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0日 星期四

先“發難”于學庸論孟詩,然後“就易”于孝弟三百千

先“發難”于學庸論孟詩,然後“就易”于孝弟三百千


——幸安兒童美育讀經班讀經經驗分享  張溶玲 


本讀經班自 2005 11 月開辦至今,已邁入第 17 期的課程。回顧曆時五年多來的讀經教學經驗,并觀照學員經文背誦的态度及每期期末測考的回饋結果,讓我不隻一次看到同樣一個令人憂心的問題。


我所憂者,乃是學員在面對多科經典同時教誦的情況下,大部份竟都棄論語而就三字經,或取唐詩而舍老子。我想說的是,教導孺子誦讀經典,首重背誦能力之養成,又因孩童記憶力特佳,就算是給二、三歲孩子帶讀什麽诘屈聱牙的難句或長篇經典,隻要讀誦次數足夠,孩子還是可以背誦如流。故經典的讀誦順序是“先難後易”、“先長後短”,與一般理解性的智能學習經驗大大不同。


而所謂經典難者,難如尚書史記;經典長者,長若左傳孟莊。難道就從尚書讀起嗎?能全心全意專緻于讀經教育者,或可行之,然我們大部分家長都是帶職親子共讀,能持續一年,二年,甚至幾近八成學員都逾二年以上,已誠屬不易。因此,我們必須在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的親子共讀歲月中,以讀完“經典中的經典”爲目标,有所選擇地讀經。


(親子共讀歲月,對大多數人而言,應該是一般所說黃金時期十三歲前;而我,則認爲親子共讀經是一輩子的“家事”。)


因此,這就成了本讀經班經典帶讀的課程設計方針:先發難于“學、庸、論、孟、詩”,然後就易于“孝、弟、三、百、千”。


學庸論孟者,爲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詩者,以唐詩三百首爲先;孝者,指孝經,弟者,爲弟子規,三者,乃三字經,百者,系百家姓,千者,千字文也。我在班上的帶讀内容,原則是以“難”的經典爲主,孝、弟、三、百、千之類或如增廣賢文等,應是以在家自行讀誦爲宜。


爲什麽會這樣說呢?因爲,隻要能熟誦大學,中庸及論語的孩子,他就能在極短的時間内,自己輕松背讀“孝、弟、三、百、千”;但是,隻習慣于讀誦三字經或弟子規的孩子,要他接受誦讀古文章性質的經典時(如大學、中庸或論孟等),孩子對跨越文字長度的念誦(長句或非韻文性質的文章),速度會變慢,成就感會降低,甚而因此産生排拒感,失去學習興趣。如果孩子還隻是二、三、四歲,先讀三字經,弟子規等,再用心讀學庸論語,還能順利讓孩子獲得背誦經典的能力(因爲還在可塑時期);但是,如果孩子已經五、六歲以上,基本上,建議先專注于學庸論語,待孩子七、八歲入小學後,那些孝弟三百千的經典,孩子隻要花很少時間便能輕松背誦。而且,這個時機也剛好可以實際進行“會背了才正要開始”的讀經心法,先能背誦,後解經義,進而結合生活教養。


我孩子的讀經經驗,就是依著本讀經班的課程進度而讀:逐篇背讀論語,并同時背讀大學,大學背讀完畢,再同時背讀中庸。中庸背讀完畢,因孟子篇章冗長,論語也尚未背讀完畢,爲免孩子負荷過重的不解經義背誦量,故先同時背讀有韻文性質且能獨立成章的老子(亦可讓孩子初初體識儒家與道家)。


在從“難”入手,先背誦“文”性質的經典時,也需同時背誦“詩”,以增讀經情韻。讀詩,本應亦從“難”入手的詩經開始,但情意之韻緻較易與孩子溝通分享,故先選擇詩文學的大宗──“唐詩三百首”,讓孩子先逐首背讀唐詩三百首中的五絕、七絕(因爲已有同時背讀學庸論語的經驗,二十個字或二十八個字一首的五絕、七絕,很容易琅琅上口并背誦起來。),然後試讀著名長篇詩如:将進酒、兵車行、長恨歌、琵琶行等後,再從唐詩三百首第一首起(五古感遇)


依序背讀。有了背讀著名長篇古詩經驗,孩子面對五古七古中的長篇詩時,不會有挑揀詩篇背誦或心懼煩厭之感,因爲讀經至此時,孩子已知道,隻要讀誦遍數足,再多再長或再難的句子,也能順讀熟讀而後自然能背讀。至于,之後的五言八句或七言八句的七律五律詩篇,背誦速度當然就會快速又省時。這也就是本讀經班開班以來的課程進度設計,而我也從自己孩子的讀經經驗中實際發現,這樣從“難”背開始的讀經方式,比起從“易”背開始的讀經方式,反而大大提升了孩子的背誦能力與速度(把握孩子愈小吸收力、記憶力愈好的時光,從“難”開始)。


13 期開始,我陸續在讀經班介紹啓蒙讀經教材,我的孩子也才開始讀誦這些孝、弟、三、百、千等。實不相瞞,除了百家姓還沒想背外,其它孝經,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及增廣賢文,我的孩子都是在聽讀 CD 中,不知不覺就能背誦,輔助手指經文、看書誦讀的時間,每科大都隻在一星期至三星期之間,而且一天誦讀時間也約莫在 2030 分鍾(這段時間還要交叉分配誦讀:論語及老子的課程新進度,以及複習已經會背誦的大學中庸及論語等舊課程)。我的孩子雖然不是讀經班裏讀得最多、最好的孩子,但她讀得很輕松,新課程進度該背讀的都能背,舊課程已經會背讀,我如規定不能忘的,她也能配合随時複習背讀,過程與所花時間依然是輕松省時。


相對地,我知道有一些小朋友在幼稚園時,就會朗讀背念學校教讀的三字經、弟子規、五絕唐詩,但這些孩子大部分在入小學後,如未有機會繼續讀經的話,再大一點,唐詩或還能背個靜夜思、春曉,三字經順口念出個人之初性本善,而弟子規在聖人訓守孝悌之後能接個幾句?孩子在幼稚園時期,也正是童蒙養正最重要時期所念讀過的這些經文,庶幾成爲一片空白,誠然因爲讀得不夠深刻或會背即止之故,但更重要的是,讀經活動的中斷,讓孩子失去寖潤經典文化的機會。


我也看過還聽過一些上小學之後仍持續讀經的小朋友,他們也是小時候就很能背誦三字經、弟子規或一些五言絕句的唐詩,但當要背讀論語或學庸時,竟覺得不習慣、好難背。孩子因無法順利進階讀誦學庸論語而生挫折感,喪失讀經興趣,“耗時難背”的感覺,便讓有些親子因此放棄讀經,甚至連原先會背誦如流的三字經及弟子規,後來也都忘卻不複記誦,實在可惜。


今日抒此長篇大論,衷心冀望各位共讀家長撥冗細閱,也期望每位大小朋友都能學習到輕松的讀經方法,體驗先難後易、先苦後甘的讀經過程、品嘗倒吃甘蔗、漸入佳境的讀經滋味,能順利背誦讀經班的進度課程,乃至可以在家自讀其他經典,是爲吾心之願。


(編輯:北京季謙教育咨詢中心信息部)


人生只有一件事


人生只有一件事──2014年讀經教育師資班開學講話



時間:2014117



地點:北京讀經推廣中心白羊溝培訓學校



主講:王財貴教授



記錄:北京季謙教育諮詢中心資訊部



修訂:王財貴(2014/11/08



人生只有一件事──2014年讀經教育師資班開學講話



大家好!



其實,我今天不知道要講什麼(眾笑),確實是如此,因為確實是沒有什麼可說的,該說的都已經說了,尤其在座有些同學已經來了很久了。有的來了一年還能繼續留下來再學三個月,真的是很難得,是天下稀有;有的是剛來的,可能還不明白,為什麼這個學校的圍牆那麼高,如果向來早的人一問,都知道,因為防止逃走啊。不過如真的在這裡過了一兩個月的、三五個月的,他們不僅不想逃走,他們還要留下。以後我會建議把圍牆撤掉,讓會留下來的人自然留下來。



剛剛來的同學有一年期的,也有三個月的,希望一年期的人結束後,也能留下來再多學幾個月,而三個月的人,結束後,希望你能轉為一年期的。誰能夠留在這裡久一點,誰的福氣就大一點,也可以說只有有福氣的人,才能夠留在這裡,福氣大的人才能夠留長一點。希望大家比賽比賽,看誰能留得比較久,就可以證明你的福氣比較大,假如你的福氣本來不夠大的人呢,咬緊牙根留久一點,福氣也就大了,是真的如此。



你自己想一想吧:



你有什麼德??有什麼能?能夠讓你放下一切,來這裡這樣純粹地讀書?



又有什麼德?有什麼能?能夠用這種方式讀書?



尤其有什麼德?有什麼能?能夠讀這種書。



你想一想看,天下有人能夠用這種方法讀這種書嗎?芸芸眾生,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誰用這樣的方法讀這種書啦?你想一想看,你已經是十七八歲,二十來歲的人了,你以前讀過這種書嗎?以前用這種方式讀過書嗎?總之,用這麼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專心地、心無旁顧地做一件事,就是讀書,而且讀的聖賢書,這不是很難得嗎?天下沒有幾個人能有這種機會啊,就是只有我們這一群。你要為自己慶倖啊!



凡是來過這裡的同學,他們不管是三天五天的,不管是幾個月的,半年一年的,就是不管在這裡待的時間長短,一輩子都忘不了。



有兩種情況讓他們一輩子忘不了,一種是來這裡用這樣的方式讀這種書,真的令他滿心喜悅,有如佛教說“法喜充滿”,當然是一輩子忘不了。只要有那麼一次,有那麼一霎那,深度的心靈曾自我發現,那都讓人一輩子忘不了,何況有的人是一直在喜悅當中,一直在平靜祥和中,一直在所謂的充實飽滿光輝之中,這種心靈的境界,就叫做:“仁!”所以孔子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你想想,你的心是否曾經體會到這個“仁”?這種平靜、祥和、充實、飽滿、光輝的狀態。那感受,彷佛是與人同在,與物同在,與聖賢同在,與天地同在。這種感受,你有沒有過?或是你有過,能夠維持多久?顏回是維持三個月。各位,你們不是也參加三個月的研修班嗎?你說,不行啊,我剛來,我現在還一直想要逃走啊,怎麼可能體會到那與人同在與物同在與聖人同在與天地同在?如果你還沒有體會到這種境界,而且審查一下環境,又似乎逃不出去,那麼就安下心來,從現在開始吧。你還有兩個多月,可以不違仁,總是去顏回不遠吧。當然,參加一年期的人,你的機會是比較多的,體會到那種深層的喜悅,那種人生無限的嚮往。不必說三月不違了,縱使是有人是體會到日月至焉,都不枉費此生,就是只有那麼幾秒鐘都是彌足珍貴的。那是一種很真實,很容易得到,但天下人卻又很難得到的體會。當你體貼到的那個當下,你就是聖賢。所以聖賢離我們並不遠啊,聖賢就在你的眼前,就在書上。你讀書的時候,你是在讀字句呢,聽聲音呢?還是讀到聖賢的心呢?縱使還不甚瞭解文意,而在一種真正讀書的氛圍中,它給人一種浸潤,讓人沉浸其中,而感受到叫做“讀書”的心境,那種心境是平和的、安祥的,也是光明的。從這一種氛圍中,本來就可以稍稍體貼到聖賢靜定的德量,何況你所讀的書正是聖賢之書。雖然我們不詳細解釋,但我們就相信世間有所謂的”文字般若”。這種書不只是白紙黑字,因為這一種文字,他本身就是智慧的結晶,智慧的記錄和智慧的傳承。古人的智慧靠什麼傳下來?我們又不是子路不是顏回不是子貢子夏,孔子之道怎麼流傳到現在呢?就是靠這些文字,而這些記錄孔子之道的文字,就在你的眼前。讀書以體悟其中所隱含的道為目的,不是以解釋理解翻譯為目的。而在反覆的誦讀當中,你自然會有默默的體悟。或一句,或兩句,也足夠了。當你的體悟很深刻的時候,他就會有那一種“仁者”的心境出現。我希望大家好好去體貼,假如曾經有這樣心境,有這樣的體會的人,他這一生一定不會忘了這個地方,不會忘記他曾經來過,他曾經這樣讀過書。這是第一種,離開白羊溝以後不會忘記白羊的情形。因為讀書有得,他不會忘了這裡。另外一種不會忘的情況呢,是他嫌這裡設備太簡陋,讀書的方式太枯燥,簡直是死讀書。而王財貴讀經的理論又太武斷,和全世界的教育理論都不同,上課時間太長,每天十個小時,課程排得太緊,書讀不完,功課做不完,放假又放得太少,總之,他不適應,他受不了,他想要逃走,但又逃不走,只得痛苦地忍受了幾個月。那他出去了,也一定忘不了這裡,因為他害怕還要到這裡來。(眾笑)



我希望你不要成為第二種人,你有這樣的機會了,要對得起這個機會。或者這機會是你自己爭來的,當然要對得起自己。或者這個機會是朋友強硬推銷給你的,或者是父母尊長供應你的,那更要好好地報答。報答的方法就是靜下心來,什麼都不去想,就是在這一段時間之內儘量照我們的作息,甚至有些同學還可以超過。比如說規定一天讀八小時的書,但有的人利用休息的時候,還在讀書,我沒有看過讀出病來的。只有那些不想在這裡的人,心下不寧,才容易生病了。其實啊,也沒有那麼可怕的,如果你覺得不適應,你就可以申請退學,這是很自由的,我只是勉勵大家能在這個地方體會一下什麼叫做讀書,什麼叫做聖賢,什麼叫做文化。有了這樣的體悟,一個人才能夠有擔當──對自己生命的擔當。



何況大家不只是為自己讀書,我們這裡號稱“讀經培訓學校”,是要培訓讀經師資的,大家出去一定是要當老師的──至少你要當自己的老師,將來你要當你孩子的老師,乃至自己去開讀經班,或開讀經私塾。所以,你一定要在這裡學到讀經教育的本領。讀經教育的本領最核心的能力,就是你的誠意;而你的誠意來源於你的認知。不是勉強地撐場面,而是從內心裡面真的是綿綿密密的,不容自已的就要這樣做,那是你生命自我的意願。你以這樣的心態去做任何一件事情,才有真正的價值,你才對得起自己;也才能把事情做好,對得起別人。不管以前你讀過什麼書做過什麼事,你現在讀這種書,對你的專長沒有妨害,不過你如果想要改變你人生的路,改變你所做的職業,你確實也可以好好想一想,是不是來做教育。而做教育呢,是要針對生命做教育,針對人性做教育,那麼你怎麼針對生命針對人性做教育呢?如果你對生命你沒有一種體會,那麼你所做的可能也只是趕時髦,或說在眾多無奈當中選一種事情做做吧。象這樣子,你其實不是真正地在做一個“人”。做一個人應該替自己負責啊,替自己的理想負責剛好你所做的事情是合乎你的理想的,剛好是你的生命所願的。這時,你就會勇往直前,所謂“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造次”就是突然有什麼事情發生,“顛沛”就是環境坎坷不順,在那種情況下,你還是“必於是”,認定人生只有一條路。你如果能夠有那種堅定的毅力,你的事才能夠走得遠。雖然不必以成功做標準,但是他一定能夠繼續走下去,乃至於縱使一直都還是在顛沛流離中,而他“必於是”。在這個“必於是”的時候,就是他的成功。一個人如果能夠這樣做人做事,不僅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天地宇宙,這是何等暢快的事情呢?(眾鼓掌)



所以,從今天起,大家一定要好好思考了,已經都年紀不小了。雖然你們都比我小的多,但是我現在站在臺上,我就可以以老賣老啊,也算做互相勉勵的意思吧。孔子“十有五而志於學”,這一志啊,不得了!“志者”,心之所向,他的心在十五歲的時候就有了定向,而孔子的這一個定向是不得了的,因為可以走一輩子。所謂三十而立,立什麼呢,就立在這個方向上;四十而不惑,什麼叫不惑呢,在這個方向上再沒有疑惑了;五十而知天命,就在這個方向上,了悟這就是天命之所在。這個“天命”有兩種解釋,一種解法是“上天之所命”,也就是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的天命,了悟那志向原是天所賦與的職責,這是積極地說的天命。另一種解法是“命運之限制”,這是消極說的天命。我認為從消極義來說,顯得更為深刻。因為雖然所志者是理性之志,聖賢之志,但外在的現實是有很多的風波障礙的,在這裡就要講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在造次顛沛的時候,他能知命,就是體貼人生的限制。既然知道人生的限制,於是就不會有挫折之感,不會怨天尤人了。這時,理想與現實能諧和一氣而各安其位。所謂“盡義知命”,他只問是否盡了自己的道義。至於命在哪裡,那是盡了道義之後,才知道的。所以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這句話擺在論語最後一章,可能是有深意的。我們一般人常很天真地以為凡是有理想的人,他一定是承天保佑,萬事如意,凡是有聖賢之德的人,他一定是受群眾的擁護,受天下人所尊重。其實,不是的,甚至往往相反。但是做一個人,難道是為了受人擁護受人尊重,才做他的人嗎?所以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是相當高的人生境界。當然,六十而耳順,更進一步,天下所有人都有他的意見,但是都能入耳而順。我現在已經六十多了,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我有沒有耳順呢?尤其有人對我有意見,我是不是能夠順呢?順是什麼意思?閉著眼睛捂著耳朵,也好像可以順;狠著心咬著牙,也好像可以順。但這都不是真的順,真的順是對於人性有永恆的希望,有永遠的期待。人雖然表現這樣忘恩背義,天下雖然這樣五濁滔滔,但是他總是還看到深處的光明,看到世界隱隱的希望。所以雖然在顛簸流離之中,他也能夠安然自在,無入而不自得。所謂“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所謂“發憤忘食,不知老之將至”。到七十歲,“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個境界就很難說了。那不是現實上的視聽言動不逾矩而已,是從起心動念處,就不逾矩了,真是所謂“通體透明”。聖人之所以為聖人,當以此為標準,而這種成就,就隱含在十五歲時所立的“志”中了。



我們要提早立一個終身無怨無悔的,一個與天地同在的志,要不然,人生真的是自討沒趣,真是浪費生命!可惜啊,一輩子就這樣過了,可惜!聖賢是我們的榜樣,希望我們這輩子也能朝著這個方向走,至於走到什麼地步呢?請你先不要立個標準。如果所立的是真志,所謂即知即行,我們便自然會盡其所能。所謂“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所謂“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直到他竭盡所能處,“中道而廢”。冉求說“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他好像也看出孔子之道廣大,可貴。應該追求。但是呢,太廣大了,太高明了,望而生畏,感覺力量不夠,所以說“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 。孔子並不贊同冉求的感受,就跟他說“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現在我們一般引用“中道而廢”這一句話,往往當劣義來用,意思說這個人走到一半,就放棄了。其實在《論語》中,孔子的原意是勝義,是好的意思。孔子就問冉求說,你認為你“力不足”,什麼叫做“力不足”呢?所謂“力不足”者,是中道而廢,才可以叫做“力不足”。什麼是“中道”?走到“中途”。什麼是中途呢?就是你一直努力地走,走到你不能走的時候,走到你不能再前進的地方,你才停下來,叫“中道而廢”,那什麼是走到不能走的地方,什麼是走到不能走的時候呢?你知道嗎?曾子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這真叫“中道而廢”呢。孔子說起話來,似乎蠻輕鬆的。在曾子呢,說起來就比較嚴肅。其實,曾子的“死而後已”,就是孔子的“中道而廢”啊!那請問什麼時候是你走到不能走的時候呢?(有學員答:“死了”,眾笑,先生笑)當然是“死而後已”了。不過,一般人往往像冉求一樣“今女畫”,還沒開步走,就說“老師啊,我走不動啊”,天下有這樣的理,有這樣的事嗎?所以一個人能夠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能夠走自己的路,現在就要知道,這條路是長遠的,是與天地同在的。當有這樣清楚的認識的時候,你每一刻都是安定的,這叫“知止而後有定”。你知道你人生的目的,你的方向就定了,你的心就能靜能安能慮了,於是你的生命就能得了。心裡定靜而安慮,生命中便會有一股“嘉祥”之氣。“嘉”者,美善也;“祥”者,福祥也。心靈“美善”,自然吉祥而有福,《大學》所謂“誠於中,形於外”,孟子所謂“睟然見於面,盎于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你整個人為“嘉祥”之氣所籠罩,而這個“嘉祥”之氣的日漸充盈,默默間可以發散出去,所以有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的效應,那種效應無可限量,真是“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上下與天地同流。你自己嘉祥,而且帶給身邊的人,帶給世界“嘉祥”,你當下就是滿足的。所以不是叫你去求一個什麼目標,一定要達到什麼境界,而是你立了志,在這條路上走你的路,每一步都是很安穩的,每一刻都是很祥和的,這樣的人生不是很可喜可悅嗎?這樣的人生不是很幸福嗎?為什麼不從早立志過這種人生呢?



本來聖人之學,就是悅樂之學。打開《論語》,第一句話就講“悅”,第二句話就講“樂”,合稱“悅樂之教”。“悅樂”從哪裡來呢?不是幼稚的孩子嘻嘻哈哈地那種“樂”,不是一個年輕人不知天高地厚沾沾自喜的那種“悅”。而是從心裡面有根柢的“悅樂”,是自覺自發的“悅樂”,是不靠任何外在條件,是“我欲仁,斯仁至矣“的那種自我完足,這樣才真的能夠永遠的悅樂,所謂“無入而不自得”。所以“無入而不自得”不是在環境上說,因為環境是多變的,有富貴,有貧賤,乃至於有夷狄,有患難,《中庸》裡面指出四種常有的環境。其中只有一種是一般人認為比較“可悅樂”的,就是富貴,人人都想富貴。但若“素富貴”,果真“行乎富貴”嗎?其實富貴也不是容易“素”的。一定要從心底裡有“道”,有“修養根底”的人,素富貴的時候才能安于富貴,而在富貴中行道。而如果真能在素富貴時行道的人,其實,讓他 “素貧賤”,他也能 “行乎貧賤”,因為你是以“道”為根底來處世,而不是受制於外在環境的變化。那道之根底是不變的,所以不管是素富貴還是素貧賤,乃至素夷狄素患難,都無入而不自得。這樣才是真“自得”,這就是儒家的“悅樂之教”。所以“悅樂之教”不是說你萬事如意,“悅樂之教”是你心中有本源,所謂“泉源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科”是“坑坎”,它不就是“造次”、“顛沛”的象徵嗎?“盈科而後進”,源泉既出,即只有一條路,必定放乎四海而後已,其間沒有可回避的餘地,途中必會常常遇坑坑坎坎,這是在立志時就要知道的事。不要看它是顛沛流離,既然都是自發自願的,其實它才是自由自在。



像這樣由本源而發的生命實踐,才真的叫“德“,才真的叫“行”。所以要常常問自己的心有沒有感觸,這個感觸真實不真實,這一種真實能不能做為一生為人處事的“基礎”,能不能做為行道於天下的根柢。如果能有這樣的感觸和嚮往,你就不枉費讀聖賢書了,不枉費你來這個白羊溝幾天或幾月或幾年了。你在這裡,用讀經的方法讀書,我說這種方法是最有效的。但這種方法畢竟與現實的差距很大,跟一般人的習慣完全相反,希望大家也順便親身體會一下,是不是人生有某些時候必須這樣讀書?是不是某些書要用這種讀法?假如是呐,我們就應該依照這個道理去做我們的教育──包括對自己的教育,對孩子的教育,對下一代的教育。當你體會有得以後,希望你還能把你的感受跟你的同學親朋分享,讓大家也都多多少少能夠沾點白羊溝的福氣。(眾笑,鼓掌)



我說今天不知道要講什麼,忍不住又講這麼多。其實,我講來講去,並沒有什麼新鮮的意思。有說等於沒說,因為所說的都一樣,乃至於這些都是不必要說的,是每個人本來就應該有的,或是每個人本來就已經心知肚明的。我這樣說說,也是舊話重提,大家把本來心照不宣的道理,再宣一宣講一講,大家再在心靈中提振提振。佛教中有一句話很美,很動人,說“佛說法四十九年而無一法可說”。它的本意,是叫人不要執著,即使對佛所說,也不要執著。但也可以說:世出世間,哪有法可以說呢?道在天下,法在天下,天不變,地不變,道也不變,它就一直在那裡,在眾生的生命裡,如指諸掌,如在眼前,真的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但是呢“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不說一說,不讀一讀,不想一想,不討論討論,不去反省反省,那道是不能自己弘它自己的,所以要我們負起責任來弘它一弘。這就要隨時讀讀書,隨時聽聽講,要常討論討論,反省反省。不過,雖然這樣讀書,聽講、討論,反省,你最終要知道,翻來覆去,總是這件事。人生只有一件事,就是這件事。哪一件呢,就是剛才所說的那一件,剛才說什麼呢,我也不知道(眾笑)。你聽聽,你看看,它在你心裡呼喊,它在天地間流動,它在門外的寒氣裡,它在樹上,在紅紅的柿子裡;你抬頭看看飛雲卷舒,曬曬太陽,不管是早春的花草,還是深秋的敗葉,你都可以領悟到它。 謝謝各位(鼓掌)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台大歷史課--呂世浩 教授

中國歷代歷史與人物==秦史皇


先修知識1~9



 


 


早知道-呂世浩:從思辨學歷史--呂世浩教授的歷史課程(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