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有一條路,
就是
從良知而行,做一個有德者!
從良知而行 ——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各位朋友,包括我的男朋友跟女朋友。 (眾笑,鼓掌)大家下午好。 (鼓掌)剛才我剛開始講話,就有了三次鼓掌,漯河的朋友是這麼熱情(鼓掌),如果我以後要移民 —— 因為台灣已經不適合人居住—— 那麼我一定移民到漯河來。 (鼓掌)大家不要太高興,我到每個地方都這樣講(觀眾笑),不過我今天講的是真的(鼓掌),雖然以前每一次講的也都是真的(觀眾笑),因為我最喜歡的就是人輿人之間這樣的和諧,這麼相親相愛、互相關懷,從剛才各位的掌聲我就可以發現,今天我們的演講一定非常成功。 (鼓掌)演講的成功不是因為我會講,而是因為各位會聽,不一定真的各位會聽,至少表面上會鼓掌(觀眾笑),這樣一方面我很高興,另一方面我也覺得責任重大,我一定要好好講,努力講,認真講,我要講出我最好的獻給各位! (鼓掌)
不過,今天所定的題目有一點問題,這個題目不是我定的,是別人幫我定的,讓我來講傳統文化和美德建設。 這個題目當然也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有一些小問題,因為這個題目可能讓一些人不想來聽,所以今天只來了七八百人,如果題目換一換,可能會來七八千人。 這個題目太形式了,太硬了,尤其這個題目好像是說我們應該弘揚傳統文化來培養自己的美德,好像如此,這樣本來也沒有錯,但還不是很精到,怎麼樣才算精到呢? 就是美德教育要培養自己的美德,不一定是要弘揚傳統文化,我們弘揚傳統文化也不一定要我們青少年有美德,所以要有美德很簡單,就是你應該怎麼做人就怎麼做人,那麼你就是一個有美德的人。
這句話很經典,我再說一遍,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你就是一個有德的人。 (停頓)聽到經典的語言,應該鼓掌。 (笑,鼓掌)而一個文化之所以稱為文化,傳統之所以稱為傳統,尤其是中國的文化傳統之所以源遠流長,就是因為他本來就教我們應該怎麼做人,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有德的人,不是要繼承傳統文化,不是要發揚傳統文化,而乃是我們傳統文化本來就是一個有德的文化,而這個所謂有德的文化也沒有特別的地方,就是要我們知道應該怎麼做,那我們怎麼做才是有德的標準呢? 有德無德誰來判斷呢? 是不是遵照中國的傳統文化來做就是一個有德者,那麼如果遵照西方文化或者印度文化來做,是否就不算一個有德者呢?
如果有德是一個高度的價值,那麼每一個文化都是教導人們要做有德的人,如果這樣,你怎麼去判斷一個文化是有德的文化,如果不能判斷,我們為什麼要說繼承傳統文化,開展美德教育,為什麼我們不說,繼承美國文化,開展美德教育,為什麼不這樣講呢? 所以在這裡,我們首先要探討一個問題,什麼叫做有德,如果我們不能判斷什麼是有德,你怎麼知道自己這樣做是有德,那樣做是無德,又怎麼判斷別人哪樣做是有德,那你又怎樣去修養使自己有德? 我們今天先從這裡談起。
我們說有德,就是有道德。 「道德」這個詞語,現代人聽起來都很害怕。 為什麼會怕呢? 因為他好像一個框架,一個拘束,他好像讓人不自在,是一種脅迫。 甚至有人說,他是吃人的,他是一種摧殘人性的東西,所以對「道德」這兩個字深惡痛絕,至少是不懷好意。 今天我們就先來了解道德的意義。 照中國人用詞的方式我們望文生義,我們看到這個文辭就想到他的意思,所謂「道德」,就是「行道有德」。 那麼什麼是「道」,「道」在哪裡,你可以去「循道」而「有德」 ?
我們先看「道」這個字,一個「首先」的「首」,就是「元首」的「首」,首就是頭,尤其是人的頭,這個首是像形字,就是一個人的側面,像我轉過來,上面幾根頭髮,你畫出來就是「首」,(輔以身體語言,問),像不像? (觀眾笑,鼓掌)修辭學上的借代格就是以局部代整體,旁邊一個走之旁,就是走路,所以道的意思就是「人行道也,人所行也」,人所走的路就是道,我們一般會說道路道路,人所走的路叫做到道,我們引申為人應該走的路。
為什麼能夠這樣引申呢? 因為道就是從這里通往那裡的一條路,而且這個道有一個特色,它是「一條路」的意思。 如果是四條路、十字路、四通的路,叫做「衢」,所以叫做「通衢」,就是交通要道。 要是九條通,就是「逵」。 那麼「道」就是「唯一的路」。 而任何天下的事情,都有他從這裡到那裡的路,我們就加上一個「理」,叫做「道理」。 什麼是理? 一個「玉」字旁,加上一個「裡」字,這個「裡」是注音,玉中的紋路叫做理,普通的石頭我們看不到裡面的紋路,只有玉是透明的,我們可以看到裡面的紋路,那一種紋路叫「理」,所以我們也叫「理路」,那麼「道」和「理」放在一起,我們就更加明白,任何事情都有它要走的路,都有它的「道理」。
天下最高的的道理,我們講「天地之道」,或者簡稱「天道」,就是宇宙的規律,它如果成為我們人生必須依照的規則,這樣就是天道即是人道。 所以《中庸》上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天地宇宙的最高的原理原則已經放在你的生命當中,成為你生命的特質,這叫做「性」,所謂「天命之謂性」。 率者循也,你遵循你的人性,也就遵循天性、遵循天道,你遵循從天道而來的人性而行,這叫做「人之道」,所以「率性之謂道」。 一般人往往不能按照廣大的、客觀的、光明的天道而坦然明白而努力實踐,所以必須要「教」,必須要有所修養,叫做「修道之謂教」。 所以最初教的意思,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指一個人能依照本性而行,回歸天德,這叫做「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所以道是絕對的,道是客觀的。 依照絕對而客觀的理而行,行之就會有心得。 得者德也,如果行道而有所得,那麼就是有德的人。 所以道德不是古聖先賢規定的,道德不是老師教的,也不是父母希望的,道德是如果他想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就必須這樣走,必須這樣做,如果不行道,沒有德,我們就可以說他不像一個人,不成一個人,所以道德是為自己的生命而做的,這就是孔子說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古之學者」意思就是理想的學生、理想的君子,是為了自己生命的發展,為了生命的本性和自然而做而學而成;「今之學者」是指現在受教育的人,他不是為了自己生命內在的要求而做人,而是為了別人看,比如師長這樣要求,父母這樣期待,或者別人一直在看著我,我就要做給他們看,這叫做「為人」。 所以道德並不可怕,道德也不是來規範你,宰制你,道德是讓你的生命很自由的自然的開展。 假如你不能夠認識道德的這種意義,那麼一旦成為有德的人,每個人都好像擔了千斤重量一樣,而且綁手綁腳,只為做個好樣子給人家看,像這樣子了解道德是錯誤的。 所以剛才我才說,我們要做一個有德的人,或者我們要弘揚中國文化,其實只有一個要點,就是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 (鼓掌)
要做一個有德者不是很簡單的麼? 所以孔子要大家不要害怕,大家要怎麼做就怎麼做,這樣你就是一個自由自在的人。 那麼我應該怎麼做? 我能夠知道麼? 假如我必須有高深的學問,或者我必須去研究研究古聖先賢的教育,我才知道怎麼做,那麼道德就變得非常困難,或者就可以不道德。 不過,中國古人告訴我們,道德是在你的眼前,在你的心中,你自己就知道應該怎麼做,每個人都按照他知道的去做,這個世界就天下太平。
而你應該怎麼做呢? 有沒有一種理論來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 中國文化以儒家為核心,而儒家的教化可以說是一種「成德之教」 —— 讓人成為一個有德之人的教育。 所以儒家的教育當然有相當的時代道德教育的理論。 我姑且舉孟子對於人的道德性的證明,來給我們同學好好的自己反省一下,也可以說我和各位同學共勉。
我們都知道孟子的人性論是很特別的,是所謂「性善論」。 剛才不是說麼,「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如果我們遵照天道而行,就是我遵照道德而行了。 也許這樣講還不是很明白,你會問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做? 天命是渺渺茫茫的,我們說人德合於天德,但如果我們不了解天德,你怎麼合於人德呢? 而我們怎麼能了解天德? 天德是老天的事啊。 大家知道西方的耶穌,有一次,他的門徒忍不住問一句話,說老師,你天天要我們信上帝,到底上帝在哪裡? 我們都沒有看見上帝,你怎麼叫我們信上帝? 我們都要從人性而行,而這個天性是天之所命,如果我們都不了解老天,怎麼知道老天命給我們的是什麼呢? 這個意思差不多。 所以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必須要很高的智慧才能解破這個難關 —— 你叫我們信上帝,我們都沒有見過上帝,怎麼信? 耶穌了不起,是個很有智慧的人,他 就回答,「你天天和我在一起,你還沒有看到上帝嗎?」(鼓掌)
其實,這句話是搪塞之辭,本來沒什麼意義,他的意義來自於你要「信」,而且要信「我」。 這叫做宗教,所以由這句話開出宗教。 如果你信耶穌信上帝而成為有德者,這是因為你從宗教的情操而成為有德者,但是中國的儒家,尤其是孟子,他不走這條路來說,「你應該信我們的人性和天道,所以你依照天道而行就成為有德者」,孟子不是這樣建立他的道德理論的,因為這是建立不起來的。 孟子怎麼證明性善的理論呢? 如果讀孟子的原典,就知道性善是不可以反駁的,就是性善,沒有別的說法。
在當時有個有名的人叫告子,告子說,性無所善惡,就好像水無所謂東西,好比一池塘的水,你在東邊掘個堤就往東邊流,在西邊掘個堤就往西邊流,所以,人性沒有所謂善或者惡;有的人說,人性要他表現來看,你給他好環境,他就向善,給他壞的環境,他就向惡;有人說,有的人天生是善的,有的人天生是惡的,即是有好坯子,有壞坯子。 當時只有孟子強調「性善」。
孟子的學生也和剛才耶穌的學生一樣,很會問問題,就問說
一般人都認為你怎麼可以說人性是善的呢? 人生的表現有那麼多種,你怎麼知道他以後是善人還是惡人呢? 所以你怎麼可以堅持呢? 所以孟子說「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 若者順也,情者實也,如果一個人可以順著他生命的實際情況,「則可以為善矣」,那麼他是可以做一個善人的,「乃所謂善也」,這是我說的性善的意思。 若,如果,如果一個人成為不善的人,「非才之罪也」,這個「才」字這麼冩,(比劃),其實後面那一撇,古代是一點,就是一橫一豎,中間畫一點,叫做才,是個像形字。 中間的一點是一粒種子,往下生根,往上發芽,超過土地,這叫做「才」。 所以才是「剛剛發生的事」,「原來」的意思。 也就是說,假如一個人為不善,並不是他原來的本意,不是他的本性。 所以孟子並不是一口咬定人間沒有惡人,孟子乃是說,如果一個人能夠順著他真實的本性而行,他應該是善的,只是他違反了自己的本性,所以才成為一個不善的人。
孟子又提了一些事例來證明,其實一個理論的建立就這麼幾句話就建立了,「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就可以建立一個性善的理論,而這個理論是天下少有,而只有儒家這一家,由孟子完成的。 所以好話不用多,我今天的演講也不用講很多,假如我講的有道理,講幾句也就夠了,但我還是要講很多句,讓我們更加明白,從今天開始,很清楚的認識,人性是善的,孟子的理論不可違背,因為他舉一個例子來證明——
所謂「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接下去就講,「所以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然後擴大來講,「無羞辱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我們把它解釋一下,「乍見孺子將入於井」,乍就是忽然,忽然看到一個小孩子將要掉到井裡去,「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這個「皆」字很重要,就是任何人一定有一種驚動不安的心理產生{你看,要掉到井裡的是一個孺子,而產生驚動不安的人是你,這是非常奇特的現象,而這種現像是客觀普遍的,不是一個人主觀的,或者某一個時刻才有,是必然有,時時有,人人有。 所以「乍見」,「必有」,這個「怵惕惻隱心」我們今天叫「同情心」,它之所以生出來,不依賴任何外界條件,而是由於你真心的感動。 他說「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就說你這種不安和触動,不是為瞭如果你去救這個孩子,孩子的父母會感謝你,也不是為了你救了這個孩子,鄰居朋友會讚賞你,當然更不是為了,倘若這個孩子掉到井裡就會大哭大叫,我不喜歡聽他哭叫,所以我起了一個惻隱之心,想要援助他。 這種並不因為任何條件而來的真心的感動,這種真誠的而且帶有行動力的決定,來自於哪裡呢? 不來自於任何你能像到的條件,這叫「無條件」的命令,來自一種你的意志,叫做「自由意志」{就是你不知道從何而來,很自然的由你內在生命而產生的一個感動,一個決心,乃至於一個行動,這種感動叫做「善的感動」,這種意志叫做「善的意志」,這種行動叫做「善的行為」,而這種善的感動隨時都在。 如果有人說,我並沒有善的感動啊,你叫我做一個有德的人,這不是我的天性啊,有人會這樣辯論,如果沒有感動你就不能證明我性善哪。 如果你和孟子這樣說,他也沒有辦法,他只能說你應該會有感動吧,你就順著自己的感動,自己的決定去這樣做,我們不只是救一個孩子要這樣做,人生的任何事情你都依照這樣去行,就是一個有德的人,所以做個有德者是自己願意的,不是誰逼迫的。 如果你沒有感動怎麼辦,沒關係,你就不要去做道德的事。 比如我們去幫助一個人,我們要同情人,這來源於我們內在生命很深的地方,我們知道這樣做是對的,卻不知道他的來由,只能說從天而來,證明人的本性是善的。 假如你沒有感動,也不必逼迫自己,比如有些人說我是商人,我必須為惡,我這樣做內心都不會覺得痛苦,不認為自己是錯的,那怎麼辦?孟子說,這種人「非人也,是禽獸也」。 (鼓掌,眾笑)。 所以你不要死鴨子嘴硬了,你心底一直明明白白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人!
不過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怎麼做人,他渾渾噩噩怎麼辦,孟子又這樣舉例,孟子說,一個人,在清晨剛醒來的時候,他還沒有想到很多俗務的時候,心裡是十分清靜的,這叫「平淡之氣」,這個平淡之氣中,有一種清明的感覺,是很合乎根本的人性的,但是等到他一醒來,面對他的生活環境了,以前的習慣了,於是就開始為自己的自私而考量,他明知道自私是不對的,傷害人是不對的,但是他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以他就改不過來了。 就好像山上的樹木,本來長得很茂盛,但是被人用斧頭一直砍一直砍,只剩下樹根,不過這個樹根還是有生命力還是會長,長出一些芽來,可是有人帯著一群羊,又把這個芽啃掉了,又砍又吃,到這時候這座山就真的沒有樹了,於是就說,這座山本來就沒有樹,是這樣嗎? 不是! 人類的善心是隨時要發的,你讓他好好的發出來,你就成為有德者,不要天天去砍牠吃它! 所以要做一個有德者,是那麼樣的親切自然,不需要外求,所謂「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有求就有,沒有求就沒有,「是求有益於得也」,至於富貴呢,富貴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雖然你按照一定規律去求升官發財,是「求之在外者也」,所求是外在的,「是求無益得也」,你求不一定有所得。 所以要做一個富貴的人,尤其是心靈富貴的人,就求自己吧,不要外求了,外求往往是求不到的。 求自己做一個有德的人,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不僅能做到,一個有智慧的人是立刻得道,你要做一個有德者,是一轉念之間,一秒鍾,你可以脫胎換骨。 只是,你願意嗎?
難道我們不知道自己所作所為合理不合理,安心不安心嗎? 假如你不知道,沒關係,先從你知道的地方開始。 注意這句話很重要,你怎麼成為一個有德者,你說我原來好像沒有什麼高尚品德,那我怎麼成為有德者呢? 剛才說過,你反手之間,就可以成為一個有德者,一個君子之人,甚至聖賢,只要你從今天開始,所作所為都依照你內在的呼籲而行,你不要再管外在的利害,只管內在所湧現出來的一點精華,這點精華後來王陽明叫做「良知」,良者「常」也,良者「善」也,你對於任何事情都有一個感應,這個「良」的感應是一直都在,「常常在的」,是「善的」。 如果你一時胡塗了,就說自己沒有良知,王陽明會說,你是「昧了自己的良知」,不是你沒有良知,一個人不可能沒有良知,所以只要不昧著良心去做事,你就是一個有德者,而良知是每個人當下就有的。 (鼓掌)
良知是要求自己的,不是要求別人的,每個人都要求自己按照良知而行,每個人就是有德者。 你要求別人是沒有意義的,別人要成為有德者,必須也要按照他自己的良知。 你說你有你的良知,他有他的良知,大家都按照自己的良知,大家起衝突怎麼辦? 大家思考這個問題,會不會起衝突? 剛才說過這個善念,這個天德,雖然發自於主觀,但同時又是客觀的、絕對的,就是人德是合於天德的。 人德任何人都一樣,這叫做客觀,良知是客觀而絕對的,我依我的良知而行,他依他的良知而行,結果兩個人所想的會是一樣的。 假如所想的不一樣,也是因為個人所在的情況不一樣,他依照那個情況決定應該這麼做,我依照我的情況決定應該那樣做,這可能會不一樣,但這個不一樣不會是像兩個人都很自私,會起衝突,而是大家會互相尊重、互相欣賞、互相協助,叫做「君子成人之美」。
孟子說「禹、稷、顏回異地而皆然」。 大禹治水,當了天子,后稷教人種田,他當了大臣,顏回在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你看這地位差多遠。 孟子說,把他們的地位對調,讓顏回去做天子大臣,讓禹稷在陋巷,讓他們一簞食,一瓢飲,「則皆然」,他們所做的事情都一樣。 顏回也會為國為民,禹稷也會甘於在陋巷,甘於一簞食一瓢飲。 他們都依照良知而行,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所以不要以為禹稷和顏回所做的事情不一樣他們就會起衝突,禹稷欣賞顏回,顏回欣賞禹稷。 所以中國的《易經乾卦》中,九二,就是民間的賢人,「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五,是在位的大人,九五是「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都是大人,而這兩個大人互相(??)。 各位,如果我們的社會是足智(?)的社會,這叫做有德的社會,不只是文明的社會,且是有文化生命的社會,這是令人喜悅的社會,這叫做天下太平! (鼓掌)
你交個朋友,大家都希望交到君子之人,一個有德之人,他用有良心的方式對我,那多好。 不過,我們應該這樣想,剛才說過,有德是自己的事,我們應該讓自己先按照良知而行,應該怎麼面對朋友就怎麼面對朋友,所以你不是要去交一個君子的朋友,你要先讓自己
但是如果現在你已經有了男朋友或女朋友了呢,我勸你也要聽我的話,今後才能有幸福,就是,你一定要去考察現在這個朋友,是不是一個君子,是不是所作所為都依照良心來做,如果不是,你千萬不要再和他交往了。 (鼓掌)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你要是選擇了一個不是君子的男人,你這輩子就活該受苦。 (笑)男生也是一樣,你要考察自己的女朋友是否依照良心來做,還是很自私的在做,你不要想她對我很好,她對你很好也是為了自己好。(鼓掌)這種人是不可以當愛人的。 (鼓掌)現在還沒有男女朋友的人,你自己要這樣想,將來我要交的朋友要是個有德者,就是他是按照良知來做事,還是依照利害來做事。 不過我提醒各位,你要想交到這種朋友,你先要使自己成為別人交朋友的好對象,所以男生要鼓勵自己做一個男君子,女生鼓勵自己做女君子,男君子
大家常常都會說,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來自於我們剛才說的「從良知而行」,可是一般人明明知道,卻明明違反,所謂「明明白白一條路,千千萬萬不肯走」,到最後,你能夠欺騙一時,能欺騙一世嗎? 你能欺騙一個人,能欺騙全世界嗎? 你欺騙得了自己,能欺騙得天地鬼神嗎! (鼓掌)所以人生只有一條路,就是從良知而行,做一個有德者,其它沒有路了! (鼓掌)你就不要管別人,只管好自己,如果每個人都能管好自己,你就發現這個世界是多麼和諧,這叫做和諧社會。 (鼓掌)不過,人總難免自私小氣,有些習慣是由整個社會風氣所帶領你,讓你的良知不能很自然的舒展開來,人經常會自己反省起來感到很污穢、很不安,會看不起自己,為什麼自己會這麼自私? 為什麼我不勇敢的坦然的為善,來做一個有德者? 所以要成為一個有德者,說簡單也簡單,說困難還蠻困難的。 那麼今天首先就靜下心來,第一問自己是不是有德者,不要問別人,第二點從自己知道的那個地方做起,自己感受特別深刻的那個地方做起,慢慢的你的德就日益擴充。
王陽明講「良知之教」,他說我們從良知而行,就是聖賢。 有一次他帯學生在街上走,聽到有人吵架,王陽明停下來轉頭跟學生說,「弟子們,你們聽,這些人在那邊講學,你不要只聽我講學,你也要聽這兩個人在講學。」弟子就笑了說,「老師啊,他們在吵架,不是在講學。」王陽明說,「他們不是在講學嗎?你聽,他們一個說,你沒有良心,另一個說你才沒有良心,我在講良心,他們也在講良心,我在講學,他們難道不也是在講學嗎?(鼓掌)只是我講學是問我們自己有沒有良心,他們呢,只問別人有沒有良心,於是就吵架了。」所以人與人要不吵架,國家與國家要沒有戰爭,非常簡單,只問自己有沒有良心,不要問別人有沒有良心。 (鼓掌)
但是剛才說,一個人總是有一些習慣,總是有些自私,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你恐懼你害怕,現在假如你有自私的習慣,這種不干凈的心靈隨時會從內心升起來 —— 只是沒有那麼深,你心靈最深的地方還是想要做一個光明的人 —— 但是,你的現實生命往往會讓你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把良知的呼喚故意壓下去,這叫做「泯滅良心」,你只是把良知蓋住了。 我想說,假如你在早上睡覺醒來的時候,突然發現到一點良知,或者在走路的時候忽然發現到自己的良知。 比如說,想到父母親恩德廣大,我已經多久沒有和他們問候,這一點的良知發現,你就趕快去問候一下;對於某一個人我覺得需要安慰,你就去安慰他;對於某個人,我無心之中傷害了他,你就趕快去道歉;對於某一種學問,我必須去追求,這也是良知哦,所謂良知管一切,不僅僅是道德,也包括對知識的追求,對真理的追求,你認為我應該好好的努力,上網的時間節省一點,不要每天上 bbs 打遊戲了,這也是良知,當你的良知發現,立刻把計算機關掉,拿起書來,這就是一個有德的人;當你發現自己的身體不是非常健康,將來要做大事承擔不了,你要想辦法讓自己健康,生活起居生活規律,少吃一些垃圾食物,像這樣保持自己身體健康,多做運動,讓自己精神充滿,這也是有德的條件之一。 所以有德的意思,包括一切的人生,做最有意義的事情,做最光明的事情,做最坦蕩的事情,做最自由的事,做所有人都歡迎敬佩的事,這叫做有德者! (鼓掌)
所以一轉念之間,有德者你馬上可以做到,因為你從現在開始立志一切事情從良知而行。 如果良知沒有升起來,我不知道怎麼做,那可以不做,假如一旦知道,我必定要這麼做,就是你只做知道應該怎麼做的事情,也就可以了。 你越做,自己的心智就越活潑,你也就越做越精緻,越做越廣大,這叫做擴充。 所以孟子講良知,講善性,也講擴充,所謂「擴而充之可以保四海」,擴充就可以使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鼓掌)
但是,一路擴充出去的根源在於你當下的提煉,每一刻的這一面,假如你真的能夠為它負責,你的人生就有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這就是一個高度智慧的人。 所謂智慧,就是看到應該做的事情,立刻能夠做到。 古今中外有一個模範生叫做顏回,他之所以被人敬佩,是因為他「不遷怒,不貳過」,他「即知即行」。 假如你不能夠立刻做到這樣,也要鼓勵自己做到這樣,你的志氣越高,成長越快速。 假如你從今天開始就以不同的態度面對人生,就是以良心面對人生,你就在步步走上聖賢之路。 一個有德者 —— 不僅包含你的行為世界,也包含知識的世界 —— 就是一個有高尚人德,而且有豐富學問、廣大才華的人,假如你一直做不到,沒有關係,孔子說「過則勿憚改」,假如你以前的一切錯誤都不去理它,從現在開始犯了錯誤,感受比較靈敏,就去改它,假如你說我的個性已經養成,業障慎重,怎麼也改不來,孔子說你不要害怕改錯。 所以最高智慧的人即知即行,按照他的本心去行,立刻就可以成聖成賢,第二種人是有過則改,改不過來下次再改,漸漸他的心智也清明起來,第三種人是渾渾噩噩,這輩子他縱使賺取全世界,他喪失了自己的生命價值,他不是人,他 的財富是世界首富,但是別人都說他不是人,他 自己也覺得自己不是人,請問你賺那麼多錢做什麼? (鼓掌)
他有很高的學歷,他的社會地位很高,但是他知道自己這輩子不是人,又有什麼價值? 所以,我們必須有一種非常清楚的價值次序。 最高價值是有德,其它的價值才可能實現。 要不然,本來經濟發達是一種人生價值,但是一個無德的的人、無德的社會讓他去經濟發展,就會成為可怕的人、可怕的社會。 一個人權勢地位很高,本來也是一種價值,他可以用他的權勢來為善,結果呢,他為惡,他不是人,這樣高的權勢地位助長他的惡,而且帶給人間惡,像這樣是惡的價值。 所以只有有德的價值才是真正的價值,孔子說「貧而樂,富而好禮」。 一個有德的人,他可以處於貧困的狀態,也可以處於富有的狀態,貧窮就成就貧窮的價值,叫做貧而樂,就像顏回一樣「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 他如果富貴呢,一個有德者讓他富貴,他可以好禮,就是樂善好施。這樣不論貧富都是幸福的,所以要保證一個人幸福,就要成為一個有德者,有德者有幾個層次,第一個即知即行,第二個善於改過,如果你能夠這樣,你就繼承了中國文化傳統,你就成為一個有德的君子了,這是非常容易的事,當然也是非常艱難的事,容易與艱難,就看他智慧的高低,在座各位,你既然聽我的演講能夠很有興趣,我就知道你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鼓掌)先從自己做起,先從簡單的做起,先從你能夠感覺到的做起,不要慌亂、不要急躁,這樣你每天都會發現新的世界、新的意義,你的世界將日漸充實、日漸光輝! (鼓掌)
為了幫助你成為一個有德者,本來說你依照良知而行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有人能成為你的師長你的朋友隨時來提醒你,不是更好嗎? 所以我現在提倡讀經的教育。 什麼是讀經,就是研讀經典,什麼是經典,就是有德者流傳下來的智慧,這叫經典。 經典是文字,會讀經典的人,他從文字裡直接讀到智能,所以我們讀經的意思是要讀出智慧,我們讀出古人的智慧,並不是要依照古人的智慧來過我的人生,而是古人的智慧他喚醒你自己的智慧,所以你讀懂了古人,就是讀懂你自己! (鼓掌)
我們讀經的教育最好的是從小開始,讓他漸漸醞釀、漸漸成熟。 從什麼時候開始呢? 我跟各位講讀經的時機本來是不很恰當的,因為大家還年輕,不過我知道你會長大,你將來可能成立家庭,可能有孩子,所以我要告訴各位,親近聖賢的智慧,最好的時機是在胎兒,所以你以後有了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做胎教。 怎麼做胎教? 就是讓他熟悉人間最美好的東西。 做胎教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準備三台 CD 機,一台放「古典音樂」,即古今中外最好的音樂,我們簡稱「古典音樂」。 一架放中文經典誦讀,就是我們這個民族最高度智慧的文章,用人類的語言讀出來,第三台 CD 放外文經典誦讀,如果你想自己的孩子好像在美國出生就放英文的經典誦讀,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像在德國出生,就放德文的經典。 (鼓掌)這種人間最美好的聲音,一天 24 小時不斷,因為你如果睡覺了,胎兒並沒有睡覺,當然胎兒也沒有醒來過,叫做半睡半醒,他聽到的所有聲音都吸收到心靈的深處,這叫做「養聖胎」,培養聖人的胚胎(眾笑),十個月,就教出一個聰明而有智慧的孩子,十個月就完成人生的教育,將來他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鼓掌)
出生以後,三歲之前的教育非常重要,所以三歲之前讓他聽盡世界名曲,看盡世界名畫,然後讓他多聽熟悉的經典誦讀,現在台灣大陸以及全世界,已經有成千上百接受這種讀經胎教出生的孩子,我們叫做「讀經寶寶」,胎教跟嬰兒的教育大家都知道是有效的,只是一般人認為這麼小的孩子懂什麼,就把他忽略了。 他的心地非常純潔,你不種下好種子,壞種子也會種下去,所以你不給他聽古典音樂,他就听香港四大天王(眾笑),他還是在聽,所以我們的耳朵二十四小時三百六十度開放,我們的眼睛一睜開來,就看到周圍的風景、周圍的顏色,接受各種信息構成你的頭腦神經迴路系統,以及心性的培養。 你給他優美的東西,今後就聰明優雅,你給他污染的東西,將來就愚笨而且深度污染,要費很大力才能改善。 我在遼寧聽到一個朋友說,他的朋友懷孕的時候心情不好,就每天帶著肚子去打麻將,打了十個月麻將下來,孩子生出來就經常哭鬧,不過後來發現有個辦法,就是把麻將桌抬出來一打,他聽見麻將的聲音,這個孩子就笑了。 (笑,鼓掌)你如果要培養賭神賭聖賭後,你就用這個方法。 (笑)但有的父母不是這樣,懷孕到時候父母親讀「子曰子曰」給他聽,或者放 CD 「子曰子曰」,出生之後還是放給他聽,等到會講話的時候,還不會叫爸爸媽媽,就已經會「子曰子曰」了。 你一定要記得這件事。 到了兩三歲就可以教他「讀」經了,真正的讀經,就是看著書。 很快就可以認字,還要反复練習、背誦、鞏固,一輩子都不忘,成為終身學習的基礎。 而且他很快認字後,就能夠閱讀,博覽群書,將來就成為學問的基礎,等到你長大才想要多讀書,已經來不及了,當你長大才發現自己頭腦不夠聰明,就是腦神經不夠發達,已經來不及了,等長大才發現自己的心性非常鄙陋,情緒非常暴躁,要改善是要費很大功夫的。 所以我們這輩子已經走到這個地步,我們都要坦誠面對自己的生命,從此依照良知去行事,但是我們的下一代,我們可以讓他更平穩的更光明的長大! (鼓掌)
語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教育,尤其語文教育要在十三歲之內完成,這叫做「學習的關鍵期」,超過十三歲,一個人的語文要進步,就「費力多而收工少」,所以一個孩子要教他語文,我們應該用最高度的語文來教他,讓他熟讀到背誦,也就是說人間最難的書,在他還不知道困難不困難的時候都已經背完了,這樣再過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他就可以融匯貫通,成為一個有高度語文能力的人。 有高度語文能力,他今後還能進入高度的語文世界,所謂高度的語文世界,照中國人來講就是「經、史、子、集」,一個人能夠讀「經史子集」,而且能領會「經史子集」,他才能成為一個繼承中華文化的人,而在讀經史子集的同時,他所面對的都是聖賢豪傑,他的心性涵養是日漸完成的,是非常順理成章的,人生本來就該這樣好好成長。 可是我們的教材卻讓我們讀那些非常簡陋、粗淺、無聊的文章。 從小我們所讀的書其實都放在我們內心深入,小時候你讓他讀的是經典,他叫做「滿腹經綸」,到時候要用了,就會「融匯貫通」,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要作詩就出口成章,所以李白「酒一斗詩百篇」,是因為他肚子裡不知道有多少經史子集,所以他一開口作詩就非常好的創作,這叫做酒一斗詩百篇。 現在的人呢,滿肚子不是經綸,是一肚子草包,你酒一百鬥也沒有詩一篇! (鼓掌)
所以不要怪自己為什麼對中華文化認識那麼膚淺,是因為你沒有能力,你連讀中國書的能力都沒有,倘若中國這樣子下去,文化永遠那麼膚淺。 要復興中國文化的第一步,就是讓中國人能夠讀中國書,讓中國人讀中國書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讓他在十三歲之內,語文正在成長的時候,就讓他讀經史子集。 不要問他懂不懂,他只要現在熟悉背誦,一輩子就去懂,懂一輩子,叫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鼓掌)
他有很高的學歷,他的社會地位很高,但是他知道自己這輩子不是人,又有什麼價值? 所以,我們必須有一種非常清楚的價值次序。 最高價值是有德,其它的價值才可能實現。 要不然,本來經濟發達是一種人生價值,但是一個無德的的人、無德的社會讓他去經濟發展,就會成為可怕的人、可怕的社會。 一個人權勢地位很高,本來也是一種價值,他可以用他的權勢來為善,結果呢,他為惡,他不是人,這樣高的權勢地位助長他的惡,而且帶給人間惡,像這樣是惡的價值。 所以只有有德的價值才是真正的價值,孔子說「貧而樂,富而好禮」。 一個有德的人,他可以處於貧困的狀態,也可以處於富有的狀態,貧窮就成就貧窮的價值,叫做貧而樂,就像顏回一樣「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 他如果富貴呢,一個有德者讓他富貴,他可以好禮,就是樂善好施。這樣不論貧富都是幸福的,所以要保證一個人幸福,就要成為一個有德者,有德者有幾個層次,第一個即知即行,第二個善於改過,如果你能夠這樣,你就繼承了中國文化傳統,你就成為一個有德的君子了,這是非常容易的事,當然也是非常艱難的事,容易與艱難,就看他智慧的高低,在座各位,你既然聽我的演講能夠很有興趣,我就知道你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鼓掌)先從自己做起,先從簡單的做起,先從你能夠感覺到的做起,不要慌亂、不要急躁,這樣你每天都會發現新的世界、新的意義,你的世界將日漸充實、日漸光輝! (鼓掌)
為了幫助你成為一個有德者,本來說你依照良知而行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有人能成為你的師長你的朋友隨時來提醒你,不是更好嗎? 所以我現在提倡讀經的教育。 什麼是讀經,就是研讀經典,什麼是經典,就是有德者流傳下來的智慧,這叫經典。 經典是文字,會讀經典的人,他從文字裡直接讀到智能,所以我們讀經的意思是要讀出智慧,我們讀出古人的智慧,並不是要依照古人的智慧來過我的人生,而是古人的智慧他喚醒你自己的智慧,所以你讀懂了古人,就是讀懂你自己! (鼓掌)
我們讀經的教育最好的是從小開始,讓他漸漸醞釀、漸漸成熟。 從什麼時候開始呢? 我跟各位講讀經的時機本來是不很恰當的,因為大家還年輕,不過我知道你會長大,你將來可能成立家庭,可能有孩子,所以我要告訴各位,親近聖賢的智慧,最好的時機是在胎兒,所以你以後有了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做胎教。 怎麼做胎教? 就是讓他熟悉人間最美好的東西。 做胎教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準備三台 CD 機,一台放「古典音樂」,即古今中外最好的音樂,我們簡稱「古典音樂」。 一架放中文經典誦讀,就是我們這個民族最高度智慧的文章,用人類的語言讀出來,第三台 CD 放外文經典誦讀,如果你想自己的孩子好像在美國出生就放英文的經典誦讀,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像在德國出生,就放德文的經典。 (鼓掌)這種人間最美好的聲音,一天 24 小時不斷,因為你如果睡覺了,胎兒並沒有睡覺,當然胎兒也沒有醒來過,叫做半睡半醒,他聽到的所有聲音都吸收到心靈的深處,這叫做「養聖胎」,培養聖人的胚胎(眾笑),十個月,就教出一個聰明而有智慧的孩子,十個月就完成人生的教育,將來他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鼓掌)
出生以後,三歲之前的教育非常重要,所以三歲之前讓他聽盡世界名曲,看盡世界名畫,然後讓他多聽熟悉的經典誦讀,現在台灣大陸以及全世界,已經有成千上百接受這種讀經胎教出生的孩子,我們叫做「讀經寶寶」,胎教跟嬰兒的教育大家都知道是有效的,只是一般人認為這麼小的孩子懂什麼,就把他忽略了。 他的心地非常純潔,你不種下好種子,壞種子也會種下去,所以你不給他聽古典音樂,他就听香港四大天王(眾笑),他還是在聽,所以我們的耳朵二十四小時三百六十度開放,我們的眼睛一睜開來,就看到周圍的風景、周圍的顏色,接受各種信息構成你的頭腦神經迴路系統,以及心性的培養。 你給他優美的東西,今後就聰明優雅,你給他污染的東西,將來就愚笨而且深度污染,要費很大力才能改善。 我在遼寧聽到一個朋友說,他的朋友懷孕的時候心情不好,就每天帶著肚子去打麻將,打了十個月麻將下來,孩子生出來就經常哭鬧,不過後來發現有個辦法,就是把麻將桌抬出來一打,他聽見麻將的聲音,這個孩子就笑了。 (笑,鼓掌)你如果要培養賭神賭聖賭後,你就用這個方法。 (笑)但有的父母不是這樣,懷孕到時候父母親讀「子曰子曰」給他聽,或者放 CD 「子曰子曰」,出生之後還是放給他聽,等到會講話的時候,還不會叫爸爸媽媽,就已經會「子曰子曰」了。 你一定要記得這件事。 到了兩三歲就可以教他「讀」經了,真正的讀經,就是看著書。 很快就可以認字,還要反复練習、背誦、鞏固,一輩子都不忘,成為終身學習的基礎。 而且他很快認字後,就能夠閱讀,博覽群書,將來就成為學問的基礎,等到你長大才想要多讀書,已經來不及了,當你長大才發現自己頭腦不夠聰明,就是腦神經不夠發達,已經來不及了,等長大才發現自己的心性非常鄙陋,情緒非常暴躁,要改善是要費很大功夫的。 所以我們這輩子已經走到這個地步,我們都要坦誠面對自己的生命,從此依照良知去行事,但是我們的下一代,我們可以讓他更平穩的更光明的長大! (鼓掌)
語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教育,尤其語文教育要在十三歲之內完成,這叫做「學習的關鍵期」,超過十三歲,一個人的語文要進步,就「費力多而收工少」,所以一個孩子要教他語文,我們應該用最高度的語文來教他,讓他熟讀到背誦,也就是說人間最難的書,在他還不知道困難不困難的時候都已經背完了,這樣再過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他就可以融匯貫通,成為一個有高度語文能力的人。 有高度語文能力,他今後還能進入高度的語文世界,所謂高度的語文世界,照中國人來講就是「經、史、子、集」,一個人能夠讀「經史子集」,而且能領會「經史子集」,他才能成為一個繼承中華文化的人,而在讀經史子集的同時,他所面對的都是聖賢豪傑,他的心性涵養是日漸完成的,是非常順理成章的,人生本來就該這樣好好成長。 可是我們的教材卻讓我們讀那些非常簡陋、粗淺、無聊的文章。 從小我們所讀的書其實都放在我們內心深入,小時候你讓他讀的是經典,他叫做「滿腹經綸」,到時候要用了,就會「融匯貫通」,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要作詩就出口成章,所以李白「酒一斗詩百篇」,是因為他肚子裡不知道有多少經史子集,所以他一開口作詩就非常好的創作,這叫做酒一斗詩百篇。 現在的人呢,滿肚子不是經綸,是一肚子草包,你酒一百鬥也沒有詩一篇! (鼓掌)
所以不要怪自己為什麼對中華文化認識那麼膚淺,是因為你沒有能力,你連讀中國書的能力都沒有,倘若中國這樣子下去,文化永遠那麼膚淺。 要復興中國文化的第一步,就是讓中國人能夠讀中國書,讓中國人讀中國書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讓他在十三歲之內,語文正在成長的時候,就讓他讀經史子集。 不要問他懂不懂,他只要現在熟悉背誦,一輩子就去懂,懂一輩子,叫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鼓掌)
從自己的良知而行,你會發現,正合乎聖人之道,你親近經典, rang sheng xian lai q ifa ni ,正好啟發的是自己的良知,這個叫做「古人先得我心之妙」,這樣你才能「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國文化如果具有這樣的特質,他所講的是我們的良知和人性,那麼中國文化就是永恆的,永恆的文化我們要發揚它,不僅是為了民族祖先,也是為了我們自己。 所以我們要把發揚中國文化作為自己的責任,這個責任不是重擔,乃是你誠心誠意喜悅的,如果你是誠心的喜悅,那麼你就是個有德者,你成為有德者,就越發的發現中國文化的偉大! (鼓掌)
你成為一個有德者,你將會感覺到人間是幸福的,要做一個人是簡單的,因為你只要誠懇而行,誠懇而行就可以繼續走下去,所以前途是遠大而光明的,假如這點信不住,我告訴各位,你還是依照一般現實的進行,你小里小氣,你一定要計較,一定要和人鬥爭傾軋,到最後會兩敗俱傷! 有人說做個君子會被人欺負,我就這樣子比喻,這裡有一瓶水,你滴下一滴墨汁,這瓶水就不能喝了,如果你是一個池塘,你滴一滴墨汁下去,好像沒有什麼影響,如果你是一個大海,你就用一車的墨水倒下去,也不會對他有影響,所以你說做君子會被人欺負,你其實不是一個君子,你還是一個小里小氣的人,一個大方的人怎麼會怕被欺負呢? (鼓掌)
孔子被欺負了嗎? 是的,有人欺負孔子。 孔子傷心嗎? 他沒有傷心。他被欺負以後,他又回來了,所以我告訴各位,孔子回來了,孟子回來了,老子莊子回來了,杜甫李白又回來了! (鼓掌)希望我們迎接他們,希望我們以他們為我們的老師,為我們的朋友! 讓我們大家都在傳統文化的教養眾完成自我,成為一個有德者,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