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中心本位,是自17 世紀法國盧梭的“自然主義”以來,逐步發展,到20 世紀初年,由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所正式宣導的一種教育學說。主張兒童中心本位的人看讀經教育,很容易不假思索地一下就起反感:“你們教兒童讀經,認為經典有意義,這是社會的需要,不是兒童的需要,所以你們是‘社會中心本位’!”以社會需求為中心,也可以說成是“教師中心本位”或“家長中心本位”。一般人認為,凡“兒童中心本位”一定是對的,反之,“社會中心本位”就一定是錯了。這種想法本也不錯,但,我們所依照的兒童中心本位,是不是真的兒童中心本位呢?還是,只以成人的心靈去猜度兒童心理,反而障礙了兒童的發展呢?
譬如,一讀書就想要懂,這本是成人閱讀的方式,兒童讀書原是不管懂不懂的,他只是好奇、好玩,但讀多了,他就懂了。什麼時候懂?不知道!不一定!我們現在的學者,專門擔心假如給兒童讀書卻不要求他懂,他永遠不懂怎麼辦?老想問他什麼時候懂,這分明是違反兒童心理,非兒童中心本位。
兒童這個年齡正是吸收力強的時候,除了給他吸收可以理解的知識之外,最重要的是吸收一輩子所要用的學問,才對得起兒童這個階段的特殊心靈。現在西方的教育家把幼兒跟兒童切割,把兒童跟青少年切割,把青少年跟成人切割。如果我們問幼稚園老師:請問你教幼稚園什麼功課?他說既然是幼稚園,就教幼稚園孩子日常所需要的功課。我們再問:他只學幼稚園的功課,有了幼稚園生活的能力,到了小學怎麼辦?幼稚園老師會說:那是小學老師的事。小學老師也說我們就教這六年,到初中怎麼辦?那是初中老師的事。所以他們把生命切割了,兒童就不是一整個生命中的兒童,他是一個被切割了的兒童,是一個被當代教育理論所抽象化了的兒童。請問這還算是個正常的活著的有生命的兒童嗎?
所以我提出“新兒童中心本位論”,我們要真的尊重兒童──尊重眼前這個可以長大的兒童,這才是真正的兒童中心本位。用真正的兒童中心本位來看待兒童,我們認為當前全世界語文教育中的所謂聽說讀寫,是不必太認真教的,這時候,教育的重點,是要就著兒童當下的學習能力,以及要尊重這個兒童是活著的兒童,是會長大的兒童,是一個生命連續體的前階段的兒童,應給予“存款式”的教育,而且要存入足以在整個人生歷程中醞釀發酵的內容。這就是我們主張的讀經教育。
讀經教育講白了,就是“死背書”。而死背多了就能活用,死背久了就能活用。現在強調要活用,為什麼不提倡死背呢?而死背的教育是有恰當時機的,就是在一個人吸收能力很強的時候,這時候的死背恰是樂在其中的!所以教兒童死背書,正是合乎兒童中心本位。
現行的兒童中心本位,也有它的用途,尤其用在理解性的科目上,是要尊重兒童理解力發展的規律的,也就是不要教得太深太快,這點西方的科學先進國家把握得很好,便是他們兒童中心本位的貢獻。但,已出現在世界上的一個一個的教育理論,似乎都是不夠完整的,現在我們想要成就的教育理論,是涵蓋一切的教育理論的教育理論,以一元涵蓋多元,讓一元涵蓋之下的多種教育理論,都各安其位各得其所,這樣子我們就可以肯定地說,我們真正地做到“兒童中心本位”,乃至於做到“人性中心本位”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