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中華文化復興之基礎

中華文化復興之基礎


主講人:王財貴先生    時間:2009126


地點:武夷學院 首屆武夷山國學論壇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下午好!(鼓掌) 


我能來參加這次活動是很偶然的,主辦單位要我定一個演講的題目。這次是“三教泰斗,武夷論茶”,說是論茶,其實也是論文化,那麼在這樣一個場合應該定個什麼樣的題目呢,我就想到叫做“中華文化復興的基礎”。非常巧合的,我昨天參加了講壇開幕式,才知道湯一介先生講“儒家的復興”,王守常先生講“中國文化的特質”,那麼,我今天講“中華文化復興的基礎”,剛好可以和前兩講做一個呼應。不過我這一講可以說是“卑之無甚高論”,是講得比較低,比較平實的,所以我說是基礎。對這個題目,我想解釋一下。中華文化或許不大需要解釋,雖然我們一般人的認識不一定很清楚,但多多少少都有些籠統的認識。不過什麼叫作“復興”,什麼叫“復興的基礎”,我想稍微做個解釋。 


我們中華民族在這幾十年來,尤其是二三十年以來,國勢日漸改善,政治、經濟、軍事方面,都有很大進步,尤其是很多人引用各方面的預測“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而且我們眼看著西方興起中國熱,中國熱的背後,或者說中國熱的前景,畢竟是有一種中國文化熱作為基礎和歸宗所在。所以,一些有見識的人都說,中華民族要復興,一定要有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為基礎,作為思想內核,因此,中華民族要復興的這種民族自信心也日漸普及。但什麼叫“復興”呢?我想從文字的解釋來說一說,尤其是“復”這個字。“興”是比較好瞭解的,“興”這個字的運用也很古老,孔子說詩三百,說“詩可行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詩的體裁有“賦比興”,興是最常用的手法,什麼叫“興”?興就是興起,一提到復興中的興起,我們好像有一種自豪感,其實這其中也帶有很強烈的悲劇性,就是為什麼要興?因為它衰嘛。所以現在是中華文化衰落的時代,我們才有復興的意識。復興這兩個字帶給我們的感受是多樣的,我們處在這個衰落的時代,希望它興起,這個“復”就有“重新”的意思,重新興起。那麼,我們就必須要知道,它為什麼會衰落,它在哪一點上衰落了。這樣我們才知道我們為什麼要興起,我們要從哪裡重新興起。 


剛才說“復”是“重新”“再一次”的意思,不過,如果只講“再一次”,還不能把“復興”的內涵全部表達出來,所以,我們再看“復”這個字。“復”的意義也被運用得很早,其實它的意義的形成是在《易經》的“復卦”,我們現在說復興的“復”,其實是用“復卦”的意思。“復卦”是很奇特的,即使不大瞭解易經卦畫的人,講一下也就記住了,永遠記住這個卦。《易經》是用卦畫來表達它的情意,用卦象深入哲理的。所以卦有“卦象”,這卦像是由“卦畫”而形成的,卦畫是由“爻”組成的。“爻”是一個筆畫,每個卦畫由六個“爻”組成,“復卦”的卦畫,它的六爻,最下面一畫是“陽爻”,以上五畫通通是“陰爻”。一個“陽爻”加上五個“陰爻”,形成的這個卦叫做“復卦”。易卦中,爻的生長是從下而上的,所以從下面畫起,卦要講“氣”,這個“卦氣”是往上升。我們看到這個復卦,假如知道所謂陰陽,知道所謂卦象的人,看到復卦,他是會驚心動魄的!你看,陽爻代表剛強,代表光明,剛強而光明的象徵被五個陰爻——就是相反的意義——所壓住,這不是很特別嗎? 


那麼,這個卦我們應該注意哪個爻呢?是注意五個陰爻,還是注意一個陽爻?——在易經上是以少為貴,以少為主,所以這個卦的主爻非常明顯,就是第一爻。第一爻在五陰之下,它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呢?就是,陽剛之氣它會日漸成長。所以復卦是一個希望之卦。古人用卦象來形容一天十二個月的變化,把復卦安排在十一月,就是冬至那個月,所以復卦也代表冬至。為什麼呢?我們中國的版圖在北半球,所以中國人看太陽,往往是在南方,到了夏至這天,是太陽離中國最近的一天,夏至以後,太陽就漸漸向南而去,遠離中國,過了秋天,到了冬天,一直向南遠去,中國就日漸寒冷,乃至於冰天雪地,樹木都凋零,萬物感受到寒冷的侵襲,生機日益微弱。忽然有一天發現,太陽停止南遷,它又回來了!這“又回來”的一天,我們叫作“冬至”,復卦就代表冬至那天的淩晨十二點整的這個時刻。這個時刻如果象徵天地運轉,它代表光明並沒有離我們遠去,光明又再次回到人間,溫暖又再次回到人間。所以我們才要慶祝冬至,我們有沒有慶祝夏至的?沒有吧。如果南半球的人,他們不會慶祝我們的冬至,他們要慶祝他們的冬至。 


所以,復卦代表陽剛光明又重新回來,從這個地方我們來講“復興”。復卦的“彖傳”曾經提到——彖傳就是孔子解釋復卦——說“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復卦是讓我們又看到了天地生生不息的仁德之心。孔子又把復卦對天地的象徵引申到人的德性的象徵,在“系辭傳”中,孔子又說,“顏氏之子其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用這句話來解釋復卦第一爻。復卦第一爻,孔子以前經典的解釋叫作“不遠復,無祗悔,元吉”,“不遠復”就是還沒有離開得很遠,他就回復了;“無祇悔”,沒有大的悔恨;“元吉”,這是大吉大利。孔子用顏回來比配第一爻的解釋,“顏氏之子其庶幾乎”,說顏家的一個孩子,他的好學進德修業,大概已經到了可以作為模範的地步了,為什麼呢?“有不善未嘗不知”,他心中一興起不善的念頭,立刻就察覺,“知之未嘗復行也”,他察覺了自己的不善,就不會再往不善處走,他就回歸了,回歸於什麼?回歸於善。回歸於善就是“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回歸天地之心,回歸到人性的光明。 


如果我們從這裡來看“復”,從“復”來看“興”,那麼我們就會對“復興”這個詞語有更深體會,所以復興不是復古,復興不是墨守成規,復興不見得就迂腐,復興不是封建。因為它復是復什麼?天地的復,是復光明;人性的復,是復道德。我用近代的術語來講,我們的復應該是復歸人類的理性。我們今天講復興是帶著文化說的,叫“文化復興”,什麼叫“文化復興”?為什麼要“文化復興”?我們對于文化也要稍微做個瞭解,什麼叫“文化”。 


“文化”這個詞也出自《易經》,易經“賁掛”,賁卦的彖傳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陰陽的交錯是自然的表現,我們看著自然的表現,這些表現能夠在人類心中停留,被人所領悟,被人所發揚,這就是人類的創作,所以剛柔的交錯是天地的表現,而人心的光明是人類的表現,那麼“觀乎天文”,我們如果看天地的表現,就知道天地有四時變化,百物化生,假如我們“觀乎人文”,我們體會人的創作,就可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說,假如我們知道人可以體貼天地之心,而有人類對於自己前途的嚮往跟決定,他就可以教化人生。這個教化人生可以無緣無界,可以千年萬年,這就形成一個教化的傳統,這個教化是“人文”的教化,他不是“天文”的教化。所以“人文的教化”簡稱“文化”,這是從人性當中體貼出來,有人性的地方就有文化,或者說,凡是人都會受到文化的感動而興起,一代接著一代,成為文化的傳統。 


假如文化是這樣來的,我們就可以說文化是“人德而合於天德”,也可以說他是從人性本源開發出來,人類應有的智慧,人類應有的智慧必定能夠影響及於千秋萬世。世界上的民族有很多,不過,有些民族是沒有文化傳統的,因為沒有所謂聖賢,也就是沒有開發智慧的人物出現,他也就不可能有文明以止的創造,沒有文明的創造,是不可能有文化傳統的。我們非常慶幸,我們生而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的祖先是有智慧的,我們的祖先是有人德而合天德的創作的。我們的民族有智慧,假如這個智慧是人德和天德相合的智慧,它就是永恆的智慧。智慧是一成永成,智慧不會日新月異,見到了就是見到了。我們現在談文化的復興,就要想一想,為什麼現在稱為文化衰落的時代,我們就要問一問,我們現在的人德在哪裡?我們現在有沒有德,而這個德是否合於天德?不過像現在這樣講都比較籠統,我們還是用剛才的話說,現在的人有沒有理性的表現?如果沒有,就是文化衰落的時代。因為古人的文化也是從人類理性開發出來的。有理性處就有文化,沒有理性就沒有文化。我們人類有一種理性的表現,而且據我們所知道的生物中,大概只有人類有理性的表現,所以西方人定義人叫作“理性的動物”。 


那什麼叫“理性”?——合理的本性,合理的性質。合理的性質在哪裡呢?我們用一般術語來講就是,人怎麼樣做才能稱為一個人了。那麼一個人生命中必須有哪些特質才能稱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開發了的人,一個對得起人的本質的人?我們一般說“品學兼優”。品學兼優好像說學生的,其實一個人,需要又有品又有學。什麼叫“品”?我們說品格品德,什麼叫學?他的才華他的聰明。“品學”假如還不夠體現人類理性的內容,我們又可以說“科技與人文”,這是人類已經表現出來的理性成就,有這兩大方面。而科技與人文剛好應和我們現在時代的一個很重要文化觀念,就是東方與西方文化。 


大體來說,西方文化可以說是知識的學問,最明確的表達就是科技的成就。所以科技與人文當中的科技,我們擴大化為知識的追求,而這個知識的追求在人性當中是有根源的,所以我們對于西方的文化是應該尊重的,因為它是從人類理性開發出來的。我們又說人文,並不是說西方文化中沒有人文的成分,而是說東方特別注重人文,我們稱為生命的學問或智慧的學問。所以人間的學問分為兩塊——知識的學問、生命的學問。為什麼這兩塊都令我們嚮往,我們都樂於學習,為什麼呢?因為它是基於人類理性而開發出來的人文成就。 


康得用人類的理性二用來分析人類理性的內涵,說人類理性有兩種用途,就是兩種開發,第一種開發叫作思辨的理性,就是你能思考,從邏輯開始,邏輯的應用在數字就是數學,在圖形就是幾何,所以邏輯-數學-幾何,以邏輯數學幾何應用在各種物的分析,就是物理,化學也歸於物理。對於物的道理的分析,我們就可以應用這些物理來成就各種科技。我們也可以用邏輯數學的思考模式來思考社會人間的結構,於是成就各種社會制度。這是西方的特長。近代中國人把西方學問特長歸為兩項——民主與科學。科學就是以我們的思考能力,對于自然物理的研究,民主就是以我們的思考能力,對於人間制度的安排。這就是從人類的思辨理性出發,開發出來的學問系統。但是人類理性還有另外一種用途,這種用途叫作實踐的用途。所謂實踐就是對於生命的意義的追求,以及生命境界的提升。西方人不是沒有對於生命意義的追求和提升,至少他們的宗教也有這種意涵,但是,把文化,學問的主題放在生命意義的追求生命境界的提升,那還是要看東方。東方有兩個民族在這方面有大成就,一是中華民族,有儒道兩家作為主體的對於人的生命的反省跟人的境界的提升,另一個民族就是印度,印度從婆羅門教到佛教,確實對人類的價值和人的生命歸屬有非常深刻的體會跟教導。所以,這是東方文化的特色。 


西方文化跟東方文化有這兩方面的發展,依照康得哲學,他都根源於人類的總體的理性。而人類的理性是專屬于東方人或西方人嗎?還是西方人就註定專往那方面發展,東方人註定專往這方面發展呢?其實,如果我們能夠回歸到人性的根源,我們就可以知道,這些人性是全天下人所共同擁有的,於是我們就可以這樣說,所有的學問,所有的智慧,所有的文化成就,都是人類共同的理性的結晶,是人類共同智慧的遺產。在我們這個時代,我稱它為大時代。因為這是千古以來——我們不知道地球曾經有多少次生物繁衍再消滅再繁衍,但是就著這一期地球生物的繁衍,就著我們所知道的人類歷史的發展,從古以來,沒有像我們這個時代這樣,地球的兩個半邊,這兩大民族兩大文化交匯的時代。所以這是一個大時代,這個大時代讓我們真正清楚的看到,人類理性完整的意義。只是在剛剛交匯的時候,我們看到西方有西方的特質,東方應該有東方的特質。請問,假如你是一個完整的人,或是你有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志願,或者說我們想要讓中華民族子孫能夠受到真正的成人的教育。請問你要怎麼面對自己生命,你希望自己的生命怎麼樣開展,乃至於你希望我們的民族往哪一個方向去發展?這一百年來,本來中國人應該負擔起讓人類理性全面發展的責任,當然,西方人也應該這麼說,不過,中國人來說這句話,是比較有中氣的,是比較應當的,所以完整的人類理性的完成,應該由中國人負起責任。 


為什麼這樣說?有兩個理由。第一個理由,剛才我們引到康得說,人類理性有兩種用途,這兩種用途不是一個向東一個向西,左邊右邊,不是這樣安排的。人類理性的兩種用途,康得說,實踐理性有優先性。什麼叫優先性?就是生命的學問優先於知識的學問,也就是說,生命的學問可以涵蓋知識的學問,把生命的學問開發出來了,它必定涵蓋著知識的學問。這是人類理性的結構,這種結構不是左右的結構,是上下的結構。所以在下位的學問,並不一定能夠接觸到上位的學問,不一定能夠包涵上位的學問,而在上位的學問如果能夠明白了,它必定包涵下位的學問。所以知識的學問不一定能夠引發生命的學問,但生命的學問必定帶動知識的學問,而剛才說我們東方,尤其是中國的學問——因為所有東方的學問都在中國,儒道兩家是自本自根生發出來的,而佛教已經被中國所吸收,所以,整個東方文化全部在中國,所以中國的文化就代表了東方的智慧,也代表了實踐理性的發用。而實踐理性必定涵蓋知識理性。這是第一點,為什麼中國人要負擔起兩種理性的融會貫通的責任,是責無旁貸的。 


第二點,是因為西方文化跟東方文化接觸的時候,剛好是中國國勢衰落的時候。國勢衰落並不一定理性衰落,民族不能夠打勝仗,並不一定他們的人生理想就比較卑微。不過世間人往往是功利的,中國人也跟著一起功利。當我們的國勢,武力不如外國的時候,我們的知識分子也懷疑到自己的民族心靈是不是比較卑微簡陋無用,其實,兩種文化都是人類理性的發用,都是應該繼承發揚的,而在這個交匯的時候西方文化好像淩駕于東方文化之上。其實是他們的國勢淩駕於中國之上,並不一定是他們的文化價值就天經地義的淩駕在中國文化之上。我們誤解了以後,西方人看不起東方人,東方人崇拜西方人。中國人努力去學西方文化,而西方人並沒有努力學中國文化,當然,我們中國大概也沒有人值得西方來學習了,因為中國人自己把中國文化打敗。所以歷史如果是公平的,中國人尊重西方,西方人尊重中國,中國人可以學西方文化,西方人也可以學中國文化,這樣我們就不會說整個人類文化的融合要由中國人來完成,但是歷史因緣造成中國人要負起責任,不過,中國人現在負不起責任,為什麼?因為我們把自己打敗了。所以今天我們談文化復興,應該重新檢討人類文化的根源,以及人類文化的總體,我們才知道我們要向哪個方向走。那向哪個方向走現在就很明白,我們平常說的,古今中外,這個古今中外我們是說,凡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都要學習,值得我們發揚的都要發揚。人為何能夠如此呢?就是因為人本來是理性的存在,而理性本來就有這麼多內容,在他心靈的深處一直要發出來,一直要湧現出來,假如你不讓他開發出來,這是對不起自己,當然也對不起祖先,也對不起子孫。要成為一個真正的現代的人,我們就應該開發理性的全貌。 


假如兩個理性有這樣的層級安排,那麼作為一個中國人,現在不應該自卑,而應該慶幸,因為我們站在文化的優位。這並不是表示我們比別人好,而來慶幸驕傲,而是我們祖先對于人類理性的路走對了,他只是在另外的方向沒有開發出來,但是我們祖先並不反對知識理性的開發,沒有遇到知識理性的成就,這不是古人的過錯,而是理性要開發出來,不是一時可以開發完備的,所以你要責備中國人為什麼沒有知識理性的成就,沒有科技成就的時候,你也應該想一想,西方人有沒有儒釋道這樣高明的人生指導。現在,不是比較的時候,也不是互相貶抑的時候,尤其不是自我作踐的時候,現在是重新再檢討人類應該有哪些走向的時候了,這就是所謂中華文化復興的態度。所以中華文化復興要有基礎,首先態度要端正。態度總結起來,就是回歸理性,完滿理性。我們回歸了理性,漸漸就能完滿理性,能夠完滿理性,我們就能重新創造更豐富更完美的文化,來留給我們子孫,來貢獻給全人類。這就是中華文化復興的基礎的第一步。 


我們不可以再像一百年來最初期,剛剛遇到西方文化時候的混亂。這混亂有兩個方向的混亂。第一個方向就是以義和團為代表的,以華制夷,完全排斥西方,視西方為仇敵,只有我們中國就能夠自給自足,這種文化心態後來在現實中失敗了,在八國聯軍以後就沒有人再走義和團的路。但是,因為這樣的失敗,我們中華民族又走了另外一條不恰當的路,就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剛好和義和團相反,打倒中國,全盤西化,像這兩種態度,我們如果用剛才人類理性發展的總體方向來檢查,馬上可以發現,他們是偏激的片面的,凡是偏激片面的,都不容於這個時代,這個大時代,他們對大時代都不能負起責任,這就是中華民族一百年來之所以不出人才,之所以找不到出路的最重大原因。因為義和團很快失敗,但五四的全盤西化思想卻好像給中國帶來希望。中國人一直想,只要把傳統打倒了,我們只要變成西方人,中國人就得救了。五四運動1919年,到今天剛好90年,這九十年來,請問中華民族走了哪一條路,請問中華民族所走的路有沒有自信,是不是從自覺中而定出來的,還是在一種被壓迫的,自我作踐的心態之下,很迷茫的亂闖,闖不出一條路。 


所以今天談中華文化復興,我們先談態度問題,回歸理性,這個理性如果不能從根源上瞭解,我們可以從他的表像上瞭解,人類已經表現出來了,叫作東西文化,講起來是沒什麼特別,大家都在講,但是我們必須經過這樣的反省,才能認識得非常真切,而且我們心裡才能有一種憤悱之情。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現在中國人應該有憤悱之情,這個憤悱之情,我們先不說要拯救人類,我們也先不說要復興民族,我們先說要對得起自己的生命。那麼這個態度一建立,我們就有了生命的方向,所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我們一聽到有這麼多的內涵,都需要去學習發揚,我們怎麼有能力呢?這豈不是聖人嗎?是的,這就是聖人的理想。但是這並不是要每一個人都在他有生之年完成這麼大的志業,假如你的才華高,你努力用功,你就更接近這個理想。但是,我們不能沒有這個理想,尤其如果我們為整個民族來著想,更不能沒有這個理想,因為民族是一個集團的生命,有人在這邊努力,有人在那邊努力。所以在一個集團中完成人類總體的理想,但是要這樣完成,必須集團中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見識,你的生命特質你的機緣偏重於知識理性一邊,你往知識理性方面做專家,但是這個專家一定要有通識,一定要尊重其他理性的發展。你在實踐理性方向發展,修行有德,但你一定要尊重知識科技的成就,這樣大家才能互相提惜,互相贊嘆,這才成就一個所謂的和諧社會。擴而大之,中國人尊重西方人,西方人也來尊重中國人,這就是人類總體的和諧。所以要說和諧世界,和諧社會,必須先要有和諧的理性。人類只有一個理性,人類所有思想都從這裡發出,如果從理性根源發出的思想,就是有價值的思想,從理性開發出的文明,就是有價值的文明。假如不是從理性開發出來的,就不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推崇, 一個人如果能做到這樣,就是一個理性的人,就能夠自我安身立命的人。我們各人盡各人的本性,盡人之性,也希望我們民族盡民族的性,這是天下公義。不僅中國文化要這樣發展,我們也希望西方這樣發展,西方文化假如還不能走向這條完整的路,我們中國人應該先走,這也是所謂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的一種重大意義。所以,中國人即將領導世界,千萬不要只在政治經濟軍事上著眼,在這種為人類總體理性文化的開發創造,從這個地方著眼,這才是能夠保障人類永恆的光明,復見天地之心,能夠這樣,我們才能作為模範,作為模範是要負起責任的。 


我們有了這種基礎,才可以談中華文化復興,要不然中華文化復興只是一個口號,一個空虛的概念,你自己的生命投不下去,你在做的時候還會畏首畏尾、瞻前顧後,假如在這個地方認識到民族的方向,認識到你生命的方向,必定是念茲在茲,必定是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叫作,有真知而後有真行。一百年來,我們的民族並沒有真知,因此沒有真行。我們浪費了九十年。從今天開始,不要再浪費自己的生命了,不要再浪費我們的民族了!(鼓掌) 


我們談到中華文化復興這麼重大的意義,這麼深厚的內涵,這麼高遠的理性,請問我們怎麼落實去做,所以我提議,中華文化復興的基礎,應該放在教育的工作上。因為只有教育我們才能感發人性,只有教育,我們才能造就人才,而教育也要回歸到人類理性的根本意義上來做教育,其實,教育的意義是什麼,假如對教育的意義不瞭解,請問你怎麼做教育,而對意義不瞭解所作出的教育工作成果必定是有差錯的,有差錯後,人們會去修正,這叫教育改革,二三十年來,全世界都在做教育改革,我們中國兩岸也在做教育改革就是想把教育辦好,什麼叫把教育辦好,教育如果是教人,我們就要開發他的人性,這樣才能把教育辦好。所以教育改革要回歸到人性來改革,假如教育改革而不回歸人性,這個改革是失敗的,越改越混亂,越改越糊塗。全世界二三十年來的教育改革,沒有一個國家是成功的,因為沒有一個國家是回到人類理性的根源來思考教育問題。所以,我們教育要有成效,能夠教出一個人,能夠使整個民族走向豐富廣大篤實光輝的前途,我們一定要思考教育的本質,而教育如果是教人,就是開發人性的工程。那麼我們想一想,我們的教育是否是針對人性來做良好的開發。這個問題比較深刻,牽扯的範圍比較廣大,一時或許我們捉摸不到,什麼叫依照人性來開發理性,所以,以下,我把教育工作從人性的根源上分出三個面向,用這三個符合人性的面向來開發人性,就教於各位,你看教育是不是應該這樣,它才符合人的特質,而且才能把人內在的潛能開發出來,這樣才能符合剛才所說的,“復歸天地之心”。 


我把教育的特質分成三個面向,就在實踐中表現人性,把握人性。第一個,教育工作中要注意的,就是教育的時機要把握。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因為教育如果教的是人,而人是在時間中漸漸長大,一去不返,假如錯過時機,就永不再來。但是想一想,我們的教育真的把握了教育的時機了嗎?還是故意地忽略了。我認為,是故意地忽略了。為什麽會故意地忽略?因為西方人故意地忽略了,所以我們中國人只好故意地忽略了,這是中國人的悲哀!從今天開始,我們一定要把握教育的時機,這是教育過程中的第一個大關鍵。   


教育的第二個基本原理就是教育的內容要把握。這誰不知道呢?但是,請問我們把握了教育的內容了嗎?也就是我們思考過教育的內容合理不合理了嗎?還是蒙著頭就教?據我所知,現在幾乎所有作教育工作的人,包括家長和老師,通通不知道在教他的學生,他的孩子什麽東西。從今天開始,每一個人都要清楚明白:我為什麽教這些東西?這是最基本的教育良心啊!   


教育的第三個基本原理就是教育的方法要把握。這誰不知道呢?教育當然有方法,大家都知道。但是,教育的方法是應該依照不同的年齡而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呢,還是不管什麽年齡資質,我都只有一套教學方法。因為我的師範學校教我這樣教,因為美國人只有一套方法,所以我就只有一套方法。這樣合理嗎?這樣當然不合理。還有,有的功課的學習叫做多元智慧,關于多元智慧是不是應該有多元智慧的教學方法?但是現在我們的教育就只有一套教學方法,不管你年齡多少。我們如果把人類的學習方式依照年齡來分,我們可以分為幼稚期和成熟期。方便以13歲為臨界點。假如13歲之前叫幼稚期,13歲之後叫成熟期,我們是不是該對幼稚期跟成熟期有不同的教學方法?依照我的觀察,現在做起來並沒有不同。只有一套教學方法。 


那麼請問,我們是用幼稚期的教學方法來教成熟期呢,還是要用成熟期的教學方法來教幼稚期?大家都知道,我們是用成熟期的教學方法來教幼稚期。因為成熟期的教學容易看到成果。於是大家就認為那一種教學方法才可以,而對於幼稚期,不容易看到成果的這個階段,也按照可以看到成果那樣的教學方法來教,結果就把幼稚期教壞了。幼稚期教壞,成熟期也教不好。這就是整個教育從小學到研究所,之所以失敗的原因,就是只有一套教學方法。然後再說,人之所以有各種智慧,有各種功課要開展,有些是可以表現出來的,有些是不能表現出來的,有些是可以用觀察統計的方式,拿出數據的,有些是不可能觀察,不可能統計,你只能體會,它是拿不出數據的。這兩種功課,本來應該有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你卻只有一條,你是用哪一種呢?是用可以統計那一種來吞沒那些不可統計的,還是用不可統計的來涵蓋能統計的呢?人類很容易走向可以統計的,可以表現的,我可以拿出數據的,以為就是了不起,於是來吞沒一切不能拿出數據的。所以國家在推動,所謂的素質教育,現在又要推動品德教育。為什麽?因為這方面也很重要。但是這方面推廣了幾年了,有功效嗎?大家都知道沒有。為什麼?因為他還是用科學統計來想要提升素質,來想要提升品德,那是不可能的。


教育只不過是這三件事,沒有別的事了。既然已經明白道理,事情就簡單了。我們就依照道理做。我們怎麽依照道理做?我們重新來想。第一個問題,教育的時機要把握。怎麽把握教育時機,那很簡單。第一個問題要問教育是從什麽時候開始。我有一個答案,供大家參考:教育從應該開始的時候就要開始了。這個答案是沒有錯的,教育要從應該開始的時候就要開始了,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從應該開始的時候就開始了嗎?一般人,甚至連什麽時候是應該開始的時候都故意裝作不知道,平白地浪費了他教育的大好時機,等到浪費得差不多了,果然,他産生了學習上的困難,那時候很多的老師,很多的專家,很多的家長拼命地補救,告訴諸位,已經來不及了。凡是教育失敗的現象已經展現出來了,就代表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教育要在還沒有發生問題的時候就做好了,就做完了。那麽要把握兩點:一、應該開始就要開始;二、在開始的時機,有一些重要的基本能力要完成就應該完成。 


開始的時候到底要用哪些教材呢,要用哪些方法呢?我們必須把這三個,剛才的理論的分析,這三個方面,綜合起來,才能夠做實踐。所以我們現在就從教育的時機做核心來討論這個時候我們應該給他什麽教材,用什麽方法,而可以使教育不再浪費孩子的生命,不辜負他的黃金時代。 


好,我們說教育應該從什麽時候開始。要從可以開始的時候就要開始。什麽時候是可以開始的時候?一般的教育專家或是說我們整個世界的教育制度,大概都從6歲才開始教育。我們一般民衆也認為孩子6歲才可以開始教育。但是為什麽國家要從6歲才開始給孩子教育呢?因為這是知識教育開始的時機。我們的學校從西方傳進來的,而西方的學校擺明瞭只負責知識教育,所以它從6歲開始。我們應該知道,教育的意義是廣大的,尤其我們剛才說從人性出發來做教育,那人性所面對的就不只有知識,如果我們所要做的教育不僅僅是知識,那應該從幾歲開始呢?我們說,教育既然是教一個生命,那麼他有生命的時候應該就可以開始接受教育了。什麽時候是他有生命的時候?就是所謂的胎兒。所以從今以後,我們應該提倡胎教。


胎教有兩方面可以說。第一方面,中國古人說的,性情智慧的醞釀從這個時候開始。第二點,西方人所說的,腦神經的發展從胎兒開始。什麽叫腦神經的發展?就是一個人的聰明。尤其在這個時代裏面,許多的家長和老師都喜歡聰明的孩子。他忘了人還有更重要的成分,就是性情品德智慧。不過,我們暫時把性情品德智慧這一邊放下,因為這一邊是渺渺茫茫的,沒有科學數據的,我們縱使只看腦神經發展這一方面,也應該做胎教。因為一個人一輩子的聰明從胎兒就開始決定了。胎兒三個月到五個月開始發展腦神經系統,如果他在發展的時候,你不給他發展,將來機會越來越少,尤其是在越早期形的胎兒,他是一片的空白,所有潛能都等待你去開發。那麽我們怎麽給他腦神經發展,乃至於他心靈的陶冶?人類接受世界的訊息,就能夠刺激腦神經的發展,同時成長他的心靈,而訊息刺激只有五種通道:眼,耳,鼻,舌,身。在胎兒,是只有一種管道,就是只有耳朵可以接受世界的訊息。所以我們對胎兒的教育,只有一個辦法——聲音。


用什麽聲音就要選擇了。我們用豐富的聲音刺激腦神經大量的發展,一輩子聰明,我們用優雅的聲音陶冶他的性情,他將來性情平和,心胸廣大,悲天憫人。所以,豐富而優雅的聲音就是我們胎兒的教材。說到這裡,我們應該注意這個時代有一個盲點,就是大家都會問,他懂嗎?我教他的東西他懂嗎?如果他不懂,有什麽意義呢?甚至連對胎兒的教育都這樣想。我們胎兒懂什麽聲音呢?所以胎兒一概不教。其實,你沒有用豐富而優雅的音樂教,胎兒也在接受教育,接受什麽教育呢?接受又簡陋又粗淺又有污染的聲音,我們環境中的所有聲音。所以你不在他的心地上種下好種子,他必定種下壞種子。一般的家長不要認為我並沒有殘害我的胎兒,只要你的環境不夠豐富,不夠幹淨,他就在接受你的膚淺而污染的教育了。 


那麽,豐富而優雅的音樂在哪裏呢?我提供一個辦法,這教學方法,讓每一家都可以培養出天才。曾經有一個教育專家這樣說,任何孩子都是天才,哪一家的孩子不是天才,是很特別的。為什麽天下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庸才而不是天才呢?這個道理很簡單。就是原來是天才的孩子,被庸俗的父母用庸俗的手段教他幾年,他就變成庸才了。如果父母還沒有能力把一個天才教成庸才,因為要把天才教成庸才是很困難的,人的生命本來就那麽旺盛,本來潛能那麽大,他本來就是天才,你想要把他教成庸才,是很難的,假如父母還不可能把他教成庸才,再送去給學校,讓老師教幾年,必定成庸才。什麽意思?就是你用庸俗的手段來教我們的孩子。首先第一步庸俗是你不知道我們越小的孩子他的學習能力越強,對他一輩子的影響力越大,你不知道這個道理就是庸俗了。第二步,你雖然把握到了他的時機了,而你卻用那些沒有意義的教材,甚至有污染的教材,天天教他,過了幾年,他不僅成為庸才,他還成為一個社會上的麻煩,因為他任性,他暴戾,要不然就萎靡不振。社會上往往有兩種人,一種人是無精打采,一種人是性情暴戾,不講理。只有這兩種。因為你並沒有按照人性的光明來引導他的光明,你沒有按照人性的潛能來開發他的潛能。這叫做庸俗的教育觀念。因此,我們應該給一個胎兒的教育內容就是人類最偉大的,最高明的,最優美的智慧結晶。 


但是,這一種教材我們怎麽教給這麽小一個孩子,乃至於還沒有出生的孩子?我們不是要研究教材,教學方法的嗎?我們如果只用一種教學方法,問他懂嗎?只有這一種方法,我們要教,他懂才有用,那你就不可能教你的胎兒了,你就不可能選這種教材了。所以我們的教學方法非常重要,那我們要用什麽方法呢?就是最自然的方法,最簡單的方法,絲毫不費力氣的辦法,乃至於不必花錢的方法,家家戶戶都可以培養天才。 


現在我建議家裏有人懷孕了,要准備三架CD的機器。第一架放天才的音樂,就是所謂的古典音樂,因為你的孩子是天才,正好用天才來培養他,用天才培養天才,他必定成為天才。第二架CD中放中文的經典誦讀。經典是民族智慧的結晶,你把它讀出來也是語言,語言就有刺激腦神經發展的作用,而這些語言背後的智慧,背後的文化品質,就一點一滴地,默默地影響你孩子的氣質。所以第二架放經典誦讀,放得是中文經典誦讀。如果你還想讓你的孩子將來有更好的全面的發展,你第三架就放外文的經典誦讀,讓一個孩子提早熟悉外國的語言。但是你只能選擇一種。假如你要讓你的孩子將來英文特別好,你從胎兒開始就讓他聽英文,而聽英文不是聽普通的英語會話。我們不必聽英語,我們直接聽英文,而且聽經典性的英文。因為英文念出來也是英語,但是英文背後有文化的素質,背後有西方人的智慧。會了英文就會英語。這三架CD准備好了,我們要花多少時間來教呢?用多少心血來教天才呢?每天只要花兩秒鍾,早上起來,對這三架CD放在不同的地方,按一個PLAY<播放>REPLAY<重複播放>PLAY REPLAY PLAY REPLAY。你按開始,重複人間最高明的,最有智慧的聲音,就在教到你的孩子了。要放多久呢?24個小時。還有,第二天也是照常這個CD,這個碟子,放7天,總共轉168遍。你想一想,一首世界名曲,轉了168遍,對這孩子的一輩子有多重大的影響。當然我也不敢說一定是有多少的功效,總之沒有壞處,為什麽?因為他不聽這些好的聲音,他也一定聽環境所有的聲音。每一個人的耳朵都象錄音機,尤其是越小的孩子,每一個人的耳朵隨時都接觸到10種,100種,甚至1000種聲音。你不要認為你沒有用這些好的聲音,他就是一個空白。所以教育的聲音是不嫌多的,人類的耳朵360度,24小時開放。這是吸收世界訊息最銳利的感官。所以教育的第一項指揮就是如何磨練耳朵,培養他高度的心靈發展,高度的腦神經發展,以及他的性情的發展。而這是在胎教可以做的,千萬不要錯過這個大好時機。 


但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出世了呢?3歲之內,我們的腦神經繼續發展,還有80%的機會,所以3歲之內要聽盡世界名曲。到眼睛開了,要讓他看盡世界名畫。剛才說過,不要再看卡通圖片,不要再看漫畫了,我們一般人都以為小孩子喜歡看這些簡陋的東西,因為我們大人是以理解不理解為標准。而我們知道孩子的理解能力是很薄弱的,所以我們叫他只能理解一些非常淺陋的東西,於是我們的教材就用淺陋的東西教他。我們不知道一個孩子的學習特色不是理解,他是吸收,儲藏,醞釀。所以我們一般人往往給我們孩子一些最簡陋的東西,我們的孩子也照單全收,他也儲藏在他的生命中,他也直接醞釀,但是這些簡陋的東西醞釀不出高明的智慧,一些污染的東西他也吸收,他也儲藏,他也醞釀,就醞釀出他悲慘的人生。所以只管給他吸收吧,吸收人間最好的東西。因為錯過這個時機,一個人再也不能吸收了。等到長大已經來不及了。如果孩子超過3歲,6歲之內要完成。從早到晚,從晚到早,24小時常常接觸世界名曲,世界名畫。如果6歲還來不及,就推到13歲,剩下10%的機會,務必要把握。如果孩子超過13歲呢?我們人類的頭腦和心靈,它的成長就像水泥一樣。剛泡好了之後是軟的,它可塑性很強,怎麽捏成怎麽形狀,畫上一些痕跡之後,它就永遠磨滅不掉,但是水泥越放越硬,等到它全部硬了,到了13歲,我們人類的頭腦神經發展藍圖完成,我們的心靈,潛意識跟下意識幾乎完全關閉,只剩下意識。所以一輩子我們就用這個意識來過一生,我們就用13歲之前所發展出來的腦神經系統來用一輩子。不過,13歲以上,乃至於成人了,也要補救補救,最少把以前發展出來的腦神經系統,以及一個人的性情,好好地保護它,好好地運用它,也可以有小小的成就。要大成就,已經不可能了。 


我們要知道,人類最偉大的學習或者說是最有功效的教育,或者說是最基本的學習能力培養,應該是語文能力,音樂,美術知識輔佐。所以我們應該特別注意語文能力,而語文能力的學習在13歲之前,大概就是一個天才時代。尤其是語言的學習,我們幾乎不用教,3歲就會講話了,因此,語文,語文,語是不需要注重的,因為語是自然完成。所以人類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文字的教育。文字的教育一方面它也是可以給你大量的資訊刺激腦神經發展,第二方面呢,它也有文字的訓練思維,他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為人類所有的智慧結晶幾乎都靠文字流傳。它將來要表達它的思想,要語言,也應該以文字來表現。所以一個文明的人,一個有文化教養的人,他必定是在文字方面或文章方面有高度的概括能力,我們簡稱為高度語文能力。我們怎麽培養一個孩子有高度語文能力呢?按照人類語文能力發展的規律就很容易培養出來。首先我們說3歲之前是語的天才,而語在日常生活中他就自然學到,我們要教他文,什麽時候可以教他?首先從胎兒開始,我們讓他聽的是文章的誦讀,我們就已經在開始教他文了。不過文,最後要以文字來表現,,所以我們首先要看看他什麽時候可以接觸文字?接觸文字,第一項教他認字,第二項教他閱讀,第三項要教他寫作。所謂聽,說,讀,寫,聽跟說是屬於語的方面,讀跟寫是屬于文的方面。而"",講話沒有所謂的高度不高度,一個人只要發音正確,或是發出來的聲音大家可以聽得懂,也就夠了。那麽文呢?就需要我們人類來用心教。所以世界上還有很多的民族,他只會講話,他沒有文字,凡是只會講話沒有文字的民族,他們都是蠻荒的民族,而這永遠是野蠻的民族,永遠是沒有文化的,因為他們的祖先的智慧不能夠傳下來,所以,語文教育,語文教育,,最重要的還是文的教育。那什麽時候可以給他文的教育呢?他已經聽了那麽多的有關文章的誦讀,一方面是語,一方面是文的訓練。到了大概一歲半,兩歲,最慢是3歲,我們就可以開始讓他接觸文字。那麽我們現在就假定有一個孩子,2歲,這個時候,他不僅能夠講話了,而且呢,他也有認字的能力了,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教他開始經典誦讀了,為什麽?因為從經典誦讀,很容易地進入到高度的語文能力的培養,什麽叫高度的語文能力培養?就是一個人在13歲之前,本來就是他語文教育的最好時機,語文基礎奠定的時期。依照我們中華民族的,這個標准,一個人到13歲,就應該學會閱讀經史子集。他能夠操作文言文,而且能夠操作一輩子,這樣子才叫做有高度的語文能力。 


那麽我們怎麽讓他有這種能力呢?道理非常簡單,就是你要把握教育時機,用對教材。什麽教材?就是語文的學習有一個特色,你教他什麽,他就會什麽。你沒有教,他就不會,而且到了13歲之後,幾乎一輩子都不會。我再講一遍,語文教育的特色,乃至於像音樂,美術也是這樣。總之這些不是科學!而是非科學的教育科目,非科學的教育科目的特色就是你教他什麽他就會什麽,你沒有教就永遠不會。這個跟科學教育不一樣。科學教育是他會什麽你才教他什麽,教會了什麽才能往前進一步。語文教育的特色呢,是你希望他會什麽就直接教他什麽。那你如果希望他有高度的語文能力,有文言文的操作能力,有經史子集的閱讀能力,你要怎麽培養呢?就在13歲之前,你用經史子集來教他,他到13歲就會經史子集,而且一輩子都會。這一種教育的道理,如在目前,如在手上,大家都知道。但是這100年來的中國人就是故意裝做不知道,所以我們教孩子什麽呢?我們教孩子,教他懂得的語言,懂得的文章,那麽什麽是他懂得的呢?就是最簡單的,無聊的那些東西,一輩子用不到的那些東西,我們一直拼命地教我們的孩子,教到13歲,我們的整個國民叫做語文程度低落。大家都在煩惱國民的語文程度低落,一代不如一代,煩惱了90幾年了,還在煩惱!這是一夜之間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只要你的頭腦是清楚的,只要你知道科學教育跟語文教育是不一樣的!科學教育是懂得才要教,教懂了才有用,語文教育是不懂也可以教,教不懂的也有用。,尤其是經典中的經典。中華民族的5000年文化所留下來的經典,並沒有多少。依照我的看法,我介紹一些經典,第一級的經典。第一級就是最高級的經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是最高層次的經典。第二級經典,《易經》,《詩經》,《老子》,《莊子》。第三級的經典,一些古文,詩詞歌賦,所謂的唐詩,宋詞,元曲。第四級的經典就是我們這些蒙書,蒙學的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全天下最不入流,最無聊的教材就是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本。 


兩歲的孩子不讀書便罷,一讀書,第一本叫做《論語》,五六歲開始讀的也叫做《論語》,20歲,30歲,50歲開始讀書,還是《論語》。我們怎麽教2歲的孩子《論語》呢?教學方法非常簡單,就是合乎自然,合乎人性,每一個老師或是家長,只要學會一句話就可以當老師,就可以教你的孩子,這麽高深的教材,就一句話請大家記住,而且只有這句話,沒有別句話了。用別的方法都失敗了,只有用這個方法教就成功了。這一句話只有6個字,就是:小朋友,跟我念。這是唯一的教學方法。人類學語言,你不要說小朋友跟你學,跟你說。他在胎兒開始到3歲,他天天聽我們大人講話,他就學會了人間的語言系統。我們如果教他,教他讀文章呢?我們也使用這個方法,用這個人類學習語言的方法,就是:小朋友,跟我念,而且讓他看書,他就有好幾種效果。什麽效果?第一種最直接的效果,最不起眼的效果,就是他會識字。會認字以後,他就會閱讀,會閱讀,他就自己走向自學之路。他懂得如何學習,而且讀書讀得越多,學習能力越好,思考能力越強,一輩子就不需要別人來教。所以你的孩子讓我來教,只要2歲到3歲,或是3歲到4歲,這一輩子他就成為人才。人生只要教他一年。信不信?由你!他的最核心,最核心的教育成果是什麽呢?就是一輩子的智慧用不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越長大越有用,乃至於帶到下輩子去。 


天下沒有這麽完整的教育,沒有這麽簡單而有效的教育了,甚至有生下來天生有智慧障礙的孩子都可以用這種方法反複地讀,反複地念,來治療他心智的障礙。這叫做語文治療。一個2歲的孩子,你說小朋友,跟我念,他如果念得不想念了,我們念給他聽,或是用CD給他聽,偶爾指著字給他看,我們假設第一天教他,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念個50—60遍,70—80遍,100遍。第二天教他,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第三天教他,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第四天教他,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第五天,教他,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這樣教了五章,教了5天,一個2歲的孩子至少會認得2個字,哪兩個字?(衆人答:子曰。)啊,大家都知道,但是所有人都故意裝做不知道。白話文是不需要教的,我們用經典他也可以認字,而且反複地念誦又刺激腦神經的發展,還有他的認知量是比學校還要大的。現在的學校用6年讓我們的孩子認得2500個漢字,古人用經典誦讀的方法,只要用6個月就認得2500個漢字了。認字以後就可以閱讀,只要認得200個字就開始,讀什麽書?讀白話文,大小貓,小狗的故事。所以,一切的白話文歸他自己讀,你就不要理他。而且一個認字的孩子,會讀書的孩子,只要你不問他懂不懂,你開放給他讀,這個孩子會手不釋卷,他廢寢忘食。現在所有的讀經家庭的孩子,讀經的班級的孩子,統統都是自己讀書。一個孩子,一天只要讀3本書,尤其是幼稚園,小學一二三年級的孩子,他們的書都比較少,像課本那麽厚的書,一天可以讀3本書,一年就可以讀1000本書。等到一個孩子讀了1000本書,他的小學功課通統不用教了。 


一個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讀了一兩千本書,不僅是小學不用教,他三四五六年級就可以學初中的了,這個叫做培養人才,這個不叫做應試。而且我還有一個教育觀點,數學是不用教的。我們一定要知道,怎樣能讓一個孩子數學好,你要知道教育的原理,我們的孩子數學才可以好。數學好不好到底關系什麽呢?數學要好只有一個關鍵,就是聰明。所以是聰明的人會算數學,不是算數學使人聰明!就好像我們開一條高速公路就可以跑汽車,並不是跑汽車就可以跑出高速公路。而開高速公路的方法就是13歲之前給他聰明的頭腦,給他豐富的訊息刺激,就是用讀經的方法。 


還有,剛才我們說從胎兒開始就可以給他聽英文誦讀,聽莎士比亞,聽柏拉圖,這就不僅奠定了外語的基礎,還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礎。西方人已經不讀他們的經典了,現在中國人要幫他們來讀,從他們的經典中學他們高度的智慧。這一百年來,中國人學西方,其實都學他們的枝微末節的成果,而沒有從根本的智慧學起,所以中國人要學西方文化,是永遠趕不上西方,所以我們的教育要回歸本質,這樣才叫吸收別人的文化,而且我們說復興中華文化,我們剛才說這個復興的復,不只是復古,墨守成規,把古代的東西重新拿回來,不只是如此,我們要把古人的理想繼續發揚。古人什麼理想呢?就是教導一個人成人,尤其是儒家,要盡人之性。這種理想實施在現代,就是一面要繼承傳統文化,一面要吸收西方文化,要繼承文化,最重要是從智慧學起,從智慧學起,一定要先改良語文教育,要有讀古書的能力,要學西方的文化,也從智慧學習。西方的智慧記載在他們的經典中,所以,我們以經典的教育來恢復人性。從恢復人性的觀點,我們來完整人性,這樣,我們才不會辜負自己辜負民族。這就是我所謂的中華文化復興的基礎,在於正確的態度,而要真正的落實是在教育,就是經典的教育,我希望用這兩點見解提供給各位,讓我們一起來思考,我們文化的方向,讓我們一起來為自己,為我們子孫,創造一番美好的前景,讓我們共同努力,祝願我們的國家,祝願我們的子孫,也祝願這個世界,謝謝各位! 


(文字整理:哲萱)


2013年2月25日 星期一

我與南懷瑾老師的讀經因緣 / 王财贵 教授

我與南懷瑾老師的讀經因緣------王财贵20121005 18:40:40


2012930日農曆中秋節,為期七天的“老子一百” “學庸一百”秋令營學員報到,先生來到白羊溝營地,在學員“相見歡”座談會上談心講話。提及昨天離世的南懷瑾老師,感慨萬千……) 


文字整理:(師範班)馮文舉、陳桂林。   審校:方哲萱   修訂:王財貴(2012.10. 03 


……今天,我也想到一個人,就是南懷瑾先生。


  我在大學的時候,應該是1966年吧,班上有一位同學,看了南先生一本書——其實是這本書的內容老早就在報紙上連載,連載的時候,他就一直在看,因為那時候我們在一起當兵,有時候他就叫我看看。後來,我們一起申請保送就讀台灣師範大學,那些連載的文章剛好集結出版,書名叫《論語別裁》。這個同學非常高興,下課時候拿著書,到全校每個班級,跟班長說,我來你們班上講幾句話,好不好?有時候,打上課鈴了,跟老師說,能不能讓給我幾分鐘講幾句話?他上講台介紹這本書有多好多好……結果,沒幾天,全校總共訂了四五百本,他把訂單寄過去。那個出版社是南先生的學生在他講學的地方辦的,收到訂單,馬上去報告,南老師說,“這個人是誰啊?真有本事,我們賣了將近半年,賣不了幾百本,他一下買了四五百本,把這個人找來……”所以啊,我那個同學──名叫杜忠誥,現在是國際有名的書法家──就去見他了,從此他們就變成師生,很親近的師生。後來他也帶我去,我那時二十八九歲,就見過南懷瑾先生了,參加過他的禪七,所以,我也算作南老師的學生。 


   幾年後,南先生去了美國,因為南老師在臺灣講學,偶爾我也去聽,記得聽過一個禮拜,講佛學,教室也大概差不多像我們這樣的,三五十個人,去聽的人,好多都是王公貴族、黨政要員。那時候臺灣還是戒嚴時期,政治思想控制很嚴格。可能因為他的講學已經影響到決策階層,所以上面就開始注意,好像準備要來封他的講堂,可能要把他帶走。風聲出來,他連夜逃走了,逃到美國──據說如此,以後他的傳記會出來,是不是有這章節,我不知道。總之,他離開臺灣是跟政治有關的。又過了好幾年,南老師回國,定居香港,我也知道他在香港,不過呢,我跟他本來就不熟,沒有跟他聯絡過。 


  1994年,我在臺灣開始推廣讀經,過了兩年,有一個人來找我,說是從香港來的,做律師,辦一個業餘讀經班,他想請我到香港去演講。我一聽說香港,就跟他說,“你從香港來,你認識不認識一個叫南懷瑾先生的,你去找他,我也想見見他,因為他的力量大,我要請他一起推廣讀經。”這個人說,“就是南老師派我來的啊!”這個好!這個好!我就去了香港,南老師的弟子們辦了兩場讀經的說明會。因為香港民眾平常講廣東話,所以我的演講還要翻譯。南老師沒有來聽,但他身邊重要的弟子都聽了。講完以後,他的弟子們帶我去見南老師,南老師當然不認識我。我把演講中所講的讀經教育觀念重複地跟他說了一遍,他說他都知道,因為他看過我的說明手冊。他弟子也預先把我的來意報告了,我又再表示一次,說:“請南老師出來推廣讀經吧,我的力量小,您的力量大”。南老師大腿一拍,說,“我從小就是這樣讀書的,我以為這種教育不可行了,居然你說還可以做,好!我做……”他以後逢人就講讀經。不管從哪裡去的,尤其是從大陸去的,他都要交代,回去要好好推廣兒童讀經。 


  其中有一個例子,有兩個年輕人,一男一女,他們都從武漢出國,去法國留學,學的是數學,他們出國是二十多年前,剛剛改革開放,那時要出國不是容易的。但是這兩個人都是一路順風,從小學到大學,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這種人才能出國啊,他們是社會的佼佼者。他們在法國博士畢業,已經準備結婚了。回國時,特別繞道香港,去見南老師。跟南先生說,他們平生雖然一路順利,但是越長大越感覺生命迷茫,雖然都得到博士了,還沒回到國內,大學聘書都有了、當教授了……但是並沒有感覺到所謂的安身立命。這樣富貴利達的人生,雖然是大家所羡慕的,但是他們自己並不羡慕自己。就問南先生怎麼辦?南先生說,你們回去教書,這是假的,隨便教教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你們要推動兒童讀經。然後把我的書給他們看,那時候我還沒有什麼演講光碟了。他們回去就在武漢推動,乃至於到全國各地巡迴演講,一直到現在,他們都還在做。他們在外面的名聲,不是數學教授,而是讀經推動者。另外,大陸讀經界最有名的馮哲先生,在北京開四海推廣中心,也是受南先生的啟示,而讀經界推廣最力的厦門紹南文化出版社,那“紹南”兩字,就含有承紹南瓌瑾的意思,讀經的推展受南先生的激發,像這樣子的例子很多。 


  1996年,我去香港見南先生以後,過了不到一兩個月,南先生就派人跟我說,要請我去海南航空總部演講,他們的董事長陳峰是拜南懷瑾為師的。南老師希望這個年青的企業家推廣讀經,於是我就去講了兩場。雖然當時陳峰董事長答應,他要在海南推動讀經,凡是海南人要讀經的,讀經本都他供應。我演講的地方叫海口,他誇下這個“海口”,但是後來,一直沒有實現。再過幾個月,因為當時大陸的希望工程剛起來,剛向全世界募款,成立許多的希望工程學校,也通過南先生請我來給他們校長做培訓,在上海辦了兩天從早到晚的課程。校長們從全國各地來,他們的主辦人徐永光、陳越光二先生也坐飛機從北京到上海,聽了我兩天課。我當時不知道這兩人的來頭啊,這兩人並不簡單,一直是社會上響噹噹的人物。記得第二天課程結束,晚餐圓桌上,大家談得很高興,他們兩個一搭一唱,一個說,“這件事情啊,非做不可!”另外一個人說,“這件事情啊,非成功不可!”他們跟我說,希望工程學校有五千餘所,如果先拿一千所來做實驗,就有一百萬的學生開始讀經了。不過他們說,不能叫“讀經”,讀經是違反國家政策的,因為以前破四舊,經典是要打倒的首要對象。而且表示,不敢讀太多的《論語》、《孟子》,也不敢讀太多的《老子》、《莊子》,怕引起誤會,如果讀讀唐詩、古文之類,倒是沒問題的。所以他們後來就自己編了讀經本,選了幾節《論語》《老子》之類的,其他大部分是詩文。你們一定聽過 “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的口號,這就是他們當時在餐桌上定調的。於是,希望工程學校的讀經風氣就普遍展開,真的有上百萬的孩子,讀了一些千古美文。 


  那幾年裡,南先生也通過他的弟子請我到美國去做巡迴演講,我來大陸的頻率也多起來,最先所到的地方,大概都是與南先生有關係的。後來因為一個再介紹一個,我就漸漸地到處都去了。而同時,南老師也在武漢創辦了讀經的推廣機構,稱為“大方中西文化導讀中心”。大方做了大約十年,大約從1997年開始,到2006年。南老師認為讀經推廣的階段性工作已經完成了,說:播種的時間不必那麼多,我們煽風點火就好,將來就如火燎原了。於是,南老師就比較不做推廣工作了,大方也撤了。原來他也派身邊最親密的弟子上山下鄉,去做讀經的宣導,而且對邊遠地區送書。據我所知,送了幾十萬本《論語》,在初期的推廣引起了很大的效應。尤其是最初期,我到大陸宣導讀經,不只是主辦人大部分是南老師的弟子,來聽講的人,大部分也是平常看過南老師書的。 


  南老師之外,另外一批人參與進來,就是聽淨空法師光碟的人。所以,有人說,王財貴在大陸推廣讀經,能推得開,他的底子啊,就是南懷瑾老師和淨空法師,這兩個人做了前期的鋪墊,看他們的書、聽他們光碟的人,對於讀經理念都比較容易領受。我也認可這種看法,尤其是在剛剛開始的時候。當然,讀經的風氣越來越脫離宗教的氛圍,因為我們所說的讀經,本來就屬於文化和教育的範疇,而不是宗教的。但是呢,在文化幾乎斷喪的時代裡,因為宗教是最保守的,宗教的傳統是最不容易斷絕的。所以,在宗教的傳承裡,比較能夠守住人心,因為人心尚存,對經典的熱情比較容易被激發起來。等到文化風氣越來越普遍了,一般人原有的憤悱之情才漸漸浮現出來,這是很不得已的規律。所以,我剛開始推廣讀經的時候,有很多人問我,“讀什麼經啊,佛經嗎,聖經嗎?”他們只知道讀這兩種經,我也不怪他們,因為這個社會的文化意識己經斷絶了,唯獨宗教還沒有斷絕。等到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它的宗教也斷了,那民族可能就要亡了。明末顧炎武有亡國亡天下之分,亡國,沒有關係,它還可以復國,像以色列;但亡天下,是這個民族退出歷史,從世界上永遠消失,像埃及。國家是地域政權的觀念,如果只是沒有了國家、沒有了政權,你還可以奪回來,天下是文化心靈的觀念,你沒有文化了,心靈都散了,這個民族就不是這個民族了,怎麼可以奪回來呢!所以,一個民族如果連他的宗教經典都守不住,就代表這個民族已經沒有了智慧,沒有智慧的民族是不適合存在在天地之間的。所以,一個民族的宗教不能喪亡,除非像中國,因為中國文化的主流是儒道兩家,都不是宗教的,乃至於真正的佛教也不是宗教的。於是,只有中華民族可以不靠宗教經典而永遠傳播他的經典。雖然在這個時代,是需要靠宗教的底子來恢復經典,希望從今以後,無論是不是宗教徒,聽到讀經的人都一樣有所感受,才代表讀經教育真正的獨立。 


   所以,前期的鋪墊是有很大功勞的,我對南先生是非常懷念的。以前他在香港,我來大陸,要回臺灣的時候,路過香港──當時還沒直航,一定要經過香港,有時就給南老師打電話,南老師都叫我留下幾天。南老師是很奇特的人啊,四面八方的人都想要去求見,當然有些人是見不到的。去他那裡是很享受的,南老師很會照顧人,而且那裡飲食非常講究,他請的廚師是一流的,南老師都是下午見客,每天都有不一樣的人來,每天晚上都菜餚豐盛,高朋滿座,南先生開玩笑說,“我們這裡是人民公社,哈哈,大家來都有飯吃……”很多來的人,不僅是見見南老師,最主要的來求法的。南先生大部分讓他的弟子教,吃完飯的時候,你去教他們打打坐吧,他們有一套基礎修法。有一次,我跟南老師說,“我能不能也去聽聽?”“你不要去聽了!”我問“為什麼呢?”他說,“你是心如古井啊!”“我心如古井,難道我的心死掉了嗎?”“不是,你早已不起波瀾,你不是我這道的人……”確實到現在,我還沒有能入他那一道,因為所學不同啊。 


   不過,南老師是對我是相當好的。有一次,我住在他那裡,他交代弟子,明天帶王老師上街,去做幾套西裝,而且要量身做的,不要買現成的,現成的不合身。又說,他要幾套就做幾套。我說,不必了,我不穿西裝。他說,你穿著要好一點,你出來演講才比較有精神,人才會相信,現在人都看外表。隔天我勉強隨同那弟子去了一家,說,就一套就好。選了布料,果真隔了一兩個禮拜,衣服從香港寄到臺灣。從此,我出席比較正式的演講,都穿西裝打領帶了,延續了十幾年,直到最近兩三年,才漸漸改穿漢服。又有一次,我從大陸巡迴演講結束,途經香港,住了一兩天,要回台灣前,南老師把我叫到一旁,從衣袋裡抽出一疊鈔票塞給我,我說,“不要了,我有的。”他說,“不行,在家千日好,出門萬事難,人在外邊,總是要有一些盤纏。”我說,“我有、我有……”他板起臉孔,說,“不可以這樣,‘長者賜,不可辭’。我是長者,我要給你,你怎麼要辭呢?這不禮貌。”我只好收了。一萬塊錢港幣,很多年以後,我一直都還記得他那時的表情。 


有人說南先生有神通,我倒沒什麼覺得。但他香港堅尼地道會客樓房的對面,是個山谷,山谷下有一顆樹高高地擎起來,總有一二十隻白鸚鵡棲息其上,蒼翠的樹枝上,綴著一抺一抺白點,很是好看。弟子們說:初來租這房子時,是沒有這些鸚鵡的,後來越來越多,也不知從哪裡來的,有一次南老師到別處去了幾個月,鸚鵡不見了,南老師回來,它們又回來了。我每到南老師處,總喜歡憑窗欣賞那些或翔或集的鸚鵡,不知那些鸚鵡算不算他神通的感召。不過,至少有兩次他對我說的話倒都應驗了,一次是我跟他說我認為中國吸收佛學之所以成功,最關鍵所在應該是對佛經的翻譯,讓中國人可以用漢文讀佛典。而近代中國吸收西方文化不成功,沒有系統性的翻譯西方的經典,也是一個重要的關鍵。所以我想集合五十個學者,用十年功夫,用集體翻譯的方式有系統地翻譯西方兩百部經典,作為定本,讓以後的中國人不必要都去留學,也能學習西方的學問。南老師聽了,拍拍我的肩膀說:老弟啊!如果你還年輕,而且是我做皇帝,這件事一定成。但是現在我既不是皇帝,你又不年輕,這件事你就不用想了。我當時只不過五十出頭,他為什麼說我不年輕呢?果然,十幾年過去了,這件事還沒開始呢,原來,他料定我是做不成的,或許永遠成不了呢。又有一次,我向南先生報告,我要在台灣成立讀經教育基金會,他聽了,眼睛瞪得大大的,看著我說:你這樣一個人飛來飛去,到處演講,大家把你當老師看,尊敬你,天馬行空,不是很好嗎?幹嘛要成立個什麼機構,告訴你,不要說能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光人事紛雜,這個爭功,那個報怨啊,煩都煩死你!我當然沒有聽他的勸告,在台灣硬是成立了基金會,後來在大陸也成立了推廣中心。幾年來,果然又被南老師料中,我頭上的白髮就這樣多了起來,古人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南老師神通之名,果然不虛傳啊! 


  後來,南老師到上海。我如果路過上海,也偶爾去見見他,記得有一次,恰好有人送了剛出版的白先勇改編的牡丹亭光碟來,晚飯後,南老師很有興緻,叫大家陪著他看,一面看,南老師一面點評叫好。又後來,他在廟港開辦了太湖大學堂,有一天中午,他的弟子不知道從哪打聽到我在上海孟母堂,打電話給我說,南老師讓你來一下。因為隔天,我一個臺灣的學生要結婚,對象是揚州人,我當天晚上必須趕到揚州,回報說:可能這次去不了了。他們說,可以路過這裡啊,兩三個小時就夠了。於是,就匆匆吃完午飯,馬上動身。那天在孟母堂有一位朋友聽說我要見南老師,說他很景仰南老師,都沒機會見面,這次能不能讓他開車,順便跟著去見啊?我說,那跟著吧!到時候再報備看看。因為開辦太湖大學堂之後,南先生已經接近九十歲了。太湖大學堂平日都大門深鎖,聽說有一個人來求見,門房不肯通報,只好在那裡等,等了沒消息,他就那裡跪,跪了三天三夜,南老師還是不見,南老師說最怕這種人。所以,一般人見他不容易,那一個朋友就跟我進去,我問出來迎接的弟子說,這個朋友也想見見南老師,不知道行不行?他說跟王老師來的,沒關係,可以!那個朋友非常高興。 


  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南先生。他為什麼叫我去呢?因為他要在太湖大學堂開一個學校,他們跟政府申請的名義是國際學校,也號稱中西文化導讀學校。南老師說要跟我商量,他很客氣,說,“校長、老師啊都在這裡,你跟他們指導指導,以後這個學校怎麼辦……”於是我還是講我那一套,並且跟南老師說,以您這麼大的威望要辦學校,政府一定歡迎,不會管你的。那既然要辦學校,就辦一個特別的學校,不要辦一般的學校,也不要辦跟一般差不遠的學校,要辦很特別很特別的學校。我說,這種學校如果我來辦,辦不起來,政府不會讓我辦,但您是可以的。那要辦什麼特別的學校呢?辦全日讀經的學校,一天到晚大部份的時間都讀經,其他功課不要教,讓學生自已做。不過,到後來,我聽說這個學校並沒有照我說的做,他們一天讀經時間大概只有一小時左右,我很失望。 


  不過呢,這其中也有一些原因的。因為南老師的一個大弟子在台北開了一個私立學校,叫薇閣中小學。這薇閣真的很出名。它原來只有小學,後來又往下延伸有幼稚園,往上延伸有初中,最後呢,他們的學校的旁邊剛好有一個高中,那一個高中的學生啊,抽煙、喝酒、打架,霸佔公園,附近的百姓恨得要死,後來辦不下去了,於是薇閣學校就把它收購了。收進來,整頓舊校風,每年招新生,報考的人很多。經過兩三年,學生就全都換齊了。學生參加高考啊,錄取率百分之百,比臺灣最好的高中——建國中學的升學率還要好,一下成名。他們辦學真的是有一套。 


  南先生也是在很早的時候,大概從9697年我去海南島後不久,就讓那大弟子邀我去薇閣學校講讀經。他們發動學校的老師、家長都來聽講。那一場效果很好,至少有一個效果,我講到最後,說: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然後大家鼓掌,掌聲中夾雜著一陣女人的哭聲,而且是嚎啕大哭,大家都轉過去看她,她也無所謂,跑到我這裡來,說她實在對不起她的孩子了,哭得非常厲害,我只好安慰她,說從今以後這學校不就要開始讀經了嗎?當然薇閣學校開始讀經,不是因為這媽媽的哭啦,是南老師老早就交代他們董事長和校長了,說:王老師講過以後,全校都要讀經。所以他們從那個時候,全校讀經,從幼稚園到高中。 


  之後一兩年,我開始倡議英文讀經。他們又請我去講英文讀經,因為他們那個學校啊,收費非常貴,是台灣有名的貴族學校,不過,所有的功課都好,英文也很好,現在想要更上一層樓,所以我答應了。那時我剛剛在建構理論,連教材都還沒有,所以我就找了兩個人,一個是我學生,是移民美國回來的,另一個,是董事長的外甥女,她也是美國留學生,請他們倆幫忙。因為我英文不好嘛,很菜啊,我自稱“菜英文”。(眾笑)所以有關英文教材,我需要人幫忙,我就跟他們說,我要選的英文,也是經典,所謂經典呢,跟中國的經典是一樣的,中國的經典是中國人必須讀的,永垂不朽的文章,你們想一想,英文裡面有哪些是所有的知識份子都要讀的,永垂不朽的文章。他們想了想,想不出什麼文章,跟我說:英文裡實在找不到像中國的論語老子這樣句句經典的著作。我雖然不懂英文,人家說沒有吃過豬腿也見過豬走路嘛!我也知道幾篇,我就說,沒有整本書,那單篇也行,譬如:麥克亞瑟為子祈禱文。他們就說,這個好這個真好。還有一個黑人為黑人爭取權利的演講,我不知道他是誰,她們說,哦,那是路德‧金——I have a dream。我們商議了幾篇,他們就趕緊去搜,就編成一個薄薄的樣本,我們就過去了。 


   這次來聽講的人,不是全校老師,只是校長和教務主任帶著他們的英文老師,在一個會議室裡,看上去,十幾個老師,有一半是外國人,聽說如果不是外國人,也是ABC──America-born Chinese,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他們可能連中文都不會講。這種英文老師,我們國內叫做“外教”,是不是?所以我講話要這兩個學生來翻譯。我講一段就翻譯一段,本來我要講一個小時,介紹英文讀經的理論和實務。講了半個小時左右,連英文讀經的理論都還沒有介紹完,方法還沒有講,有一個坐在對面的人就舉手了──因為他們受的是美國教育嘛,很大方,可以隨時舉手。我也很大方,我就停下來讓他說,他說,你講的這個理論啊,我們一百年前就不用了,你,你,這個太古老了!我說,一百年前不用的,並不一定就不好啊,古老的就不一定不對啊,今天,你只要看我講的對不對,你不要跟我論古老不古老,不要跟我講放棄不放棄,如果是對的,古老的也是新鮮的,放棄了的還要拿起來。我義正詞嚴,那一個人沒難倒我,另外一個人接著舉手:你叫小孩子不懂就背,背不會你就要打他們,你這種教學法簡直是暴君!我就說,對,我叫他們背書,但是背不會,要打不打是另外一回事。背不背書是教育的原理,而打不打是教育的態度。你為什麼把原理跟態度混淆了呢?又有一個人接腔:你是共產黨!哦,怎麼會叫我共產黨呢?我才想到,原來前些年大陸流行背誦毛語錄。於是我說,是的,我聽說共產黨叫全國百姓都背毛語錄,但是我們要背的是這個──你看,麥克亞瑟為子祈禱文,這是毛語錄嗎?這是你們美國人,他教導孩子要上進要做好人啊,不是要叫你去服從政治啊!那一個人也就沒話講了。突然,坐在前面轉角——我們三個坐在前面——坐在左邊第一個位置那個看起來年紀比較大的婦人,突然站了起來,她把她那疊講義舉起來往桌上一甩,不看著我,她指著董事長的外甥女:I am shame you are graduated from Colombia Educational……我也聽不太懂,大概是說,我替你感到羞恥,你居然是我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教育碩士,你還替這個人作翻譯……。然後呢,袖子一甩,身子一轉,就走出去了!全場頓時很尷尬,我就說:各位!我原來以為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家,民主國家就是要聽各方面的意見;我原來以為美國是一個自由國家,自由就是要讓人家有表達意見的權利。從現在開始,我不敢相信美國是民主、自由的國家了。一翻譯下來,他們臉都綠了。我又說,我原來以為美國是一個科學國家,科學精神是要做實驗的,以實驗為標準,現在我話還沒有講完,你就有意見,你還沒有做實驗,你就來反對,請問你們是科學國家嗎?──空氣有點凝結,停了一下,有兩個比較年輕的人舉手,說,好,我做實驗;另外一個也說,好,我做實驗,請問要怎麼做?我說,對嘛,我都還沒有講要怎麼做,你們都來反對。我說,只不過要注意教材和教法兩方面,教材方面,我選的這些文章是臨時的,你們是專家,可以選擇更好的、更經典的。教法方面,你不必解釋意義和文法,你就帶著學生讀,一直讀一直唸。假如你能夠做成錄音最好,有空就放給他們聽,讓學生跟著唸,聽到唸到他們會背為止,就這樣簡單。既然有兩個老師要做實驗,這場說明就有結果了,就散會了。 


  過了兩個禮拜之後,他們有消息傳過來了。其實他們不止是兩個老師做實驗,有五六個組成了實驗小組,各人編自己的教材。有人是用上課時間教,有人是用下課時間教,有的人呢,說是在午睡的時候放給學生聽。美國人就是美國人,他們擅長做實驗,一下做了好幾種。結果呢,第一,學生並沒有反感,第二,學生很快都會背了,第三,學習效果最好的,是幼稚園。完全證實了我的理論,從此他們開始有英文讀經,一直到現在,十幾年了,是台灣推行英文讀經最早的,又是最認真最持續的。那個學校之所以這麼有名氣,也不是省油的燈啊。 


  去年,北京國務院下一個什麼文明小組,幾十個人去臺灣參訪,指定要來華山書院──就是我主持的那個讀經推廣中心,其後他們要去薇閣,我好久沒去薇閣了,也跟著一起去。到了薇閣,他們擺出來的場面很壯觀,很豪華的表演廳,每一個人的座位都已擺上了名字,首先看學生的才藝表演,其中最亮眼的節目就是背誦,中文背誦《三字經》,背了一大段,下面這些國務院的官員們,已經都昏倒了,掌聲不絕。哦,了不起!再來一段好像是《笠翁對韻》,還有一段英文呢,就是《麥克亞瑟為子祈禱文》,全場感動!他們真做讀經啊,凡是有客人去參觀,一定要表演背書,有的人就專門為了考察他們的讀經教學去的,這是他們學校的特色! 


  他們既然開始全面英文讀經了,有一次我跟他們校長說,你們開始英文讀經了,那些英文外教啊,就不要請了,叫他們回家。不是我跟他們有仇,只是就教育說教育,那些外教教什麼?不就教會話嗎?你們英文讀經就好了,何必再教會話!校長說,我們本來也這樣想,但是,如果我們的課本不是從美國來的,如果我們的英文老師不是從美國來的,我們那些家長是會起哄的。這就是近代的中國人啊!總之,因為薇閣學校的成功,所以南老師就請薇閣學校訓練出一批老師,一班人馬帶到太湖大學堂,來做國際學校。他們所搬過來的,就是百分之九十的體制,百分之十的讀經。因為薇閣學校只做百分之十,效果已經非常好了,大家都很滿意了,南老師也很滿意。我覺得這是非常可惜的。 


  但是不管怎麼樣,剛才說了,南老師對於讀經運動的鋪墊以及對我的照顧,都是令我非常感念的,尤其他對整個中國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功勞也是有目共睹。幾年前,我去新華書店,一進門,第一個架子正中間就是《南懷瑾全集》,可見他的影響力。所以這個人也是當代一個了不起的人,是一個偉人! 


今天中午吃飯的時候,周主任接到一個手機簡訊,她念給我聽,說南懷瑾先生在昨天,929日下午4點過世了。我不覺掩面而泣,吃不下飯。巨星隕落啊!世上有用的人呐,本來就沒有幾個,一個一個凋零,令我們感覺到我們的責任越來越重了。我想,不管你認識不認識南老師,有沒有讀過他的書,都應承認他是一個值得懷思的人,所以我想請大家和我一起為他默哀一分鐘(眾起立,低頭)……。好,默哀畢。 


  今天晚上是中秋之夜,本來見到大家應該心情好一點,應該為大家唱唱歌,我每次見到新學員都喜歡教大家唱杜甫的《春夜喜雨》,但是我中午哭過了。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那就不唱了。大家如想學,聽著錄音就可以了…… 


原稿來源:讀經教育推廣中心網站 http://www.idujing.com/a/idea/part/929.html


2013年2月20日 星期三

邀請天下人來做天下事,幫助教育界打開一面反省的鏡子

教育力即是國家競爭力,如果把王財貴教授的[百年震撼、十年讀經回顧、論語一百紀錄、文禮書院介紹、讀經教育的全程規劃]等演講及記錄片錄製成一片光碟流通,是否能幫助教育界打開一面反省的鏡子?尋找有能力的有緣人,出錢出力幫忙完成這個工作~

十年讀經回顧、
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65950313

論語一百紀錄、
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12713239

文禮書院介紹、
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66065776

百年震撼、
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38870959

讀經教育的全程規劃
http://blog.xuite.net/arvin66/icsc/65631894


 


節錄 少年中國說-梁啟超
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 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
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
鷹隼試翼,風塵吸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幹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
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
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林楊~ 


少年時期很重要,兒童時期為其根本;兒童時期很重要,幼兒時期為其根本,


幼兒時期很重要,嬰兒時期為其根本;嬰兒時期很重要,胎兒時期為其根本,


胎兒時期很重要,父母認知為其根本。為孩子選擇教育,還是要從父母開始。


 


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

古今背書方法

古今背書方法  


(1)  專心讀書  


凡讀書須整頓幾案,令潔淨端正,將書冊整齊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雲:「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謂熟讀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宋 朱熹 《朱子童蒙須知》)


 http://www.dfg.cn/big5/chtwh/tmyz/2-tongmengyangzheng.htm 


 


 (2)讀書方法 


凡讀書:整容,定心,看字,斷句,慢讀;務要字字分曉。毋得目視他處,手弄他物。仍須細記遍數,如遍數已足,而未成誦,必欲成誦;遍數未足,雖已成誦,必滿遍數;猶必逐日帶溫,逐旬逐月通理,以求永久不忘。 


(明屠羲時 童子禮)


 http://www.dfg.cn/big5/chengjing/jxkch/wzhyg/wzyg/yzyg--yz-b-05.htm


注:讀書不在多,能一精熟功夫,積久自然有得。今子弟多勉強記誦,為師者又假此為功,以取悅父兄;遂不計生熟,慢令加讀,旋即遺忘,所宜戒也。 


 


 (3)熟讀之法 


凡背讀熟書,逐字逐句,要讀之緩而又緩,思而又思,使理與心浹。朱子所謂精思、所謂虛心涵泳;孔子所謂溫故知新,以異於記問之學者,在乎此也。 


(程畏齋讀書分年日程)


 http://bbs.gsr.org.tw/cgi-bin/topic.cgi?forum=20&topic=600 


 


 (4)百遍為基 


讀書以百遍為度,務要反復熟嚼,方始出味。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融會貫通,然後為得。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時時溫習。若工夫未到,先自背誦;含糊強記,總是認字不清,見理不透,徒敝精神,無益學問。 


(明 何倫 何氏家規)


 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119758.aspx 


 


 (5)精熟為貴 


讀書自須成誦,熟讀而未能精思者有之矣,未有不能記憶而能有得者也。自幼至長,應讀之書甚多。今之課讀者,初讀生書時,學生強記以塞責,先生以能背而即止。踰時漸忘,後來即加溫習,已須多讀遍數,重費工夫。迨讀書漸多,工夫漸少,溫習難遍,多所遺忘。繼以溫理苦難,師生皆以為畏,直至廢棄舊書,同於未讀,則前功盡棄,終身無精熟之書矣。看讀百遍,背讀百遍之法,似乎迂苦難行,不知百遍之功,中材皆能熟記,背讀百遍,尤能牢記,不至趁口讀過,亦收放心之一法也。又複連前帶背,每日溫背,不費工夫,溫書雖多,無虞難遍,是雖勤苦於前,而終得收效於後也。前輩常雲:「讀生書,莫待溫時熟。」言初讀時,必使透熟,終身不忘也。又雲:「讀溫書好像生時讀。」言已精熟,惟恐趁口讀過,必須字字分明,句句體認,如讀生書也。二語與程氏所言相表裏。總之讀一句,熟一句,得寸則寸,則工夫不致浪費虛擲,終身受用不盡矣。


 


(程畏齋讀書分年日程) 


 


 (6)二十二遍讀書法


 每天讀一課新書,規定讀十遍,並用筆劃記在書上。第二天,讀新課文時,先復習舊課文五遍,畫上五遍的記號,再讀新課文十遍;到了第三天,讀第三課時,也再復習第一課五遍,第二課五遍,再讀第三課十遍;第四天時,先復習第一課二遍,第二課第三課各五遍……如此類推,直到每課都讀了二十二遍,筆劃加起來正好是一個「讀」字。豐子愷稱這二十二遍讀書法是個笨辦法,但對他來講效果頗佳。(豐子愷) 


注:豐子愷精通英、日、俄諸種語言,一生翻譯出版了近四十部外國文藝作品。尤其是在他五十二歲的時候,還重新從字母開始學習俄語,不久就譯出了屠格湼夫的獵人筆記。他對學外語,有一種非常實際的看法。他在我的苦學經驗一文中早就說過:「語言文字,只不過是求學問的一種工具,不是學問的本身。學些工具都要拖長久的時日,此生還來得及研究幾許學問呢?」所以,豐子愷學外語追求速成,並創造了一種「二十二遍讀書法」。


全文轉引自:


http://bbs.gsr.org.tw/cgi-bin/topic.cgi?forum=6&topic=2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