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邀請您一起和王財貴教授茶敍[走入經典,與聖賢對話]

103年8月23日(星期六),王財貴教授與您面對面交談!


地點:后謙書院 


時間:晚上7:00


  多年來,已經有成千上萬的人在[讀經教育]上,採用[只求熟讀,不求甚解]的方法,誦讀《論語》一百遍以上,大家得到一個共同的感受--各自有不同程度的 “脫胎換骨”。

  每個人只要把一本經典讀上百遍,必能提升語文能力,從經典中領悟為人處世的道理,能夠變化氣質,開闊胸襟,啟發智慧”。 

  在孩子小時候,陪他共讀《論語》一百遍,是父母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奠定孩子聰明、好學的基礎。每天晚餐之後,利用 30分鐘親子共讀經典,這是有錢也買不到的幸福。兩岸與全世界越來越重視經典文化,企業界更重視品德,有了這些經歷和證書,對孩子將來有很大的加分作用。

您的孩子讀經了嗎? 孩子為什麼要讀經?
孩子該怎麼讀經?  孩子不讀經怎麼辦?
讀經的孩子需要(如何)銜接體制學校嗎?
讀經的孩子無法融合社交活動嗎?
孩子的教育只要讀經就夠了嗎.......
這些問題,劉老師來回答就可以了。今天,我們將和王老師談更深入的話題,誠摯的邀請您一同來參加[走入經典,與聖賢對話]!


敬請 準時出席


后謙書院 敬上


2014年8月3日 星期日

國學經典到底能給我們的孩子帶來什麼?

國學經典到底能給我們的孩子帶來什麼?


文章來源:http://user.qzone.qq.com/502214786/blog/1402142776?ptlang=2052


     曾經,美國雜誌記者勞特斯問李嘉誠先生:你能成為華人首富,是因為什麼。勤勞?是比別人聰明?比別人更會溝通?。。。李嘉誠就用兩個字回答:氣概


    氣概是什麼?氣概是一個人的格局,一個人的高度。為什麼關羽、張飛、諸葛亮會跟劉備打天下,是因為劉備有匡扶大漢的氣概。如果你希望孩子長大能有一番作為,培養他的精神氣概是最根本的。


     勞特斯再問李嘉誠:你這種氣概是怎麼培養出來的。李嘉誠先生感歎:兒童時期學的《三字經》、《千家詩》、《詩經》、《老子》、《莊子》等,這些知識彌足珍貴,它令我終身受益!雖然李嘉誠只有初中畢業,但不影響他成為大企業家、大慈善家,所以一個人的成就,關乎他小時候精神餵養的是什麼!


     比如魯迅、老舍、巴金、郭沫若、朱自清、沈從文、徐志摩、林語堂、熊十力、辜鴻銘、梁實秋、陳獨秀、蔡元培、李大釗等等這些文豪,全部都是讀國學長大的,沒有一個是讀我們這些“小明小華上學校,小貓小狗哈哈叫”長大的,最終他們都成為白話文的文豪!


     還有我們國家的領袖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溫家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蘇步青。甚至包括臺灣的首富王永慶,雖然是小學畢業,但他飽讀經典,不妨礙他成就一番大事業。海爾的總裁張瑞敏,也曾說過他是應用國學的智慧讓海爾走向全世界。


關乎孩子們小時候的精神餵養是什麼?這至關重要!!


    如果你生的是一個兒子,記住了,一定要讓他讀國學,國學能教會你的兒子做一個正直的男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的思想像大海一樣深邃,他的心胸像天空一樣開闊,他絕對不會為了一點小是小非斤斤計較,更不會因為一點小小的挫折,就悶悶不樂。


    如果你生的是一個女孩,就更應該讓她讀國學,因為國學能教會你的女兒,像水一樣柔軟,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會教會你的女兒自尊自愛、善良賢慧。


    江蘇輔延小學曾經做過的國學教學實驗,這個教學實驗證實了,讀了三年國學的孩子,識字量基本達到了4000多個字,大家知道嗎,現在我們小學六年的語文教育,孩子也只能認識2450個字而已。所以,讀了三年國學的孩子的語文程度已經達到了高中生水準,甚至一些聰慧肯用功的孩子已經達到大學中文系的水準。


除大量識字之外,國學還能給孩子帶來些什麼?


《易經》——不學易無以為將相、無以成太醫


       1、《易經》16589字。2、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帛書易經》的字數是4934字。《易經》就是經典的源頭活水,在《易經》的影響下, 產生許多著作,比如《道德經》《黃帝內經》,都離不開《易經》的 思想,在《易經》的影響下,發展出道家、儒家、醫學、甚至於兵法等等,那麼,我們就跟在聖賢後面,也去喝源頭之水,來讀群經之源,萬經之首,看到了那些著作對聖人有著深遠影響!聖人以不言之教告訴我們該選擇什麼書讀,那麼,我們按照聖賢的指引,讓孩子從高起點起飛!我們也讓孩子讀讀《易經》!童蒙養正!!


《大學》——中國人必讀的一本書


  約2000字,孫中山先生稱這本書是“中國獨有之寶貝”,是中國人必讀的一本書。曾國藩選拔人才的標準“功名看器宇,事業看精神”,所謂“器宇”即一個人的心量。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認為:讀《大學》可以培養孩子敦厚中正之性,有利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從小就建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人生格局。


《中庸》——“和諧”人生的指南


  約4000字,“中”是指做人做事不偏激,中正平和;“庸”就是“永恆不變”,所以,《中庸》說的就是永恆不變的和諧之道。學了《中庸》,能夠開發領導潛能,培養處理人際關係的智慧,成為一個高EQ素養的人才。


《老子》——中國人的智謀奇書


  約5000字,是中國人的智謀奇書,眾所周知的《孫子兵法》,就是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智慧可以運用到工作、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例如: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就將《老子》的思想運用到科學研究領域;企業家張瑞敏則運用《老子》將海爾打造成世界知名企業;從小熟讀《老子》,領悟《老子》,可以使人智慧超群,卓爾不凡。


《論語》——中國人的“聖經”


  約16000字,共498章,自古以來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讚譽,它形象、生動地教會我們人生永恆的法則,從小熟讀《論語》可以使人洞察人性,了悟人生,一個人無論是經商、從政,還是企業管理,甚至生活中看人識人、選擇朋友等等,都能從《論語》中得到巨大啟發,教會一個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千字文》——“天下第一字書”


  由1000個不重複的漢字編成的韻文,是最好的童蒙識字教材。詞藻華麗,語言優美,且脈絡清晰,熔自然、社會、歷史、教育、倫理等知識於一爐。學完《千字文》,孩子就可以輕鬆開始閱讀,及早養成自主學習的興趣及探究式學習習慣。


《三字經》——中國文化史綱


  約1100字,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三字經》選入《兒童道德叢書》,向全世界發行和推薦。《三字經》是一部高度濃縮的中國文化簡史。學了《三字經》,就等於將中國文化史綱記在腦子裡,對孩子的升學考試和文化修養都有極大的幫助!


《弟子規》——系統化的“兒童行為守則”


  約1000字,是一整套系統化的“兒童行為守則”。《弟子規》是教育小朋友從小懂禮貌、講信用、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姐妹、和別人平等相處等,而這些正是一個人與社會接軌的通行證,直接奠定孩子人生成功幸福的基礎。


    國學經典教育已經幫助世界上1500多萬華人家庭提升了教育理念。相信有緣接觸到國學經典的家長及孩子,必定會受益匪淺!


后謙書院2014年幼兒讀經班第11期結業沙龍專輯


《禮記‧學記》白話解

《禮記學記》白話解 


禮記卷十八 


前言:本篇記述學習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並論及教學為師的道理,與大學發明所學的道術,相為表裡,故甚為宋代理學所推崇,以為《禮記》除《中庸》、《大學》之外,唯《學記》、《樂記》最近道。 


按:本篇談親師敬業,是學者初入學時不可不知的事,比較《大學》所談深奥的理論方法,更切於實用。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易解:引發思慮,廣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聲,不足以感動群眾。親自就教於賢者,體念遠大的利弊,雖能夠感動群眾,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風俗習慣,一定要從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易解:雖然是質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經過琢磨,也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皿;人雖然自稱是萬物之靈,如果不肯學習,也不會明白做人處世的道理。所以古時候的君主,建設國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為最優先、最重要的工作。《尚書兌命篇》說:要自始至終常常想到學習。就是這個意思。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易解:雖然有好菜擺在那裡,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義理),如果不去學習,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貴。所以說:學習過後纔知道自己的學識不夠,教人之後纔發現自己的學識不通達。知道不夠,然後纔能反省,努力向學。知道有困難不通達,然後纔能自我勉勵,發奮圖強。所以說:教與學相輔相成的。《尚書兌命篇》說:教別人能夠收到一半學習的效果,教學互進。是這個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易解:古時候教學的地方,一家中設有「私塾」,一黨中設有「庠」(五百家為黨),一個遂中設有「序」(一萬兩千五百家為遂),一國之中設有「太學」。每年都有新生入學,隔年考試一次。入學一年之後,考經文的句讀,辨別志向所趨;三年考察學生是否尊重專注於學業,樂於與人群相處;五年考察學生是否博學篤行,親近師長;七年時考察學生在學術上是否有獨到的見解,及對朋友的選擇,這時候可以稱之為小成。九年時知識通達,能夠觸類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違背師訓,就可以稱之為大成。這時候纔能夠教化人民,移風易俗,然後附近的人都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也都來歸附。這是大學教育的方法與次第。古書說:螞蟻時時學習銜泥,然後纔能成大垤。就是這個意思。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易解:大學開學的時候,學生都穿著禮服,以蘋藻之菜祭祀先聖先師,表示尊師重道;先練習《詩小雅》中《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首詩歌,勸勉學生以蒞官事上之道;擊鼓召集學生,正式打開書篋(書包),希望學生以謙遜謹慎的態度學習;夏楚兩物(教鞭)是用來警惕鞭策學生,收到整肅威儀的效果;夏天的大祭(天子祭天)未實施以前,天子、諸侯不急著到學校去視察,為的是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發展志向;教師常常觀察學生,但是並不輕易發言,等到適當的時候再加以指導,是要使學生自動自發(《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至於年幼的學生,只聽講而不能亂發問,是因為學習要按照進度順序(次第)進行。這七項是教學的大道理,非常重要。古書說:凡學習做官,領導人民,先學習管理事情,要作一個讀書人先學習立志。就是這個意思。(志者存心也,志氣志氣,志者氣之導,心之引也。)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易解:大學施教是講究方法的,是順著時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禮樂,冬夏教詩書,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學生下課及放假的時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課業。(宋人斷句改為:「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句讀略有不同。)學習要有方法,如果不從「操、縵」這些小曲學起,指法不純熟,琴、瑟就彈不好;不從通曉鳥獸草木,天時人事學會譬喻,詩就作不好;不學會灑掃應對,禮節就行不恰當,對於六藝等技藝沒有興致,就提不起學習的興趣。所以君子在學習方面,要藏之於心,表現在外,不論休息或遊樂的時候,都念念不忘,能夠這樣,纔能安於學習,親近師長;與同學相處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學的真理。能夠這樣雖然離開了同學師長,也不會背棄道義。《尚書兌命篇》說:恭敬謙遜,努力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就是這個意思。 


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易解:現今之教人者,口裡雖然念著書本,心裡並不通達,故意找些難題來問學生,講一些枯燥無味的名物制度,讓人聽不懂;但求多教,不管學生明不明白。而且教人時沒有一點誠意,又不衡量學生的程度與學習能力;對學生的教導違反情理,學生求學也違逆不順。如此一來,使得學生愈來愈厭惡學習而且憎惡師長;以學習為難為苦,而不明白學習的快樂與好處。雖然課業勉強讀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乾二淨。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易解:大學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惡的念頭未發生之前,就用禮來教育,來約束禁止,這就是預備、防備的意思(古德所謂防患於未然是也)。當學生可以教誨的時候纔加以教導,就叫做合乎時宜。依據學生的程度,不跨越進度,不超出其能力來教導,就叫做循序漸進。使學生互相觀摩而學習他人的長處,就叫做切磋琢磨。這四種教學方法,是教育之所以興盛的原因。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易解:邪惡的念頭已經發生,然後再來禁止,因為錯誤的觀念已經堅不可拔,教育亦難以勝任。適當的學習時期過了纔去學,雖然努力苦學,也難有成就。東學一點西學一些,卻不按照進度學習,只是使頭腦混亂毫無條理而已。沒有同學在一起研討,切磋琢磨,便落得孤單落寞而少見聞。結交不正當的朋友,會導致違背師長的教訓,不良的習慣,會荒廢自己的學業。這六項,是導致教育失敗的原因。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易解:君子已經知道教育之所以興盛的原因,也明白教育之所以衰落的道理,然後就可以為人師表了。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於曉喻,讓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導,而不去強迫別人服從;對待學生嚴格,但並不抑制其個性的發展;加以啟發,而不將結論和盤托出。只引導而不強迫,使學習的人容易親近。教師嚴格而不壓抑,使學生能夠自由發揮,得以充分發展。只加以啟發而不必全部說出,使學生能夠自己思考(以免阻礙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人親近又能自動思考,這纔是善於曉喻了。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易解:學習的人有四種過失容易犯,教導的老師一定要知道。人在學習的時候,或有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滿足了),或有認為太容易,生起輕忽,不認真學習的毛病,或有自我設限,不求進步的毛病。這四種心理都不相同,必須先明白這些心理,然後纔能挽救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增長優點挽救過失的。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易解:善於唱歌者,能使人沈醉在歌聲中流連不忘,善於教學的人,能使人繼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教的言語雖然簡要卻通達曉暢,含蓄而允當,很少用比喻而且容易明白,可算是能使人繼承其志了。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惟其師。」此之謂乎。 


◎易解:君子知道求學深淺難易的順序,對於個人的特性差異都能瞭解,然後方能因材施教。能廣泛地曉喻,然後纔有能力作老師;能夠作老師,纔能做官長;能做官長,纔能作領袖。所以能作一個好老師,就是學作領袖的開始。所以選擇老師不可以不謹慎。古書說:三王(伏羲神農黃帝稱三皇 )四代(虞夏殷周)對老師的選擇都很慎重。就是這個意思。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易解:求學的道理,尊敬老師是最難做到的。老師受到尊敬,然後真理學問纔會受到敬重。真理學問受到尊敬,然後人民纔會敬重學問,認真學習。所以君主不以對待部屬的態度來對待臣子的情形有兩種:一種就是在祭祀時,臣子擔任「尸」的時候,另一種就是擔任君主老師的時候。大學的禮法,對天子授課時,老師不處於面朝北的臣位,就是為了表示尊師重道。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易解:善於學習的人,老師很安閑,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學生更把功勞歸諸於老師教導有方;對於不善學的人,老師教得很辛苦,效果卻僅得一半,學生反而歸罪於老師。善於發問的人,好比砍伐堅硬的木頭,先從容易下手的軟處開始,慢慢的擴及較硬的節目,時間久了,木頭自然分解脫落;不善發問的人,使用的方法剛好相反。善於回答問題的人,有如撞鐘,輕輕敲打則響應得小聲,重力敲打,則響應的聲音就很響亮,一定要打鐘的人從容不迫,然後鐘聲纔會餘音悠揚傳之久遠,不善答問的人剛好相反,這都是增進學問的方法。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易解:自己沒有心得,沒有獨到見解的人,不夠資格作老師。一定要學生提出問題,纔加以解答;學生心裡有疑難,沒有能力表達時,老師纔加以開導;老師開導了,學生仍然不明白,雖然暫時放棄指導,等待將來也是可以的。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易解:良匠的兒子,想必也能學習補綴皮衣(古代工藝相近);良弓的兒子,想必也能製作畚箕;剛學駕車的小馬,都事先把小馬繫在車後,而車子就在馬的前面,讓馬跟著學習。君子觀察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求學的志向了。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易解:古時候的學者,能夠分析比較事物的異同之處,匯整成一類,譬如:鼓的聲音並不相當於五音之中的任何一音,但是五音演奏,沒有鼓的調和就顯得不和諧。水的顏色並不相當於五色當中的任何一種,然而五色的配合,沒有水為之調和就無法鮮明。至於學者並不等於政府的任何一種官職,然而任何一種官職,不經過學習就沒有辦事的能力。又如老師,他不是人倫中的任何一種親屬關係,但是任何一種親屬,如果沒有老師的教誨,就不懂得人倫之間的關係了。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本矣。 


◎易解:偉大的德行,不偏治一種職務;偉大的道理,不局限於一種事物;真正偉大可貴的誠信,不一定建立在山盟海誓上;恆久的四時雖不相同,卻運轉不停,是最準確的守時。如果能瞭解這四種情形,就可以立志學習偉大了。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易解:夏商周三代王者之祭祀河川,都是先祭河而後祭海,河是水的源頭根本,海是河流的歸處,先本而後末,這叫做「務本」。


資料來源:http://www.dfg.cn/big5/chtwh/ljxj/1-ljxjbhj.htm


2014年8月1日 星期五

千字文

千字文 梁 散騎常侍 周興嗣 撰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餘成歲,律呂調陽,


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岡,劍號巨闕,珠稱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鱗潛羽翔,龍師火帝,鳥官人皇,始製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發殷湯,坐朝問道,垂拱平章,愛育黎首,臣伏戎羌,遐邇壹體,率賓歸王,


鳴鳳在竹,白駒食場,化被草木,賴及萬方,蓋此身發,四大五常,恭惟鞠養,豈敢毀傷,


女慕貞潔,男效才良,知過必改,得能莫忘,罔談彼短,靡恃己長,信使可覆,器欲難量,


墨悲絲染,詩贊羔羊,景行維賢,克念作聖,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傳聲,虛堂習聽,


禍因惡積,福緣善慶,尺璧非寶,寸陰是競,資父事君,曰嚴與敬,孝當竭力,忠則盡命,


臨深履薄,夙興溫清,似蘭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淵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辭安定,


篤初誠美,慎終宜令,榮業所基,籍甚無竟,學優登仕,攝職從政,存以甘棠,去而益詠,


樂殊貴賤,禮別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婦隨,外受傅訓,入奉母儀,諸姑伯叔,猶子比兒,


孔懷兄弟,同氣連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規,仁慈隱惻,造次弗離,節義廉退,顛沛匪虧,


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守真誌滿,逐物意移,堅持雅操,好爵自縻,都邑華夏,東西二京,


背邙面洛,浮渭據涇,宮殿盤鬱,樓觀飛驚,圖寫禽獸,畫彩仙靈,丙舍傍啟,甲帳對楹,


肆筵設席,鼓瑟吹笙,升階納陛,弁轉疑星,右通廣內,左達承明,既集墳典,亦聚群英,


杜稿鐘隸,漆書壁經,府羅將相,路俠槐卿,戶封八縣,家給千兵,高冠陪輦,驅轂振纓,


世祿侈富,車駕肥輕,策功茂實,勒碑刻銘,磻溪伊尹,佐時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營,


桓公匡合,濟弱扶傾,綺回漢惠,說感武丁,俊乂密勿,多士寔寧,晉楚更霸,趙魏困橫,


假途滅虢,踐土會盟,何遵約法,韓弊煩刑,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九州禹跡,百郡秦并,岳宗泰岱,禪主雲亭,雁門紫塞,雞田赤城,昆池碣石,巨野洞庭,


曠遠綿邈,岩岫杳冥,治本於農,務資稼穡,俶載南畝,我藝黍稷,稅熟貢新,勸賞黜陟,


孟軻敦素,史魚秉直,庶幾中庸,勞謙謹敕,聆音察理,鑒貌辨色,貽厥嘉猷,勉其祗植,


省躬譏誡,寵增抗極,殆辱近恥,林皋幸即,兩疏見機,解組誰逼,索居閒處,沉默寂寥,


求古尋論,散慮逍遙,欣奏累遣,戚謝歡招,渠荷的歷,園莽抽條,枇杷晚翠,梧桐蚤凋,


陳根委翳,落葉飄搖,游鶤獨運,凌摩絳霄,耽讀玩市,寓目囊箱,易輶攸畏,屬耳垣牆,


具膳餐飯,適口充腸,飽飫烹宰,饑厭糟糠,親戚故舊,老少異糧,妾御績紡,侍巾帷房,


紈扇圓絜,銀燭煒煌,晝眠夕寐,藍筍象床,弦歌酒宴,接杯舉觴,矯手頓足,悅豫且康,


嫡後嗣續,祭祀烝嘗,稽顙再拜,悚懼恐惶,箋牒簡要,顧答審詳,骸垢想浴,執熱願涼,


驢騾犢特,駭躍超驤,誅斬賊盜,捕獲叛亡,布射僚丸,嵇琴阮嘯,恬筆倫紙,鈞巧任釣,


釋紛利俗,並皆佳妙,毛施淑姿,工顰妍笑,年矢每催,曦暉朗曜,璇璣懸斡,晦魄環照,


指薪修祜,永綏吉劭,矩步引領,俯仰廊廟,束帶矜莊,徘徊瞻眺,孤陋寡聞,愚蒙等誚,


謂語助者,焉哉乎也。


王財貴教授《讀經二十年》新書三序

《讀經二十年》三序


 


編者按:北京中華書局於年前向王財貴教授邀稿出書,王教授從二十年來千場演講中精選六篇付之,依次有屬於文化關懷的兩篇─《中華文化之源流與當代之傳承》、《經典、儒家與讀經》,關於心性涵養的兩篇-《從良知而行》、《先立乎其大》,以及宣導讀經教育的兩篇-《一場演講 百年震撼》、《讀經教育的全程規劃》。本意在為中華文化復興而呼籲,題其書名為《重做中國人》。後來,書局方面以篇幅太大,簡省了三分其一,並翻轉篇目次序,先讀經,再心性再文化,且改名為《讀經二十年》,其意或欲以讀經教育啟發心性鼓舞文化也。書前有郭齊家、徐梓、薛仁明三位先生之序言,對作者讚譽有加,令本書倍增光采。其書已於今年六月出版,茲轉載三序,以饗本刊讀者。


 


   序一


 


光風霽月,業廣惟勤


郭齊家(北京師大教育系教授,北師大珠海分校法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財貴博士博學多才,大智大勇,追求真理,廓然大公,胸懷灑落,光風霽月,二十年來公益演講超過千餘場,掀起全球華人地區少兒讀經的風潮。


他的演講生動活潑,妙語連珠,深入淺出,絲絲入扣,鼓動性強,詼諧自如,啟發思考,震撼人心。


透過《讀經二十年》,讀者可以從中領略到王財貴博士的人文智慧,愛國情懷,學術旨趣,坦蕩人生,還可以瞭解什麼是中華文化經典,中華文化經典的作用和價值,當下讀這些經典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開展讀經教育等等。


這確實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值得我們文教部門的領導者,學校的教師和校長,教育科學研究者,學生家長,以及一切關心中華文化教育命運和前途的海外華人和國內廣大民眾細心閱讀,認真思考。


讀經教育的文化現象不是偶然的,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和強烈的時代印記。


習近平主席說“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淵源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在當今世界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民族的本土的文化傳統具有不可替代和複製的重要價值,同時也面臨被邊緣、取代、衰落甚至消亡的危險。如何弘揚中國精神,提升文化軟實力,在當下顯得十分有意義。


從上述背景來看,王財貴博士“百年震撼”的演講這一文化現象並非偶然,說明一切華人對弘揚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主張與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或者說中央精神充分體現了民意,集中表達了民眾堅守中華文化的意志和心理,因為中央尊重民眾的首創精神,承認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道在山林,道在民間,道在基層。


19953月在第八屆全國政協會議上,趙朴初、葉至善、冰心、曹禺、啟功、張志公、夏衍、陳荒煤、吳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國政協委員以零一六號正式提案的形式,發出《建立幼年古典學校的緊急呼籲》”:


 我們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連續性,形成一條從未枯竭、從未中斷的長河,但時至今日,這條長河卻在某些方面面臨中斷的危險。……構成我們民族文化的這一方面是我們的民族智慧,民族心靈的龐大載體,是我們民族生存、發展的根基,也是幾千年來維護我民族屢經重大災難而始終不解體的堅強的紐帶。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任此文化遺產在下一代消失,我們將成為歷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其言懇切!其心悲壯!從上述這一歷史背景來看,王財貴博士宣導“兒童讀經”教育並非偶然,這是一切華人一切有識之士的共識和心聲,此所謂“英雄所見略同”。


清末著名學者龔自珍說“史存而周存,史亡而周亡”、“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


著名愛國人士、學者聞一多在抗日戰爭時期講過一段至今令人深思的話:“我國前途之危險不獨在政治經濟有被人征服之慮,且有文化被人征服之禍患。文化之被征服與其他方面征服百千倍之”。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撰寫《國史大綱》時就擬定了:


凡讀本書請先具下列諸信念: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之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云對本國史有知識。)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以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于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


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備具上列諸條件者比較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國家自身不發生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


從上述這一歷史背景來看,王財貴宣導的“全民讀經”並非偶然,是百餘年來先進的中國人對中華文化深沉的憂患意識與強烈的復興追求的繼續和發展,實際上是期望能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球華人一齊努力實現先進的中國人復興中華文化的百年夢想。


我們人類除面臨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資源枯竭、財富浪費等外部危機外,還面臨著深刻的人性異化、精神下陷、意義喪失、生命迷茫的內部危機。科學累積的成果愈多,人心愈向外貪婪賓士,工具理性和技術統治愈強大壓抑,生命意義及精神自由的空間愈狹小。


人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感到的卻是自我的“物化”。如何從高瞻遠矚的角度使人一念覺悟,從根本上關懷人的生命本質及具體成長呢?重新回到富有生機的文化歷史傳統,走向人類精神生命的深層,挖掘能夠淨化人性的人文歷史資源,建構有利於每一個體生命全面成長的現代文化教育,在合乎人性、人道的前提下,創造新世紀的歷史,從而回應現代人類面臨的問題,應該說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在這方面可以有所作為,《讀經二十年》就表達了古聖先賢的德行智慧在這方面早已有所作為。


今天在鋪天蓋地的西方文化的包圍之下,我們已經失去了水的清澈和天的湛藍,也沒有了如顰似黛的遠山和旖旎多情的湖水,草木已經失去了傳情解意的靈性,山水也不再有那種飽含詩情畫意的溫馨。這便是盲目追求細化、過分追求經濟指標的急功近利所帶來的惡果。從我們自己的傳統文明中去尋找智慧資源,用傳統的儒道佛精神所成就的生命情趣,用人心合於天心、天地人合一的理念,去矯正由於城市生活喧囂和污穢所帶給人們的生命焦慮,從而創造出一種有別于西方現代文明的新型文明的生活方式,這或許是我們民族復興的一次難得機遇,因為只有對人類的文明進步有所貢獻,我們才有可能恢復自己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


讓我們心平氣和地坐下來,以溫情和敬意的心態真誠地做古代先聖先賢的小學生,從《讀經二十年》中找到啟示和激發,逐步步入儒道佛的文化經典殿堂,去尋找體悟我們民族文化發展的動力和精神資源,這是我們今天制度創新和文化復興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我們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白頭到老同休戚,青史憑誰定是非”(林則徐),我們應以這樣的態度與胸襟,去領悟和把握中華文化中的智慧,去迎接和應對形形色色的“鴉片戰爭”的考驗。這樣,我們才能在未來持久的殘酷的大國博弈中立於不敗之地。“希望那時的中國,是一個具有天地之心、生民之愛的民族,希望那時的中國,是一個真正的禮儀之邦,帶給世界真實的和平與安樂!”


善哉!善哉!是為序。


 


                                     癸巳十月于北京師大珠海分校


 


 


 


序二:                


 


如金如錫,如圭如璧


  梓(本名徐勇,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起始於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迄今仍方興未艾的讀經運動,無論是參與的人數之眾多,持續的時間之久長,影響的程度之深廣,都是“五四”時期和20世紀30年代無法比擬的。


這次讀經運動不同於前兩次的最突出特點,也是它之所以能夠大範圍持續開展的原因,在於它不是政府部門的號召,也不完全是專家學者的宣導和社會賢達的推動(實際上,在專家學者中反對的聲浪一點也不遜於贊同的主張),而主要是廣大家長的努力和民間自發的運動。在我看來,新時期私塾的普遍出現和讀經的廣為興起,是對根深蒂固的功利教育、應試教育的諷刺和嘲弄,是有一定文化素質的家長們的自助和自救,是將教育引向個性化、多樣化的探索和嘗試


當下正蓬勃開展的讀經運動,雖說是時運所至,是各種機緣共同促成的,但也有王財貴先生的始倡、引領和推動之功。如果要為這場運動找到一個旗手,確定一個領袖式的人物,那非先生莫屬。


早在19941月,在經過審慎思考25年、小班實驗10年以上的基礎上,在充分驗證理論和實踐都可行的前提下,先生開始在臺灣發起兒童讀經運動,並編著了對即將興起的讀經運動具有準繩、匡其趨向意義的《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從1996年起,先生開始在大陸推廣讀經,每年多次往來於海峽兩岸,風塵僕僕,誨人不倦。先生經常在全國各地巡迴演講,或發越志趣,或激勵同道,或指點迷津,或釋疑解惑。演講次數之多,何止千數;影響人員之廣,更逾千萬。即以2001724日先生在北京師範大學的一場演講而論,這場被人們稱之為“百年震撼”的演講,除了網路上約400個視頻和文字稿之外,各個機構發行的光碟,據不完全統計就有500萬份左右。很多大學老師在自己的課堂上都會播放這場演講的光碟,並組織討論。針對讀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先生或在網路上,或者撰著文章,或在演講後,一一作答,進一步細化著讀經實務,使之更加切實可行。十多年來,全國大多數的讀經活動,都依循先生的方案而進行。


先生在這一輪讀經運動中,之所以能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我看來,和他開闊的視野和廣博的知識結構有關。和一些學尚專門、拘守一人一書、此不通於彼、彼有隔於此的狹隘、固陋之人畫地自囿、深閉固拒迥然異趣,先生高見遠識,胸襟宏偉,抱負遠大,有體有用。他學通中西,融貫哲史,既有極好的國學素養,又博涉西學。凡評一書,論一人,說一事,都能從人類文明成果的大背景下來考慮,在人類知識結構的全圖景上來掂量,因而論說高下,平亭是非,往往懇切詳明,多自得之言,而又平實公允,戛戛獨造,卻讓人有實獲我心之感,所謂出人意表之外,合於情理之中。


先生始倡、引領、推動了讀經運動,而讀經運動也成就了先生。十多年間,先生聲振寰宇,譽滿天下。在有華人的地方,從童稚到白髮,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我雖然步先生後塵,熱衷於傳統文化教育,致力於國學經典的普及,但因為生性不好結交,懶於走動,一直無緣得見先生。對於先生,只是讀其書、慕其名、想望其風采而已。


2012513日晚,北京師範大學儒士社的劉登浪、胡丹妮等同學邀請先生在時隔十年之後,再次蒞臨北京師大做題為“傳統文化與大學生心靈成長”的演講。為了讓廣大學子一睹“一場演講,震撼百年”演講者的風采,他們甚至頗具匠心地把演講的地點仍舊選擇在了敬文講堂。我是儒士社的指導老師,同學們向我報告,並請我做先生演講的主持人。我問他們:“有給王老師報酬嗎?”他們告訴我,王老師在學校做報告,從來不收報酬。我又問他們:“你們會接送王老師嗎?”他們回答說:“學校不會派車,王老師自己來。”我想,禮聞來學,不聞往教。先生不計報酬,前來傳道解惑,高風亮節,令人傾服,但我們的禮儀不應該疏簡如此。我告訴同學們,你們可以商請先生,看先生能不能早點來,先在我辦公室坐坐聊聊,我請先生吃個晚飯,以表謝意,然後再開講。很快,同學們回復,先生同意了我的安排。記得那天我們聊得非常投機,先生贈我他所著的《讀經教育手冊》《經典教育與文化關懷文集》《教育的智慧學:2009大陸新版讀經教育說明手冊》多本著作,而我也以主編的《國學》和《傳統文化》兩套教材相贈。那天的演講非常成功,敬文講堂大約有500個座位,到會聽講的約600多人,以至於過道和講臺四周都坐滿了人。先生的演講極為精彩,聽眾的笑聲和掌聲不絕。演講結束後,一些“超級粉絲”爭相給先生獻花。直到講堂要清場,聽眾才陸續離去。


此後,我和先生的交往開始多了起來,如受邀參加他的文禮書院的成立儀式,代一些雜誌和出版社向他約稿,邀請他到我家作客暢聊等等。20121213日晚,國學社畢夢曦等同學邀請先生在師大做題為“認識新儒家”的演講,先生指名讓我主持。這樣,先生在北京師大的三場演講,兩次都是我主持的。


我和先生都在宣導國學教育,但我們的一些觀點並不完全相同。比如在學習經典的先後次第上,在看待特定經典的價值方面,在兒童的誦讀是不是要有所理解等問題上,我們都曾商榷討論。對於我提出的不同的意見,先生從來都不以為忤,總是耐心地聽我陳述理由,和我一起探討。即便最終沒有達成一致,先生也以他特有的儒雅,笑呵呵地表示可以各持己見,不必強求一律。相處越久,相交越深,也就越能感受到先生襟懷的坦蕩和為人的忠厚。


先生應中華書局經典教育推廣中心之請,裒合他的部分演講和媒體對話錄,輯成《讀經二十年》,大作出版在即,先生命我作序。依照通例,一般都是前輩給晚輩寫序,有名的人給無名之輩寫序。但我想,先生之所以反通例而行,既是出於提攜我的用心,也有希望我在國學經典教育方面更加努力的考慮。故不揆蕪淺,寫了上面的一些話,以應命于先生,同時就教于廣大讀者。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瞻彼淇奧,綠竹如簀。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


先生德才兼備、寬和幽默,氣質品格及才華修養都堪配《詩經》中這首《淇奧》,其風趣的演講風格更值得大家親耳聆聽。


是為序。                     


 


                  2013103日于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


 


序三:           


 


只管讀經:王財貴先生小記


  薛仁明(臺灣作家、學者)


 


文化之事,細水長流;文化的重建,也得文火慢燉。十幾年來,兩岸做這事的有心之人,不算少,其中,成績斐然卻又一逕淡泊的,有位王財貴先生。


王先生早先在臺灣推廣兒童讀經,一出手,像春雷乍響,忽地就驚醒了許多教師與家長。霎時間,他們從白話文運動的窠臼探頭而出,又從美式教育的牢籠掙脫起來;可好景不常,臺灣當下的文化氛圍,一點兒也不鼓勵他們繼續探頭,更不鼓勵他們掙脫。不管是官方“去中國化”的主旋律,或者是相關部門緊抓不放的美式教育的教條 (強調小孩不懂就不該背) ,在在都不利於這樣的讀經運動。於是,儘管曾經蔚為風潮,但數年後,不敵政治意識形態與文化殖民心態的雙重壓力,讀經運動便在臺灣由顯轉隱,漸漸盛況不再了。


所幸,還有大陸。


大陸原是白話文運動的重災區。尤其在三四十年前,大陸對古文之陌生、對經典之疏離、對傳統文化之漠然,相較於對岸之臺灣,肯定都遠遠過之、遠遠甚之。但是,作為中國文化的母土,大陸正因重傷過、失落過,而今真要恢復,心情就更熱切、也更熾烈。於是,遂有了“讀經運動”;於是,又有了“國學熱”。


“讀經運動”與“國學熱”先後出現,看似相侔,但二者卻頗有不同。國學熱之下,許多“國學表演家”趁勢而起,他們迎合許多人的急切,更迎合某些人的功利,於是,傳統文化變成了一樁樁速成的文化商品。讀經運動不然。兒童讀經是紮根的工作,既不花哨,也不可能速成,須得像古人一般(清朝皇子個個如此),天天讀之,日日誦之;這樣的功課,正如習武之人天天站樁、戲曲演員日日吊嗓,反正,就是基本功。


 這樣的基本功,道理淺顯易懂,一說便人人知道;可是,若真要老實做去,卻沒太多人辦得到。君不見,有多少的家長,乍聞兒童讀經理論,不禁怦然心動、載欣載喜,個個躍躍欲試。可待真正去讀,長則幾月,短則數日,開始懷疑者有之,打退堂鼓者有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終至於不了了之者更多有之。結果,真能不疾不徐、持之以恆,最後從中受益者,又有幾人?


 因此,真要推廣這種基本功是條極漫長又沒太多好處的道路。迥異于某些“國學表演家”爆紅之後的名利雙收,王財貴先生從極早時拿到博士學位屈居於台中師專(現台中教育大學),直至退休,依然還只是個副教授。十幾年來,他往來頻繁於兩岸,努力撒下讀經的種子。因切切于這文化重建的基本功,他講得極多、跑得極勤,即使口乾舌燥,即使滿頭白髮,都不停地反復提醒大家:讓下一代熟稔經典、重新再接上中華文化傳統吧!


 2012年夏天,我在臺北的食養山房,第一次與王先生見面。兩個月後,因簡體版《人間隨喜》發行,到了北京,我又請王先生擔任新書會的與談佳賓。兩次相會,都只覺得王先生望之儼然,果然是篤誠君子。又幾天,王先生在北京郊區舉行讀經教育第一屆的高端培訓班,邀我講座。講座完畢,王先生做了一番點評;但見他幽默風趣、妙語如珠,台下數百位讀經教師,個個笑臉吟吟,還不時哄堂大笑。這下子,我才見識到王財貴先生的真本領。


    半年後,我參加台中教育大學的讀經研討會,又與王先生見面,也再次看到他人前人後的那份輕鬆與自在。一般說來,有使命感的人,必然堅毅;長期推廣讀經教育這種基本功,更非得要有過人的意志力不可;但是,堅毅之人,生命常常過度緊繃;有強大意志力之人,更總是少了些該有的可親。不過,王先生不然。他雖堅毅、雖意志力強大,卻兼有一種松沉與生命根柢的柔軟。老實說,這不簡單。這樣的不簡單,正如他一門深入,處處只勸人讀經,看似單調,看似平常,其實,裡頭可大有乾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