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要老實大量讀經,才叫讀經私塾

王財貴先生:要老實大量讀經,才叫讀經私塾2015.7.21


時間:2017-03-01 16:39 | 來源:道中書院| 作者: 王財貴


(按:以下是7月初對仕隱君先生對我回覆的回帖。寫完後,覺得這些問答都很平常,沒什麽新意。所以不想發,因此沒有發出來。但今又想,我們所做的事,不就是平常的事嗎?只要把平常的道理講清楚,就可以把事做好。所以現在又發出來,但我覺得,這些並不是針對仕隱君先生,乃是以平常心就個人所見發表一些平常的意見,讓初入門者參考而已。)


仕隱君:對於教育問題,不能再鄉願了,到了反思反省階段,更應當坦率而真誠了,有問題提出來,大家探討,也讓家長們看看,是不是這樣……


王財貴(季謙):反思反省是應該的,坦率而真誠是很美的。但反省反思的結果如果沒有更高意義,反而往下走,那就反而有害的。坦率真誠的發言,應是溫厚的,和祥的。以溫厚和祥的態度說話,不見得就是鄉愿,而是一個做人的基本修養。


仕隱君:以教授的聲望與倡導,家長們想不進(文禮書院)都難呀,方向設定,高速公路上,想停車或者減緩速度、改變方向,容易嗎?……現在的讀經家長,絕大多數都是不到黃河心不死的。而這個過程,如果採用了不良的教學模式,摒棄了一些其它方面課程的學習,又以進文禮書院爲目標,那問題就來了。


王財貴:學堂之開設,原是自由的,家長送學生到學堂,也是自由的,他們選不選擇進書院,都是自由的。如果家長和學生因“聲望與倡導”而嚮往,那是他們的不通。而在此時代中,書院是“不合時宜”的,進書院是很重大的抉擇,我相信家長們是經過很詳盡的思考的。


如果書院已將書院設立之目的與教學模式,甚至將來的出路(沒有學籍,沒有出路)都告訴家長了,而家長還是願意讓孩子進書院,又何必阻擋?而學堂如果能將開學堂的宗旨與教學模式都告訴家長,家長願意選擇老實大量包本背誦進書院,豈不正合學堂之所以爲學堂的本願?不知何以學堂還要苦苦改變家長的意願?


說“這個過程,如果採用了不良的教學模式,摒棄了一些其它方面課程的學習,又以進文禮書院爲目標,那問題就來了。”


不知何以認爲“摒棄了一些其它方面課程的學習”,就是“不良的教學模式”?如果家長已經認可讀經教育,認爲多背書是好的,其他功課並不重要,而要進書院也需要多背書,既然要多背書,就沒有時間精力學其他課程了。何以學堂還要多開課程?


可能因爲某些堂主自己認爲純讀經是不夠的,所以要多開課程。本來如果學堂和家長信念足夠,要背誦三十萬字是不難的,現在因爲學堂信心不足,讀經不純,所以不能完成三十萬字,進不了書院。如果真有此困難,改善的方法,就是學堂實施老實大量讀經。


現在學堂一方面不靜下來老實大量讀經,又煩惱不能背完三十萬字進書院,這不是自我矛盾嗎?


前帖說“一部分年齡已大的學生,已無法在純讀經學堂待下去了,又回不了體制,進不了文禮書院”,不知其年齡大,是長大再來學堂的?還是在學堂讀了七八年十幾年的?


如長大再來學堂的,只讀了一兩年,本來就不是爲了進書院深造,如果老實大量讀一兩年的經,對其回體制是沒障礙而且有幫助的。當然,如果他所在的學堂並沒有老實大量讀經,其所學的蒙學、訓詁、吟誦等也一樣與體制無關,其所學的琴棋書畫又不足以成家,則真是浪費了那幾年了,學堂是要負道義責任的。


如果是從小(譬如五歲)進學堂,如果進的是老實大量讀經的學堂,讀了七八年,到了十二三歲(也算做年紀大吧),必能包下三十萬字,可進學堂的。而如果不進學堂,憑著那三十萬字的功底,要接軌初中,是很簡單的,而且幾乎可以保證名列前茅。不過,如果進的是不老實大量讀經的,即使十年二十年也包不了三十萬字,不但進不了書院,他的學習能力或許被耽誤了,進體制或許也有困難。


所以,我推廣讀經私塾,一定要再三交待,要老實大量讀經,才叫讀經私塾。只要老實大量讀經了,學生在學堂所得到的“功力”,是可以轉換到各種學習的。現在有些學堂,不聽我勸,開了私塾,並沒有老實教孩子讀經,或管理鬆散,或做別的學習去了,到頭來,程度不好,還怪我,我是很爲難的。


仕隱君:我們倒是在認真實踐了,我們對孩子們的十年要求,還定在40-60萬字。關健在於讀經教學的模式,是古代私塾一對一吟誦教學模式呢,還是當今多數學堂的普通話趕鴨式的一對多的被動教學模式?


王財貴:如果只是教學模式問題,問題就簡單了。因爲教學模式是各學堂自由的啊,只要合乎他自己的教育理念,而教學有效,且有高效,有何不可?何以“古代私塾一對一吟誦(主動的)教學模式”,就是對的,而“普通話趕鴨式的一對多的被動教學模式”就是錯的?


有人批評讀經是死讀書,我回答說,是的,是死讀書,爲什麽怕人批評死讀書呢?本來背書就是死讀書啊,哪有活背書的?要先把書讀死了才能活用啊。


有人譏笑讀經是複古,我回答說也是也不是。如果古人有對的地方,何以不可復?故吾人復之。如果古人不對的地方,何以要復?故吾人不復。所以,吾人推廣的讀經教育,只問合不合人性,不問是否古代私塾也。


又,“教學”是現場的事,凡思考教學問題,必以“實踐”之有效無效爲準。我建議學堂的教學,如統一教學(帶讀齊讀階段)爲高效時,就統一教學,如個別指導(自讀自學階段)爲高效時,就個別指導,如吟誦的教學效果爲高效時,就吟誦,如不吟誦爲高效時,就不吟誦。要看學堂教師信念、教師能力和學生程度、學生精神狀態而靈活運用。有的老師覺得在某種班級裏用團體統一教學法比較有效,有人覺得對某些孩子用個別教學法比較有效,有的老師用平讀法也能把讀經教好,有人用平讀法教不起來,必須用吟誦法。理應各隨其便,至少暫時各隨其便,再思有以觀摩改善。哪有一套“一對一吟誦教學模式”用遍一切人一切時時一切地,而行得通的?


說到吟誦,我二十年前就呼籲吟誦,自徐健順教授倡導吟誦以來,我也提倡吟誦,但吟誦不吟誦,並非是否成就學問品德的標誌,故在讀經教學的主要目的之前,它是可有可無的。若退一步說,如果教師沒學過吟誦,怎教吟誦?但如果譏笑教師不會吟誦,就不足以當教師,或恐失求之太過了。


其實,堂主和教師的主要用心,要用在教育的基本原則的把持上,而非用在教學的技術上。技術是多樣的,而且相差不遠的,你行得通的,別人不一定行得通,各學堂有自己的選取和心得。如果別人的方法不同,但也行之有效,吾人尊重之可也。


仕隱君:至於不可限量的作用,坦率來講,有些想當然了!……


王財貴:我說“不可限量的作用”,是說“一個人有那麽幾年潛心讀經,不管有沒有完成三十萬字,即使只讀了半年一年,只背了三萬五萬字,對其一生都會起無可限量的作用。”如果連這點都懷疑,何以還開“讀經”的學堂?何以還用“讀經”來號召?


仕隱君:可是,如果造成了痛苦甚至殘忍的教育後果,家長和孩子雖然吞下苦果,承擔了責任,難道,作爲學堂,作爲老師,作爲導師,就沒有責任嗎?


王財貴:說“如果造成了痛苦甚至殘忍的教育後果”,還好,只是說“如果”。不過,這種“如果”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因爲教育是面對“生命”的事,生命有無窮的複雜,任何教育都可能發生這“如果”。難道體制教育沒有造成“痛苦甚至殘忍的教育後果”?高考考不上一本二本的占百分之七八十,家長和孩子不是都要自吞“苦果”嗎?學校負了責任了嗎?即使考上了一本二本,他的前途就一帆風順了嗎?那“苦果”誰來負責啊?況且,如您所說,高考成績好的,不一定有好前途,高考成績不好的,反而成大功立大業。現在老實大量讀經之後,如果造成了什麽您所看到的“痛苦甚至殘忍的教育後果”,或者因禍得福,又誰知道呢?


讀經教育,只不過讀個一兩年,最多五六年,學堂能爲他負什麽責任呢?我想學堂只能爲他負“有沒有背完應有的讀經量”的責。如果真能老實大量讀經,真能於一兩年內背完三五部經,於五六年內背完十二部經(三十萬字),則其讓家長讓社會讓孩子長大以後的滿意度,我可以有百分八十到九十成功的把握,那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比例了,也算負責了。


讀經學堂如果不認真教學生背經,而又想要負責,不知要負什麽責也?如果說要負解經、吟誦、琴、棋、書、畫、禮儀等責任,我說那是附帶的學習,有沒有都無關緊要的,不是讀經學堂的主要責任。


當然,人可以自己去開任何方式的學堂,但不能責備“讀經的學堂”爲何單一化的只教讀經。


仕隱君:見了好多反思反省,痛苦不堪的家長。家長經常是好笨的,相信一個有影響力的人了,就把孩子託付了,其過程,是手段,其結果,通常始料未及的。梧桐山的前期家長可以站出來印證了!……


王財貴:因然一個教育工作者,希望所有學生都成就,無一個例外,但教育畢竟面對的是生命,其間條件複雜,有教師的,有家長的,也有學生本身的,如果學堂盡了力,而尚有不能成就者,是很可悲憫的。在該學堂應該多反省改善,在外人,應該多體諒協助。


您說“見了好多痛苦不堪的家長”,不知是幾個算是“好多”?依理而推,不如意者必定是有的,但比起心滿意足心懷感恩的家長,或許不能說“好多”。又,如果有孩子讓家長痛苦,是因爲學堂大量教讀經,那學生讀了大量的經,而讓家長痛苦?還是因爲學堂沒有按照計劃大量讀經,造成孩子的不長進,而讓家長痛苦?


依我看,都是因爲不認真辦學,才會有此現象。認真辦學的學堂,第一,要在家長帶學生入學之初,即告知學堂的宗旨和管理規則,只收與學堂教學理念相同的學生。第二,認真按原計劃教學。前幾年,確有一些學堂,號稱“老實大量讀經”,而其實並沒有嚴格執行,所以出現了亂象。近一年多來,因爲推行“包本背誦錄像”的辦法,老實大量有了檢測的標準,故一個學堂是不是老實大量讀經,立刻可以判斷,不容假借了。而天下讀經學堂也漸分爲兩類,一者老實大量讀經,二者,不老實不大量讀經。


我當然倡導老實大量讀經,因爲那是很難得的,而且是本時代非常需要的。但我並不反對不老實大量的學堂,因爲人生只要讀一句,總比不讀好。所以,只要讀經就是好的,不關乎老實不老實大量不大量。但最令我傷心的是兩類學堂相互攻擊。


其實,自己有見解,在招生時說明清楚,在教學時依照自己的見解教,即是負責任了,如能在教學過程中,隨時變易以從道,則已趨近圓滿了,不需要要求別人都跟自己一樣。有些人,自以爲是,他並不去考察別人爲何與自己不同,他封鎖了自己的心靈,唯我獨尊,定要別人跟他一樣,發現不一樣,就攻擊,還自以爲是救世主,替天行道,那是很可笑的。


多一份寬容,讀經界就多一份和祥。如果自以爲有真知灼見,可以用謙退的語氣提供出來,若果真是深造有得,相信世界是公平的,人心也是嚮往公平的,那真知灼見必會首先感動自己學堂的家長,學生日益衆多,而且他的理念也將爲天下所接受,公理自在人心,有理不在高聲,欲救國救民者,不必急在一時也。若操之過急,相互攻伐,恐怕浩劫不只在往日曆史中,而在今日也讀經界也。


仕隱君:關于對老實大量純讀經的認知判斷,如果有誤,我與我的書院甘願承受後果,但本著教育者的良知,本著儒生精神,定然責無旁貸,不平則嗚!如果掛著孔子像完全不行孔子道,本就不是同根生了……


王財貴:有些時候,不平也不必鳴。何況“對老實大量純讀經的認知判斷”還不能自己確定絕對無誤時,還不能自信自己就是“行孔子道”而別人不是時,更要謙虛一點,不必如此大鳴,欲置人於死地。


您如說:“有人實施純讀經,或許有其特別的見識和經驗,但我這裏不純讀經,我加了許多功課,我認爲也很好。請家長多考慮後自行選擇吧。”這樣說,我以爲較接近“孔子道”。


就好像有人問我這個學堂好不好,吟誦好不好,才藝好不好,解經好不好,作文好不好,我都說:都好。請你自己做做功課,思考教育本質問題思考好了,自己判斷去。


如果公開說“在進文禮書院的過程中,由於教學模式是不科學的,教學內容是單一的,教學手段是簡單粗暴的,是殘害的,是殺雞取卵,涸澤而漁的,在武力脅迫的高壓下,孩子的成長是不健康的,孩子的學習也是不健康的。”這樣的語氣太重了。


首先,說“科學”誰來判定科學不科學?總不能先以自己的是科學來判定其他不同於己的就是不科學。其次,說“單一”,單一只讀經,正是讀經特色所在,單一才是對的啊。


其次,再說“簡單粗暴”,簡單的,不一定是一般說的無聊的簡單,而是“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的“簡易”,無聊的簡單,譬如小貓小狗的教育,我們可以說它是無聊的簡單,但如果是讀誦經典,本來就是先讀再解,是得天下之理,乃可久可大之業,有何不可?且簡單何以就是“粗暴”?如果簡單是合乎天性,正不是粗暴。如果天性不該複雜,卻教得複雜,才是粗暴了。所以,粗暴不粗暴要以“合不合天性”來判斷。有的人認爲凡是有教育都是粗暴,只有順著兒童好玩的“天性”讓他玩,才是最好的教育,您怎麽看呢?是不是可以這樣想:兒童本性中有光明之性,有好學之誠,如果好好教,正合其天性。如果憑著大人的決意,不教,但不教也是一種教,這種不教之教,是不是也是一種“粗暴”?其他所謂“是殘害的,是殺雞取卵,涸澤而漁的,在武力脅迫的高壓下,孩子的成長是不健康的,孩子的學習也是不健康的”等等,都嫌太主觀了些,太誇張了些。似乎您就是法官,而所憑的法典,就在你心理,這種“自由取證”而且“往死裏判”,是很不好的心態。


如果真有學堂有教學管理的不當,有“高壓”之嫌,也並非“老實大量讀經”本身所必含的質性,也就是它不是原則問題,是操作技術的問題。不可以因爲“人病”,而疑爲是“法病”。況且你以爲他們是“高壓”,而他們卻以爲是“理應如此”,實施之後,學堂教學效果越來越好,因爲學生進步了,心理越來越健康。又,我見過聽過許多“老實大量”的讀經教學,上課氣氛可以很和樂,師生之間可以很自在,很溫馨,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很高昂,很愉悅。未實施者,或實施沒有到位者,不可以只以自己的設想,認定那必定是“殘害的,殺雞取卵,涸澤而漁的”,而欲打消一切老實大量讀經也。


中華民族苦了一百年,浩劫了數十年,皆由此種“狠心”造成。古人有句話說“惡惡喪德”,意思是:自以爲本著“正義”去討厭“邪惡”,討厭得過分了,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不顧一切,欲消滅之而後快,最後,那“正義”將走到“正義”的反面,比他所討厭的“邪惡”更加邪惡。


知識分子的心,要存溫厚,不必“非我族類,就要罵倒”。


仕隱君:有些,教授以爲是末節,可是,是不可缺少的末節。不是所有的都是可以後置的。欲速則不達,不能想當然的。


王財貴:有些功課是否可以擱置,此乃有關“見識”問題,當然不是可以“想當然的”。此唯在大時間大空間中方可驗證,所謂“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闊”。我固不能以“想當然”爲是,您也不能以“想當然”爲不是啊。在此點上,或可謙退一點,各行其是可也。若能互相尊重,乃有教養之表現也,若能祝福對方,則爲君子之風範矣。


仕隱君:衆多沒有進文禮書院的孩子呢?誰來補?錯過了時間點,能補起來嗎?這些孩子教授是不是不用管了,還是告訴家長,繼續背,無論15歲還是25歲,總有一天會達到30萬字,進文禮書院的,我等著給你補。


王財貴:要不要進文禮書院,是自由的。文禮書院只以培養人才爲目的,又沒有文憑,又不保證出路,大部分的人是不想進的,或者知道有此書院時,時機已過。但如果想進,時機又相配,則要背完三十萬字進書院是很容易的(但如被教師耽誤,則不容易),進了書院,自有書院負責補足一切(其實,無所謂“補足”,因爲並不是先不足而今補足,乃是人生求學之進程本當如此,世人不識,顛倒其行,一面背經,一面解經,反以爲先背書後理解爲補足)。但如果本來就不想進書院,家長和學生該有自己的打算,總不能又不想進,也不想背書,到頭來進不了書院,又要叫我負責啊。


不想進書院,自己另做打算的方式,有二:一者,只想用一兩年讀一點經就要向體制接軌者,最好在讀經的一年兩年期間內,全力讀經,一兩年之後,要接體制,以其讀經所增長的“功力”,要趕上一兩年功課是容易的。二者,不想接軌者,最好讀經五六年以上,以五六年全力讀經超過三十萬字的“功力”,到任何“國學院”或去學任何“才藝”,將都是佼佼者,到時再補任可專業功課,都如魚得水也。學堂是對得起這學生的。


最怕的是,不論是要讀一兩年還是讀五六年的,進了學堂,而學堂並不老實教他讀經,學這個,學那個,學堂教師又不是“國學”或“才藝”專家,也教不出什麽名堂,結果,經沒有背上一兩本,所學的又不成“學問”,兩相耽誤了。


至於15歲還是25歲的大孩子,若有志進書院,自己老實大量讀經,大概兩年至三年,就可以背完三十萬字了。一個人一生用兩三年時間,什麽事不做,而背下許多經典,不管進不進書院,都是他的福氣。說句不客氣的話,他感謝我都來不及,我還要爲他負什麽責呢?


仕隱君:說實話,我不反對老實大量讀經,古人都是老實大量過來的,但是,我反對的是,純讀經的模式,不顧其它,不因材施教,循序漸進,逼上梁山、急功近利、簡單粗暴的教學模式。


王財貴:說真話,不管純讀經不純讀經,您其實沒有任何反對的“權利”。您可以自己不做,但不能教人不做。若有教育熱熱忱,有悲天憫人情懷,您可以勸,但不能罵人。何況別人純讀經並不如您所說的“不顧其它,不因材施教,循序漸進,逼上梁山、急功近利、簡單粗暴的教學”這麽不堪。且果真如此不堪,或者有其更深度的考量,所謂“不有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曾國藩引古人之語誡其子弟雲:“人不可概也”,意即天下之大,不能以一己之見打翻之。


仕隱君:最後,貌似教授沒有對上文提出的問題,正面回複!即爲了想進文禮書院,只讀經,沒有完成基礎教育,最終又沒有能進文禮書院的大量的學生,下一階段的學習出路在哪?若有身心問題,怎麽辦?若有逆反,怎麽辦?


王財貴:應該不可能有您的煩惱。


第一,進文禮書院,目前的資格要求只要背完三十萬字,如果一心想要進文禮書院,一個中等資質以上的孩子讀經或二三年,或三五年,或五六年,最多七八年,都可以達到。如果沒能達成,可能是學堂沒有盡到責任。學堂之所以沒有盡到責任,主要就是堂主和教師根本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他們在孩子還沒開始讀經之前,或在孩子天天想認真讀經的時候,他們心理老是想著:孩子不可能,不可能。或者想:孩子讀那麽多經都不瞭解,沒有用,沒有用。這樣一再動念,堂主和老師的“心力”“磁場”已經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生的心靜不下來,而且本來讀經的時間精力已經不夠用了,如果又開了諸多課程,打亂了讀經的進度。最後發現,果然學生不喜歡讀經,讀經的效果果然不好。於是根據自己“實踐”出來的“鐵證”,很確鑿地說:“孩子不喜歡讀經,讀經的效果不好。”不知原來不是學生不能讀,而是被老師帶得心思散漫了。


最近發現,凡以老實大量純讀經爲教法的學堂,其學生讀書興緻高昂,包本背誦是勢如破竹,凡不純讀經的學堂,則總是發出怨言,說以其實踐的經驗,孩子包本困難、逃避,所以打擊包本,說包本是功利是殘害孩子。不知是能包本的都跑到純讀經的學堂,還是不能包本的恰好都上了不純讀經的學堂?怎麽會這麽涇渭分明呢?


第二,要不要進文禮書院,是家長老早就決定的事,有些家長是自從孩子進學堂的那天,甚至有的從懷孕乃至還沒懷孕,就決定要進書院了,則他必能進書院,這自無您的煩惱。至於一開始就不準備進文禮書院的家長,吾人也屢次開出路給他們走,就是個讀一兩年兩三年,然後接軌,這種學生,雖然缺了兩三年的“基礎教育”,他接軌以後,是佼佼者,也是不必煩惱的。


至於問:“若有身心問題,怎麽辦?若有逆反,怎麽辦?”


答:教育,是一種期待,以開發人性爲心願的期待,但不能如數學物理般的精準。身心問題,逆反問題,是人類永恆的問題,吾人只能盡力化解,很難保證完全化解。身心出問題,逆反,這是全世界學校教育很普遍的現象,老實大量讀經,正是我發現目前防治效果最好的教育方式,所以我勸人這樣做。有些學堂這樣做了,因爲各方面的教學效果良好,所以家長聞風而至,此自然之道也。若果真如您所說純讀經讀出很多問題,則那學堂很快就會關門的,你拭目以待吧。


而您若有妙法,可以開設保證沒身心問題、不會逆反的學堂,天下人正引領期待。您會很成功的,所有家長學生都會到您學堂去,正不必爲天下煩惱也。


今天,剛好有海外讀經網站貼出一則讀經的故事,可以略見純讀經,可以帶來積極的效應,並非那麽不堪。又前幾天在網上看到明德堂六月份和千人行近期的包本背誦名單,對“有教就有,沒有教就沒有”深有所感。能不能包本背誦,原來不是學生問題,而是學堂堂主的問題。


中國已定於今年九月,體制內的幼兒園和小學全面實施“經典”教學,如果學堂與社會妥協,所教所學和學校差不多,沒有“私塾”的特色,這種學堂恐怕會遭受很大沖擊,難以爲繼。


讀經學堂的本分就在讀經,讀經的本願就是老實大量讀經。所謂“老實大量讀經”只是一種心態,盡量老實,盡量大量,並不是反對排斥所有的配套,但只是分清本末輕重即可。雖然老實大量讀經,不一定都能成才,但唯有老實大量讀經才能爲此時代培育文化大才。我認爲這是讀經私塾自我定位所在,希望所有學堂隨時回歸本位,共同努力。(2015/07/2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