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經?
一、從經典涵義方面
要瞭解[為什麼要讀經],首先應該瞭解什麼是[經]。據《說文解字》解釋,[經]本義為[織布機上縱列的絲線,以供緯線穿梭交織]。因為其具有先在性、恒久性與不易性,故在文化上可引申為亙古不變的常道常理。[典]本意為冊子,而記載這些常道常理的書冊即被稱之為經典,簡稱經。
根據全球讀經教育首倡者王財貴教授所提出的編選讀經教材的五個標準,分別為:一,義理上深厚高明; 二,文學上優美瑰麗;三,文化上影響流傳;四,社會上膾炙人口;五,性情上恬適自在,雋永可人。根據這些標準,王財貴教授編選了十二本經典讀本,以四書五經為主,涵蓋[經、史、子、集]約三十萬字,作為青少年經典誦讀的教材,以期成為今日青少年企及歷代聖哲智慧的密匙。而這些教材,和從孔夫子開創有教無類的私學,把文化知識由貴族傳向平民至清末民初,兩千多年間,各私塾書院以四書五經為核心的教材選取,如出一轍。由此可見,只要是經典的,就是永恆的,是超越時空歷久彌新的,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在此並非盲從古人或標新立異,乃是由四書五經其本身之深刻內涵使然。試問,這樣的經典之作我們不去讀誦,去讀誦什麼呢?這樣的原創性思想我們不去溫習,去溫習什麼呢?
二、從學習能力方面
從人類的兩種學習能力方面講,無論古今中外,只要是正常人,其學習特點所遵循的規律無不是年齡越小越擅長記憶,年齡越大越擅長理解。故當在年幼之時,當通過讀誦的方式多記憶經典之作,以達到全面開發人性,為成就有深度文化教養的各類人才奠定基礎。待其完成第一階段的紮根教育,正是理解力日漸增長的時候,再學習相關的知識技能,小則謀生養家,大則修齊治平,總而言之,為人處事兩不誤,此即孟子所謂“幼學壯行”之意。
在古人,于此理坦然明白,無有疑惑,故無論孩童他日立何志向,從事何種職業,皆當經歷私塾之教育,而私塾又必以讀經寫字為核心,師生相傳,父子相授,數千餘年,不絕如縷。惟在百年來西風東進,全盤西化之今日,國人完全忘卻古人教育之智慧,以認知心理學之實用主義作為一切學科之標準,凡事但求當下能否瞭解實踐,導致物欲橫流,人心失所,因為找不到精神家園,拔劍四顧心茫然之士眾矣。
三、從教育原則方面
任何教育,都是由其目的決定所應遵循的教材、教法、教育時機三原則。我們讓孩子從小到大接受數十年教育的目的何在?如果沒有把這個問題弄清楚,便急急忙忙的去去努力實踐,恐怕又會南轅北撤,方向不對,努力白費。根據少年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這個年齡段,便把某種知識技能的學習作為教育目的的全部顯然是不合情理的。因為此時,他所需要的不是養家糊口,也不是建功立業。那如何來界定教育的目的?王財貴教授給出了一個客觀且確切的答案,即[開發人性],以及[培養人才]。[培養人才]倒是容易理解,但何謂[人性]?其實,人性雖然內涵複雜,古今中外可謂是眾說紛紜,百家爭鳴。但亦可通過兩方面來瞭解,即人性的兩方面表現:[品德]和[知識]。一般所謂“才德兼備”“品學兼優”是也。
那麼,人性要怎麼開發?古今中外各有其說,亦有其法,但都必須遵循人性發展的客觀規律,即人的學習能力發展的不同特點。現代西方科學研究也給我們提供確鑿的研究成果,即一個人的聰明往往取決於其腦神經是否發達,而豐富的資訊刺激可以增進腦神經樹突的生長連通。西方的科學研究同時也告訴我們一個人零到三歲大腦發展完成60%,三到六歲完成30%,六到十三歲完成10%。換言之,一個人一輩子是否愚笨智慧在十三歲基本已經確定下來了。而中國古人也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之說,更證此說乃人類共識。所以從人性開發的全程性來說,可以聽的時候給他聽,可以看的時候給他看,可以念的時候讓他念,可以記憶的時候讓記憶,可以理解的時候理解。而所選教材必須符合其學習方式,即聽就聽經典的聲音,看就看經典的畫面,念就念經典的書籍,理解就理解經典的智慧,以簡馭繁,以道馭術。從人性開發的全面性來說,人類歷史的漫長歷史成就了人性在不同領域的開發和成就,可大分為人文、科學、藝術三方面,而各自都有其不同的範疇和領域。所以學習不同領域的學科就應該遵循不同領域的規律和要求,一刀切式的教學法不可能適用於所有的學科領域。故教育的目的確定教育的物件,由教育物件決定選用何種教材,由教材的特點決定選用何種教法。由人性開發的全程性,決定了在基礎階段之教育務求教授終生受用之學問,而不能只看到某一階段;由人性開發的全面性決定了基礎階段所學內容不能偏於一科,而是通過啟迪智慧從而對以後所要學習的各種學科都能起到促進和指導的作用。
四、從童蒙養正方面
《易經》蒙卦云:[蒙以養正,聖功也。]也就是說,在一個孩子蒙昧無知之際,即能夠用恰當如理的教育把他養正了,這相當於聖人的功績。蓋因為,孩童初生人間,諸事迷茫,如同一張白紙,染于黑則黑,染于白則白。故尤須給予正確的引導,理性的啟發,讓蒙童通過耳濡目染,師長教誨,以日漸明白為人處事之道。一個人生命成長,需要衣食住行以保障之,那一個人慧命之成長,又當以何保障之?孟子云:[禮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誠然,人之所以為人,正在於人之能知禮知義,能夠依理而行。《禮記》檀弓篇云:[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不亦禽獸之心乎?]依古人之見,人和禽獸是一定是要區分開來的,而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就在於人生而性善,表現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等四端之心,展現於個體生命即為[仁、義、禮、智]四種德行,這不正是為人之根本所在嗎?然推己及人,則一個人一生中必然要面對和處理的五種關係,又稱為[五倫],分別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男女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凡此種種微言大義,舍經典又能從何處明白呢?讀經教育,就是利用承載著人類最高智慧的聖賢經典,對少年兒童進行適時合理的啟發涵養,以期從小能具有端正的品德,遠大的理想,養成正確的是非價值觀,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從文化傳承方面
明季顧炎武云:[有亡國,有亡天下。]所謂亡國就是政權的更迭,朝代的更替;而所謂亡天下,就是指作為一個民族靈魂和精神支柱的文化,徹底消亡,這個民族也將永遠消失。
眾所周知四大文明古國,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古中國,都曾經在歷史上創造了燦爛的文明與輝煌。然而兩千多年過去了,除了中國以外,其他三大文明古國只剩下了一個個令人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他們已經徹底的從世界上消失,只存在於歷史的記憶中。而中國,因為統一的文字、度量衡、錢幣、車軌等以及大一統的文化精神,很早就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文官制度體系,用選賢舉能代替貴族世襲,用道德的教化代替了野蠻的征服,通過不斷的自我完善,促進著社會的進步和歷史的發展,讓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經久不衰。
而古中國這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與經驗,都以文言文的形式載之經、史、子、集。所以,我們通過讀經,可以很容易就培養出文言文的閱讀能力,盡情遨遊四庫學海之中,汲取聖哲智慧,前人經驗,從而獲得源頭活水,為更好的應對和解決現代社會的各種問題提供參考借鑒。
一個人如果失去記憶,會迷茫未來,而一個人如果沉浸在記憶中,就會錯過現在。我們中華民族能夠歷經波折,飽受苦難,而依然能一步步走向現代發達國家之列,依靠的正是我們清晰的歷史記憶。如今,舉國唱響中國夢,何謂中國夢?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若只是經濟的、軍事的、政治的,而沒有民族文化與核心價值作為基礎後盾,歷史已經證明這樣的強大是難以長久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命所系和凝聚力所在,故猶太民族雖亡國兩千餘年仍然可以複國,而曾經困擾整個趙宋江山的契丹、女真、西夏、蒙古等國,雖盛極一時,卻早已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六、從人才培養方面
2008年中國教育界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錢學森之問”的提出並由此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何謂錢學森之問?這一年,科學泰斗錢學森老先生臥病在床已久,溫家寶總理又去探望,錢老詢問溫總理:[為什麼我們的高校越來越多,卻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是錢學森之問,也是國人對近數十年來教育成果的反思和拷問。
從改革開放至今,三十有餘年矣,我們目睹了國家因經濟發展而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也目睹了社會道德底線的被不斷突破。高校是越來越多,人才卻總是出不來?試問,當今中國人口超過十三億,在校學生兩億多,高校兩千多所,全民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可有培養出魯、郭、茅、巴、老、曹這樣的文學家?可有齊白石、張大千這樣的畫家?可有梅蘭芳馬連良這樣的戲曲藝術家?可有熊十力、馬一浮、梁漱溟這樣的哲學思想家?
即便在自然科學領域,我們的課本超英趕美半個多世紀,可是我們趕超了沒有?答案是確鑿無疑的沒有。因為在自然科學領域,我們能不能趕英超美,不是由課本的難易程度和各類競賽的成績排名決定的,而是由一個民族的思考興趣和思考能力決定的。當一個民族因為扭曲的數理化教育,舉國恐懼數學、害怕思考的時候,這個民族又怎麼能在科技領域有長久穩健的發展!同樣是學校教育,同樣是語數課程,美國對學校的的定位很清楚,那就是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地方。至於人文和藝術,有教堂,有博物館。在這樣的場所,培養學生性命之學和藝術欣賞能力。而正是這些,又給他們的科學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所以在整個西方發達國家,科學和人文、現代和古代從來都不是二元對立的,而是可以相互借鑒相互促進的。然而在中國,學校是學習知識技能之地,然人文、藝術呢,因為近百年來冠之以[封建]、[落後]的批判和拋棄,以儒家為主流的傳統文化已經徹底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缺乏深度的人文教養,又怎能培養出各行各業的大才呢?近百年來,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已經被徹底摧毀,文化信仰已經被徹底否定,面對物欲橫流、拜金氾濫,一切的社會怪狀都不難理解了。
事實上,在科學文明高度發達的西方歐美世界,很多偉大的科學家,如牛頓、愛因斯坦、愛迪生等同時又是虔誠的宗教徒,這一事實或許能給急於培養出科學家的國人留下一些啟示吧!
七、從中西匯通方面
依照德國哲學家康得的研究:[人類理性有兩種表現,分別為(實踐理性)和(思辨理性)]。康得又強調:實踐理性具有優先性。故被一代偉哲牟宗三先生譽為最接近中國儒家的西方哲學家。根據人類兩種理性所成就的兩種不同的學問方面言之,實踐的理性成就生命(智慧)的學問,體的學問;思辨的理性成就知識的學問,用的學問。生命的學問所要解決得是一個生命的價值意義及終極歸宿的問題;知識的學問所要解決的是用什麼方式更好的實現前面提出的問題。縱觀東西方各自上下五千年的發展脈絡,東方的智慧成就在於生命學問的體貼與實踐,西方的智慧成就在於知識學問的探索與實踐。於是東方成就了儒釋道三家,西方成就了民主科學。對於生命學問的探索與實踐應該回歸到已經在這方面臻至圓滿境界的聖賢佛菩薩真人處,通過他們的智慧啟發我們的智慧,以妥善的安頓我們的身家性命;對於知識學問的探索與實踐應該繼承前人已經取得的成果繼續走得更高更遠。
所以,生命的學問保障著一個人能夠遵循天理人道而不偏離;知識的學問使一個人或一個社會通過不斷的探索與創新以推動歷史的發展與進步,讓人生活的更加幸福。生命的學問若沒有知識學問之完善,必將陷入固步自封,終將為歷史淘汰;知識的學問若無生命學問加以約束,必將如脫韁野馬,把世界推向滅亡。
在此需要特備說明的是,同樣是生命的學問,與從人生無常和人心執有入門的佛道兩家相比,從人性光明入門的儒家學問則更加完善高明。其始於德化個體生命,謂之[內聖],終於德化天下,使萬類各得其所,謂之[外王]。
內聖者,存天理而滅人欲,使個體現實之生命,合乎人性光明,合乎天道,以實現修身;
外王者,通過建立合理之人間秩序,使每個生命存在都能夠各正其命,以實現家齊國治而後天下平。
讀經的最高也是最終目標,就是通過誦讀本民族經典以瞭解體貼本民族之學問智慧,同樣通過誦讀西方經典以瞭解體貼西方民族的學問智慧。而我們又知道,東西方兩種學問正好成就於人類的兩種理性表現,皆從人性而發,故當以本民族的學問智慧為本,吸收消化西方民族的學問智慧,以實現人類理性的全幅開發,完成中西文化的真正匯通,使兩種文化相互借鑒,相互完善,各歸其位,共同把人類帶向更加光明幸福的方向。
廣毅於2013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