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鳳凰衛視:現代私塾 (節錄 如何培養大才)

鳳凰衛視:現代私塾


此段影片讓我們可以深入了解讀經教育的多元發展和能力,值得一看

私塾教育在一些大城市重返舞台,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人們把社會上出現的私塾叫現代私塾,即現代社會中的私塾。這些私塾裡的孩子每天坐進山中農舍,誦讀四書五經。學校使用“四書五經”等古代學堂的“課本”,還設置英文、美術等一些課程。送孩子入私塾的家長認為,今後的社會需要的必然是有豐厚國學底蘊,同時又具備能力的人,而私塾教育能給孩子更多生命和學問的財富。




生命的成長是一個方向,此成長同時需具備三個要素:



1。深度學習的能力



2。終身自學的意願



3。良好的性情



 



若孩子具備了這三個成長的要素,



他不論是知識的學習,或是學問的創作,



不論是哲學的匯通,或是東西文化的融合,



乃至於政治,經濟,建築,音樂,美術等等,



由於孩子具備了這三個要素,他在這些知識領域裡,



一方面有主觀的意願,一方面又有客觀的學習,



孩子就能夠盡情的,自在的追求他所想追求的知識與學問。



[讀經教育]正是給了我們的孩子這生命成長的三個要素。



教育孩子只要像釀酒般給孩子原料,他就能受到天地自然的照顧,



也就自然的發展出[有深度的],[有能力的],[有內涵的]強大生命力!




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呼聲認為,一些年輕人或許有知識但是品德越來越墮落,所以許多大公司他都發出了一種新的選材觀念,一個人的品德考核列入他的升遷標準,我認為這是一種能夠反省的企業家。


所以才跟德分開來考量,這是我說的才的一種狹義的觀念。今天我要講培養大才,所謂大才這個才應該是廣義的。所謂廣義的就是遵照孔子所說的殷周之際的才難,殷周之際那十個人的才,那十個人是什麼才呢?大家都要知道,這是聖賢之才。聖賢才叫做才,不是聖賢都是偏才,片面的才那不叫做大才。


那怎麼培養聖賢呢?首先要培養君子,什麼叫君子呢?我稱為嚮往於德的人,一心嚮往於德,這種人我們可以叫做君子。君子必定是好學的,這個好學照儒家的學來講,這個學它的內容是很大的,不像我們現在學校所謂的功課,不是這個意思,所以“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夏又說“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可見學的第一義是他的德,第二義才是他的​​才。所以我們要培養這種首先能嚮往於德,而這個德又包含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一定學文嘛!


一個君子怎麼會不學文呢?一個君子怎麼會不好學,怎麼會不學知識呢?怎麼會不現代化呢?怎麼會不多元呢?不多元,固執還算君子嗎?所以孔子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他怎麼會固執呢?那不好學還算君子嗎?不現代化還叫君子嗎?這個墨守成規是君子嗎?所以孔子不墨守成規的,他說“殷因與夏禮,所損益可知也,週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孔子是什麼朝代人,周朝,他一心嚮往於周朝,所以他說“鬱鬱乎文哉,吾從周。孔子一心嚮往與周朝,他講這個禮,三代的損益,他說其或繼周者,他說後來還有繼續周朝的人,他是周朝人啊,他說後來還有繼續周朝的人,他不是(倡衰)周朝嗎?所以孔子現代化的。他在這兒歷史還要轉的,所以如果不明實事,怎麼算君子呢?


所以說嚮往於德,我們這個德也是廣義的意思,不僅得於品德道德這種德,還得於品德才華這種德,都是德。一個有德者一定是人品有德,而且他的學問也要有德。所以依照孔門的教導,是仁智雙張,仁就類比於德,智就類比於才,所以仁與智同時都要成立。而嚮往與仁與智的人謂之君子,嚮往而有所成謂之賢人,這個所成到達一種通體透明,孔子所謂的從心所慾不踰矩,肉身成道,這樣子叫做聖,所以我們怎樣培養大才,很簡單,先讓我們的孩子做君子,什麼叫君子,好學不倦,什麼叫好學不倦,學是什麼東西?並不是去學習功課,不是去參加全國經典總會考,這當然也包括在其中,但是不止是如此,那我們怎麼定不止是如此?我想用司馬遷的理想來充實一下這樣的內容,當然可以從各種文獻來說明。司馬遷的這三句話可以說是大才的三綱領:


第一句話就是——究天人之際。究就是追究,窮究,去深究,能夠深究體貼天人之際,之際就是之間,之間其實不是哪一個定點,而是人與天的關係,或者說人不只是從現實來看人,人要從他的價值來看人,這個價值是可以超越於現實的,這叫天人之際。其實一個能夠究天人之際的人一定是能夠深通人性,從人性的深處來了解人,而不是從你的個性,從你的環境,不是從你的種族,不是從你的歷史甚至不是從你的內圍來了解人。什麼叫從你的個性?有人說,我就這樣子啊,你怎麼樣?像這樣就是從他個性來看他自己,這個環境影響我很大啊,這是從環境來看人,這時代總是這樣子的,這是從時代來看人,我們中華民​​族就這個傳統啊,這從種族來看人。人都是這樣子的,古今中外都是這樣子的,這是從人的這一類來看人,究天人之際,不是從人的未來來看人。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在哪裡?這不只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乃是人在天地之間,人在宇宙之中。所以天地的意義在哪裡?宇宙的意義在哪裡?能夠有這樣子的思考叫做究天人之際,能夠究天人之際。這個人他當然不是自我主義,他不是為自己,他甚至也不是為自己的環境辯護,民族辯護,乃至於人類辯護,這叫做為天地立心。能夠究天人之際,你的眼光要超越自己,要超越環境,要超越時代,要超越種族,還要超越人類。這樣叫究天人之際。


第二句話叫做——通古今之變。那麼人不止是這樣子的超拔而上,你總還是人,總是在人間做事,你所最關懷的還是人,還是這個世間。所以孔子說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鳥獸不可以同群。照這樣落實下來,你怎樣安頓你自己?你怎樣安頓你這個家庭?怎麼安頓這個社會?怎麼安頓這個時代?乃至於安頓整個地球上的人類,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這個安頓是不是我想安頓就安頓呢?你必須有許多才華,必須有許多知識,必須有許多的手段,你必須有許多的能耐。照現代西方來講,你必須有許多的製度,這個制度從你做事的規矩,從你為人處世的表現,乃至於國家的大法,國際法,統統在孔子所說的禮這個範圍,你要有禮,而且這個禮要設置的好。禮不只是一種規範,你還要把這個規範實施的非常的和諧,所以禮必定要有樂相配,沒有樂的禮就是枯燥的僵化的,束縛的,必須還有樂來相配,他才得到和諧。所以孔子說周公是製禮作樂,你怎麼能夠制出這個禮,而又有樂相配,,有這樣子的才華呢?你必須學習,而且你還要知道這個時代的來龍去末,你只能要能夠通古今之變,通古今之變大體是你要能夠深究歷史。剛才的究天人之際是你要有人生的哲理,這個是你要有歷史的見識。歷史事件中有許多的人物,許多的事實,有許多你可以參考的人類的經驗,這些可以統統包含在現在所謂的知識範圍之內,你就是要有廣博的知識,究天人之際,就是你要有深遠的人生智慧,通古今之變就是你要有廣博的人間知識,你才能夠通古今之變。現在的通古今之變不只是歷史的古今,還有地域的,就是空間的廣大,用我們現在話來講就是古今再加上中外。你必須能夠通達其中的學問,要不然你不能夠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大才。


最後是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你還要成一家之言。這個所謂的成一家之言就是司馬遷在作《史記》的時候他自己有一個特別的寫歷史的方式,叫作成一家之言。司馬遷用什麼來寫歷史呢?他在寫歷史的時候不僅是記載歷史的事實,他也學孔子作《春秋》的方法,就是在寫歷史事件的時候把自己對這個事件的評論加上去,這樣叫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說,他內在的心靈和客觀的知識能夠融合在一起,用這個主觀的心靈去評判客觀的事件。而這個主觀的心靈怎麼可以隨便評判客觀的事件呢?這是司馬遷自己有自信的,他一輩子就想學孔子,孔子所說的寓褒貶,別善惡,一個字就可以褒貶,所謂褒貶就是在敘述歷史的時候,把自己對於歷史的判斷加上去。那麼在現在的學問來講,你要客觀!你怎麼可以主觀,我們要批評這樣子的學問,只有客觀,你就不能成一家之言。


但是你如果只有主觀,你這一家之言就不足以指導人生,假如用你一家之言主導人生,那必定是群眾受害。所以誰可以成一家之言呢?誰可以把這些評論加在客觀的歷史事實當中,來讓別人無形之中受你的影響,受你的指引,這個自己內心之中必然有自信,什麼自信?有一個最原初的智慧的自信叫作究天人之際。你有這樣的心量,你所引導的群眾,不是用你自己的個性,自己的環境,自己的學派,自己的偏見來引導他,乃是你引導所有人都能夠走向天人之際,古今之變,所有人都能夠開闊他的心胸,所有人都能夠拉長他的眼界,所有人都有大心量,所有人都有大氣魄,所有人都有大智慧,這樣子我們稱為大才。


(節錄 如何培養大才 王財貴教授講於2003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