負責任,首先要對自己的家族負責任,所謂“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然後對國家民族負責任,然後對整個世界負責任“國治而後天下平”。你怎麽可以沒有學問呢?所以你要好學。既然有覺醒了,你就會有理想,那你必定是好學的。然後,當你有了自覺之後,這個自覺本身就是你的道德,所謂的道德不是說好話做好事,不是這樣解釋的,道德是行道有德。任何一個人,隻有循人生之道而行,你才有道德。所以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你依照天理人性而行,這個叫道,行這個道而有所得,真正是自己身上見了功夫,這才叫道德。所以道德不是去幫助别人,不是簡單的做作社會服務,真正的道德本意是從道而來,所以一個有自覺的人,一個知道生命意義的人,你照着你的生命意義并去完成它,這叫做道德。所以最高的道德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内聖外王之道。


所以什麽叫講道德,假如有這個心願,有這個實踐,難道你一般生活中爲人處世還會出大問題嗎?當然不會了,所以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君子坦蕩蕩”。德不夠,你一定會對自己有所警惕,才華不足,你一定會自我勉勵,所以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是吾憂也。”那我們要從哪裏開始講道德呢?最近我們常聽社會上流傳這樣一個說法,這句話早在十幾年前就有了,也就是所謂的“以德治國”,後來又提倡“和諧社會”,“八榮八恥”,都是道德範疇!我們要培養青少年的道德素質,我去每個學校都會看見學校裏挂着的紅牌标語,那究竟什麽是道德素質?怎麽培養道德素質?一個人假如沒有發自心底的自覺,去想自己該怎麽去做人,那他能有道德的素質麽?所以講道德要從自覺開始。肯奮鬥,遇到艱難不會退縮,那沒有自覺你會肯奮鬥麽?沒有自覺,你的奮鬥是爲了什麽呢?隻是爲了外在的壓力,你自己是不會肯奮鬥的。什麽叫肯奮鬥?你要有生命的自覺,這是你生命的事情,這樣自覺之後才會肯奮鬥。這就是所謂的“知其不可而爲之”,所謂的“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啊。要不然你的奮鬥會是什麽東西呢?假如你遇到困難了,或是突發情況,請問你怎麽辦?所以,各位,肯奮鬥不容易啊。一定要從自覺做起。


剛才我們說過,自覺有很深遠的境界,還有比較淺的境界,總之,随時随地,事無大小,都要記住一個人生态度,就是要問自己“這是我所覺醒的嗎”,“這是我所思考過的嗎”,“這是我所決定的嗎”。所以自覺而後自決,第一個覺是覺醒的覺,醒過來的意思,第二個決是決定的決,你自己決定要如此, 包括要如此說話,如此做事,如此做人,如此自修。所以學校的功課不是因爲要修學分,而是我自己要學的,啊,這就很了不起了。我怎麽孝順父母,不是要給别人看的,是我本來就要做的,你就了不起了。這一種孝順才是真心的,等等。從最小的事情做起,最當前的事情做起,從而達到最高的境界。這一切都離不開自覺與自決。可以說,一個自己覺察非常清明的人,孔子說“下學而上達”,什麽意思?就是說你在當下的一舉手一投足就含有無限深遠的意義,因爲你從道而來,而道是你的自決,這樣你的生命就活了,而且是活得非常的充實飽滿,有光輝。所以自決很重要。自己決定,任何事都要自己決定。


那麽今天說任何事情都要自己決定,這樣講得話範圍太廣了。所以今天我們用一個例子來看看我們當中有沒有自覺的。然後我們再講應該如何自覺,自覺之後要怎麽做某一件事。做哪一件事情呢,就是我們今天的講題“如何企近經典世界”。今天先來做一個示範,用這一件事做一個示範,并不是說隻有這件事能這樣做,每一件事情都可以遵循這個方法,以後就不用來聽講了,我講一次也就足夠了。呵呵,那所有演講的精華都在這一講了。以後你來聽我演講,每一講講得内容都差不多,下一次接着講自覺與自決。


我們今天爲什麽要講“如何企近經典世界”這個題目呢?這個題目,乍一看,還是很新鮮的話題,因爲講的人很少,雖然最近一二十年來,講得人漸漸多起來,但是以這個題目出現估計還是第一次,講的方式大概也不一樣。但是我今天所講的是從根源上說起,也就是說今天聽我講完之後就不要再聽别人的了。其他人講的,各位,你要通過你的自覺和自決,自己覺察那個人講得對不對,而且往往不隻是對不對的問題,而是夠不夠,意思就是說,有時候講的是對的,但是往往很膚淺,膚淺也可以對啊。他是講的膚淺還是深刻呢?他是講的一般呢,還是講的很高明,這個要自我覺察。假如講的對,而且講的又高明,那麽通過你自己的判斷,這時候就是你獨立思考的時候,假如你自己判斷它是對的,告訴你,你在覺醒了,而不隻是演講人一個人在覺醒。演講人可能會有自己的覺醒,但有時候也會出現演講人不是很覺醒,他隻是随便講講,講一些老生常談,你聽了老生常談之後,有了新的體會,這叫“溫故而知新”嘛,“不以人廢言。自己覺醒,你會受益良多。所以,假如人家講的不好,不善講,那你要善聽,這樣的話你也會有所收獲。我講的很好的:),所以你就更要善聽了。


我們就從很簡單的事情,也就是今天的主題說起。我們曾經有過獨立的思考麽?假如有,今天就不必講這個題目了。爲什麽?因爲兩千多年來,所有的讀書人,從一開始讀書,就是讀經典的,他一輩子最重要的事就是要領悟經典中的道理,叫做悟道,所以這真的是老生常談,不需要再講,誰再來講如何企近經典世界會被别人笑話的。因爲從幼稚園就開始講。那今天我們講這個題目,大家覺得還是蠻新鮮的,爲什麽?因爲我們已經遠離了經典世界一百年了,剛好一百年,這個百年的百,有些時候會作爲虛詞使用,指的是很多,比如說“三五成群”不是說三個跟五個,而是一群一群人,十全十美,不一定剛好十個,什麽百問千答,萬紫千紅,這裏的數字都是虛數。但是今天說的經典已經斷承一百年了,這個“百”就是實數,剛好一百年,因爲國民黨剛剛建國一百年,而自從國民黨開國的那一年,也就是1912年,元月十九日,當時國民政府的教育部長,很有名的教育部長,叫做蔡元培。這個蔡元培下令,中小學廢止讀經。意思是說,本來中小學生是讀經的,什麽叫中小學?中小學是屬于新制的學校,或是可以叫做洋學堂,就是向洋人學習的學堂,古代的時候是自己私下開的學堂,也稱私塾,這個是國家開的學堂,效法西方人,國家來開學堂,當然他們也叫學堂,洋學堂,其實也就是所謂的公立學校。 而公立學校是從清朝末年就開始逐漸産生并發展的,到了民國正式以學校形式建立。


這個第一任的教育部長,在開國後的第19天,就下令中小學廢止讀經。各位,這是一件大事,這是兩千五百年來的一件大事,一般人注意不到,爲什麽?因爲一般人喪失了思考的能力。一般人不能夠做獨立的思考,這樣子下令廢止,請問爲什麽會有這一場動作,還有,這個動作的産生的效果如何?一般人是不思考的。不要說一般人不思考,連教育界的人大體上都沒有思考過。所以我常感慨,這一百年來中國的教育界喪失了思考的能力,這是一件能産生重大影響的事。不僅是對教育産生重大影響,還會對整個國家民族産生重大的影響,剛才不是說嗎,很多國家政治領導人,學者,都在說我們年輕人要怎麽樣,告訴你,正中要害,乃至于現在還要提倡青少年的道德素質培養,人人都受教育,但以前受教育的隻有君子,君子就要自我負責任,那,現在還有君子麽?爲什麽現在讀書人沒有君子之德?甚至以君子之德自我要求,相互要求的人都沒有,這樣對嗎?假如你認爲對,而且你真的認爲對,你真的思考過這個問題,認爲一個人不需要做君子,在這個國家不需要做君子,我們的教育不需要教一個人成爲君子,你若認爲對,不需要修德講學,不需要使自己的道德境界有所提升,自己的才華不需要長進,假如你認爲對,你若通過思考認爲這是對的,你就這樣做,我會很佩服你,因爲你是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你做了獨立思考了。假如你沒有獨立思考過,而你還過這樣子的生活,你對于你的大學生活是迷茫的,乃至于對将來做什麽都是迷茫的,假如說有一點意義,那是在你如何生活,而不在于你的生活有意義。假如你是這樣想,隻要生活着就好,不一定要追求生活的意義,假如你這樣想過,生活的意義是不需要管的,你這樣想,你這樣自己覺醒,自己決定,不用别人管,我佩服你!假如沒有想過呢?你就是随波逐流,浪生浪死,将來與草木同朽,你等于不存在的,如同你沒有來過這個世界。信不信由你!


如果這一點都不曾在的心中盤旋,他連這一點都沒有想過,或是說沒有常常盤旋在你心中,那這個人就是行屍走肉,他的心靈就是死的。莊子說:“哀莫大于心死”啊,你沒有活過!沒有醒過來!


各位你不要覺得我們在給你高帽子戴,不是的,剛才不是說了麽,你爲什麽要這樣做事?乃至于你爲什麽要來考大學?你有沒有想過?以前在高中時代,十七八歲,你沒有想過,現在總該想想吧,你爲什麽要修學分?你總該想一想吧!你将來有什麽願望?你爲什麽會有這個願望?你要想一想啊!


我以前在大學裏面教一些比較奇怪的科目,屬于什麽人生的,什麽什麽哪一種學問與人生,那我期末考試就出這樣一個題目,叫《你是如何規劃你的人生生涯的?》。有的學生寫道:我要在哪一年賺到一百萬,在哪一年要周遊全世界。差不多都這樣寫。不是不能這樣寫,不是不能這樣想,但是隻是這樣想的話就枉做讀書人了。枉費你讀了這麽多書!但是我們現在讀的書都沒有教我們這些啊?爲什麽,你知道嗎?因爲從一百年前,國民黨的教育部就告訴你,這些書都不要讀了。這些書你知道是哪些書嗎?叫做“經”。就是廢除讀經了嘛。什麽叫做“經”,你想過嗎?很少人想過,不然的話,諸位請扪心自問,你有沒有清楚的意識?可能你會說:我又不是專家,我又不讀中文系,我爲什麽要有清楚的意識?


不是這樣子的啊!有些東西是分科可以分開的,有些是分不開的。所以我今天講的題目并不是我老王賣瓜自賣自誇,說隻有我這一堂是重要的,不是這樣的,雖然我姓王,同樣也可以老王賣瓜。但是實際上不是這樣子的,你不能這樣看,不能說天下的學問都分科了,就不關我的事了。有些事确實不關你的事,但是有些事是關的。雖然從最深遠的意義上來講,任何事情都是相關的,但是我們現在先不講那麽深遠,先不要一體化,我們可以說某些相關,某些不相關,但是有些是你不能夠推辭的。你把所謂的“經”,這一種書廢掉了,這一種書不讀了,這不是你該覺得輕松的時候,你不能說沒有它你就輕松了,這恰恰是你在做對不起自己的事啊。所以,你好可憐啊!連這個問題都沒有想過,所以各位,今天一定要好好想一想這個問題。你要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你不要被這一百年來演變的風氣所淹沒,暫不說是淹沒,你是浪生浪死,除非你真的想過爲什麽不要讀經。假如想過,你就很了不起,你可以不讀。


那什麽叫“經”呢?這個書,有無窮的義海啊,經有經的義海,道義之海,意義的海洋,講不完。可以用各種方式來說,說不完。那我們可以從各種門路稍微了解一下,最後總結出無窮的意義。提到“經”,我們就想到,中國的書,在清朝整理出來的四庫全書分爲四部分,叫做《經》《史》《子》《集》。這是從書目上分。有些書号稱是經書,那也有詩類。另外呢,假如有信佛的人,有一點佛學知識,佛家的書也一大堆,但是它也分爲三類,叫做《經》《律》《論》,大家要注意,雖然佛教的書是從印度傳來的,我們翻譯并分類爲《經》《律》《論》,但是也不是中國人自作主張分類的,這有分類的道理,印度人也是這樣分的。那麽中國人把自己的書分爲《經》《史》《子》《集》,印度把佛教這些教導的書籍分爲《經》《律》《論》,我們要注意一件事,不管四類還是三類,其中都有一個東西叫什麽?——《經》。而且《經》擺在什麽位置?擺在第一位。光這個就夠我們想一想,以前如果沒有想過,現在就想一想,雖然這個很簡單,但是以前忽略過去,現在對每件事不要忽略,你就活了,你就活在當下,當下你就知道你在思考東西,你在做判斷,這個判斷是你自己判斷過的,這樣你就活了。


所以今天至少知道了《經》是擺在第一位的,什麽叫第一位,或許多一點兒吧,所以排在第一位?但是并不是,而是因爲它比較重要。那是不是比較重要就一定要排在第一位呢?是這樣的!那它有多重要呢?其實跟其他的相比較而言,它還有一種特殊的重要性,它是超越的重要。《經》《史》《子》《集》,那《經》跟《史》當然不一樣啊,《經》最重要的是講義,《史》最主要是講事實。雖然經史不分,中國文化說經史不分,可以說不分,但是該分的時候還是要這樣分。《子》也是講思想,但是《經》跟《子》分成兩類,而且《子》還排在《史》之後,什麽叫“子”,“子曰”“子曰”,我們翻譯成“老師說,老師說”所以“子”指的是老師,就是有思想有成就的人,乃至于他的思想和成就能用來教導别人讓别人學習,所以“子”也有“師”的意思。所以叫諸子百家。所謂“諸子”就是那麽多有學問的老師,有思想的學者。“百家”,什麽是“家”?凡是“子”就容易有“家”。“家”本來是家族的意思。但是“子”,這個老師,他傳授他的學問,一代傳一代,就好像我們自然生命一代傳一代一樣,這也是一代傳一代,所以一代傳一代成爲一個學派。


“諸子百家皆是家,唯有儒家不是家”這個言論,這個百家之言呢,你要知道諸子都是思想家,而這個諸子,這個所謂的百家,告訴各位,不包括儒家。在這之外的,一般的,說儒家也是家,儒家的這些代表人物也是子,比如說孔子啊,孟子啊,荀子,不都是子嗎?他們也是子,所以你可以把儒家看成是百家之一,也可以把儒家這些重要的思想家就看爲子,諸子之一,但是呢,現在我們看,經史子集的分别,“經”特别指儒家的書,“子”就是指百家的書,所以儒家是從百家中特别挑出來的,孔子,孟子,是從諸子中特别挑出來的。他們所傳的書,乃至于他們再傳的弟子,重要的著作,這個重要,重要到什麽程度呢,重要到它能夠與孔子,與孟子的境界相提并論,像這樣的書才能夠叫做“經”,所以荀子,雖然是儒家的大師,而且跟孟子齊名,叫做“孟荀”,但是《荀子》,這一本書就不列入在經中,列入在史中,而《孟子》後來,後來也從諸“子”列入到“經”裏面。到了十三經的時候,《孟子》就列入在經典裏面了,跟《論語》一樣,同時列入十三經裏面,叫做經。


那麽什麽叫做經呢?我們現在說很簡單,它是說儒家的重要著作。這是最簡單的說法,我們要更進一步,爲什麽麽他們的書特别提升爲經呢?我們剛說,有它的特殊性,請問有什麽特殊性?我們現在所用,佛教的《經》《律》《論》,《律》是很重要的,《律》擺在中間,因爲其相對重要,釋迦摩尼佛要死的時候,弟子問他說,請問老師,您死後我們哪裏再求老師,他說以《律》爲師,就以戒律做你們的老師。可見這戒律很重要。所以《律》擺在中間。律是戒律,是戒條等一些規範啊,一些修行的規範啊,那其實,那裏也沒有多少有思想的,有思想的是在經和論中,那中間隔着律,把論壓低一層,就好像經史子集,集是文集,不用說,但是《經》跟《子》都是思想,中間還隔着《史》。就是把《子》壓下去,壓低一層。
那麽什麽叫做《論》呢?什麽叫做《經》呢?你就去看看佛書,大體上,一打開來看,假如前面就記載着,現在,這個佛要說法了,不管是我們現在這個娑婆世界佛-----釋迦摩尼佛,還是遠方的佛,隻要佛說法,這一本書記載佛說法,這一本就叫做《經》,那麽什麽叫做《論》呢?《論》是菩薩所造,它的境界還沒有到佛,他是一個修行者,一個高度的修行者,它可以體會佛所說的教,所以它來讨論這個“教”,它來說明這個教,來演繹這個教,就好像,春秋有《左傳》《公羊傳》《毂梁傳》一樣,所以中國叫《經傳》,印度叫《經論》,所以佛所說爲經,菩薩所造爲論,《論》是用來說明《經》的,是來讨論《經》的,所以《經》就好像國家的《憲法》,《論》就好像法律。由《憲法》延伸至法律,法律不能違背憲法,憲法是隻有少數條目,這個法律的條目就非常的精齊,所以叫做論無精品。論是很富有的,很豐富的,經是很貧乏的,經隻有幾句話,那幾句話,一講再講,一講再講 。這個菩薩呢,讀書人讀得都煩了,這句話一講再講,一講再講,一進入金剛經,于意雲何,于意雲何?到最後隻這幾句話,翻來覆去,所以一部經,幾乎隻講一句話,所以經是很貧乏的。你要從内容來看,從内容的這個表現來看,它是很貧乏的,隻有少數的觀念乃至于三藏十二部經等全部佛經,其實也隻講一句話,不是一部經講一句話,全部的經總加起來講一句話,這叫做經的性質,所以經是很貧乏的。它的豐富性不夠,但是,你要知道,經有尊貴的地位,尊貴不是因爲它貧乏,尊貴是因爲它高明,它是原則性的表示,它叫原則性,所以經就是原創性的書籍,經就是永垂不朽,曆久彌新的著作,叫做天經地義!


所以各位,你隻要跟着人雲亦雲,在哪個時代怎麽說你就怎麽說,你瞧,在古代不能做判斷,你從小就讀經啊,就讀經吧,你就認爲,要說聖人很偉大,你就聖人很偉大吧,你要說我們要學聖人,你就去學聖人吧,各位,這叫做沒有獨立思考,沒有獨立的判斷,這叫做人雲亦雲,這叫做浪生浪死,這叫做“與草木同朽”,所以胡适之在當時,所謂的五四時代,他借用袁枚,就是袁子才,清朝的一個詩人叫袁枚,他借用他的兩句詩,來教導年輕人,怎麽去做學問,袁枚的詩是這樣說的,說“雙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雙眼”,兩個眼睛,“自将”自己來用“秋水洗”,秋天的水來洗,一生不受古人欺。這一輩子不受古人的欺騙,“雙眼自将秋水洗”,爲什麽叫秋水呢?


“秋水”是有來由的,有典故的,這個“秋水”的典故的意義可能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這個“秋水”最早用,大家最脍炙人口,耳熟能詳的“秋水”這個詞,是來自于《莊子》有一篇文章,又名叫《秋水》章一開頭,就是“秋水時至,百川灌河”這個“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徑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秋水時至”這個秋天下雨了,這個發洪水了,在這個時間,這個時刻到了“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所有的小川都灌到河裏面去,那個這個河水漲啊,漲到多少呢,“,兩涘渚崖之間”,兩岸,從這岸到那岸,不辨牛馬,就是牛馬,看上去好像有動物在那邊走來走去,但是是牛啊,是馬啊,就看不清楚了。你看,這個,水面有多寬,這樣,秋水啊,水神 啊,就是河伯啊,他高興,說,你看,我的水這麽大,他就非常高興,那他就順流而東,跟着水一直走,向東走,走到海裏去啊,才看到海那麽大,那他就感歎啦,我以前認爲我的水已經很大了,這樣看到海,我才知道我實在太小了,所以就叫河伯觀海了,這個故事呢,是成語的來由,河伯觀海也叫井蛙窺天,這個可以下對的——河伯觀海,井蛙窺天。這個河伯觀海是比較積極的,這個河伯,自己已經有醒悟了,原來我是不夠大的,我不能夠自我尊大,他就醒悟了。這個“井蛙窺天”呢,是不醒悟。所以你說用這兩個成語,還是用河伯觀海比較好一點兒,用“井蛙窺天”就真的是譏笑人了,雖然河伯觀海也是有譏笑的意思,但是他現在醒悟啊,河伯,所以河伯觀海。這個秋水,秋水就這麽大,所以你也可以說“雙眼自将秋水洗”因爲秋水是大水,兩隻眼睛啊,用一點點水洗不夠,要用很大的水來洗,那這樣,可以這樣子解釋。


另外一種解釋說,這個秋水是最清的水,幹淨的水,那爲什麽呢?因爲到了秋天哪,那這個,暴雨啊,大概都在夏季,因爲夏天下雨啊,這雨水是比較污濁的。到了秋天,就不下雨了,所以這個水就清了,所以叫做這個秋水,不過你可以想一想,剛才不是說“秋水時至”麽?“百川灌河”,秋天下雨了,不是發大水了麽,大洪水,我們要說秋水,秋天就沒下雨了,所以水比較清啊,這可能有一個問題,因爲莊子是周朝人,這個春秋時代,東周時代。而周朝的日曆啊,是所謂的建子,夏朝是建寅,商朝是建醜,周朝是建子,所謂子醜寅卯嘛,十二地支來代表十二個月,那麽夏朝呢?是從我們現在所說的一月,這裏開始算,所以我們現在一月是夏朝的正月;商朝呢,是推到十二月,十二月是它的正月,春天開始,十二月。周朝呢,是推到十一月,其實推到十一月也有道理,因爲十一月,那時候,十一月中間有一個冬至,那時候已經進入冬至了,冬至的那一天就是春天的開始,你可以這樣看,所以周朝是十一月開始推的,那麽秦朝,秦朝後來在春秋戰國滅了六國之後,秦國來了一個很特别的舉動,就是它,它再往前推一步,它建亥,它是十月爲歲首,那麽秦朝的十月爲歲首,那這個算法就跟我們不一樣,因爲我們到了漢朝之後啊,這個漢朝又把它,改回來,這個以夏朝的夏曆爲準,所以我們現在稱我們的日曆爲夏曆。那麽孔子說“行夏之時,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所以如果是要用日曆的話,最好的是夏朝的日曆,孔子這樣說。


那麽,漢朝就改爲夏曆,從漢朝以後我們就用夏曆,直到現在,我們還用夏曆,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農曆啊,總之不是所謂的“公曆”,不是陽曆,是陰曆。陰曆我們用夏曆,夏曆就是現在所謂的一月,因爲這樣,一月二月三月,從一月開始算,一二三是春,四五六是夏,七八九是秋,假如到了七八九了,那個秋啊,真的是秋水了,十十一十二是冬,它這樣,這是夏朝,但是我們要推到周朝,就是莊子那個時代,莊子那個時代是十一月十二月一月是春,二三四是夏,五六七是秋,所以五六七正是下大雨的時候,叫做“秋水時至”這樣,所以莊子的“秋水時至”其實在我們看是夏天的水,所以“雙眼自将秋水洗”,你可以用兩種解釋法,用很多水,來洗,才能把眼睛洗得很幹淨,洗明亮了,另一方面是說我用很清澈的水來洗,所以說這個秋水一方面形容這個人的眼睛眸子,非常的明亮,叫明眸如秋水,所以這個秋水應該是指清淨幹淨的水,所以“雙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這是古詩詞教導我們年輕人,要這樣做學問,你不要受古人欺騙,把眼睛擦亮一點兒,各位,這種教導不是很好麽?是的,是很好。我們一直到現在,胡适之,他是所謂的五四運動的健将,五四運動是從民國八年,1919年,胡适之大概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成爲青年導師,他教年輕人做學問,要“雙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那“一生不受古人欺”,怎麽會受古人欺呢?這個袁枚認爲我們常常不自覺地就被古人欺。所以我們要自覺,胡适之更提倡這個自覺,所以有人說五四運動是我們這個啓蒙運動,就是說我們每個人要自覺的,不要隻是被古人牽着鼻子走。
這個講的沒錯啊,而這個“欺”,古人會欺我們啊,古人欺,欺我們,這個也有典故的啊,“雙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這個“古人欺”三個字啊,也不是袁枚自己杜撰的,這是在《孟子》上就有這樣說,孟子引顔淵文,顔淵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爲者亦若是。”說舜是什麽樣的人呢?我是什麽樣的人呢?我當然不如舜啊,但是“有爲者亦若是”,隻要我有爲,我也可以像舜一樣,也能成爲聖賢啊。這個意思,而這句話之後,《孟子》裏又說,這個,就引一個公明儀說,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文王是我老師,我應該跟文王學,而且涵蓋的,我願意和周公學,那“周公豈欺我哉?”,周公難道會欺騙我嗎?這樣,各位,孟子引了兩個人的話,一個是顔淵,一個是公明儀,我們再來體會這個話,顔淵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爲者亦若是。”那我們現在就想了,顔淵這樣講,顔淵有沒有在騙我們,我們可以想這句話,因爲公明儀說嘛,“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文王跟周公都沒有在欺騙我們呐!那這個文章的意思就是說,他們沒有騙我們,他說的是實話,意思是什麽呢?我們應該聽他的話,依照他的話去做,所以“道一而一”,天下的路隻有一條,對的就是對的,那什麽路是對的呢?顔淵講的話是對的,公明儀所講的話,也是對的,因爲公明儀是學周公,他說周公也不欺騙我們。


所以,文王跟周公講的話是對的,這個意思是說,古人不欺騙我們,到了袁子才,他說“雙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各位,顔淵跟公明儀,他們騙了我們嗎?或說文王周公騙了我們嗎?那我們現在說,我們不要受古人騙,哪個人騙了我們嗎?要想一想,确實,很多人都受古人騙,當然說了,古代不是從小就隻讀經麽?就是要讀這些書,而且讀經爲主,讀儒家書爲主,其他的書老師是幾乎不教的,所以看别的書就要被老師責罵,所以讀儒家的書爲主,讀儒家的書要我們做什麽?做聖賢!所以因爲老師這樣教,書也這樣寫,所以我就是做聖賢,告訴你,你被古人騙了。所以袁枚說“雙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是對的,不是隻引這一句話是對的,叫做不要抱殘守缺,不要兩千多年的傳統都不敢變化,不敢變動,但是,我們又另外講,另外一種方式再來思考,那就是我們把經典廢了,蔡元培在用政府的力量把經典廢了,一般的民間呢,用民間的力量把經典也廢了,廢了一百年了,到現在,各位,我請問,每一個人自己,包括我,每一個人自己扪心自問,我曾經想過要不要讀經典麽?我曾經想過我要不要照着經典做嗎?我曾經想過經典有騙我嗎還是沒有騙我?假如你沒有想過,講這些話是沒有意義的,古人騙你還是不騙你是沒有意義的,你“雙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講這句話也是沒有意義的,而一百年來,中國就在一個沒有意義的情況下過了這一百年,中國華民族整個沒有意義。信不信由你!


你有意義嗎?有意義,錢學森怎麽會說這樣的話?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科學家,不是每個人都要成大師,但是連一點兒我要怎麽辦的想法都沒有,你是不是太懦弱,你不是太愚昧了麽?!所以我們今天不要講,我們要不要讀經,我們要講這個問題時,我們要先講有沒有想過,要不要?剛才講了什麽叫經,經的意義是什麽,它隻是中文系的專科才需要讀的麽?還有,假如它不是,是全民都應該學的,每一個人都要學,它是至理名言,它是天經地義,那我們現在爲什麽不做呢?接下去,假如我們認爲應該去讀,應該怎麽讀起呢?


沒有人想這個,所以今天我們就要講這個問題,這個“雙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我們一定要常想,這個古人包括誰,你知道麽?我們中國自從這個學問成熟以來,這兩千五百多年,就從孔子開始算,孔子之前的學問,從皇帝開始算,五帝加三皇,五帝之前,這個還有伏羲,神農,那些渺渺茫茫的歲月,假如從伏羲神農開始算,從渺茫的歲月開始算,到孔子也是兩千多年,而孔子到現在又是兩千多年,加起來是五千年,所以爲什麽叫中華文化五千年,這不是需問,這是實詞,這是實實在在地說,中華民族自從有思想以來,思想從哪裏開始,一般都是說,伏羲畫卦,是靈光的爆破,是人的心靈與天道有所感通而開啓的文明,想這樣子從伏羲開始算,到現在将近五千年,五千年,這個五千年的整個華夏民族,他的所有的經曆,所遺留下來的一些痕迹,這些痕迹縱使非常簡潔地記錄,那也是汗牛充棟啊,經史子集,四庫全書所收的,不到王宮藏書的十分之一,乃至不到百分之一,大部分的書不收了,不收的書統一都湮滅了,從古以來不知道有多少人的心血被湮滅了,但是留下來了這些。而留下的這些又把它分類,分列爲比較高的一類,請問我們要不要特别去認識,所以我們今天就先講一個,這個文化的态度。


這個從文化的态度,我們說,去面對經典的态度,這些所謂的經典,爲什麽它能成爲經典。剛才我們就用佛教說,佛所說叫做經,他爲什麽叫做佛?徹底了悟了出家的佛,在修行曆程中有高度的修行,還沒有徹底了悟出家的是菩薩。所以菩薩隻能了解佛,但是他畢竟不是佛,徹底了悟,徹底了悟了他的心靈,就是叫做“如如”如其所知,該怎麽樣就怎麽樣,叫做真如。它對于世界的觀感,也是真如,其實他的生命本來就是如此,叫做本來面目,這叫真如,所以徹底了悟,一個徹底了悟的修行者,他的所言所行,那是永恒的,雖然隻有一舉手,一投足,都有永恒的意義,所以他說的話叫做經,從這個,從最深的法界等流而出,他的内心是一個法界,一個法,一個已經領悟了的這個生命内涵,它裏面有無窮的法,三千大千世界全部變成功德,功德海,所以心靈是通透的,豐富的,從這個法界等流而出,平等平等而流出來,所以他們所講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件事,他們不是一句話,一件事,你不可把這些,這些最高智慧者的一句話一件事當做普通的一句話一件事來看,因爲他是從最清淨的法界等流而出的,所以它有特别的意義,所以各位,如果我們的思考當中,不曾有一種想法,或是一種向往,那告訴你,我們的生命就永遠是庸俗的,如果連這點都不信,居然有人能夠如此麽?而人就是人嘛,活着嘛,吃喝拉撒,你也是人我也是人,人所作所爲,你所說的隻不過是一句話,你做的也是一件事嘛,一句話就一句話,一件事就一件事嘛。古人就認爲不然,而且凡是讀過萬卷的人,凡是在進德修業的路上,曾經精進過的人,他就會告訴我們,有一些一句話不隻是一句話,有些一件事不隻是一件事。他們這一句話,這一件事,連通到整個清淨的法界,是從清淨的法界等流而出!


所以雖然是,也是文字的記載,它也是由一個字一個字記載成一句,由一句一句記載成篇,由一篇一篇變成這一本書,但是這叫做文字般若,文字就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有些文字就是文字,有些文字還讓你多看了,你就會變成和他一樣庸俗,跟他一樣污濁,但是有些文字本身就叫做般若,叫做智慧,這叫做經典。因爲這種智慧,所謂成爲智慧,它就是永恒的,它一到永到,一成永成。它涵蓋虛實,遍及萬世,這一種書,叫做經。你不要說這是宗教的詞語啊,不是的,凡是聖人的表現,雖然用文字記載下來,你讀的也是這幾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巧言令色,鮮矣仁”“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就這麽簡單。但是你可以當做這麽簡單來看嗎?世界上沒有高明的人嗎?這是必須要想一想的,如果連這一點都不想,永遠不得醒過來,永遠不得覺醒,永遠都是随波逐流,浪生浪死,将來就與草木同朽!你就不知道活着的意義,不知道人生之廣大,不知道義理之深遠,不知道聖賢之高明,不知道這世界是可喜可悅,所以,我說每個人都要自覺。從哪裏自覺?從“雙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胡适欺。”開始,“雙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元培欺。”“雙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獨秀欺。”——陳獨秀。“雙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魯迅欺。”信不信由你!!


做教育的人,“雙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杜威欺。”古人随時都在騙你,當然也可以說“雙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孟子欺。”“雙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孔子欺。”“雙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文王欺。”“雙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周公欺。”不受堯舜欺,但是誰欺誰不欺,這不是誰能說了算的,所以堯舜,孔孟都在騙我們,這是胡适之,陳獨秀說的,告訴我們要小心,現在你連他講的話可信不可信你都未曾思考過,而自從五四運動以來,中華民族已經過了80幾年了,90幾年了,這90年來,請問,想過麽?我剛說你想過,經典是要廢除的,是不需要讀的,我們這個中華民族如果讀中國的經典啊,讀儒家的,我們就被害了。你把理由說出來,說得有道理,是你自己說的,不是胡适之說的,不是陳獨秀說的,你說的有道理,我佩服你,你不要做,我佩服你,你這輩子還是活過的,雖然活的不見得很好,但你是活過的,了不起!能活就了不起啊!假如連這句話都沒有想過,你就在這個氛圍之内,一百年來,都被它所籠罩,而你自己是一個讀書人,從3歲開始讀書,一直讀到現在,已經20歲了,20幾歲了,讀了十幾二十年的書了,号稱是大學生,号稱是重點學校的大學生,居然連這一點都沒有想過,請問你有什麽資格,有什麽資格做大學生!有什麽資格做年輕人!有什麽資格做中國人!


企近經典世界,就要想想,要這個态度,經典是什麽?你要不要,有了自己的覺醒自己再做決定,要不要?假如你要,我一下就講如何企近經典世界,進入主題;假如你不要,那就算啦,我也不講啦,大家如果要,我就講。今天來這裏做講座的時候,這個,一些年輕的朋友,号稱是我的學生啊,就一直叮咛我,就不要像今天這樣講,鋪墊不要鋪的太久,以前講兩個小時,鋪墊是要鋪一個半小時的,那鋪墊講完後,大概人都走光了,你還沒有進入主題,不知道在講什麽,我說:“我會注意,我會注意的。”我是一個有自覺的人,但是我又告訴他們說,你聽我的講聽那麽多次,你應該知道我所有的講座,鋪墊的那段最重要。所以鋪墊越久,就越有意義,雖然鋪墊那麽久,聽得人都聽厭煩了,但是往往再看錄像的時候,再回過頭看,那鋪墊還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最有意思的是鋪墊,因爲鋪墊懂了,後面就不要講了,你懂了自覺,自覺還用我講麽?我隻把自覺和自覺以後該怎麽做,而且這個應該。自覺和自決的道理是永恒的,是經典。你如何去讀經典,如何從經典受益,這個事很多門路的,不一定要照我說的做,我隻是提供了一個可行之道,所以以下講的是比較不重要的,因此剛才有一些人,他聽到了一半走了,我很佩服他,他已經聽懂了,隻有不懂得人還在這裏。(衆會心的笑)


好,我們說,因爲這個意義講不完,這個是對時代的感慨,你不要認爲我是發牢騷,哦,我會對時代發牢騷,但不是罵人,不是的,什麽叫罵人。我有情緒,我不理性,我脾氣發起來了,那我責備,尤其是不恰當的責備,過分責備,這叫罵人。我們照道理而說不是罵人,我也很尊重他們,他們也相當了不起,他們也是性情中人,但是他們講的沒道理的地方,我們也要指出他們沒道理,所以不是罵人。再說我不是發牢騷。什麽事發牢騷?看到一些缺點,然後, 他能看到,他就不安,這種不安有些時候表現的不好,他就會唠唠叨叨的,那有些人發了牢騷,這個發的很切中懇切,非常的切中真的講到要害了,那麽有些呢隻是模模糊糊。總之發牢騷有兩種,一種是精明的,一種是糊塗的,縱使是精明的,我認爲還是沒有意義。所以我不發牢騷,那我剛才不是講了很多的時代遺憾麽?這是發牢騷麽?這不是。


假如我講到這裏,沒有提供解決的方法,我就是在發牢騷,我提供了解決的方法,就是包括去思考的問題,然後去解決他的問題,這不是發牢騷。而且要解決問題之前,一定要把那個問題點出來,所以剛才點出問題,現在才可以解決問題。所以我不是爲發牢騷而來的,我來是爲了接下來要講的。


我們如何企近經典世界。有幾個步驟,第一個,端正你的态度,剛才講過了,剛才講的是第一個,你态度端正了,就是自己要,自己決定,不要受了一百年來,五四以來欺騙你,我經典是不要讀的,這個中國文化的傳統是沒有意義的,乃至中國文化傳統是害人的,害得中華民族受欺負。各位你要去讀一讀曆史啊,遠從漢朝,我們不要講别的,就講GDP好了,遠從漢朝唐朝,我們中國整個GDP都是占全世界百分之五十以上,就是全世界其他國家合起來的經濟能力不如中國,一直到清朝初年,那算作很衰敗了吧,明朝末年衰敗嘛,清朝初年,一直到清朝初年,我們的GDP都還占到全世界的30%以上, 中國古人害人麽?要讀讀曆史啊,你要跳出來,跳出時代看整個曆史,才能把時代定位啊!所有的人都不要再受五四的欺負啦,欺騙啊,一提起來就是中國古人害人,中國古人沒有盡到責任,使我們現代人沒有盡到責任,你知道嗎?我們近代人對不起祖先,你知道嗎?


所以第一點,先端正,經典是什麽,要不要讀,誰來讀,假如說大家都要讀,非讀不可,那讀它是有助于自己的生命的覺醒的,爲什麽?因爲它每一句都叫你覺醒,除了這個書之外,沒有一本書有這麽強大的力道。所以,古人說,古人有這個《鶴林玉露》,那羅大經的《鶴林玉露》,這是明朝的一個筆記集,很有名的,它裏面有一條,有一個人跟他說,哎呀我讀那麽多書,我書讀得都累了,沒有一本書是可以醒人耳目的,就是書讀到最後,讀得糊裏糊塗的,我閱讀越糊塗,閱讀越想睡覺。他說,你爲什麽不去讀《論語》呢?他回答說,聽到《論語》我更想睡覺了。他說你不會讀書,《論語》是醒人之書啊!所以各位你去讀《論語》,你要讀到睡覺啊,你就完了。完了,越讀越高興啊,法喜充滿啊!你會讀書的,因爲它是從最清淨等流的法界而出,智慧之言,每一個字都是智慧,你讀得出來麽?你讀不出來,你當然說這書沒有用啊!是你沒有用,還是書沒有用,先想一想!剛才說了,接下來要講,要怎麽讀。


我們說各位,就是現在,你自己,每一個人自己,你幾歲?每一個人自己,就現在,從今天開始,從下一秒鍾開始,你就立志去讀,讀這些所謂的智慧之書,看看能不能也啓發你的智慧,當這個智慧之書啓發你的智慧的時候,你是跟孔子孟子去随波逐流,随他們的波,不是的,剛才講了,假如說胡适之,陳獨秀,這些五四時代的運動人物,他們所講的,要你打倒傳統,你思考過了,這個對,你這個就不是随波逐流,什麽叫随波逐流?人家說,你就跟着這樣走,聖人跟你這樣說你也這樣走,你這叫随波逐流。什麽叫不随波逐流?自己讀書,能夠獨立判斷,判斷了就是自己的,所以聖人的教導你若體悟的話,不是聖人牽着你的鼻子走,你自己自覺的。要這樣讀書。那怎麽讀呢?這經典那麽深,它的境界那麽高,我怎麽讀呢?每個人都這樣想,對不對?因爲你受胡适之騙了,胡适之在騙諸位,我告訴你他怎麽騙你的。你自己被騙了都不知道,你是很可憐的!這樣,我來告訴你,他怎麽騙你的。


胡适之在當時就寫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叫做《我們不配讀經》。怎麽叫不配讀經呢?他說,就算國學大師,就說王國維,他說他對《詩經》還有十分之二三,他不懂。對于《尚書》,有十分之五六,他不懂。胡适之就問你,你是何許人?你怎麽敢說要讀經?你自己都不懂,你還敢教你的孩子讀經,這叫做自欺其人。所以胡适之告訴你,你不配讀經。從此以後,中國人心裏面就想了,哦,經典那麽深,經典真的很難了解,我不配去讀它,假如有人不甘願,我就是要讀一讀,一打開經典,這個真是有字天書,望洋興歎,頹然而返,就不讀啦。所以現在我就告訴你,“雙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胡适欺”。胡适之騙了我們80幾年,騙了整個中華民族,14億人口,現在我們就要問,第一個問,這些經書深嗎?高嗎?“夫子之牆數仞”,高嗎?深嗎?這是第一點。那麽,第二點,如果它真的高深,我不懂,你不懂,所以你不可以讀呢,還是我不懂我就一定要去讀,讀讀看看會不會懂。而胡适之的推理是這個樣子的:經書很難,你不懂,所以你不能讀。但最後的結果是什麽呢?永遠不懂。懂了麽?我再講一遍,經書很難,不容易懂,所以你不可以讀,結論是什麽?永遠不懂。正中他的下懷!胡适之就是要達到這個目的。現在我們要獨立思考,經書很難,我不懂,但是,它裏面是精華,“宗廟之美,百官之富”。那我怎麽能得其門呢?我至少要讀一讀嘛。我讀了看看會不會懂,所以就是因爲這書難,我不懂,所以我才更要去讀一讀。這是我的推理。這個結論是什麽?我可能會懂。


所以如何企近經典世界,第一個,辦法,就是去讀。剛才又說了,經典那麽深,我怎麽去讀?我先解答第一個問題。經典深嗎?難嗎?請問哪一本書最難?很多人都說,他看到哪一本書都難啊,凡是古代的書都難,何況是經典,那更難,每一本書都很難。最後大家,往往得出一緻結論說,《易經》很難。好啦,我們用《易經》做例子。易經真的很難哦《易經》很難,是因爲它的高度很高,不隻是“牆數仞”,那你的程度這麽低,所以“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所以你就會難倒了。在這裏我們要獨立思考了,《易經》這麽深,你的程度這麽淺,所以它很難,現在我們要問,是《易經》真的很深呢?是客觀的《易經》很難?還是你的主觀沒有能力?所以你要記住,不要因爲自己的無能而去說什麽書很難。所以,誰來對我說哪一部經很難,《易經》很難,我就馬上笑他,你是無能之輩。爲什麽呢?因爲你的能力提升到這裏了(兩手持平手勢),《易經》就不難了,你的能力到這裏了(個人能力高出《易經》水平,手勢),《易經》就很容易了。不是麽?主觀能力是可以提升的,客觀的難度是已定的,所以客觀的難度不會增大,主觀的能力可以長進,所以你終有一天,會讓《易經》不會再那麽難。你爲什麽不去做這個事?無非是你認爲做這個事沒有意義。現在就告訴你,做這件事有意義,而且有重大的意義。你爲什麽不做?所以,最終還是,态度沒有建立起來。


還有第二點就是,糊塗,思考糊塗,被騙,被五四時代的人所騙。因爲他們的目的就是要打倒中國傳統文化,要打倒中國文化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中國人不再讀中國書。而讓中國人不再讀中國書的一個策略就是,不是讓你不再讀而已,他是讓你連讀的能力都沒有,你隻好放棄。各位,他會怎麽讓你連讀的能力都沒有,你知道麽?就是從蔡元培開始,在學校裏面不教你讀經,到了五四更咒罵讀經,然後讓父母親不可以教孩子讀經,讓老師不可以教孩子讀經。經過90年,整個中國,14億人口,沒有人能夠讀經。中國文化就滅亡了。所以,各位,這是一個策略。他們成功了,中華民族就失敗了。他們成功啦,中國人再也不能讀經了,不僅是不能讀經了,連中國書都不能讀,剛才說了,什麽叫中國書——經史子集,五千年來的書,我們都不能讀。你還是一個中國人麽?你不要再說那是中文系的事啊,你是中國人啊!


所以,各位,如果這是強求,這太難了,我們的工作太多了,你還叫我們學這個!我們現在隻要過我們的生活就好,你隻要過的還叫生活就還好。如果它不難呢?追也要追它一步,要追一步是很容易的啊。所以我依照語文教育的理論,來介紹,怎麽開始讀經。那怎麽開始讀經呢?第一,我們要選擇,因爲我們的時間不多,不是這裏講座的時間不多,是我們一輩子讀書的時間不多。所以我們讀書要求到最高效果,求到最高效果的第一個辦法就是選擇有最高效果的書,最高内涵的書。就是無窮的,從最高法界等流而出的書,就是聖人之書。那麽中國的聖人你都知道,所以第一本書就是《論語》,請你選《論語》。


那怎麽去讀呢?依照語文教育的道理,語文教育的道理就是要通過反複,熟能生巧的道理,自我醞釀,然後他就漸漸自我成熟。我們從小受語文教育,小學,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學,我們的語文成績是很差的,不及格的,不能夠讀經史子集,爲什麽呢?因爲你沒有按照語文教育的方法。語文教育的方法是什麽呢?你教就有,你沒有教就沒有,你要他将來能寫作什麽語文,你就要提早用這個語文教他。假如是能夠從小教,最好,現在你已經長大了,你就從現在開始,“三年之病求七年之艾”嘛,你已經失學了嘛,這叫經典失學,你就從現在開始,那怎麽做?你就按照語文教育的方法,反複,所以,如果一個兒童反複讀,讀到很熟,兒童容易記憶,就讓他背書,我們大人對背書沒有興趣啊,所以就反複讀,所以我現在介紹一個讀經的方法。大家去學一本《論語》,《論語》有很多種印刷的版本,不一樣,但是沒有關系,最好是全本,不要選選本,爲什麽?你不要吃那些别人嚼剩下的東西,你不要吃人家的吐哺,要原汁原味,所以你不要讀《論語》的選本,你要讀《論語》的整本。拿來了,你就開始讀,怎麽讀,從第一個字開始讀,讀完第一個字怎麽辦,就讀第二個字,讀完第二個字,讀第三個字,那讀完第一句話怎麽辦,讀第二句,第二句讀完怎麽辦,就讀下一行,把一行一行讀完了,讀完一頁了,怎麽辦?你要記住,一定要翻到第二頁,(衆笑),再開始從第一個字開始讀。讀完第二頁怎麽辦,一定要讀第三頁。你不要笑哦,這是救國救民之道啊!


你不這樣讀,你就永遠沒有了,中國文化就永遠沒有了,所以這樣讀,這麽讀,就這樣一句一句讀,隻到把這本書讀完。那一本《論語》,号稱是大學生的人,居然中國聖賢的書都沒有讀過,而他的書這麽少,多少呢?一萬五千七百個字。多久可以讀完呢?你讀得結結巴巴,“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這樣,一個半小時.一個半小時就可以把聖人的書讀完,你居然沒有讀!我告訴你啊,你對不起祖先!對不起你自己!對不起天地!你良心不安!好,可以讀,但是,這樣讀有效麽?有,這樣有效,不過效果還沒有這麽大,有一點基礎了,再從這基礎上進。你的收獲會越來越大,所以你就會讀第二遍。所以當你讀完第一遍後寫個一,又讀第二遍的時候畫一豎,第三遍後畫一橫,第四遍的時候畫一豎,讀完第五遍後畫一橫,讀完五遍,寫下了一個“正字”。每讀一遍就記錄,最好是記錄一下哪一天讀完的,還有呢,最好呢,如果你想鼓勵你自己,我請你去找兩個見證人,你跟他們說,“我要開始讀《論語》了”。朋友若說:“你發瘋了是不是?”“我就要做!”然後朋友說:“我不相信。”這樣用激将法,你就開始讀了。(衆笑)


沒讀完十遍,就跟他們說,你看我讀完十遍了,你叫他們給你簽個名,一生留下美好的回憶。那讀多少呢?讀一百遍。當你讀到二三十遍的時候,就比較熟了,就能“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個小時就可以讀完。讀到五十遍,就更快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用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40分鍾可以讀完。你讀過七八十遍,一百遍以上,“………..”三十分鍾讀完,所以讀一百遍一共要多久呢,平均下來,一百個小時。你每天花半個小時,五十天讀完,你每天花十五分鍾時間,一百天讀完。所以各位,這個,要看看,你怎麽讀。要看看,你怎麽發這個願。宗教說發願,我們儒家叫立志。


那讀了有什麽效果呢?告訴你: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那依照我們所推廣過程中積累的經驗,任何人讀過了,不管是誰,隻要他十三歲以上,稍微有點自覺,十三歲以下不用說,十三歲以下就是讀,呆呆地讀,就是要先做個書呆子,十三歲以上,自己稍微有個領悟。什麽領悟呢?不知道,每個人領悟的點是不一樣的,但是你畢竟有領悟,而你所領悟的那一當下,那幾句話是重要的!你領悟的那幾句話是很重要的。那一個當下是你生命的覺醒。你會發現你精神煥發,你會發現你好像開了天眼,各位,這個隻有自己去體會。你沒有讀,你就永遠沒有體會。你讀了,就有機會。而且,保證每個人都有機會,所以所有讀過《論語》一百遍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結論,就是“脫胎換骨” !


我推廣讀經,最早是推廣兒童讀經,後來發現,幼兒也可以讀,所以推廣到幼稚園,本來要小學和幼稚園。後來發現6歲之前這一階段很重要,所以推廣0歲到3歲讀經。後來發現胎兒階段非常重要,所以現在推廣讀經胎教。所以讀經從胎兒就開始了。然後近來又發現,要讓這個懷孕的父母能夠給孩子做胎教,一定要在他們結婚之前,一定要了解這個道理!而結婚之前最重要的是,大學生。所以我們就要推廣大學生的“《論語》一百”。現在已經有很多大學生參加了,今年暑假,我們還再辦一個叫“《論語》一百”的夏令營,就在北京,有其他的學校都響應,去年我們是七百人,今年我們是六千多人要讀“《論語》一百”,就是把《論語》讀一百遍。那這個夏令營是比較集中的,它隻要一個月就可以把《論語》讀一百遍以上。這一個月是住在一個營裏面,早上五點就起床,晚上九點就睡覺,一天讀經8個小時,我保證你三十天内,把《論語》讀過一百遍以上。那你就“脫胎換骨” !一輩子過不一樣的人生。這個所謂的,有理想,你有理想了,這個所謂的肯讀書,能讀書,你讀書了,那麽所謂的講道德,你講道德了,那個所謂的能自立,能獨立思考,你能自立了。那所謂的肯奮鬥,你就肯奮鬥啦。而且将來子子孫孫,受益無窮。所以現在,假如你還沒有開始做,你趕快開始做!


現在你是大學生,我還有一個這個更重要的效果,我這一套方法可以順便教你如何去談戀愛,找對象。現在不管你有沒有戀愛對象了,所以不管你有沒有,有了,可以用,沒有,還可以用。什麽意思,你要問對方,男孩子要交女朋友,女孩子要交男朋友,一定要問對方,你讀過“《論語》一百麽”?如果讀過,準沒錯,如果沒有讀過,你考慮考慮。因爲他胎還沒脫,骨還沒有換嘛!他還沒有自覺嘛,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嘛,他不能理性地跟你讨論問題嘛!所以你要考慮考慮。所以假如有讀“《論語》一百”的,那就比較情意相投,理想的共勉,那麽結婚以後呢?懷孕了,兩個人才會有共同的做法,要開始讓孩子讀經啦!從胎兒就開始讀經啦。讀經十個月,教孩子十個月,這個孩子終身就沒有教育的煩惱了,他十個月就應脫了胎換了骨了。(衆笑)


所以任何一個孩子從這裏出來都是天才兒童。這個天才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學習的天才,叫聰明。一方面是品德的天才,他的性情比較平正,智慧比較高超。所以教育就在十個月完成。你如果想要了解其中比較豐富,比較細的道理,請你多多注意讀經教育這一塊的消息。你可以上網,上“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我再講一遍,“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爲什麽叫“全球”呢?因爲我要把讀經教育推廣到全球。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要讀經,不是都隻要讀《論語》,是都要讀自己祖先最高明的作品。行有餘力,再讀其他民族祖先的最高明的作品。所以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就在文化的深度吸引和引導之下,大家相互欣賞,相互贊歎,相互學習。國與國之間就會“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


那既然不能夠讓我講到十一點鍾,我不好不做。(衆笑)那我今天帶來一本書,每個人贈送一本,就是去年,參加暑期夏令營的七百多人讀完《論語》一百之後的心得體會的選集,選的是比較好的,做成的選集。其中也有一些理論的介紹,也記錄了我在開營儀式和閉營儀式的演講。大體上也都是鼓舞我們讀書的态度以及文化的情懷。也希望大家能夠自己讀,最好是自己讀。你自己不能讀,你就來參加這個夏令營。今年也有暑假夏令營,在科技大學,參加辦法可以上網查詢,書上也有介紹,那麽我們就送大家這樣一本書。等一下每個人都有,我們帶足了,書的數量是超過今天來的人數的。不必太急忙,慢慢的來。謹此作爲我遲到對大家的一些彌補。希望大家不要再怪罪,那今天這演講,你一定要跟他說:“他的演講很好”,千萬不要說,“他又遲到或是晚退”,千萬不要這樣講啊。這樣講會影響學習的。
好,今天的演講就到這裏,謝謝各位!(衆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