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語言的學習,環境最重要 最近媒體如火如荼地討論幼兒全美語學習的問題,大部分家長主張越早學習越好,以免以後說英語有口音。有些家長雖不見得贊同,但是看到別人都這樣做了,怕自己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也不得不跟進。究竟什麼時候學英語最好,我覺得應該從理論上和實務上來看,目前流行的看法中有一些頗待商榷。 母語學習有敏感期 白冠麻雀的實驗 當然,這個實驗無法直接應用到人類身上,但是一九七一年美國加州曾經發生過一件受虐兒的案件,可以供參考。一個女孩被她精神不正常的父親關在房間裡十三年後獲救,因為在這段期間沒有接觸到語言,所以後來雖然有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的語言學家專門教導她,她的語言始終不正常,文法錯誤很多,錯誤型態極像外國人說英文,沒有語尾變化,沒有時態變化,一般認為這是因為她獲救時已過了學習母語的關鍵期,所以才會效果不好。這個現象支持了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大師喬姆斯基的看法,即我們大腦中有個學習語言的機制,它必須在語言學習的窗口開放時間內被啟動,以後的學習才會正常。 另一個案例的受虐兒就幸運的多,伊莎貝爾也是被父母關到六歲才被救出來,但是因為六歲仍在關鍵期之內,她的語言發展就很正常,在一年之內,不但學會了語言,還進入正常小學去讀書。也就是說,七歲的伊莎貝爾說話跟她二年級班上同學說得一樣好,雖然別人有七年的說話經驗而她只有一年,她很快就迎頭趕上了。 第一語言不需用音標教 語言學習不脫離文化 我認為第二語言雖然是從小學最好,因為大腦的可塑性最強,容易模仿,容易記住,對發音的確有幫助,但也要考慮付出的代價。語言是溝通的工具,以清楚表達內心意思為主,空有標準發音的英文,沒有內涵是沒有溝通價值的。也就是說,一般生活上的口語流暢不代表英文好,早期台灣有許多的吧女,她們都能講英文,但是沒有人會說她們英文好。 閱讀才能學好新語言 因此,就孩子大腦的可塑性來說,語言的學習是越早越好,但是要考慮環境和代價,第二語言的學習在青春期之前都可以學得很好,端看自己有多努力,和信醫院的黃達夫院長和亞都飯店嚴長壽總裁都是很好的例子,父母大可不必急著把還不會走路的孩子送去美語補習班,去學第二語言。童年最重要的是遊戲,不是上課。這段人生最快樂的時光,請不要「為他好」,把它糟蹋了。 作者簡介:美國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學位,並獲NSF博士後研究獎金,在加州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從事研究,後進入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擔任 研究教授。1992 年回台,先後任教於中正大學、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現為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著有《讓孩子的大腦動起來》(信誼)、《講理就好》(遠流),譯有《發展的認知神經科學》(信誼)、《教養的迷思》(商周)、《大腦的秘密檔案》(遠流) 等書。目前在《學前教育》開闢『科學教養』專欄。 | ||
| ||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第二語言的學習,環境最重要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